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会计实操过程中,折现率是如何确定的?
在会计实操过程中,折现率是如何确定的?
如果折现率设定的过高,会减少企业当期的营业收入。
如果一项交易涉及长期应收款,企业在实际做账的时候是如何确定折现率的?
解答:
折现率的确定,在理论上或教科书上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在实务中却比较简单。
实务中,对于折现率的确定通常采用两种办法:1.计算法;2.参照法。
一、计算法
就是根据已知的条件,然后在Excel表格中使用函数公式计算。
比如,某项机器设备销售(或采购),现销价格是100万元(不含税价);如果分期三年付款(每满一年支付一次),每年支付40万元合计120万元(不含税金额)。
对于这种情形或类似的情形,有“现销价格”,也有“赊销价格”或“分期付款的价格”等,就可以在Excel表格中使用函数公式计算出折现率(实际利率)。
比如,前述的案例,就可以按图所示计算:
根据具体情况不同,也可能用到XIRR函数。
通过计算得出“折现率(实际利率)”,可以广泛用于不同支付形式之间有价格差异的情形下。
二、参照法
按照新租赁准则的说法,需要采用“增量借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在实务中,对于所谓“增量借款利率”也不容易取得。
因此,实务中一般就参照本企业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比如,前述案例中分期付款的期限是三年,就参照三年期的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
需要注意的是,折现率采用的是实际利率,即是按照复利计算的利率;而实务中很多利率,却是采用单利计算的利率,也就是财管教材中说的的“名义利率”。因此,当参照同期限的贷款利率作为折现率时,是不能直接使用,需要将“名义利率”换算为“实际利率”。
售后租回会计处理有损益,为什么承租方兼出售方却不属于增值税应税范围?
居民企业转让代个人持有的解禁后的限售股,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怎么交?
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和前期差错进行更正的时候,怎么判断是否调整应交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