查看原文
其他

戴冰·穿过小说,遇到诗·2021诗歌自选

戴冰 诗歌杂志 2022-06-15


戴冰,1968年生,中国作协会员,《文汇报》专栏作家,贵州省作协副主席,贵州文学院副院长。“精读堂”文学讲坛学术主持、总策划。出版小说、散文、学术随笔作品十一部。获省市文学奖多项。作品散见于《花城》《钟山》《中国作家》《作家》《山花》《江南》《长江文艺》《扬子江》《星星》《新华文摘》《中篇小说选刊》《中华文学选刊》《散文海外版》《作家文摘》等。入选《城市小说十年选》《文汇报年度精选》等选本。中篇小说《张琼与艾玛宗兹》进入2019年中国“城市文学”排行搒专家推荐搒及读者人气搒。








我无法停止这徒劳的

喂养,因为我就是那空洞



戴冰诗选



2021



    

 
我偶尔想

我偶尔想
把我的衣服
穿在別人身上
看衣服
漂不漂亮
 
我偶尔想
把我的诗
署上仇人的名字
看別人怎么
诅咒他
 
我偶尔想
把我的世界
像球那样
踢向一堵
南面的墙
看它如何
原封不动地
把我的世界
弹回來


车轮的中心

时间诞生出所有的事物
之后,就由不得时间了
之后,时间只能在事物之后
描摹事物
从事物的顶端开始
朝向它们的根部,像水
沉默地靠近一个洞
像一列火车,在深夜
驰过我们的城镇
 
而时间之轴
在每个车轮的
中心,原地打转
 
(原载《扬子江》诗刊2021年第5期)


 
壁画

我站在壁画前
用眼睛抚摸
那起伏的凝固
 
月亮从山后
突然升起
給了我
它亘古的
一个剎那
 

整个夜晚

整个夜晚被汗水浸透
天亮之后
蒸腾的岩浆
远处鼓声一样的头痛
刺眼的失眠
所有一切都告一段落
那个黝黑的形象仍然模糊
却与艰难延伸的日影一道
覆盖了剩下的全部白昼
 
(原载《星星》诗刊2021年第7期上旬刊)

瞬间

一滴露水粘住树叶
隐匿着自己的透明
四周是无限的广大
 
螳螂、蚱蜢,或者瓢虫
透过露水的凸镜
聚焦于
这无限的一个局部
 
小鸟的双脚划过水面
为它已经掠过的空间
开辟了一条
暂时的道路


卡尔维诺的蚂蚁

每一个字母
都是一只蚂蚁
它们嗅着气味的蜜
穿越一座
不存在的城市
 
书页的行军中
它们近亲繁殖
有目的,有秩序
 
在一个沉睡者
咶噪的惊悸里
它们挥动触须
无限地接近
一片透明的玻璃
 

语词

我用语词描述死亡
当它接近死亡
它出生了
 
我用语词描述出生
当它接近出生
它死去了
 
乌鸦停在矮墙上
与男孩之间
隔着一把弹弓的距离
弹弓里沒有石子
 
乌鸦飞走
留下一点漆黑
就像一只
因瞄准
而收缩的曈孔
 

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

我每天都在喂养
我的空洞。它漆黑的泡沫
泛起,打着旋涡
永远饥馑,永远
死不瞑目
 
它囚禁我在一片
空白之上,命令我创造
 
但凡经我创造的
都因它的拒绝而消弥
它只等待吞食
我将要创造
而又尚未创造的
无名之物
 
我无法停止这徒劳的
喂养,因为我就是那空洞
 

生锈的铁轨

沒有什么比两条生锈的
铁轨,更能代表远方
直到未知
 
凡是踩着那些枕木
走过去的人,据我所知
都沒有再回來。回來的
只有自相矛盾的传闻
而那些传闻,跟着最新一批
离开的人,再次出发
这次,就连传闻
也不再回來
 
我曾设想,铁轨的尽头
会不会是时间的
坟场。我们是不是应该
感谢,或者庆幸
沒有任何消息,回來
打扰或者证实
我们对那尽头的恐惧
 

一只小鸟

我醒在我的梦中
我专心致志地
睡觉。一只小鸟
飞掠,困于梦的
围墙,天亮前
它穿过两眼之间的喙
戳破了一个
幽暗的气泡
 
我睁开眼睛
困于一只鸟的梦
 

字距与行距之间

我尽力避免
不被语词
击中,否则
我会痛得尖叫
伤口也永不会
愈合。为此
我总是躲在
语词的字距
与行距之间
听它们无声地
描述,阳光如何暴烈
与万物的阴影
对峙;燃烧如何
始于水,又以灰烬结束
一只鸟儿
如何在一片刀锋上
起飞,从此无法降落
而死者,滲出油脂
让时间的沼泽粘稠
 
