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赛马”中“养马”和“相马”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马的分类来类比人才的分类。善跑的骏马被称为“天马”,精于鉴别使用良马的人被称为“神驭”。《郁离子》中的“八骏”故事比起“伯乐相马”更为久远。
周穆王姬满五十岁时即位,在位55年(约公元前976年~前921年),是中国古代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又称穆天子。传说他曾周游天下。穆王东征西讨十分辛苦,待四海平定后,他决心要拜访远居昆仑山的西王母,必须有天马神驹和训练有素的驭手相助,才有可能超越艰难险阻。容成公告诉他,武王伐纣以后,天下太平,曾把一批战马赶到夸父山上放野,那都是些身经百战、日行千里的神马,如果能把那些马找到,巡游瑶池并不难。
穆王命人张贴布告,招募驾驭手,半年以后才找到神驭造父。造父受命到夸父山上寻找天马,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这种神驹,从中挑回八匹骏马献给穆王。穆王命造父把马送到龙川精心驯养。因为龙川有一种草叫“龙刍”,马吃一天能跑千里。穆王把国家大事托付给诸臣,选择了一个黄道吉日便整装出发,终于在瑶池见到了西王母。归来以后,又驾着八骏,借助楚国军力打败了徐偃王(西周徐国国君,当时江淮有36个诸侯国向徐国朝贡)。
周穆王深切地感受到良马的重要,建了天闲厩、内厩和外厩三种马厩。八骏养在天闲厩里,每天供料一石;稍次一等的马喂养在内厩里,每天供料八斗;再次一等的马养在外厩里,每天供料六斗;那些比不上这三等的官马称作散马,每天供料五斗;更差一等的马是民马,不属于官府喂养的范围。穆王选派造父做司马(负责全国的马政),天下良马没有一匹被埋没在民间。造父按照马的等级来区别对待养马的人,他们对自己的待遇,也没有不乐意的。
后来周穆王死了,造父死了,八骏也死了。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辨认了,只好按产地和毛色来区分。冀州(古代九州之一)北部一带出产的纯色马被看作上等马,养在天闲厩,用来驾周王的车;毛色驳杂的马被列作中等马,养在内厩,用来弥补天闲厩良马的不足,同时兼作战马;冀州以南,济水(古代四渎之一)、黄河以北地区出产的马,养在外厩,供诸侯、周王的公卿大夫及出使四方的使臣驾车使用;长江、淮河以南出产的马定作散马,供传递消息、运送东西和干各种杂活时用,重大任务不让它们承担。养马人的待遇同样分为四级。
到了周夷王姬燮(在位16年,约公元前894年至前878年)末年,强盗蜂起。内厩的马按规定应当参战做军马,但是这些马养得肉满膘肥,十分骄懒,听到行军的钲鼓声就吓得后退,望见作战的旌旗就四处乱逃,只好搭配一些外厩的马参战。但内厩、外厩的养马人闹起了意见。内厩的人说:“我们的马与天闲厩的良马都来自冀州,主要给天子驾车,只在特殊情况下兼做战马,你们应该冲锋在前。”外厩的人说:“你们的马吃的草料多而干的活少,为什么打起仗来,反让我们冲锋在前?”双方争执不下,闹到了周夷王那里。但周夷王和左右大臣们都偏袒内厩的人。周夷王的军队和强盗对阵,外厩的马先上阵作战,强盗被打败了。强盗败走之后,内厩的人马才冲上前去,结果周夷王反而认为内厩的人马立了功。这样一来,外厩的人和马都感到心灰意冷。强盗得知这一情况,又乘机攻了进来。内厩的人和马照例首先逃跑,但外厩的人马看到这种情况不再去冲锋和援救,也跟着逃了起来。弄得周夷王所拥有的良马不是战死就是被强盗掠走。周夷王大为惊恐,于是下令征调天闲厩的马匹参战。
