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19年度生命叙事 | 于宁:笨到极致乃成神

​184460于宁 新网师 2021-10-25











笨到极致乃成神

184460于宁  

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人总在命运的选择中构想着那个想要成为的自己,努力实现着应该成为的自己;然而真正想要到达处,总在路上,总在明天。

然而人最高贵的,就在于这种对命运的选择与承担。在于永不停歇地去追求。

2019到2020,这一年,命运仿佛再一次到了迷茫与选择的关口,已经成为一个“老网师”的我,一次次为自己面对现实的“无力”感到痛和失落,仿佛是一身“绝技”却无力施展,“有心杀敌无力回天”。难道我之所学是“屠龙之技”“叶公好龙”“赵括谈兵”?

所有啃读的苦,从无休歇的乏,生无所息却一无所有的倦,虚无迷茫得像海子的诗:

“姐姐,我今夜只有戈壁,

草原尽头我两手空空

悲痛时握不住一颗泪滴”

这颗失落的种子是在“力不从心”时种下的。在网师我一直以“学霸”式的啃与钻持续沉潜,投注所有。开始的诗词与文本是心之所好,学得虽苦却好之乐之。学到教育学、哲学便一直是“自我折磨”,在理性的领域我仿佛是离水的干鱼,始终无法畅游,面对着使自己脑子转不圈来的书本,半天看不进一句。学习上的落后于人,努力而成绩不尽人意,可以靠着“人一己百”的多读多思攻破,可以凭着“宠辱不惊”超越。然而仿佛懂了,会了,终于费尽心思“掌握”了却依旧无法改变现实的状况令我无奈,令我急迫、令我羞耻。有一些教育理念明明已经在脑海里牢牢地树立起了,可我的现实生活呢?为什么我并没有因为翅膀的强大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为什么40分钟的一节课总是上得不尽如人意?比成绩、评职称、写文章,似乎在每个领域自己都是失败者。

学了那么多——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走进课堂,为什么还是不能做到高效而完美,甚至有时不得不面对学生无神的疲惫?……在现实的倍感失落中我有些消沉、着急却无从下手。网师学习虽然一直在努力坚持,却再也无法全情投入,无法单纯凭借“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就轻易满足。

为什么学了用不上?因为自己的教育学学得还不到位?现在的自己就像未穷其技便想下山的薜谭,还需再稳扎稳打,学好本领,潜心“练功”?我在对自己的苍白现实的不满中、在苦闷中寻找和求解。网师的学习虽然确有松懈,不再如痴如醉,不把所有时间全情投注、忘乎所以,但还是努力坚持,争取学透。

我开始不再单纯地满足于学有所获,而更加渴望改变现实。羽之渐丰,翼已渐成,搏击蓝天的迫切渴望一直在将我密密呼唤。

又一场远行的冒险即将开启!



可以成为我想要的样子

今年最鲜明最“硕大”的成功果实,莫过于减重成功——这可是形象具体、有“据”可查的。体重由上一冬的125降到105,数字最能客观记下事实的发生,为一份坚持和自我克制作证。

冬天开学后嫌自己胖又被同事说“胖了”,一下子就促生了想改变的决心,加紧锻炼!一次偶然机会同事曹老师推荐了一款健身手机App:keep,这个程序有各种锻炼方法,十多分钟就可以练出一身汗。从下载时的三月春未全展,到如今又盼春归,我已经累计锻炼11718分钟,有氧操400多次,锻炼每天都在坚持,锻炼成为我的生活方式。

当然结果不光是减重,我还收获了健康、收获了心之所至,行必能达的自信。我能很好地控制自己!

每天坚持步行上班,常年步行一万步以上(我坚持了至少5年);天天做操,不久坐,以10多分钟的健身操唤醒疲惫麻木的身体,血液畅通了,头脑更清醒;减肥管嘴,不多吃不贪吃甚至连晚饭都不吃(坚持了已大约2年),在欲望与克制的较量里,我收获的是对自己的自控力。

自律使我自由!当我偶有贪吃嘴馋,身懒背酸的“放纵”时,以年为单位去坚持的我会责备我、教育我,呼唤我,让我成为应该成为的样子。而一次又一次的坚持的行动告诉我:成功和收获并不是很难,只要你每一次想要松懈,就选择再一次咬紧牙关!

