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石松:“延迟退休”需创造更多老年人自我实现的机会

黄石松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 CMF 2021-07-22


黄石松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主要成员,本文刊发于3月10日中国养老网。


本文字数:2459字

阅读时间:4分钟

L

“延迟退休”从现象上看是就业问题,本质上则是不可逆的人口老龄化导致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制定“延迟退休”不是个单目标决策,而是一个多目标决策的过程。


“延迟退休”的多面性


一方面60岁人群的身体健康状况、知识技能等比以前更好,更有条件、也有意愿就业,另一方面老年人口总量和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快速增加,全社会老年抚养比持续提高,导致当期养老金支付的压力和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压力。因此,有必要通过“延迟退休”来增加当前养老保险金的收入、减少当期的支出,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但与此同时,“延迟退休”在增加老年人就业机会的同时,也或将占用社会就业机会,或将造成对年轻人就业的挤压。


事实上,不仅中国如此,包括日本、欧盟、北欧等早先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普遍面临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的压力,展望未来,这一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加。联合国发布的《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修订版》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全球老年人的数量预计将达到近20亿,约占人口总数的20%。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原因主要是生育意愿和生育率下降和平均寿命延长。尽管世界各国采取了鼓励生育、减少育儿和教育的成本等一系列措施,但这些措施只能减缓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并不能改变人口老龄化的趋势。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有望得到新的突破,人口预期寿命还将延长,人类社会变得年轻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但另一方面,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冲击、经济增长放缓、科技进步导致的人工替代,又带来了全社会就业机会的减少,而这种趋势在短期内并不会改变。因此,从全球范围来看,尽可能保持充分就业、并优先满足年轻人的就业机会,也是很多发达经济体的基本政策。同样,保持经济增长在合理区间,以确保一定规模的新增就业机会,并优先满足高校毕业生等劳动老龄人口的就业机会,也是中国近年来始终坚持的基本经济政策。“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还将持续放缓,疫情防控也会常态化,科技进步导致人工替代也是不可逆的,这些因素必然进一步加大就业机会增长的压力,因此,“延迟退休”或将导致对年轻人就业资源和就业机会的挤压。人口老龄化加速导致的养老服务刚性支出增长与经济增长、财政增收下行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压力也将持续增加,这就使得“延迟退休”政策的决策变得更为复杂。


因此,“延迟退休”实际上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冲击的同时,如何在保持社会充分就业、合理调节社会就业结构中找平衡。归根结底,“延迟退休”问题是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如何重新认识老年人,如何重新认识人口老龄化,如何提升老龄化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问题。


重新认识和定义“老年人”


在传统文化价值、经济等因素影响下,在相当长时间里,老龄人口被视作是社会的负担,老年人的价值和功能没有得到重视和发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老龄化的态度逐步从消极向积极转变。1999年联合国把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社会作为“国际老年人年”的主题,“共享”表明了社会的包容与平等,是所有人给所有人以机会,它包含着对老年人重新定位、让老年人有机会继续参与社会发展的目标。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马德里举行的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正式提出“积极老龄化”理念,发布《积极老龄化的政策框架》,强调人在一生中始终能发挥体力、社会、精神等方面的潜能,按自己的权利、需求、爱好、能力参与社会活动,政府应该为此提供支持。因此,美国等许多人口老龄化国家已经废除了强制退休的年龄规定,雇员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可以工作到不想工作为止。


从健康角度而言,个体的老化是一种逐步的、因人而异的过程。尽管老年人的劳动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减弱,却不会因为60岁或65岁的到来而立即消失。不仅如此,老年个体之间、老年群体之间在不同的时间点上也有着显著的异质性,今天的老年人口主体与20年前的老年人口主体已经表现出许多完全不同的特征,“十四五”时期,随着上世纪60年代“婴儿潮”出生的人口从2020年开始步入老年期,我国老年人口队列也将发生更替,“60后”一代经历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快速发展,整体经济状况、知识结构、健康状况都将与“50”后有着重要的区别。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政府用于维护老年人功能和作用发挥的公共支出应当被视作一种投资,这种投资能够降低家庭和社会的照护成本,为老年人的参与和贡献创造条件,从而减轻养老保障制度的压力。因此,我国在研究和制定“延迟退休”等公共政策时,对于老年人的社会角色应当有着灵活的定位,而不是把他们一律视为需要被供养、被照顾、被救助的对象,更不能机械地将“老年人”与“被供养的人”画上等号。随着全社会敬老、孝老、养老的文化氛围的不断增强,老年人自立自强的意识也会增强,不良的生活方式就可能会减少,平均健康水平就会提高,社会运行的成本才有可能降低,从而形成“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良好环境。


创造更多老年人自我实现的机会


要全面系统认识、依法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就业是老年人的基本权益,根据自身条件选择是否就业也是老年人的正当需求,要从权益保障的高度全方位考虑问题,不是“一延了之”。老年人的充分就业也是运用老年人力资源红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但另一方面,老年人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老年期生活的质量,实现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因此,有很多路径,如果通过其他方式满足了老年人老有所为的需求,其对老年就业的需求就会降低,从而减少对社会总就业需求的压力。比如,普遍建立志愿服务和时间银行制度,支持和鼓励老年人对所居住的社区事务的广泛民主参与,都会给老年人创造很多自我实现、满足精神和文化需求的途径。很多国家要求社区为本社区或临近社区符合条件的老年人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鼓励老年人自愿参加社区服务,其中包括生活服务、环境美化,组织康乐活动等,由社区发放交通费和膳食补助等。建立社区性老年教育模式,通过社区大学为潜在的老年劳动力提供技能培训,总之,推进老人参与社区共同体建设,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



L

延伸阅读

刘元春:楼市去泡沫化并非简单打压房地产


秦虹:发展都市圈是解决大城市病有效途径


孙文凯:城镇新增就业要超1100万人,2021年如何稳就业?


刘元春:不要误读所谓的窗口期,“可控的新遏制战略”是拜登政府的核心


闫衍:关注经济增长与信用收缩“双缺口”下的风险释放


王晋斌:稳中偏弱: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


【预告】刘元春 杨瑞龙 毛振华 廖群 鲁政委 邢自强 王孝松联合解析:RCEP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


刘元春解读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增速目标为何设在6%?


毛振华:把握中美关系窗口期,不放弃缓和、合作的机会


王晋斌:鲍威尔为什么要让金融市场失望?


聚焦“拜登政府的对华经贸政策”,CMF中国宏观经济专题报告发布


李迅雷:扩大对外开放进程,维持资本市场稳定


张明:中美经贸领域的三大潜在风险


沈建光: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杨瑞龙:经济下行并不可怕,坚持市场导向推进体制改革才是关键


王晋斌: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通胀预期是不稳定的


孙文凯:期待全国两会为乡村振兴擘画美好蓝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长按关注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成立于2006年,是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智库之一。CMF由人大副校长刘元春,人大一级教授、CMF联席主席杨瑞龙及CMF联席主席,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领衔,依托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的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的优秀研究力量,同时诚邀知名研究机构专家,聚焦宏观经济动态和前沿性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季度发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预测报告,月度发布宏观经济月度数据分析报告,不定期举办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发布专题报告,共累计公开发布研究报告600余份,参与联合研究专家逾500余位。成立15年以来,论坛受到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评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