(原载《山花》2021年第10期)


我曾去过那样一个夜晚

一盏罩着白翳的台灯
远远躲在旷野的尽头
看我,像一只快瞎的眼睛
而另一只却在黑暗里
张着。它似乎昭告了所有的启示
又似乎隐匿了全部的秘密
但等待的海浪淹沒了那个夜
夜在一座城市的号角声中
褪色。黎明到來之后,那个夜
混血于別的夜,又被白昼的柵栏
间隔。它出现、消失
像一通拨错的电话
而我在刺眼的失眠中
抹去了那个号码
 

左手边的黄河

凌晨两点
火车驰过兰州的边沿
广播里说,黄河
就在我的左手边
但窗外一片漆黑
我什么也看不见
 
车厢里的人都很激动
他们在玻璃上
压扁了自己的脸
一排一排的后脑勺
对着我,没有表情
我对着空荡荡的过道
沒有表情。后来
我枕着两条清脆的铁轨
像枕着黄河迟缓的波涛
睡着了。就这样
因为错过了伟大的黄河
我记住了那个面无表情的夜晚
 

有时候

有时候
你像一堆柴禾
徒劳地抗拒一把火
 
有时候
你像一口井
枯槁地站着
 
有时候
你希望你的世界
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沦陷
 
有时候
命运击中你
却不穿透
 
有时候
时间像一根刺
卡在你和某个事物之间
让你们永远
无法靠拢
 
(原载《莽原》2021年第6期)

保罗·策兰

我知道
我是我的
死亡的奴隶
 
我被驱赶、鞭打和
囚禁。但不被允许
哭泣。疼痛的盐
让櫻桃流血
让夜晚,在发蓝的
月光下,粗砺地
腌制我
 
沉默的声音凝固
结成核,塞在我的
喉咙里,像另一颗心脏
在唇和舌的后面
跳动
 
于是有生之年
我的结痂的诗句
盛开。当坚硬的石头
裂开它峽谷般的伤口
 
(原载《江南》2021年第5期)



仙人掌

旷野里
你的刺防御
预先扎破
盾的风
 
但如今你待在
我的窗前
摹仿太阳的
浑圆,却不升起
 
我们已经相安无事地
处了好几年
我知道你一直渴望
我的抚摸
而我始终等着
我的疼痛
被你喚醒
 
时间橫切过
那不到一米的距离
每天。就像一道
我们共有
但从不流血的
伤口
 

石化的眼泪

你的嘴唇擦过沙地
寻找干涸的泉眼
你的眼睛被白翳的白
挡住。你的双手
以骨为指,击打虚空
震动,像一面喑哑的鼓
 
我以你的鼓为心
我以你的沙砾为唇
 
我撕开你眼中的白翳
看见一粒
我的石化的眼泪
星星一般
嵌在你左眼的
曈孔里
 

四季

春天洞悉
所有的秘密
它让费解之物
开花
 
夜的皮肤
在水面反光
蚊蚋们
死于
这冷的明亮
 
凌晨开始有霜
卵石呼吸
发黃的语言
渐渐逼近
那唯一的真相
 
雪的纸页,平躺
等待着一群
咒语的乌鸦
 

秋天

树木挤干它们的水份
准备燃烧
一棵巨大的白杨
慢慢向着地面
倾倒。像一双沉稳的手
拉开弓弦,瞄准
然后松开
忽哨吹响空气,箭簇
自它折断的灵魂中
射出,命中了秋天
 