再咬一咬牙,每一次面对困难,面对犹疑想要退缩的自己,我会努力心怀这份理性、沉稳、坚韧,自信!

人做事的成功,首先在于对规律的洞察和尊重,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健康正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是我们成功的基石。尊重规律,先从善待自己开始!

人做事能成功,首先要使自己成为创造成功的能力强大、自我意志力强大、自我管理力强大的人。



俯身躬耕,做一介农夫

渴望现实生活的成功,我把更多关注从网师成绩转移到我的教室。收获源自汗水,我也踏踏实实努力,毫不懈怠。

让每一节课高效!教学设计我总是竭尽所思,虽然课文已教过三轮,仍旧从读文本到找材料一丝不苟。要教的课文总会提前反复细读、抄成卡片,一遍又一遍、一直读到把这节课彻底讲完;尽心搜集所有材料,精心筛选,印成阅读小卷,尽早发给学生;沉思、散步,捕捉灵感,再一字一字地把教案写成标准的理想教学三境界格式。学校集体订的教辅共三种,每道题我都先细做细查,再精选精留。

在网师的第一次线下“高效课堂”培训前,我又复习了一遍干国祥老师的《理想教学三境界》,把网师的“理想教学三境界”作为课堂的导航,每节课都用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讲法,教学效率更高了——以前讲3、5节课没讲透的课2、3节课讲清讲透了,能觉得满意的课也比以前更多了。

收获着学生和家长们的满意、喜爱、信任、夸赞,我觉得生活充满阳光,和孩子们在一起我将永远青春。

网师的学习给了我什么?一是强大的文本解读力,教课文做卷子编新题,我都能有更加深入透彻的目光,抓住文本独特处,有自己的看法,仿佛有一双看透文本的“火眼金睛”;二是知道理想课堂应该有怎样的学习观学生观。比起其他老师,我更重视学习兴趣,重视思维挑战、能力训练,从不用题海让学生湮没窒息。不会全凭成绩把学生分等区分,总是一视同仁、相信灵魂,不吝夸赞、乐助后进。比起分数,我更赞赏专注的状态、努力的精神。

然而,成绩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状态!考试成绩的数字是最冰冷无情的,也是最引人深思的。

年级以比进步为成绩评优方案,我的教学班起点高,进步难,这一年的考试我曾排过第二,也曾倒数,几度与优秀无缘。两次看见同组优秀的老师上台领奖,我内心都充满苦涩不甘,为什么?为什么拼尽全力,我还是不如人?

自尊心受挫、努力无所得这都没有让我放弃。我试着跳出荣辱,客观看待、积极改进。以前的我,年级评价落后,会被伤心灰黯吞没,提不起神,舔好伤口,再走老路。如今,我会勇敢地客观直面成绩、分析失败的原因——查查阅卷网站,分析一下学生失分的题型是什么?两个班都在同一个题失利,这难道不是我教学上有所疏漏?有针对性地训练相应能力点、补充相关知识点,不就可以把漏洞补上了吗?和学生集体、个别谈话,找原因、定措施,失败不也正是下次高分的激励与催化吗?

农夫不会因为阴雨冰雹放弃丰收,为了理想,行动应该明智而坚定、一往无前!

努力、尽力,这一年在教学上我确实这么做了。每次考试我都与学生同步做卷子写下水作文。下半年为提高学生古诗、作文水平,我不断地写,写诗歌解读写下水作文、写对学生的作文升格与修改。整个语文组,几乎每天都是我最后离开办公室,每个周末我几乎都在为学生找阅读材料和审读、写、改作文中度过了。那次考试后我给学生写升格文从早上4点多一直写到晚上9点,写了一万多字。一字一句,凝聚着我反复的深思、细细的雕琢、美好的期待。我愿,愿我的一个个用心书写的文字,化成学生提升语文成绩、提高写作水平的一块块结结实实的地砖,为提高成绩铺出一条大道通衢!

