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辞职的理由?爱吃行不行?”——最牛吃货的“知机”人生

余嘉 地道风物 2018-08-06



丨立志做个有水平的吃货丨


 阊门,苏州西北角曾经最繁华的城门。 城门边的山塘街也是今天游人如织的地方。



- 风物君语 -


最厉害的“吃货”是什么样的?

大概就是那种能吃出时代精神的人吧。


比如西晋有个叫张翰的文人,

他把老家苏州的莼菜、鲈鱼吃成了一种文人意象。

因为张翰,

“莼鲈之思”

成了文人们表达

思念故乡,淡泊名利的一种意象,

它记录的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精神,

只是,

这种精神被张翰用形象化了。




“莼鲈之思”里的第一主角莼菜,长得像迷你小荷叶。它是苏州人的心头好。


莼菜在春天就开始陆续上市了。立夏之后,气温上升莼菜生长茂盛,过了秋天,莼菜才彻底消失在人们的餐桌上。



▲ 莼菜的植株浮生于水面,需在叶嫩时采摘食用。这时候,小小的嫩叶两侧卷起成长条,嫩茎和叶背上包裹着一层黏黏的透明胶状物,传说化自大美人西施的唾液。 


它是池塘湖沼馈赠给人们的礼物。尤其在太湖地区,莼菜被列为当地“水八仙”之一。


 太湖平原水荡密集,莼菜是太湖特产,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据说御膳中必有一道莼菜。摄影/孙伟忠


春天,苏州人的餐桌上怎么少得了莼菜


在苏州,卖莼菜的很少有专门的商贩。到了莼菜上市的季节,周边的农民便会用一盆水养好碧绿的莼菜,坐在人家的屋檐下招揽行人。



 在物产丰盛的苏州,这里的人吃食讲究时令,无论水产还是山货,每个季节都有自己的讲究。摄影/陶源


买上二两就行,到家架锅烧水,放两片姜,滴几滴油,水开后扔一小撮肉丝煮熟,下莼菜,不过一两分钟就可以关火。只需加盐,其他佐料一概不要。这道菜简简单单,清新淡美。


想讲究点的,就把肉丝换成银鱼。将银鱼拌黄酒略腌制,一样是添水烧开,下银鱼、莼菜,再将蛋清搅碎,淋入锅里成细长的蛋花,勾芡,洒上香菜碎和香油,起锅装碗。



 即便在市井陋巷,莼菜也和鲈鱼放在一起售卖。 摄影/董小碗

 

煮莼菜羹的要诀是锅不能盖起来,敞着煮,才能保持菜色的青碧翠绿。


一只浅口汤碗端上桌,勾芡过的汤汁晃晃酽酽,银鱼米白,蛋花纯白,香菜青翠,莼菜青黛,一点芝麻油的香气像只调皮的手,拽着你的眼睛止不住地觑——哎呀顾不得了,先尝为敬吧!



 莼菜搭银鱼,是苏州人常用的配方。

 

每吃起这道莼菜羹,苏州人就会给小囡们讲讲张翰的故事,听到有人为了这碗羹汤,连大官都不要做了,小囡们一个个伸出碗,要再来一碗。大人们则偷偷露出计谋得逞的笑。


会吃、善吃、还能吃出智慧的人才能叫“吃货”,只是乱吃海喝的人,那是“饭桶”。张翰,就是那个聪明的“吃货”。


那场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辞职


张翰,字季鹰。一个西晋文学家,吴郡吴江(今江苏苏州)人。

 

提到两晋士人,才气横溢、放浪形骸,大概是他们身上的标签。竹林七贤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基本都是鄙视礼俗的这一款。张翰自然也是。



 张翰


他少有才名,写得一手好文章,都说他有阮籍的风度,其实他行事上更像。张翰在洛阳时,经朋友推荐,当了大司马东曹掾。东曹在魏晋时期,官阶一品,掌握全国军政,他当时的权力不是一般地大。一时间,张翰的经世之志爆棚。

 

有一天,张翰在家里宴请要好的同僚。按照魏晋士人们的style,宴席当然摆在花园。


 西晋文人洒脱自在,他们的精神气质中暗藏的是那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摄影/Geethan


秋天的园子里花谢花飞,几人襟怀大敞、散坐其间,正推杯换盏、清言笑谈,一阵秋风飒飒而起,吹动木叶萧瑟,恰巧有一群大雁高高地从空中飞过,只留下阵阵惊寒的凄鸣。

 

众人一时间都静默下来。张翰本来设宴,就是因为心中有所触发,再见得这样的情境,不由得百感交集,借着三分醉意,高声吟出那一首后来影响了无数人的《秋风歌》:





秋风起兮佳景时,

吴江水兮鲈鱼肥;

三千里兮家未归,

恨难得兮仰天悲。





所以说,“老乡”真是一种让人“泪汪汪”的生物。这首诗里的心事当场被人道破。朋友顾荣说:“张翰兄,你是在思念家乡的菰菜、鲈鱼羹了吧?只是在朝为官,不得遽归,徒有惆怅啊!”张翰也不恼,斜斜地踞坐在几席上,大笑说“功名与富贵身外物,唯有心情舒畅才是最宝贵的啊,若论中情适宜,不如归去啊不如归去!