旅行

我在自己家里
背着一个旅行包
四处游走。我猜测
真实的千山万水
可能还小于
我的厨房
 
但人心多么大
多么想当然
地图可以折叠
揣进衬衣左边的口袋
甚至被投射到
虚幻的、巴掌大的屏幕上
 
这就是为什么,每次
只要我雄心万丈
我就拒绝出门
只想站在,我的
两脚之间,同時开始
同时抵达
 

国王的姿势

我以头为足,站立
背负整个世界的
重量,尖锐地
挤压大地
像要榨出它的汁
 
大地喘息,它的心脏
跳动,在我空洞的胸中
 
大地搖动我像搖动旗杆
招唤所有的血,倒灌
回到它们的山谷
不让人类干渴

("国王的姿勢"为瑜伽中的头倒立体式)


你的一瞬

你是从天而降的
冰雹,击打我的尘埃
 
你从岩石的
泉眼里,流出火焰
 
你模仿黃昏时
最后一声鸟鸣
让一头夜枭
睁开眼睛
 
麦田为你长出穗子
月光为你发白
 
你让我所有的时间聚集
穿过你眼前的一瞬
 

献祭

当语词
连缀成诗
语词就成为
一个人的献祭
 
而造物理解
这一切
他赤身祼体
在死亡的山谷
梭巡,挑选着石头
 
他摒弃那些
死而复活者
将长眠不醒的
人的凝视
用來雕刻
一个局部的永恒

(原载《鹿鸣》2021年第11期)
   


虚妄的寂静撞击车轮的中心

读戴冰诗歌近作 


张东

 


 对于戴冰,小说与诗歌像双轨,出发与回归不断交替着,在时间里,孤独而充实。在《我的文学创作之源》中他说:“每个作家的创作,毫无疑问,都只可能源于他生活的全部现实,而他生活的全部现实,又只可能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经验的世界,一个是体验的世界。”小说是这样,诗歌亦如此。

 读戴冰的诗,似乎感到一种孤独渐渐靠近,又远离,他的诗仿佛是寂静的虚构一种存在,而这种存在充满现实的残酷,冷峻,甚至荒诞,通过冷静,节制的语言形式在诗歌的大道中开展经验和体验的双重叙述;也因此,他的诗总是动感的,犹如跳跃的精灵,每个词语,每一瞬间都向着读者,字里行间,语言带着语言外的东西射击或叩向你,像箭,删繁就简,留下精美的部分到达,简洁而美好。

 “现实就是写作的前提、边界和宿命。”(戴冰)他试图始终在诗的生活中建构一座灵魂的大厦来作为虚构和现实的寄托,在其中一直踱步,漫游,感知所见的驳杂,从中用丰富的语言技巧来表述微弱、渺小和不可知的时间死亡和出生。“我用语词描述死亡/当它接近死亡/它出生了/我用语词描述出生/当它接近出生/它死去了/乌鸦停在矮墙上/与男孩之间/隔着一把弹弓的距离/弹弓里沒有石子/乌鸦飞走/留下一点漆黑/就像一只/因瞄准/而收缩的曈孔”(《词语》)。这首诗存在着对立,一种是生死的,而另一种则是以乌鸦和小男孩的视角对立,以细节的精心描绘体现巨大的悲悯心;这是戴冰的“习惯”,不随意以肯定的态度去观察世界的习惯,由此,他也就能够时刻游离在抽象和具象之间,观看,体悟,诗思同一。

 戴冰偏爱以“我”为主体介入诗的虚妄及不可感知之中,在发言和沉默之中交错,分离,置身于经验创造的诗的语言节奏中,试图去化解“孤独”的现在和过往的回忆。在这条线路上,他始终以时间作为药引,如《车轮的中心》以时间为中心带又回到原来的时间,仿佛在描述一个生命的旅程,从诞生那刻起,就再也身不由己,一直从新出发而又回到原点,每一处都是新旧交替,而每一处,就像车轮的中心,我和我们都永远在向往未来的美好中,在摆脱往日的困境中以虚妄的寂静,撞击车轮的中心,而始终原地行走,一直面对那不曾行走离开的悲哀。

