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段位的早教,门槛其实都很低

我是黛西 天赋一饼 2021-09-15
文 | 黛西

今天文末没有新码,可以放心慢慢读 


1


我在互夸群潜水,围观大家都相互种草些啥,发现了一个规律。
凡是说到数理教具,烧脑桌游,英文绘本,数学练习册这类“学习型”的东西,群里就热闹非凡,潜水的都冒泡了,困的也精神了,哪儿买的啊?有链接吗?俺也要。
顶锅盖说一句,从旁观者角度看「中国式买玩具」,最显著的两大特色就是:过高的鸡娃诉求,过低的互动诉求。
我生活在德国,但不是生活在真空,我也是九年义务教育走出来的人,当然知道抛开大环境谈理念都是耍流氓,所以家长对鸡娃的执着(和对甩娃的诉求),我特别能理解。
与此相对应的,“德国幼儿园只会傻玩”的刻板印象,“德国禁止学前早教”的荒诞谣言,大抵都是出于对“早教”的误解
上次我写「在德国幼儿园晨圈的卧底见闻」,有一个细节你肯定还记得。
老师对孩子们说:
秋天是感恩的季节,因为秋天会丰收很多果实,而世界上有些地区的人还吃不饱肚子,我们生活的地方有足够的食物吃,应该对此心怀感恩。


你们都留言说,哎妈呀,这段位太高了,俺学不来。
在饼饼的小班和大班卧底后,我发现德国幼儿园不是不鸡娃,而是偏向鸡一些“软实力”——
社交、情商、抽象思维、想象力、语言发展,甚至对当下生活的感恩。
我们家长这些业余选手,如果想在家庭中达到这种高段位的素质鸡娃,我能想到的最低门槛的方法就是——过家家


2


别瞧不起过家家,它是个被严重低估的早教活动,外行人一眼看去,真的就是在傻玩,纯傻玩,24K纯的,啥都鸡不了。

大概一年前,我写了篇「德国幼儿园的鸡娃游戏」,虽然当时娃小,但现在回过头去读,依然觉得那些游戏并不弱鸡。
当时我写的第一个游戏就是过家家,今天我要把它择出来,好好聊聊,给它彻底翻个盘。
饼饼的小班老师曾告诉我,娃们最喜欢的、玩得最多的游戏就是过家家,没有之一。
我之前盘过「德国幼儿园的10大受欢迎玩具」,其中4个是过家家装备。

▼ 幼儿园用来玩购物游戏的收纳篮

疫情前,饼饼幼儿园用家长们攒的节日活动经费余下的钱,又给每个班新购置了一套小厨房,可见幼儿园为了顺应娃的“过家家敏感期”,花了多少心思和银子来创造条件。(羊毛出在羊身上)
“过家家敏感期”是我自己造的词,指在1-5岁这个最爱假想的年纪,孩子可以从过家家游戏中受益匪浅。

这些益处包含但不仅限于:

  • 发展社交能力(合作与妥协)

  • 提升情商(处理矛盾)

  • 激发想象力(情景模拟和延展)

  • 锻炼语言能力(边玩边碎碎念)

  • 释放压力(角色互换,体验“力量感”)

  • 练习自我调节(复盘和重现)

  • 尝试不同职业和社会角色(职业启蒙)


3


过家家跟很多玩具不同,它是自内而外驱动的。

1岁多的孩子,你根本不需要引导和解释说,ta们就会用空杯子假装喝水,捧着一个空碗吃出笋干烧肉的感觉。

饼饼在幼儿园学会的第一首歌,不是洗脑神曲,不是小星星,而是生日歌,因为娃们每天都要聚众过生日,假装过,每
我特意观察过,班里并没有专门的生日蛋糕道具,2岁+的小娃们会把塑料碗碟扣在桌上,假想成蛋糕来切。
饼饼从1岁开始玩过家家,现在3岁还钟爱,但形式和意图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1岁多的时候,她以模仿单一动作为主,比如拿一个空罐子假装往脸上抹油,把玩具电话听筒假装打电话,给娃娃喂奶喂饭。
在这个阶段,过家家是对生活场景的模拟和重现,素材来自娃对生活的敏感和观察力。

2岁左右,她不再局限于模仿几个零散动作,而是把一系列动作串联起来。
把坚果放进锅里——锅蹲到灶上——打开早灶——假装看表等一会——另起灶炒个蛋——关上灶——把坚果舀到碗里——把鸡蛋盛出来——假装吃东西——给我和娃娃也分点吃——假装被烫到... ...
这样一连串动作,完成了一次带情节的假装游戏。

▼ 我家的小厨房不大,没啥特殊功能,但利用率特别高

孩子会把大人看着不怎么像的东西联想成某个道具,而这个东西跟联想到的物品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比如坚果今天拿来当菜炒,明天又假装放水里泡着喝(难道是胖大海)。
从模拟观察到的场景,到把实物假想成不同道具加戏,娃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就这么在过家家游戏中发展起来。
按照皮亚杰大神的说法,这些象征性游戏为孩子日后抽象符号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到了3岁左右,生活经验丰富了,过家家也不再局限于炒菜喝水了,越来越城会玩了,我要做的就是尽量创造条件,提供会触发假装游戏的道具。
从此以后,娃儿静悄悄,不一定在作妖。