 张翰爱吃鲈鱼、菰菜、莼菜,这里面更多的是他对故乡的思念。 摄影/Geethan


《秋风歌》很快传唱开来,不久连张翰的“领导”,齐王司马冏也听说了。


于是齐王就召见张翰问缘由。张翰趁机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意,算是在“领导”面前“挂了个号”。过不了几天,正好碰上司马冏出宫狩猎,张翰真的留下一封辞职信,离开洛阳回故乡吴郡去了。

 

想念故乡美食,只是个“辞职”借口


刚到洛阳时,张翰得到齐王的赏识后,他曾经也是想一展抱负的。


然而接触下来他发现,司马囧其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主。整天宴饮欢歌,不问朝政,即使有朝臣忠谏,司马冏也依然故我。张翰本以为得遇明主,没想到司马囧竟是这样一个模样。他心灰意冷起来,渐渐萌生辞官回乡的念头。




两晋本就是个政治高压、对亡国之臣无限猜忌的时代。而且张翰毕竟是“有四海之名者”,想不被猜忌地顺利辞官,总得有个理由。

 

张翰找到了同乡顾荣,两人互相吐露了想要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的心声。于是,在那个秋日,趁那阵秋风,两人在众人面前演出了那场精妙的好戏。



 魏晋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竹林七贤,常常聚在一起聚会。


果然,张翰归乡不久,就天下大乱,诸侯纷争,司马冏兵败被杀,而张翰因为辞官,没有受到牵连,安然避过了这场兵燹之祸。后人因此赞他“知机”。


两个戏精引领的时尚


一场辞职,就造就了一个成语“莼鲈之思”。因为思念家乡美食,而弃官返乡,这样的行为,即便是在把“随心所欲“标榜成“风骨”的魏晋,也是一桩佳话。后来,无数文人以此为雅事,用这个典故来表达思乡之情的诗文多如繁星。



 唐代欧阳询用行书写的《张翰帖》 图/故宫博物院

 

在史料《晋书》之前的资料版本里,张翰贪恋家乡美食的名单里原本只有菰菜和鲈鱼。但《晋书·张翰传》在这个故事版本里加上了莼菜,此后的一千多年时间里,文人们用诗词渐渐把莼菜和鲈鱼绑在了一起。


譬如唐诗中有崔颢的七绝一首,“渚畔鲈鱼舟上钓,羡君归老向东吴。”(《维扬送友还苏州》),白居易的《偶吟》:“犹有鲈鱼莼菜兴,来春或拟往江东。”而宋词的两个大佬辛弃疾和苏东坡,也分别出了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和“季鹰真得水中仙,直为鲈鱼也自贤”的妙句。


不少文人迷恋这个典故体现出的不羁狂放,以至于去江南品尝一下莼菜羹、鲈鱼脍,在当时都成了一种高品位的时尚。

 

▲ 上图为苏州“水八仙”插画,依次是莼菜、莲藕、鸡头米、菱角、荸荠、茭白、茨菇、水芹。插画/林天意 出自《风物中国志·同里》


据《晋书》记载:“陆机人洛见王济,济指羊酪谓机日:‘吴中何以敌此?’机云:‘千里莼羹,未下盐豉。’时人以为名对。”

 

▲ 鲈鱼,又名鲈鳜,长可盈尺,重三至七斤,巨口细鳞,呈银白色,也是太湖特产。


宋代文人陈尧佐曾写了一首题为《吴江》的诗,诗中吟咏:




扁舟系岸不忍去,

秋风斜日鲈鱼乡。





在那之后,苏州的吴江遂以“鲈乡”的美称而名闻天下。




今天的老百姓没有古代文人那么多讲究。


在苏州,人们依旧喜欢谈论张翰,甚至把他捧上神仙的宝座。在民间,他的形象还是离不开一个加粗的“吃”字。

   

在苏州葑门外横街的东头,和石炮头相接的十字巷口,往东边拐过去的小巷,叫“七公堂弄”。七公堂弄的最北头,也就是今天葑门路北侧,挨着苏州大学东校区的一个小门,曾经有过一座“张七公庙”,那是为祭祀张翰而建的。



▲ 今天,苏州东南角的葑门横街,仍是当地人的市集。在那里可以淘到时令的物产。摄影/张坤


在苏州乡俗里,他被奉为“东吴下乡土谷神”。“土谷神”,就是土地神和谷神的合称。死后,还被托付以保佑农业收成的重任,还因为爱吃而一跃成神,张翰这样的吃货,可以算史上“最牛”吃货了。


张七公庙中上世纪70年代末,被彻底毁坏了。但是直到今天,还有当地乡民在遗址上烧香膜拜,把边上的墙壁都熏黑了,可见吃货在民间的感召力。



文丨余嘉

编辑丨逸骁

图编丨Geethan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自视觉中国、网络


点击下方图片,一起吃!

                              


🕗

风 物 精 选


文化地理

南阳山东义乌贵安建水安康南昌湛江

物产美食

糯米饭春笋湖南米粉蕨菜青团菌子红膏呛蟹

匠人手艺

藤编乐高砖雕古建彩绘敦煌壁画紫砂旗袍


                              



✍️

|新 媒 体 作 者 招 募 & 投稿|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作者”,获取相关信息

投稿邮箱:editor@didaofengwu.cn


👀

|工 作 机 会|

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招聘”,获取相关信息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在地道风物的工作机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