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恋冬尼娅”到“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野兽是受伤的美女》
撰文:陈寿文
好报30天写作群进入第七天,我也养成了每天一文的习惯。
前六天的作业:
4.第一周写作对象:北京野兽和武汉夏天|《野兽是受伤的美女》
6.胡因梦的寻道之旅:活出天地人的宏观秩序 达成身心灵的个人整合|《野兽爱智慧》
今早五点半又自然醒了,和在伦敦还没睡觉的贝壳聊了一会,她还在LSE图书馆看书。决定开始写今天的作业。
1992年10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我是1997年上大学的,我们那年大学还没扩招,2001年毕业时全国是108万毕业生。那年高考我的第一志愿浙江大学的生物技术专业没能考上。说起来也好玩,高考填志愿选择生物技术专业是由于我在中学时爱看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尤其是里面有本《细胞生命的礼赞》,特爱。加上从小我就爱在大自然玩,植物和动物这类的非主科科目成绩也特别好。于是第一选择就是生物技术。
1996年10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刘易斯·托马斯博士(1913-1994),美国医学家、生物学家,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1974年出版随笔集《细胞生命的礼赞》,该书收文二十九篇,,获该年度美国图书奖。代表作《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
不过,我高中在我就读的苍南中学属于中等生,也就刚刚能考上重点线而已。于是我被第二志愿的浙江工业大学的经管学院给录取了,至于为什么第二志愿选浙工大,因为那是就想到杭州读书,加上我是理科生,浙大之外也就浙工大。对了,那时候,还没有大浙大,还有杭州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记得是1998年他们合并了,成了新浙大。
在中国,一个热爱阅读的理科生来到一个工科院校是相当孤独的,找不到同类。于是图书馆成了我的宿舍,也就是1997年10月我在图书馆遇到了人本心理学,马斯洛,弗兰克尔,罗杰斯……。我与人本心理学的邂逅,另文再细述。
回头看,本科四年,阅读+足球+电影是我的生活三部曲。今天来讲讲电影。1997年在图书馆读到了刘小枫的著作,他特爱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作品。于是我也按文去淘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来看,看了之后也成了基氏的粉丝。
不过,一直到了北京后,厮混论坛,才开始写点东西。2004年写了一篇文字来表达对老基的感激。回头看,感情依旧在。对了,还有我的第二个女神:伊莲娜·雅各布。她1966年7月15日出生于巴黎,巨蟹女。
2015年8月,她来中国主演日本导演平田织佐改编自卡夫卡同名小说的舞台剧《变形记》中,我早早买了票,想现场见见我的女神。结果8月1日那天我安排了程绍然带领的第一期超个人呼吸工作坊,在天津。于是只好错过了。
伊莲娜·雅各布是一个物理学家与一个心理学家的孩子,全家四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孩。她出生在法国,小时候随家人移居瑞士日内瓦,直到上世纪80年代回到法国开始她的演艺事业。1987年,21岁的戏剧学校学生雅各布在路易·米勒的电影《再见,孩子们》中出演一位钢琴教师,引起了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注意。在其影片《两生花》选角时,雅各布被叫去试镜。电影的主角是两个同名少女维罗妮卡,她们一个住在法国,一个住在波兰,有着某种神秘的联结。原本,导演属意的人选是美国女演员安迪·麦克道尔,麦克道尔最终因合约问题遗憾退出,雅各布获得了机会,成为基耶斯洛夫斯基的银幕缪斯。这位导演有着给演员和工作人员取昵称的小癖好,他管她叫“小傻瓜”或“小袋鼠”。
