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沉默与思考的资深读者:点击上方「沉默与思考」→右上角菜单栏→设为星标,其他平台读者请关注公众号“沉默与思考”
本号为Humanitas重建号,恳请各位多多点赞分享,助我东山再起。
113年前,苏州府吴江县诞生了一位后来蜚声中外的大先生——费孝通。
作为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极其重视教育。他十四岁就开始发表文章,十八岁高中毕业,怀抱着悬壶济世、救死扶伤的理想,他考入东吴大学医预科。然而,面对当时风雨飘摇的旧中国社会现状,接受先进思想的他毅然弃医从文,于1930年转入北平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师从著名社会学家吴文藻,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费孝通(1910年11月2日-2005年4月24日)1938年,留学英国的费孝通撰写并发表了其博士论文《江村经济》,该书被誉为“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是国际人类学界的经典之作,他也因此在1981年被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毕业回国后,他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社会学系,开展社会学、人类学研究,写下了数百万字的著作,为我国的社会学、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称为“中国社会学的总设计师”。身体力行深入农村搞实地调查,东奔西走进行田野考察,是费孝通的生活常态。他三访温州、四访贵州、五上瑶山、六访河南、七访山东、八访甘肃、27次回访家乡江村。“人家是少壮东南走,我是老马西北行。哪儿穷,就到哪里去,越是穷的地方越是要去。”如何使中国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之路,是费孝通毕生的使命。他立足中国乡土社会结构,对家庭、生育和种族延续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在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后发表了《乡土中国》《生育制度》,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代言人”。他走遍西北、西南、东北,穿行于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在中原经济协作区、京九铁路沿线地区奔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又登高望远放眼全局,为形成全国一盘棋的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一生的目标,唯一的目标,就是了解中国和中国人。”作为清王朝结束后成长起来的第一代人,费孝通一直接受系统的西式教育,但他却说,“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一直在他心中从未泯灭。
晚年,费孝通用了16个字总结自己毕生的理想与追求:“脚踏实地、胸怀全局、志在富民、皓首不移”。113年后的今天,吴江松陵公园费孝通墓碑上,镌刻着他的一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生命、劳动和乡土结合在一起,就不怕时间的冲洗了。”作为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作,《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他以人类学的方法对江苏吴江一个村庄——开弦弓村调查研究,对开弦弓村的地理环境、村民的家庭结构、经济生产方式、财产分配与继承等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旨在通过一种人类学的描绘展现我国传统农村社会的深层结构和功能。他的另一部著作《生育制度》则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基于结构功能主义观点来考察生育制度,论述了与种族延续相关的一整套活动体系。《乡土中国》是费孝通最知名的社会学著作,多年来深受学界和普通读者的一致推崇,并于2020年被列入教育部中小学教育指导书目。该书着重对中国乡士社会进行结构性分析,为了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这个问题,探讨了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性别分工等重要议题。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费孝通先生在这三部著作中的经典名句,沿着费老的思路,一窥中国的基层社会。虽然时移世易,但费孝通透视社会的眼光、观察社会的方法,在今天仍值得借鉴。02.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03. 只有直接有赖于泥土的生活才会像植物一般的在一个地方生下根,这些生了根在一个小地方的人,才能在悠长的时间中,从容地去摸熟每个人的生活,像母亲对于她的儿女一般。04. 乡土社会是靠亲密和长期的共同生活来配合各个人的相互行为,社会的联系是长成的,是熟习的,到某种程度使人感觉到是自动的。05. 人们住在一起,或相互为邻这个事实,产生了对政治、经济、宗教及娱乐等各种组织的需要。06. 权力之所以引诱人,最主要的应当是经济利益。在同意权力下,握有权力者并不是为了要保障自身特殊的利益,所以社会上必须用荣誉和高薪来延揽。至于横暴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关系就更为密切了。统治者要用暴力来维持他们的地位不能是没有目的的,而所具的目的也很难想象不是经济的。