4


我曾经觉得过家家是个偏低幼的弱鸡游戏,但饼饼越大,我越能觉察出它的魅力。

她现在觉得自己是大孩子,对一些我们能做而她不可以做的事极不爽。
我涂口红,她吵着也要涂,我吹头发,她跳着够吹风机,队友刮胡子,她说她的胡子也该刮了。
假如我告诉她,这都是大人的东西,她会当场炸给我看。
有一次我急着化妆出门见人,她又来吵着要涂口红,我糊弄她说,等再过两年,再过两年妈妈给你买化妆品。
她说好,然后默默地出去了。
我有点惊讶,竟然就这么接受了?太假了吧!但我总觉得那个“好”说得有点意味深长。
外面静悄悄的,我竖着耳朵,忐忑地继续化妆,此时我的脑子里都是“娃儿静悄悄,一定在作妖”的系列动图。

当她再次出现在我面前时,嘴巴和牙上涂满了红蜡笔!!!

气到不想拍照.JPEG
后来我放大招了,买了一套过家家化妆包,假的,啥都化不出来,只能比划。

▼ 美妆博主的摆拍

但就是比划的这几下,她满足了猎奇心和跟大人同权的诉求,再也没嗑过红蜡笔。
饼饼有次去打疫苗,打出了严重的心理阴影,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只要看到创可贴(打完疫苗会用创可贴贴针眼),或是我们开车经过儿医诊所那条街,她就彻底崩溃。
让2岁娃理解“医生是为了帮我们”,“打疫苗是为了不生病”这些大道理,也不是理解不了,但非常费力不太好。
儿医也很无奈,当“坏人”不是我本意啊,要不你们回家后,试试跟她玩医生游戏?
我真的回家就试了。
正好家里有一个牙医小套装,里面带着个针管,正常用法是给“牙”打麻药的,但单独拿出来正好可以模拟打疫苗。
我让她当医生,我挨针,然后假装很疼的样子(我竟然看到她嘴角露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她说,还要打一遍,我说为什么啊,我不想打针了,好疼。
她学我的话说,生病就吃不了好吃的了,打针就不会生病了。
呵呵,看来道理都听进去了,只是装不懂。
当然了,肯定不能指望玩完这个打针游戏,娃就从此不怕看病,爱上打针了。
这种角色互换的假装游戏的意义是,让孩子做那个主导的、“有力量感”的角色,让ta们在笑声里释放压力,把生活的苦水儿倒在游戏里。


5


语言能力的提升,也是过家家的副产物。

跟母语相比,家长好像更关心英语启蒙的咋样,因为按照朴素的思路,生活在中国,爸妈都是中国人,身边人都说中国话,娃的汉语还能差了?

汉语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是两回事,后者的底层逻辑是思维能力如何,“会汉语”和“会说话”是两个级别的事。
如果你不知道怎么跟娃尬聊,过家家是特别好的素材库。
你想想,几个娃围在一起玩最简单的假装过生日,需要说多少话?
谁过生日,谁起头唱生日歌,唱完歌祝福点啥,怎么切蛋糕,切好怎么分,如果分赃不均怎么办,如果不够分了又怎么办——既然是发展语言,也是在演习社交。

虽然理论上说3岁以下的孩子只会“平行玩耍”,但当你看到几个2岁多的孩子在一起认真讨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你会觉得ta们的世界可能比理论中要丰富得多。
社交能力是“教”不出来的,孩子非得通过跟同龄人的合妥协,碰撞摩擦,在具体场景中靠实战获得。
而过家家的情景可以比真实生活丰富得多,真正过生日一年一次,假装过生日可以天天有。
别看ta们今天过家家,明天过家家,后天还是过家家,但其实今天“炒菜”时说的话跟昨天肯定不同,今天化的“妆容”跟昨天也不太一样。
玩具有“开放式玩具”,我认为过家家也可以叫做“开放式游戏”。
没有两次过家家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开放式游戏”的魅力。





黛西的小纸条

今天小纸条写了一半,决定单独开个次条写,因为实在太长了,而且全是重要的事,一两句说不清,次条见。

黛西@法兰克福


近期文章
跟蔬菜有仇的娃,后来都被这俩字治好了
祝每个“别无选择”的人,都有选择的自由

黛西书单

真·大结局,半年内不会再碰书单了
接下来半年,我们准备读的一些好绘本

200-40:4W9UCD

200-40:E2MWCP


黛西专辑精选

(点词卡查看)

01 卧底德国幼儿园    02 黛西书单和绘本

03 玩具与桌游选择    04 宇宙最端正启蒙

05 教育谜象与错觉    06 家里蹲陪玩秘籍

07 孩子心里怎么想    08 金融女财商启蒙

09 养育小事与大事    10 择园入园适应期

11 和你一起变更好    12 实用遛娃全攻略

13 我就是舍得自黑    14 这是真实的德国

15 天秤女的收纳术    16 如果你想认识我


你的每个“在看”和赞我都在乎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