1991年,年仅25岁的雅各布凭借《两生花》荣膺戛纳影后。三年后,她主演了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蓝白红三部曲”之《红》。1996年,导演过世,雅各布开始辗转在伦敦西区演出舞台剧,也接演各式各样的艺术电影,比如安东尼奥尼的《云上的日子》。合作过的导演还包括安哲罗普洛斯、克劳德·勒鲁什、雅克·里维特,甚至保罗·奥斯特。在“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时代,她结婚生子,演电影,舞台剧,兴之所至,甚至跑到纽约和身为音乐家的弟弟一起录了张唱片。
雅各布的丈夫是法国男演员热罗姆·基尔舍,两人相识于2000年的一部舞台剧,而后几年,两个天使般的儿子降临人间,如今已长到了10岁和13岁。这次的舞台剧《变形记》,两人在剧中饰演的也是一对夫妻。
从“记恋冬尼娅”到“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
撰文:陈寿文
初读刘小枫的作品是在1997年的冬天,在学校图书馆邂逅了他的那本《这一代的怕和爱》。
《记恋冬妮娅》及随后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重读让我也爱上了冬妮娅身上缭绕着蔚蓝色雾霭贵族气质,爱上了她构筑在古典小说呵护惺惺相惜的温存清愫之上的个体生活理想,爱上了她在纯属自己的爱欲中尽管脆弱但无可掂量的奉献。也开始去找寻也许冬妮娅读过的那“一大堆小说”:《白痴》,《复活》,《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带阁楼的房子》……
《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及随后对《金蔷薇》的阅读则让我开始学习怕和爱的生活。怕是一种精神素质,它与任何形式的畏惧和怯懦都不相干,而是与羞涩和虔诚相关。这种羞涩指向个体存在的深层和秘密,指向生命的独一无二性。按照马克斯·舍勒的论述,羞涩“是对个体的自我的一种保护和呵护的姿态”。
“近代文化为封建文化的反动,以一百年迈动一步的艰难步履由西向东渐进:文艺复兴、法国启蒙运动、德国古典文化运动、俄国文化精神运动,一步更比一步艰难,命运一个更比一个悲惨。”如今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在这古老的国度会出现一场文化精神的重生,这也许是近代文化东进的最后一步。但问题在于文化精神运动也有失败的先例,文化精神的创造有赖于文化精神创造者的品质。而我们的精神品质有待于脱胎换骨,不管怎么说,怕和爱的生活我们尚未学成,理想与受难的奇妙关系我们尚未找到。对于我个人而言在学习俄罗斯基督宗教精神中蕴含的怕和爱的生活的同时,学习理解内化弗洛姆所言的爱的艺术,走向马斯洛所言的超越型自我实现者就是我活着的理由。
刘小枫的2004年1月出的《沉重的肉身》有两个封面包装,一为淡黄色,一为白色。前一本我淘于万圣书院(九折),后一本淘于北大物美超市内的博雅堂书店(八折)。回到宿舍首先看的便是我最喜爱的《爱的碎片的惊鸿一瞥》。相比较97年2期《读书》上的那篇《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该文有了些改动。这里出现了“叙事思想家”这个关键词,而之前他是以“艺术思想家”来对应基斯洛夫斯基的?!
我很纳闷,这里的“叙事”到底指的是什么?