 另如《瞬间》以螳螂、蚱蜢、瓢虫、露水等具象的存在,试图抓住和聚焦一个短暂的时间、建立局部的渺小和整体的扩大,让瞬间找到暂时的道路聚焦和栖居。《卡尔维诺的蚂蚁》以一只蚂蚁穿过一个不存在的城市为虚无的起点,照向自我透明的虚无,彰显内心生活在现实的聒噪、彷徨。是的,似乎戴冰的诗每一处都在感到时间的流逝和不可得,无奈又无法摆脱束在身上的枷锁,慢慢想到,这漫漫的长夜也是转瞬即逝的事物,不可得到,只可感知的无奈心境。

 在一定层面上看,戴冰诗歌是另一种口语方式,他在书写“日常生活”的普遍的精神格局,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如《我偶尔想》和《有时候》都通过复沓式的口语表达在自我世界和他人世界中的关系链条,其中夹杂批判,冷峻的视角,以一种徒劳的无助焰火抵抗生命的空乏,又无法靠近和远离。“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它漆黑的泡沫/泛起,打着旋涡/永远饥馑,永远/死不瞑目/它囚禁我在一片空白之上,命令我创造/但凡经我创造的/都因它的拒绝而消弥/它只等待吞食/我将要创造/而又尚未创造的/无名之物/我无法停止这徒劳的/喂养,因为我就是那空洞(《我每天都在喂养我的空洞》)。

 正是这样,戴冰精湛自省的语言,在用肉体的现实喂养虚构的空洞。在一片空白之地创造和消逝,终究是归于寂静和徒劳,好像一切已经发生,一切又没发生一般,他总在试着讲解而又沉默不言,不语,不应答。诗人留给世界的,正是一种静物式的参照。

 戴冰说“如何用文字准确地表达我的体验。”他有时以现实地域的维度表现个人体验的差异性。《左手边的黄河》在通过生活场域的定位,戴冰借着“过客”的视角,和“我”的诗意对照,对探寻新过之地的新奇,和自己于空荡的自我内心环境形成复杂经验视域对比,突出众多的向往和“我”的不屑,而终究在地理位置上的时间中去错过,遗憾。

 或许每个感性的人都有内在的一份理想及方向,文学之外,戴冰特别喜欢音乐并曾“摇滚”过。“声音”的意味也时常呈现在他的诗中。在充满节奏的世界,似乎像《生锈的铁轨》中描述的那样:“沒有什么比两条生锈的/铁轨,更能代表远方/直到未知”。在沉静的声音中,像一把时间的利剑穿过尘世的阴影。沉着的不妥协的语言被驱赶,流放,然后试着抵达那疼痛的边界和未知的恐惧,即理想的远方和未知不可感的死亡。或者,两条生锈的铁轨,也像线谱或弦,经过拨动,就可以聆听世界中时间深处的发生,在那里,是内心激情的愉悦,也会有尘世包裏的悲、苦难及不安。

 读戴冰的诗,仿佛穿过时间的烟火,在其中跋涉,像一次短暂的旅程,透过诗性的体验和整理,让“我”和物象的坐标一一坐下,描摹可见和不可见之物,穿越时间的感知,在日常的居所中,在自己跳动的脉搏中,不断重拾自己的诗意和因为诗意去追求存在的真实。


 张东,诗人,1995年生于贵州赫章。作品散见《诗刊》《扬子江》《绿风》《黄河》《诗林》《散文诗》及《光明日报》等。曾获《青春》“青春文学奖”。贵州省作协会员。


插图/木刻:谢江   编辑:张东  赵卫峰

链结  

西川·我为什么喜欢玛丽莲·梦露

从前,爱简单,离婚难,也婚外恋

被劫持的私生活·爱情,婚姻与性

小说家的诗

诗歌翻译家的诗

中国文学刊物女编辑诗选

她们和他们·江苏90后诗选

城市诗歌·它否定人的生活和爱情

网络诗歌环境里的非诗问题

谁在神话张枣?

图影:器官般,与生或与身俱在的手机

图影·每一张床都已被诅咒

图影·空间别扭,行为艺术

图影·街道

图影·所谓爱情…在床边,门边,在窗边,夜晚

图影·张洹行为或观念艺术
图影·情色之书,缪斯之灵

图影·魔都的烟火,上海的褶皱

图影·我有喜欢的人了·在某个城市的某处

身体地图·器官想象·诗意表达


 •   • 

诗歌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