07. 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没有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08. 人为了个人生活的健全必须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人是生物,不免于死,死亡威胁着社会结构的完整,因之也威胁着未死者的健全生活。因之,任何社区都得预备下一个新陈代谢的机构,以维持人口的安定。09. 农村中的基本社会群体就是家,一个扩大的家庭。这个群体的成员占有共同的财产,有共同的收支预算,他们通过劳动的分工过着共同的生活。儿童们也是在这个群体中出生、养育并继承了财物、知识及社会地位。
10. 家,强调了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相互依存。它给那些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以生活的保障。它也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11. 社会分子的新陈代谢是维持社会结构完整和绵续的机构,抚育孩子不是一件个人可以随意取舍的私事,而是有关社会生存和安全的工作;因之,社会在这里竟会干预到个人生活最私的角落里,造下了许多悲欢离合的故事。12. 为了要保障孩子们能得到必需的抚育,社会用婚姻来把男女结成夫妇,要他们共同负责担任这些工作中主要的事务。社会虽则用了各种手段来使男女就范,可是不论法律的或宗教的制裁,至多不过能维持夫妇关系的形式,并不能保证夫妇之间一定能融洽合作。清官难断家务事,上帝也不能强迫人相敬相爱。夫妇们能否胜任愉快地履行社会所指派给他们的事务,还得看夫妇关系的内容。
13. 每个父母都是个艺术家。把一个无知的小细胞培养成一个伶俐活泼的孩子,虽则事实上是生物力的展化,但在父母看来,却似乎都是自己的创造。夺天之功的父母永远听不厌别人对于自己子女的恭维。谁都知道得人欢心的法门,是赞扬人家的文章和子女。14. 在人寿有限、生死无常的变动中,一个人的生活却依赖于一个完整的社会分工结构,所以社会不能不不断地预备下新人物等着去接替旧人物死亡和退伍所发生的缺位。15.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生孩子为了对得起祖宗,听来似乎是相当迂阔,除非我们相信死后在冥界的生活还得依赖人间的纸箔。所谓冥界原不过是我们现实的投影,无后所引起的不利,倒不一定是祖宗的羹饭无人照顾,这一点我们既无法否认,也无法证实。16. 在父母眼中,孩子常是自我的一部分。我们若细察父母们的心理,颇像一个艺术家。一个雕刻家把他的理想实现在一块顽石上,创造出一具美丽的维纳斯。17. 计时法不论如何简单,它是每一种文化的实际的需要,也是感情上的需要。人类每一群体的成员都需要对各种活动进行协调,例如为未来的活动选定日期,对过去的事进行追忆,对过去和未来时期的长短进行测量。
18. 一直在某一块土地上劳动,一个人就会熟悉这块土地,这也是对土地产生个人感情的原因。人们从刚刚长大成人起,就在那同一块土地上一直干到死,这种现象是很普通的。如果说人们的土地就是他们人格整体的一部分,并不是什么夸张。19. 巫术不是一个自发的个人的行动,而是一种有组织的制度。有一个固定的人,他拥有魔力并负责施展巫术。其次,有一套传统的礼仪来唤起超自然的干预。最后还有一些神话来维护这种礼仪和巫术师的能力。20. 中国农村的基本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农民的收入降低到不足以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所需的程度。中国农村真正的问题是人民的饥饿问题。21. 如果《西行漫记》的作者是正确的话,驱使成百万农民进行英勇的长征,其主要动力不是别的而是饥饿和对土地所有者及收租人的仇恨。22. 我们必须认识到,仅仅实行土地改革、减收地租、平均地权,并不能最终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但这种改革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因为它是解除农民痛苦的不可缺少的步骤。它将给农民以喘息的机会,排除了引起“反叛”的原因,才得以团结一切力量寻求工业发展的道路。23. 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的“行话”。“特殊语言”常是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
24. 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护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还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25. 文化本来是人造的,凡是人造的,并不是我有意小视人类的创造力,不完全是常事。26. 普通的人总是生在家庭里,长在家庭里,死在家庭里。因之,我们要了解个人,自不能不从家庭生活入手。家庭结构的内容总是很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地方的文化和一个人的性格。27. 我们若肯仔细分析自己烦恼的原因,时常会发现在我们心中有着两个自我在纠缠:一个是理想的自我,一个是现实的自我。28.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是在于他是生活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三度时间中。人不能没有计划地生活。在他决定现在的行为时,他眼睛望着将来。他至少要假定明天一定还是活着,才能倒头睡下去。若是我们对于将来觉得一切都在未知之列,一切的遭遇都属可能,我们委实就不知道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才好。我们总是觉得现在不过是将来的预备。29. 说人类行为是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以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在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30. 所谓天下事岂能尽如人意,就表明了在时间的推移中,我们每每发现现实的自我永远是有缺陷的。它尽管追赶着理想的自我,但总是差一步。