成绩不只是努力就可以得到,如同水稻收成离不开气候与秧苗,如果只满足于努力哪能进步?回忆一下过去,我又何尝偷懒?可是对比一下自己今昔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也反思到了竭尽全力而成绩仍差强人意的原因。那就是自己在水平上还有需要提升的空间。就像斥鴳之飞只抢榆枋,如果羽翅尚小,刚会飞翔,又怎么会理解大鹏飞向极远的地方,又怎么能抟扶摇、决起万里而上?

书到用时方恨少。当我想要好好总结一下自己是如何在课堂这片原野上辛勤耕作,可有先进的方法的时候,我看到了自己表面尚好背后的浅薄和苍白。在新网师高效课堂的交流分享时,我提前很长时间就写好了发言稿,有案例又有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自己觉得稿子写得挺满意。可当我到现场交流,马上暴露了各种问题。聆听别人的发言,尤其是我的老师刘广文老师讲的“建立文本链接通道”,他教高中,可他的举例全是现场更需要的小学课文;每个例子都是深入、透辟,讲清了学生的欠缺处、老师的着力点,如何建立链接点。非常清晰。再看自己的讲稿,除了有个空架子,干巴巴只有大面上的一二三,涉及到的面积大问题多,可都只浅尝辄止,不深入、不透彻。我在课堂上花了那么多力气,突破了什么?深入思考了哪个问题?有能成系统的经验吗?这时我深深感到了自己的惭愧,我只满足于观念上、大“面”上让自己的课“过得去”,却从没深入思考与解决过任何一个问题!

是的,敏锐地发现问题,系统精准地解决问题,让自己的教学和学习都在解决问题的真突破中真前进;不光满足于尽力更要追求效果,这应该是我努力的方向!

广文老师又是怎么做到的?训练文本解读力,他和魏老师学习时就十分认真努力,此后一直任词话讲师读过多少诗歌,“啃”过多少理论书籍?跟读文本解读课,磨文本,讲文本,记得他讲《兰亭集序》讲《小公务员之死》一遍遍修改解读稿,每个细处毫不放过。为了上好语文课,他主动开设课堂教学设计课程,这个学期周周上课,教高中却下载了小学教材细细研读。对于教材变化,部编版教材教学大纲和要求比真正任教小学的老师还熟悉……在繁重的高中教学任务、高中班主任夙兴夜寐的管理任务、中层干部的学校职务之间,他又是如何抽身,如何平衡的呢?

网师冬天的线下培训会,我再一次看到了广文老师,比夏天瘦了好多圈。这才是真正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啊!

和刘广文老师提到《故都的秋》,一两周过去了,再看他还在搜课例,一个月过去,他还在研文本、还找人帮忙做上课用的“学生杂志”,后来他说“我终于能借班上公开课了,效果不错!”还是《故都的秋》。这是篇高一的课文,他本应在高三教学,却魔怔到要借班来上。主动借班磨课,他不是第一回了。一两年前他读《登高》,借班上课,仿佛不止借一个班,一上上了许多次,还说不满意。这次他终于可以说:

“看来,这两年上教学设计,我以为收获不大,还是大有收获的!”

是啊!土地不会辜负汗水,没有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与虔诚,没有日复一日的耕作与守护,没有勤于观察排查一切问题的精进,我凭什么成功!

笨到极致乃成神。我缺乏的还是笃定与深入!