天闲厩的马一向只习惯于在宫廷里驾车,不习惯沙场作战。天闲厩的人把这种情况告诉了夷王,夷王下令改让散马参战。养散马的人说:“作战的马需要有力气,吃得饱才能力大。如今平日吃得多的马尚且承担不了战事,我们喂养的马吃得少,力气小,且一直得不到休整,恐怕难以承担作战这样的大事。”夷王听了,心中有所醒悟,因而感到惭愧。他安慰了养马人一番,打发他们回去,下令今后各类马匹都和天闲厩的马一样,享受同等待遇。但是,由于饲料供养不足,同等待遇只是空有其名。天闲厩的马和其他马都逃到田野,看见庄稼就啃就吃,百姓无法耕种,年老体弱者相继饿死,年轻力壮者被逼为盗。马的情况与百姓的情况相同,死的死,逃的逃。周夷王失去了马,连出兵都困难了,整个天下呈现一派萧条景象。
唐朝白居易曾借《八骏图》一诗来批评周穆王玩物丧志,以讽刺当时的帝王不思进取。曰“瑶池西赴王母宴,七庙经年不亲荐。璧台南与盛姬游,明堂不复朝诸侯”,甚至直言“千里马去汉道兴”,“八骏驹来周室坏”。就司马而言,穆王“井然有序”的治理离不开“八骏”和“造父”的支撑,“八骏”是独具慧眼的“造父”从身经百战、日行千里的神马中选出的“佼佼者”;到了夷王那里,虽然马和人的分类规则并没有改变,但占据“天马”和“神驭”位置的“马”和“人”都已经“名不副实”,所以对分类标准、监督机制的把握有了实质的不同。
养人、选人、用人和养马、相马、用马的道理是基本相通的。如果不按照人才的实际才能和贡献来分类,过于强调出身、年龄等外在标准,就不可能得到和更广泛地选用更多特殊优秀人才。以年龄为例,国外不乏年逾70岁或非常年青的优秀政治家被选为总统、副总统或被任命为驻外使节。即便使用同样的人才分类培养、选拔、使用规则,但分类标准、监督机制的把握如果有实质不同,可能会导致“劣币驱良币”、人才歧视、流失或消极怠工。
路遥知马力。在“千里马”和“伯乐”存量不足的情况下,与其以“拔苗助长”的方式“自上而下”选“千里马”,不如创造普惠、实用的养马、用马环境,建立开放透明、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在“赛马”过程中“养马”和“相马”,让身经百战的“千里马”和阅马无数的“伯乐”以“实至方名归”的方式“自下而上”成长壮大。只有“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形成“万马奔腾”的局面。“老骥伏枥”与“少壮担当”是“赛马”的结果而非“相马”的标准。“赛马”成为常态,“马”和“人”的待遇基于“实际才能和贡献”,必然会对“养马”和“相马”形成稳定的预期,将激励真正的“千里马”和“伯乐”源源不断地脱颖而出。
来源:《中国科学报》2014-02-17
小调查
有人讲,日本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已20多位,基本上每年都有,为什么中国这么难、这么久才出来1位?也有人问,为什么屠呦呦先生工作二三十年前的科研成果,到现在才被国际承认、认可,反而得不到国内承认、认可?中国的千里马要由外国的伯乐来发现、来认定,我们中国的伯乐在哪?中国的伯乐在干什么?我们国家究竟是缺千里马,还是缺伯乐,还是两者都缺?有人说,影视明星、体育明星受重视的程度远超科学家,如何引导青年人学科学、爱科学?
