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压力加大—4月PMI的4大信号【国盛宏观熊园团队】
3、总体看,疫情冲击下,经济压力仍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将继续加码。
正文如下:
1、4月制造业PMI降幅远超季节性,需求端复苏显著不及生产端。4月制造业PMI较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至50.8%,虽连续2个月处于景气区间,但降幅大幅超出季节性(过去5年4月较3月平均回落0.24个百分点),表明疫情下实际景气度不高,其中:生产指数微降0.4个百分点至53.7%,新订单指数则大降1.8个百分点至50.2%,表明需求端是主拖累。
2、分项看,提示重点关注生产端、贸易端、价格端、库存端、就业端四大信号:
1)关注生产恢复可能进入瓶颈期。生产指数已经连续2个月处于近两年来高位,表明生产端持续修复。然而,根据工信部数据和我们的复工跟踪,截至4月15日,全国中小企业复工率已达84%,整体复工率已超九成,生产端已经接近全部复工;但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4月25日,仅有77.3%的已复工企业的复产率超过八成,反映需求疲弱制约下,企业生产恢复可能已进入瓶颈期。作为验证的是,4月发电企业日均耗煤维持近年同期八九成的水平不再上升。
2)贸易端形势严峻,二季度可能遭受持续冲击。4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大幅下滑12.9个百分点至33.5%,连续4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反映海外疫情蔓延导致外需明显收缩、出口订单锐减。考虑到美欧疫情虽出现见顶迹象,但仍存在二次爆发风险,短期难全面复工,二季度欧美GDP增速大概率创历史新低(参见前期报告《美国经济将迎来“至暗时刻”》),加之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疫情接棒恶化,预计二季度我国出口将受到持续冲击。此外,4月进口指数在国内经济趋改善的环境下仍大幅下滑4.5个百分点至43.9%,除了反映内需仍较疲软,也可能与疫情影响下部分海外产品的生产、流通暂时停滞有关。
3)价格端持续回落,4月PPI仍将为负,需关注被动补库。价格端,4月出厂价格指数、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下滑1.6、3.0个百分点至42.2%、42.5%,表明工业品价格将继续走弱。往后看,预计4月PPI同比下滑至-2.5%左右甚至-3%(3月-1.5%)。库存端,4月原材料库存指数下降0.8个百分点至48.2%,但产成品库存指数已连续4个月回升,3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存货累计增速也较1-2月大幅提升6.2个百分点,主因需求复苏慢于生产恢复导致被动补库。本次疫情打乱了原本的库存周期节奏,疫情稳定后,未来可能重新迎来去库存阶段。
4)真实就业形势严峻,二季度将持续承压,建筑业是亮点。4月制造业从业人员指数下降0.7个百分点至50.2%,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小升0.4个百分点至47.1%,仍明显偏弱,再考虑到海外疫情将冲击我国贸易端就业(2018年贸易相关就业人数达2.08亿人,占总就业人员比重超过25%),维持前期报告《疫情下美国就业究竟有多差?中国呢?》看法,二季度我国就业压力巨大,稳就业仍是重中之重(4.17政治局会议新提“六稳+六保”,就业均居首)。不过,4月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大升4个百分点至57.1%,应与专项债发力、施工恢复有关。
3、总体看,疫情冲击下,经济压力仍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将继续加码。维持此前判断(《不寻常的信号-逐句解读4.17政治局会议》),全年经济走势取决于疫情发展和政策节奏,结合4.17政治局会议,今年翻番应已被淡化,政策重心转为“六稳+六保”;将继续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进一步“放水”在路上,财政将更关键,明确会降息;“三驾马车”共同发力,新老基建是抓手,地产差异化松动仍可期;此外,制度红利仍可期,关键是落实。
风险提示:政策效果不及预期,疫情演化超预期
联系人:熊园,国盛宏观首席分析师;何宁,国盛宏观助理研究员;刘新宇,国盛宏观助理研究员。
相关文章:
熊园 S0680518050004 xiongyuan@gszq.com
特别声明:《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微信形式制作的本资料仅面向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非国盛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者,为保证服务质量、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关注,请勿订阅、接受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烦请谅解!感谢您给予的理解和配合。
重要声明:本订阅号是国盛证券宏观团队设立的。本订阅号不是国盛宏观团队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专业投资机构,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国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系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读者参考时还须及时跟踪后续最新的研究进展。
本资料不构成对具体证券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或投资建议,不能够等同于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性意见,普通的个人投资者若使用本资料,有可能会因缺乏解读服务而对报告中的关键假设、评级、目标价等内容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进而造成投资损失。因此个人投资者还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本资料仅供参考之用,接收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