道成于笃定

网师学习上半年学的是《文学鉴赏》,作业不多,零散看了《女巫》《城南旧事》《青铜葵花》三部儿童文学作品,余雷老师的一篇童话《风的名字叫后来》。细读了魏天无的《文学鉴赏》,从《诗经》到现代诗歌、歌词、影视作品,把名作又系统梳理了一遍。打卡106次,摘抄几千字。进一步提高了文本细读能力。在赏心悦目的美的欣赏里拿到课程优秀。

下半年选课前,在网师群看见一份极详细的预习书单——车晓义老师开哲学课,我一下就猜出车晓义大概就是大名鼎鼎的“车行天下”,这样详细精准的书单,一定是位精湛的好老师!于是问了教务处郭老师主动要求当“苏菲的世界”组长。

怀着一份深深的向往开始学习,谁知过程并不算轻松顺利。开课前联系车老师,他便说这门课耗时间,我答,没事!我擅跑马拉松,曾用五个学期学文本、三个学期学杜威。这门课五个学期,够不?

哪里是耐力这么简单?穿越的艰难让我发现了自己太多不足。

一是知难而退的怯懦,缺乏见硬更啃的蚂蚁精神。每次授课老师一般要讲两位哲学家,课前预习需要看《苏菲的世界》,车老师的微信文章,还有罗素《西方哲学史》,甚至还可以看文德尔班,网上视频。总之,每两周光老师的微信文章用最小最密的排版打出来,也有10篇A4纸左右。更要命的是由于对哲学一窍不通,老师逻辑严密的阐释变成了阅读的一道道路障,不烧脑是绝对读不明白每一句在讲啥的!

怎么办?老师教我们“作批注”,同时出示他那批注——批注数倍于原文,花花绿绿迷人眼。

而我读完一句,常想不透这句在说什么。于是,一句句断句,每个不懂的词“百度”,还真的很好地解决了读不进去的问题。因为在逐字逐词逐句逐段都审视都写批注的时候,就和文本展开了“对话”,就绝不会茫然旁观,漠然无解了。

批注很好解决了读不进去的问题。只是需要太多时间。我习惯早睡早起,早上又要隔天上早读,4点半或5点半起床,读到6点或6点半,早上挤出的时间并不多;白天又都在琢磨上课、作业,辅导自己孩子作业——我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投入不足。

十多次作业,我由70分、80分,上升到90分,总平均课程群第一,后因一次作业未交,降至第三。总之,划了一条缓慢平稳的“弧形线”。

而同组的智静老师,初入班成绩不高,后来一路飙升,后来居上,学的远比我强。人家的成绩是一条高高扬起的抛物线!

看看智静老师老老实实、花花绿绿,细读又思考很深的批注,我服了。看看智静老师常在夜里11点的打卡,一丝不苟,我服了。看见人家确实按老师说的听哲学音频,听了不仅一家,我更服了!

同样的课程,不是我比别人笨,而是别人比我更用心!

行动胜于一切!

二是急躁、浮躁,缺乏沉潜深入。

每一次走到终点,才发现当初的自以为是太飘飘然,只有那曾深深投入、用力刻写过的、才不会是过眼云烟。

在《苏菲的世界》这门课已经写完过关作业的终点站,我最后悔的是欲速不达的浮躁心态使我没有在这门课沉潜到深海区,看见奇丽海底风光。我开始浮在水面,后来又只潜到海里。始终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暑假预习《苏菲的世界》我很快就看完了全书,又找出家中的相关书籍,想来一次饱览。一下读了两三本书,认真打卡摘抄,当初的自己还很得意,觉得挺有收获感。那时车老师一连三四次给我留言“慢点、慢点”三分读七分思,可是我根本没听进去。

一开课,车老师在课上抛出的问题我一个都没想到过,一个也不能回答出,这时候终于明白自己读书的效果是多么“表层”。每位哲学家都只被我读成了一两个抽象的词语,死记硬背他们提出了什么观点,像考试一样反复复习几次,卖弄一下自己知道谁提出了啥:这就是我所谓的“哲学”。

真正的学习远非如此!比如黑格尔的正反合,我只简单理解为扬弃——看到自己的对立面(不足),向更好的自己发展。车老师会一再辨析:(以下根据车老师授课概括)

