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Casanova | 基金公司、商业公司、互联网公司

地产与远方 地产与远方 2023-11-04

公司如人,行业如社会。社会里的人形形色色,出身不同、家境不同、经历不同,价值观和做事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本行业的各个公司其实也是如此。小编职业经历丰富(丰富到已被部分HR拉黑……),在此给大家分享一下体会。


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似乎现如今大行其道。

一来是说,房地产金融化大势所趋,势不可挡。这年头最流行的就是什么小股操盘啦,GP、LP、ABS,张口Cap Rate,闭口U。而且啊,大家会发现,越是职业经理人主导的地产公司越喜欢搞这套,大概是为了自我激励吧。

二来是,很多房企,即使没有发基金,内部的管理导向和考核门槛,也与地产基金相似。EBITDA、IRR、ROE、EVA……老板爱看哪个就追哪个。还有些,这两年追追ROE,明后年玩玩EVA,公司策略跟着头头转。而这些公司对于基金吧,想都是想的,没有发的原因,大致有三:

一、老子比基金更激进,基金看三年,老子只看一年!明年干不干得下去都不知道,你叫我怎么发基金?

二、有颗基金的心,没有基金的命。手里东西差,发基金也没人要,还是自己玩一玩吧。

三、家有千金玉,不愿拿出来与人享。这种是真土豪。


基金公司的管理特点是:短视+唯数字论。所以君不见凯德的场子里到处都是花车,一些基金手里的办公项目去年P2P、今年Coworking。此外,唯数字论也并非是唯租金论,而是唯估值论。因而就如我们之前所说的Casanova | 租赁无用论。站在传统科班的角度上,我真的觉得这是不务正业、歪门邪道。但也无奈,人家每每日子也挺好过。大千世界,人人各有各的造化、各有各的活法。


商业公司

所谓科班,大概就是这类商业公司。其中典范,无疑是我们上次贴过的这张图啊。

这其实是很久以前小编一个九龙仓的朋友发给小编分享的,明盘点赞。Trademix, Occupancy, Rental。感动不感动???这哪儿是老板,这简直是知己与人生的另一半。这样的老板,值得最高的赞誉。


小编个人情感太浓烈了,见谅。从打入行起,我接受的行业教育就是”定位”、“差异化竞争”、“策略”。说来好笑,可能是自己学业不精,也可能真的对于商业公司而言数字无所谓,小编最初在港资的好多年,其实完全没听过人讨论什么IRR、回报率等等。反而听得比较多的,叫“造生意”。比较能代表这个流派的文章,大概是这篇Casanova | Positioning, Positioning, Positioning。真是怀念啊。但讲个悲剧的事情,那样的年代似乎再也回不去了。专心造生意的人,在现在的市场上大概只有在那几家公司的小圈子里才活得下去。


我跟很多朋友聊过一个感受,就是觉得其实住宅开发公司是制造业的模式,你看万科、恒大、碧桂园。其实就是地产行业的P&G,设计工程像是工厂负责生产,然后Marketing和Sales负责卖。而商业公司的模式无疑是服务业的。这种基因上的差别让这两种公司其实完全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才造成很多内房的商业板块犹如黑洞,完全见不到传统商业背景比如港资公司的人才能够幸存。反而是万达、凯德之类的在内房活得更好,大抵他们的职业语言是相通的吧。这种现象其实挺值得深思的,撇去私人情感究其原因,得出的结论也就是所谓商业公司其实绝非大道。归根结底,不符合市场上广泛的资本偏好和行业需求。港资为代表的这种模式,在我心目中,可能最终只能成为行业的点缀,如新地与太古这样出类拔萃者,将成为皇冠上的明珠,却无法成为普世价值。


互联网公司

最近几年又有一种新时尚,大致可以归结为互联网公司。特征大约是Tree New Bee+不挣钱……其实行业里的拥趸真还不少,一众将死不死的coworking无疑是代表,很多老牌或是新贵也都乐此不疲。言必称social、community、新零售。能忽悠时绝不老老实实把钱给挣了。综上,无疑我对这种流派持强烈的负面情绪哈哈。写过好多吐槽文,比如Casanova | 创新恐惧症。只要给我机会,我可以吐一整天。市场上的奇葩故事也是不断上演(相信很多读者都有大量素材可以提供,欢迎在评论区互动)。


但,也不得不想,当下的市场啊真是百年未遇之大变局啊。市场上每年的天量供应,层出不穷稀奇古怪的行业玩家,又有一众彷佛走捷径抄近路的互联网新贵。好巧不巧,连万年无忧的港资巨头们都不约而同地赶上了新老交替。更要去想,若当真经济放缓,竞争愈发激烈,这可怎么活?这一些都变成了这个行业当下的时代背景,不论是被迫或是主动,每家都焦虑地变革着。每个人、每个项目、每间公司都会被迫踉跄前行,墨守成规大概只能等死。创新的意义其实是走出舒适区,对于基金公司与商业公司都是一样,对于无论哪个流派,都需要走出自己既有的舒适区。这或许是行业创新的终极意义。因而,哪怕如我这样槽点满腹的,还是应该乖乖咽在肚里,创新不因我们的喜好而存在,若不努力,或是一眨眼就输个一败涂地。


问题也随之而来,

  1. 创新有没有前提?要不要先把专业夯实?要不要先把钱挣了你再说话?

  2. 产品逻辑、投资逻辑与业务创新之间有没有先后主次,怎么排序,怎么平衡?

  3. 我们怎么设定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

我人微言轻,却觉很多事情得想个明白,哪怕想了也没用。若是要将上面三层业务导向来做个排序,在我心目中一定是商业>数字>创新。但同时,这几个要件又无疑缺一不可。这样融合的过程反而其实比排序、或是如何实操更耐人寻味。应该是无比重要的吧,但却看不到任何公司有做出表率。可能是无人重视,又抑或是可能行业里能够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人才储备实在有限。但这应该是行业的将来吧?撰文共勉。


关联阅读:

Casanova | 重新定义办公楼产品(一)

Casanova | 重新定义办公楼产品(二)

Casanova | 我们是否可能嫁接联合办公与传统办公的各自优势创造一个新的事物?

Casanova | 社群:办公的未来?

Casanova | 办公楼租赁的本质

Casanova | 租金巅峰的感觉

Casanova | 论业主装逼的必要性

Casanova | 傻子才满租

Casanova | 从租赁遇见更好的自己

Casanova | 租赁无用论

Casanova | 商业地产租赁笑话集

Casanova | 创新恐惧症

Casanova | 用Omnichannel来回答“电商是否会取代实体店?”

Casanova | 四种Shopper行为分类

Casanova | 黑一下优办和办公租赁O2O




脚踏实地,心存远方

地产与远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