回到这本书的《引子:叙事与伦理》,一个67年春天的一天晚上一次停电使孩子们模仿的革命游戏激情变成了不知身在何处的恐惧。这是叙事开始出场,一个刚念初中三年级高度近视的大孩子开始讲故事。讲起了凡尔纳,雨果,梅里美,福尔摩斯……
叙事一旦开始,就无法终结。叙事改变了人的存在时间和空间的感觉。叙事不只是讲述曾经发生过的生活,也讲述尚未经历过的可能生活。一种叙事,也是一种生活的可能性,一种实践性的伦理构想。
伦理又是什么?所谓伦理就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一种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感觉就有多少种伦理。而伦理学是关于生命感觉的知识,它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
伦理学自古有两种:理性的和叙事的。
理性伦理学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循的基本道德观念,进而制造出一些理则,让个人随缘而来的性情通过教育培育符合这些理则。亚里士多德和康德是理性伦理学的大师。
叙事伦理学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营构具体的道德意识和伦理述求。荷马、索福克勒斯、但丁、莎士比亚是叙事伦理学的大师。
理性伦理学想搞清楚,人的生活和生命感觉应该怎样,叙事伦理学想搞清楚一个人的生命感觉曾经怎样和可能怎样。如果你曾为某个叙事着迷,就很可能把叙事中的生活感觉变成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想象乃至实践的行为。叙事伦理学的道德实践力量就在于,一个人进入过某种叙事的时间和空间,他(她)的生活可能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道德的实践力量是理性伦理学所没有的。
现代的叙事伦理有两种: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和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
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中,历史的沉重脚步夹带个人生命,民族、国家、历史目的比个人的命运更为重要。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只是个体生命的叹息或想象,是某一个人活过的生命痕印或经历的人生变故。
伦理学都有教化作用。人民伦理的大叙事的教化是动员、是规范个人的生命感觉,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教化是抱慰、是伸展个人的生命感觉。相比较而言,自由的叙事伦理学更激发个人的伦理感觉,它讲的都是绝然个人的生命故事,深入个人的生命奇想和深度情感,以富于创意的、刻下了个体感觉的深刻痕印的语言描述这些经历,一个人经历过这种语言事件以后,伦理感觉就会完全不同了。
自由的叙事伦理不说教,只讲故事,它首先是陪伴的伦理:也许我不能释解你的苦楚,不能消除你的不安,无法抱慰你的心碎,但我愿陪伴你,给你讲述一个现代童话或者我自己的伤心事,你的心就会好受些。
没有叙事。生活伦理是晦暗的,生命的气息也是灰蒙蒙的。
写着写着,突然意识到这几年自己沉迷于波普尔,哈耶克等人的理性论述中,远离那些伟大的叙事似乎很久了?!也许从明天开始我应该重新去亲近那些伟大的叙事,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逝水年华》,拉伯雷的《巨人传》,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马拉佐夫兄弟》……
还是以基耶斯洛夫斯基记述的两件小事作为结尾吧!
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认出了他,走上前来对他说,自从她看了“薇娥丽卡的双重生命”,她现在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氏听后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真的存在,就值得了!”
在柏林大街上,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人认出了他,拉着他的手哭起来。原来,这女人与她女儿虽住在一起,却形同陌路人有五、六年;前不久,母女俩去看了《十诫》,看完电影后,女儿吻了母亲一下。基氏觉得:“只为那一个吻,为那一个女人,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
基氏知道,那个吻的爱只持续了五分钟,尽管如此,只为这只有五分钟的吻,他觉得自己的创作艰辛是值得的。
爱的碎片只是生活中的诸多碎片之一,然而是唯一可以支托偶在个体残身的、值得珍惜的碎片。
我觉得这也是我敬爱怀念基斯洛夫斯基的真正原因。
阅读书目
1.《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刘小枫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12月第一版 11.50元,2003年11月30日邂逅于北大特价书店,六折
2.《沉重的肉身》刘小枫著,华夏出版社,2004年1月,29元,邂逅于北大物美地下超市博雅堂书店,八折
3.《基耶斯洛夫斯基谈基耶斯洛夫斯基》文汇出版社,2003年7月,28元,邂逅于北大物美地下超市博雅堂书店,八折
2004年2月20日完毕于借住的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宿舍
2916年11月7日周一修订于北京野兽爱智慧居
延伸阅读
释放情绪·发现真我·养容美颜|超个人呼吸·能量疗愈工作坊&天津·郑州·杭州|
见自己 见天地 见众生——林世儒《养生主灵性按摩》工作坊 |11月25-27日·北京
“我的不快乐只来源于两件事:不安与不甘”|新中产阶层还是新夹缝阶层?
《塔罗冥想》新书发表会视频及文稿(上)|胡因夢&丁松筠&楚雲&蔡昌雄
《塔罗冥想》新书发表会视频及文稿(下)|主讲人:胡因夢、丁松筠、楚雲、蔡昌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