漫谈科技管理“人”“事”结合
万劲波
科技管理重点是“人”和“事”。每个人才都有自我价值判断,也有社会对人才的价值判断。当人才任用“价”与“值”严重不匹配时,很多人才会感叹“怀才不遇”,很多机构会感叹“良才难求”,主要原因不仅在于人才的自我价值判断和机构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很难一致,人才的供需关系也常常起伏不定。
从中外招贤纳才的典故说起
千金市马骨:据《战国策·燕策一》记载,燕昭王(前321年~前279年在位)即位时,燕国正濒临灭亡,昭王“卑身厚币”招贤纳才,老臣郭隗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一位国君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不得,谋臣用五百金买了副千里马骨架,一年之内得到了多匹千里马。”昭王效法为郭隗筑宫而师之。果然从魏国得名将乐毅(率燕军先后攻占齐国七十多城),从齐国得名仕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论”和“大九州论”),从赵国得名将剧辛,各路人才投奔燕国,造就了燕国盛世。汉末刘备“三顾茅庐”等类似招贤纳士的典故可谓一脉相承。典故背后是需方真切求才,且能提供给人才足够的“价码”和价值发展空间。
万镑奖经度:1598年,西班牙国王腓力三世(1598年~1621年在位)悬赏巨额奖金以寻找能够“发现经度”的人,未能如愿。荷兰、葡萄牙、意大利等国也提供类似的经度奖,直到18世纪初,法国议会还在为经度测定工作提供各种单项赏金。1714年,英国议会设立经度奖,悬赏2万英镑(约合现在100万英镑)征集确认经度的办法。木匠哈瑞森花了5年时间在1735年造出第一台航海钟(H1),经度委员会累计预支2500英镑支持哈瑞森近20年(拨款5次,每次500英镑),直到1759年造出怀表大小的航海钟(H4)。英国政府没有及时兑现奖金,拖了6年才给72岁的哈瑞森发了一半奖金(1万英镑)。2013年,卡梅隆首相宣布英国政府将设立10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76万元)的现代经度奖,以推动创新革命,寻找下一个类似青霉素、宇航飞机、互联网的重大发明。
再说说现实的诺贝尔科学奖情结
以“人”为主的科技奖励,事实上基于“成果价值”来判定。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成果基本上代表了人类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以爱因斯坦为例,21岁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23岁被瑞士伯尔尼专利局雇佣;25岁转为正式三级技术员;26岁发表量子论,提出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独立完整地提出狭义相对性原理,开创了物理学新纪元;27岁、28岁逐步晋升为专利局二级、一级技术员;29岁兼任伯尔尼大学编外讲师;30岁正式任理论物理学副教授;34岁重返德国,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36岁提出广义相对论;42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爱因斯坦成果在先,没有获特殊待遇。
中国至今没有人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只有若干美籍华人获得。每年诺贝尔科学奖揭晓和颁奖之际,都是国人反思之时,几乎总会同中国足球一道被提及。2000年,我国设立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迄今有22位获得。2008年,我国开始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迄今已引进两千余名海外人才。201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各部门、各地方也都设立了各类人才计划。期待不久的将来,中国科学家能够获得诺贝尔科学奖,位列其中或其外真难以预料。
一点感想
“千金市马骨”的关键是吸引真正的“千里马”,但往往如韩愈感叹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平庸之辈得到重用,反而会导致有才能者被排挤。因此,人才识别机制很重要,没有慧眼伯乐,千里马也就难以得到重用。
“万镑奖经度”的关键是解决重大挑战,激发大胆想象,激励突破性发明。从历史上看,科技、产业革命直接影响世界格局;当前,新的科学技术理念、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及新公司新产业的发展正在不断积累变革能量,竞争不容懈怠。
为了在全球创新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中国正在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就这一战略提出了五方面任务: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和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各类人才计划、科技计划以及科技奖励反映了国家对高端人才和重大科技创新的重视,落实的关键是选好用好人才,选对做对事情。“人”“事”结合有两个基本路径:一是“知人举事”,识别、支持真正有天赋并有内在兴趣的人潜心研究重大创新问题;二是“知事聚人”,识别、支持有重大挑战或社会需求的研发任务,吸引集聚最优秀且最智慧的人才,持续推动革命性创新。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中国科学报》 (2013-11-05 第6版 研发)
“战略与政策论坛”聚焦创新发展战略与政策,推送分享“战略与政策”相关研究成果和动态信息,交流探讨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研究!
您可以点击右上角,分享给朋友,也可以添加公众号“StrategyPolicyForum”关注,或长按、扫描识别上方二维码加以关注。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欢迎赐稿:Email:strategy_policy@163.com!
10.创新驱动关键:激励人才
11.走向全面创新时代
12.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全文)
14.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全文)
18.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
19.两位北大老校长的经典演讲
27.我们的伯乐和千里马在哪?
28.科研领域权力寻租亟待破除
30.隐身在集体中的诺奖得主
31.屠呦呦为什么会落选院士
32.科学奖励中的个人与集体——以青蒿素获奖引发争论事件为例
34.刘鹤获中国经济学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