1.世界精神的先验不是玉米种子决定了将来长出的一定是玉米棒:世界精神的生成要付出智力和意志的支持

2.反不是简单的否定:成长,向什么方向?否定,否定的是自己的缺点不足

3.否定是怎么来的?人的自我否定来源于自我反省,世界精神自我生成来源于对社会对立面的反省与寻找

4.成长由劳动创造的精神带来。成长史是精神史。

异化是异本质化。世界精神异化出了人类社会

5.每一次正反合都不是简单的全盘否定,人创造的精神中合理的留下、被继承,正反合有继承还有革命。

6.简单说,正就是合理的,反就是不合理的

世界精神先看到了反题,然后看到正题(那个应然),召唤英雄创造正题。而创造出的整体是个合题:有继承有革命

7.例如,做松鼠桂鱼盐放多了,第二条怎么做?

算式表示一

其它照旧(正:合理的)?适量少盐(正)=合题

反题:盐放多了

算式表示二

其它照旧?修正盐多了(反)=合题

总,正反合取决于你对正题的设定,世界精神的生长离不开自我认识。

这就是车老师的认识,层层辨析,深入精辟,理解解释得无比透彻、无懈可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知识学活!这源于思维的缜密,刨根问底的追问,殚精竭虑的探究精神。

车老师说“一切的成长都是自我否定,就像蝉蜕壳,蛇褪皮一样,割裂自己的皮肤,才能抛掉一个旧我,换得一个新我。”我像世界精神那样努力地寻找自己的对立面没有呢?我达到了割裂自己生成新我的深度了没有呢?我勇敢地承受了自我割裂的痛再痛而后快没有呢?

不,遇到困难我总是太胆怯,遇到难题总是不深思不深入!不如别人我就丧气气馁,生活的小波折总是会扰乱我内心的湖水,心,总在荡漾起伏。

车老师,从哪里可以找到他?那就是他的微信文章更新里,那按稳定步伐一定会迈出的脚步里。我在浮躁在看热闹,车老师完成了诗歌哲学思索,完成了好几篇微信文章更新,体现的是一颗淡泊而坚持的心。

啃读,自我的提升,唯有有独对书卷、真正沉潜之时。我做的不够好。感情的起起伏伏,人情的冷暖,功利得失……在心电图的起起伏伏里,我给自己的眼睛罩了七情的迷雾,那必将丧失真理的光芒。

什么样的目光,才可能看见真理?理性与感性是不是一定会对立?

至少,应该让目光聚焦于问题的本质,深入如叩击核桃的外皮,直抵其最深邃的中心。

车老师说:“勇敢地倒空自己,然后重新上路;一次又一次。

十年前,我跟大家一样,连苏菲都没读过。当时跟我一块儿学的,有很多人,但我自信,不是每个人都能像我今天这样的。坚持很重要。十年前,我读苏菲的时候,哪天不是八九个小时?哪一晚是十点之前就上床的?谁不知道应该早点睡?但不可能啊。

读书,啃读,学习,无非就像约伯那样,最终改变了自己。你去读读《圣经》中的约伯。我第一次讲《苏菲》的时候,《约伯》是我一读再读的章节。现在看来,多少幼稚愚蠢可笑的观念在我脑子里被剔除了!要想对,就只能不断地上路。”



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我想成为他的样子!

赞赏一个人就是成为他的样子。

在这一年的“正反合”里,我进步不算多,但也一直没停下成长的脚步,没停下寻找走向更好的自己的路。

在网师第二次线下研讨,我又见到了瘦了很多的广文老师。那么朴实、深厚、诚挚。一散培训我们就聚在一起谈讲座的收获、谈学习和生活,谈往事和自己。我们在五年前相遇,从此一直向他学习,当他的组长,如同颜回尊崇仰慕老师孔子“终日不违”,刘老师一直是我的偶像、楷模,诗友。

在学词话品诗词的时候,刘老师深入的解读总让我叹服,半年学好词话,我常常三四点爬起来研读,刘老师是我在网师第一门课的老师,是他让我创造了由懒散到优秀的奇迹。

每当我犯懒,不够精进的时候,我会想起那时的自己可以有多努力,从此把自己的努力坚持下去。

看着广文老师,我突然就像车老师说的“世界精神发现了自己的镜像”——哇,刘老师好牛呀!我就要像他一样!

