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元春:如何看今年的GDP增长目标?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华网思客 Author 思客


刘元春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本文刊发于3月9日新华网思客公众号。


本文字数:2560字

阅读时间:4分钟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GDP增长目标为6%以上。此前,受疫情影响,2020年并未设置GDP增长的具体目标,因此今年的GDP增长目标备受关注。如何看今年经济增长目标?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增长动力来自哪里?围绕上述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接受《新华网思客》记者专访,具体分析今年设定GDP增长目标背后的考量。


如何看待今年的GDP增长目标?


今年的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这是在去年2.3%经济增速基础上,在疫情还没有完全消退以及中国经济还没有完全复苏的情况下所制定的一个宏观调控目标。这个调控目标体现了几点:第一是底线原则,“6%以上”是维持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常态运行,把好基本盘的基本增长速度。同时,它也体现出系统性原则。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维持在6%以上的状态下,才可能保证一些基本的参数,比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能够达到5%~7%,企业利润同比增速可能达到8%~9%,政府财政收入也能够达到7%~8%这样的水平。这个水平是能够保证我们各个市场主体相对平稳健康运转的数据,也是我们开好头、起好步的一个很重要的、扎实的数据。因此,我们不要简单地理解GDP这个参数,它蕴含了一系列的系统性信号。第二个很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的目标,而不是一个确定的参数,原因在于我们今年依然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整个经济增长复苏的基础不扎实,因此也不易给出过于确切的数据。第三,现在要按照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来进行中国经济的整体布局,因此我们就不能够简单地按照经济单一指标来宏观治理,必须要给予其他宏观治理目标一个很好的空间,比如在控风险、促改革、在战略布局上面要有空间,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有更多的力量,通过创新、改革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设定GDP增长目标的底线是为了经济高质量、多元化发展目标更好达成。第四,今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6%以上,很重要的一点是与明年能很好地衔接。这样我们的整个经济调控就有保有压,能够具有连续性和可控性,能够按照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来进行布局。


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来自哪里?


中国经济增长动能的来源有以下几点,第一是我们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新旧动能的转换,呈现出高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板块蓬勃向上气势,特别是在疫情期间,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带来无接触经济快速的发展,带来目前中国高技术行业的蓬勃发展。第二,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是要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型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对于基础研究的投放,同时激励企业进行创新,所以我们在技术创新、科技创新这一块,应该能够有很好的收获,这是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很重要的最直接的来源。第三,向改革要动能。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功。十九届五中全会进行了很多的战略部署,这当中改革开放依然是主要动能。这两年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在一些重点领域的机制体制,特别是政府责任转变这些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么这些成绩将会转化为我们这两年在资源配置中的能量。第四,今年保增长的动能在于我们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宏观经济政策以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会使内需有一个释放的过程。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要实施一系列的举措,那么在消费、投资领域都会有结构性的变化,从而在总量上有明显的增长,在短期成为经济增长的动能。所以把这几个中长短因素结合在一起,我们应该有很好的信心来保证完成今年6%以上经济增长速度。


2021年,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挑战?


第一个挑战依然是新冠疫情所带来的,特别是海外疫情输入性的问题,依然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第二个不确定性,是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到底如何,这决定了我们整个外需的状况。第三是中美关系到底会走向何方,这里面依然面临着很多的不确定性。第四个不确定性是,我们过去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和非常规的疫情防控政策产生的一些风险是不是能够得到很好的管控。第五个是就业方面。在目前恢复性增长的过程中,要想大规模地解决就业依然存在着问题。所以在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于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着墨很多。


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实际上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这些风险都进行了高度的关注。比如针对疫情,国家已经进行了全面的部署。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全球经济动能的减弱,国家已经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这个布局就是要正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来开展一系列的战略举措。政府工作报告也集中体现了我们短期的布局和应对,同时对重点领域的改革,进行了一一的部署。当然在目前这种全世界结构大变异,中国结构大转型的时代,我们肯定还面临着很多的“黑天鹅”事件。这些“黑天鹅”事件决定了我们在宏观调控中要坚持底线思维。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设定在6%以上,有些人表示不理解,因为有些团队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在8%以上。之所以设定在6%以上,实际上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考虑到大量的不确定性,考虑到大量的潜在风险,而这些因素我们很难在它隐藏阶段就得以有效发现和有效应对。因此,需要保证我们的宏观调控有它的弹性,有它的韧性,有它的空间安排。


6%以上的GDP增长目标,对世界经济意味着什么?


2021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估计能够达到19%左右。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能够达到6%,那么这就意味着我们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接近1.5%这样的水平。这个水平对于目前整个增长乏力的世界经济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它无疑是一个增长的引擎,是一个稳定的压舱石。


所以说中国经济稳定是保证以中国为核心的产业链、供应链以及相应市场稳定的一个核心。在这个过程里面,我们要进行很多新布局,要根据新发展格局来进行新的国际合作,构建新的竞争力。因此我们还将持续地通过多边协议、周边开放,来为与中国市场密切相连的一些经济体提供直接的发展基础。同时,大家也会看到世界金融出现超预期的一些波动,例如近期围绕着美元和美国1.9万亿的财政刺激,金融市场的预期开始出现大幅的震荡。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经济的稳定、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以及金融市场的稳定,无疑对这种金融波动起到很好的锚定效应。




延伸阅读

刘元春:楼市去泡沫化并非简单打压房地产


秦虹:发展都市圈是解决大城市病有效途径


孙文凯:城镇新增就业要超1100万人,2021年如何稳就业?


刘元春:不要误读所谓的窗口期,“可控的新遏制战略”是拜登政府的核心


闫衍:关注经济增长与信用收缩“双缺口”下的风险释放


王晋斌:稳中偏弱: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廖群 鲁政委 邢自强 王孝松联合解析:RCEP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刘元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目标为何设在6%?


毛振华:把握中美关系窗口期,不放弃缓和、合作的机会


王晋斌:鲍威尔为什么要让金融市场失望?


聚焦“拜登政府的对华经贸政策”,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李迅雷:扩大对外开放进程,维持资本市场稳定


张明:中美经贸领域的三大潜在风险


沈建光: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杨瑞龙: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体制改革才是关键


王晋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通胀预期是不稳定的


孙文凯:期待全国两会为乡村振兴擘画美好蓝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余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