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日本人不明白败在何处
古今国家的失败,大多不是没有刀子,而是没有哲学,其创伤恢复的速度,更是取决于该国公民哲学素养的深浅。
日本无政治家
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把自己当成“东方不列颠”,但是,它缺少英国的外部地缘政治环境。英国面临的是破碎地带,日本面临的都是些大块头国家,东面有“山姆大叔”美国,西面有中国,北面还有俄罗斯。
日本人有些能耐,用了50年(1895年到1945年)的时间,竟然将中国由外及里地肢解了。在东北,弄了一个“满洲国”;在华北,又搞出一个“自治”;然后在华中华南,扶起一个汪精卫伪政权,在与重庆和陕北的抗衡中,让这些板块相互牵制。
日本人明白,保证日本崛起的前提是,把亚洲变成欧洲式的破碎模式。他们按照英国的方式,强化中国东北的重工业,扶植天津的轻工业,至于中国南方原本很有优势的纺织业等,则被日本人全部摧毁。
日本侵略军队走到哪里,商人就跟到哪里,一切为日本本土的经济服务,日本将其本土作为亚洲经济的资本中心,其余都是外围地区。
日本人还是失败了,并不是败在勇气上,而是败在战略哲学上。
日本人的战略是没有哲学的。我把战略比作“刀尖上的哲学”,战略不仅是研究打仗的学问,更是研究国家张力底线和极限的学问,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没有哲学是不行的。刀子容易锻造,哲学却不能一蹴而就。
同样的战败创伤,在黑格尔的故乡德国,容易平复,在富士山脚下,迄今仍在频频作痛。
蒋介石与日本人打交道历史较长,对日本政治家的认识和评价比较深刻。
1938年,日本战争潜力已近极限,日本宣布还要扩大对华战争。1月15日,蒋介石感叹,“日本无政治家,无领袖,其国之危,亦可惜哉”;10月,日本占领中国广州、武汉后,准备停止对南方的战略进攻,11月11日,蒋介石说,“倭人气量短窄,事尚彻底,非生即死,决无对弱者中途妥协与让步之理”。这是说,日本人有战无略,有刀子没哲学,判断日本不会就此止步,还会扩大战争。
蒋介石希望日本将战火烧向美国,由此将其拖入战争。
后来的事实证明,蒋介石对日本人性格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美国只与强者分红
哲学是讲边界的,战略哲学是讲力量的极限和底线的。好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少,坏的军事方案是敌人越打越多。当年,日本人的扩张似乎是没有极限,对手无限增加,先与中国结怨,后与苏联结怨,与苏联修好后,南下打过南京,与英美结怨,最后,直冲珍珠港,终与世界最强大并有巨大战争潜力的美国结怨。
美国的外交策略,历来是只与强者分红。
美国曾与日本分割东亚,让东北亚于日本,自己仅得东南亚地区,这样,可以将亚洲陷于与欧洲对等的破碎局面,有利于将来美国在日本、中国和苏联之间搞平衡。
当时的日本人,真让蒋介石说着了,“气量短窄”,只知道扩大战果,结果,消化不良,硬是让这些“战果”给噎死了。
与德国相比,日本多挨了原子弹,即使这样,到现在日本人也没有明白,死不承认二战罪行,还要改变其宪法的非战原则。德国人就不这样,所以欧洲接纳了德国。
战略家在设计战略目标时,不在于目标的逻辑合理,而在于目标所涉对手数量的合理。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手,这个目标就不可行,道理很简单,“1-2=-1”。当年,俾斯麦为统一德国,在南方打败奥地利后,皇帝身边的将军还要直捣维也纳,俾斯麦死活不答应。这样一来,意味着德国要在奥地利这个对手之上,添加法国和俄国,其后果是德国国力不可承受的。
俾斯麦在回忆录中说,当时,他的情绪极坏,真想跳楼,以死相谏。俾斯麦离拿破仑帝国的失败并不远,并从这场大劫难中,悟出战略哲学,是大政治家。基辛格说,俾斯麦“缔造的德国,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失败、两度遭到外国占领及国家分裂,长达两个世代之久,仍巍峨屹立”。
与大和民族不同,德意志民族是有哲学素养的,其战略有弹性,因此,德国很快平复战争的创伤。日本人称自己是“大和民族”,他们最欠缺的,就是和合能力。
列宁说过,被打败的军队很能学习。这话改一下,也可以说,被压迫的民族很能学习,很善于学习。至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人也是有哲学的。二战前,美国人受着欧洲霸权的压迫。二战爆发时,美国的战略目标是,不仅要打败希特勒,更要弱化欧洲。长期以来,美国人受着欧洲人的压迫,美国要利用这场战争,击败欧洲霸权,取而代之。
面对这一目标,美国先是纵容德、意、日,全面冲击英、法的世界霸权,英国和法国被打倒后,美国联合苏联、英国和中国,击败德、意、日。最终,在轴心国接近失败之际,美国为称霸世界,联袂苏联,击倒欧洲。
为此,美国拒绝丘吉尔从意大利登陆的意见,主张从诺曼底登陆,这样,就把东欧让给苏联,以此换来苏联和美国的联手。苏联占领东欧后,欧洲被挤压成小“西欧”。
在苏联的压迫下,西欧只能唯美国马首是瞻。
所以,真正打败欧洲的是美国人。
(摘自《领导文萃》2013年10月下)
稿件来源:《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