五年,经历了自己的坚持更见证了老师们的坚持,发现网师的学友里很多人都比我更努力,比我更优秀。

见证,熟悉,使我深深地懂得在奇迹的背后,都是笨到极致的坚持。一切就像是顾城的诗“人可以生如蚁而美如神”。

新的学期我第一次主动站出来要求在网师设“诗歌的深度解读与课程实践”学习部落,这种勇敢以前那个逃避一切大小责任的我想都不敢想,我一定疯了才敢这样;

新的期末我在重翻教育理论,对照“第一套大纲”拟定我下学期教学的“第一套大纲”。努力把学过的教育理论变成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想再像以往,学习只停留在书面上。

新的一年里,向更优秀的自己出发!超越和成长就是明智地反思、勇敢地自我否定,向着想要成为的自己,出发!

2020年1月29日星期三













作者简介

于蓝出青继前辈,宁静致远守淡泊。河北涿州中学的一名普通高中老师。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愿不断耕耘、不断求索。品诗、求学、实践,活出一个更美好的自我。


点评

徐明旭


与生命立约

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毫无意义”。可是,在日复一日的庸常处境里,我们感觉的神经末梢会逐渐钝化,最终失去基本的观照能力;生命的状态便如脱缰野马,在茫然奔走中不知所之。如果我们能对自身的生命状态保持审慎与觉察,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从“自在存在”进入“自为存在”,理性的审视与思辨都将成为驾驭我们生命的主人。这需要以性灵洞察迷茫的现实,凭灵魂向肉身展开艰难的审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于宁老师的生命叙事《笨到极致乃成神》才显出难得的真实与自由!   

现在,当我们研读这一文本,在穿过纷繁的语言表象之后,在荡涤了那些次要的成分、假意的吹捧和庸俗的测度之后,我们来谈论它,无疑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发现:于宁的叙事不唯是一种生命状态的呈示,它更是一个灵魂的自说自话,一个语文教师的心灵舞蹈,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生命体验,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

我们需要灵魂拷问

“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

——《约翰福音1:4》

《约伯记》几乎是《圣经》中最早的一卷书,因为它明确表述了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时代,却未提及摩西律法以及后来的士师时代、列王时代等。这卷书的主人公约伯本是一个义人,在经受家庭的突然变故、财产丧失殆尽之后,内心无比痛苦、焦灼,甚至他最好的朋友也不再信任他,离弃了他。当约伯历尽艰辛再次选择信仰、站到神的面前时候,他终于走出了生命的阴霾,重新回到了阳光下。

整卷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约伯痛彻肺腑的灵魂呐喊,好比遭遇放逐的屈原,旷野上奔走呼号的但丁,黄昏中穷途之哭的阮籍……每个人都是在困境中开始对生命作形而上的追思与审视的,穿过现象世界,对本质世界作恃力而为的探索。

于宁的生命叙事便是这种痛苦处境中的追索与审视——

“有一些教育理念明明已经在脑海里牢牢地树立起了,可我的现实生活呢?为什么我并没有因为翅膀的强大而拥有更加广阔的天空?为什么40分钟的一节课总是上得不尽如人意?比成绩、评职称、写文章,似乎在每个领域自己都是失败者。

学了那么多——杜威、苏霍姆林斯基、布鲁纳,走进课堂,为什么还是不能做到高效而完美,甚至有时不得不面对学生无神的疲惫……”