于是,我们若胆敢把往事来重提,哪一事不能令人懊丧追悔?懊丧追悔有什么用呢?时光不倒流,亡羊补牢并不能收回已失去的羊群。人生的历史不能重写也许是人间最大的憾事罢。提起莎士比亚,我们首先会想到哈姆雷特;提起费孝通先生,我们首先想到的,也正是他的名作《乡土中国》。然而,这本“开题即巅峰”的《乡土中国》虽家喻户晓,却不能囊括费孝通作为“中国社会总设计师”的赞誉。费老的感悟与精髓不仅融在了《乡村中国》,更表现在《江村经济》、《生育制度》等有关中国乡村经济与社会文化结构特质的经典论述之中。此外,对于理解中国,“置身事内”固然是必要的视角,而“置身事外”,站在客观公允的比较视野下的反思同样重要。然而,这既是费孝通作品中极为重要的特点和优势,却也是大多数人所忽略、缺少了解的。费孝通先生曾留居美国、探访英国,在《重访英伦》和《美国与美国人》作品中,他不仅以游记、杂感、政治等形式比较了中西文化的差异,更描绘了一个有着深厚中国“乡土社会生活”经验的人在文化激荡下的自我感悟。当然,费孝通先生毕生的感悟,不仅融在了社会学著作与跨文化视野的西方观察中,也表现在了他的第3类,也更不被人重视的“边角料”——小品文之中。然而,也正是融生活与职业一体的自由书写的《杂写集》,以及凝练一生治学门径与创新方法的《社会调查自白》等作品中,才展示了一个中国文人真正的整体性样貌与生活,也更全面地展示了费孝通从“中国看中国”,“再从世界看中国”后对于世界文明、对于中国现实问题的回应与理解。为此,推荐一套既值得阅读、更值得收藏的毛边板“费孝通经典作品集”。市面上费孝通作品五花八门,内容分散且版本散乱,而这套作品集精选了他最具代表性的8种12册经典作品,包含上述提到的“社会学必读经典、跨文化视野观察剖析、收录一生治学门径方法小品杂纪”3类,堪称费老一生智慧思想凝练之大成。
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书装帧采用极其少见的毛边版,毛边版是鲁迅的最爱,鲁迅自诩“毛边党”。作为个性藏品,因为要重新制版,出版社每年只选择几本书,少量印刷,作为特殊礼物使用,所以非常难得。
费孝通最经典的作品基本都囊括其中,毛边版更值得珍藏,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周末限时立减100元):
先知书店 往期精彩推荐:
被遗忘的民国传奇女性,以一生重新丈量中国近代史
周国平:独处,最能检验一个人的灵魂深度
独醒之累:郭嵩焘与晚清大变局
错配之殇:追求精确,但勿“计划”伟大
独家好书——关于1944-1950这段历史,如果只读一部书,读这本就够了
苏格兰启蒙运动:奠定现代文明的四块基石
权力之笼:强迫出来的自由基石
强烈推荐: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精编版)
越是价值撕裂、财富清零的时候,越需要重读索维尔
有没有受过古希腊文明的启蒙,是一个现代国家落后与强大的分野
不理解政治的逻辑,只会沦为乌合之众
聪明赢得一时,智慧天长地久——致敬“被隐没的先知”熊彼特
李光耀:新加坡的成功,应归功于英国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野夫:君王“钓术”,如何贯穿中国文化的始终?
历史剧变的七种征兆,值得深思
抗战外援:一段被“隐藏”的真实抗战史
浮海宁甘著“禁书”:《五四运动史》与现代中国思想变革的根源
米塞斯:没有自由观念,就没有文明社会
一个民族的秘史:茅盾文学奖的五位“神人神作”
历史何以成为中国人的宗教?
宪法——美国的第二信仰
金观涛:在真假不分的世界里,人正在无法抗拒地沦为聪明的“动物”
中国权力史——走不出的“党争”
被牺牲的“局部” :中国的“鱼米之乡”何以沦为远近闻名的“穷乡僻壤”?
王笛:唯有读书高——科举制度:传统中国社会的官员选拔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托克维尔对中国的六大启示
活在现代社会,必须拥有一把思维的利剑
刘勃:“奸诈”是曹操的正确打开方式吗?
知乎网友对秦晖思想与观点的最全整理版
有点敏G,但我们未作删改
人生大部分的苦难,都源于不懂逻辑
再多的知识,也说服不了认知封闭的人
这本书曾被视为“精神污染”,手抄本隐秘流传
狂热时,照一照俄罗斯这面镜子
王小波 | 荒谬世界里的“说理者”
何怀宏:如何与孩子谈论生命与死亡?
撒切尔夫人逝世10周年:她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
梁文道:我做读书节目十多年来,最想给观众介绍的一部书
商会风云:商业文明的内核是底线与尊严
一套严重被书名耽误的高、冷、奇、书:隐藏着世态百相、奇人奇事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吼过
一个人不讲道理的7种表现
阅读的五个层次
我们是如何被宣传塑造的?
何怀宏:文明与文化的五大区别
郭建龙|盛世毁于战争
王小波: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
历史的歧途,到底从哪里开始
杨天石:我们历史研究的最大毛病就是“从原则出发”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张宏杰:传统中国的“权力投资学”
知识分子创造的“鸦片”:雷蒙·阿隆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思
哈耶克:在自由与奴役之间,没有第三条路
独家书讯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一部直面问题的著作,一段最难以被正视的历史
王朝赫赫,不过表象;文化默默,乃历史本体
“亚当斯定律”:为什么最聪明的人总是做出最愚蠢的决策?
孙立平:没有中西之分,只有文野之别
塔奇曼:历史能指导未来吗?
“独立”精神的基本底线,何时成了知识分子的最高要求?
王小波:牺牲不一定崇高,吃苦未必有益
推动着人类进步的,不是“英雄”与“权威”,而是怀疑与批判
阿伦特:因沉默而有罪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比三观不合更可怕的是价值观的自我撕裂
王笛:对穷人来说,尊严就是奢侈品
张维迎:批评别人道德水平差的人,相当一部分道德水平最差
罗翔:司法不应被舆论干预,但舆论却可以争取正义
刀尔登:道德下降的第一个迹象,就是不关心事实
罗新:抗辩和异议,是历史提供的一种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