这样一种叙事形态已超越了反思,更接近于一场灵魂拷问。它要求写作者必须具有直面心灵的勇气,卸下所有的精神面具,反观自我,并在讲述中最大程度地保持冷静与客观。为此,他(她)要在泯除一切个人恩怨的平静中对过往作出思考、审视和选择,在纠结着现实和想象的空间里用文字来复盘自己的生命。而灵魂的拷问如此艰难,这种艰难绝不是那些无关痛痒的讲述、歌功颂德的矫饰和“一马平川”式的成绩展览可以相比的!我以为,于宁老师能做到如此,依赖于她对于诗歌这一文学样式的熟稔,因为诗歌在本质上就是自我心灵的对话!并且,我相信,任何丰富而敏感的心灵都有着天然的诗性!

更进一步,于宁老师还给出了这样的启示:一场灵魂拷问正是我们的生命得以重新出发的依据和起点。这一意义,正如《圣经》学者、英国牧师大卫·鲍森在解读《约伯记》的时候所说的那样,“你可以从别人的身上学到智慧,相信他们真的有智慧,你也可以撞得头破血流才学到智慧。约伯恐怕是吃足了苦头才学到智慧,他碰到非常不幸的遭遇,经历非常大的苦难,但是他从中学到智慧。” 

行走的飞翔

“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以赛亚书 42:3》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流放和苦役中写道,“我只担心一件事:我怕我配不上自己所受的苦难!”在痛苦之后,在痛定思痛之后,如果我们只是停留在生命肌理的浅表层面,如果只是去怨尤、等待而踟蹰不前,那么,再多的痛苦也是毫无意义的。为此,我们应该有扎实的行动,以行走代替飞翔。我们需要的不是道家哲学所指向的“逍遥”,而是一场自我“拯救”。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于宁老师开始深耕课堂,展开辛勤实践,“俯身躬耕,像一介农夫”——

“让每一节课高效!教学设计我总是竭尽所思,虽然课文已教过三轮,仍旧从读文本到找材料一丝不苟。”

“整个语文组,几乎每天都是我最后离开办公室,每个周末我几乎都在为学生找阅读材料和审读、写、改作文中度过了。那次考试后我给学生写升格文从早上4点多一直写到晚上9点,写了一万多字。一字一句,凝聚着我反复的深思、细细的雕琢、美好的期待。”

还有对于艰深哲学书籍的字字句句的啃读——

“怎么办?老师教我们‘作批注’,同时出示他那批注——批注数倍于原文,花花绿绿迷人眼。

而我读完一句,常想不透这句在说什么。于是,一句句断句,每个不懂的词‘百度’,还真的很好地解决了读不进去的问题。因为在逐字逐词逐句逐段都审视都写批注的时候,就和文本展开了‘对话’,就绝不会茫然旁观,漠然无解了。”

……

新教育认为,“作为教师,如果课堂不能够让他体验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惊奇、对于自己学识的敬佩和对于解决困惑的满足,如果他的生命不能在课堂里发光,他的魅力不能在课堂里展现,他也永远不可能享受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如果没有教室里的行动,我们所有的教育智慧不过是抽象的玄学概念,不值一文。努力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笃定”地行动,于宁老师不仅认识到了,也切实地做到了!也正因如此,其思想才如此深刻,其生命才有了如此纯净的质地!

有人说,在新网师这样做的人很多啊,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事实当然如此。但不要忘了,“二八定律”注定能够一以贯之的行动者并不多见。更重要的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还必须包含对于“意义”的理解。“意义”是什么?就是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并能够积极地去做,借用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一个词就是——觉解。

忽然想起禅宗初祖达摩。那是北魏时期,达摩祖师一苇渡江后,北上来到了少林寺,他“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谓之壁观婆罗门。”达摩祖师在一个天然石洞里面壁修禅,这一坐就是九年!每天就在洞里打坐、冥思、禅定,没有任何只言片语,以至于自己的影子竟然深深印在了墙壁上!之后,才有了“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的禅宗盛况!而我们,是否应该从这一故事中得到一点启示?

寻找梦中的香草山

“我的良人哪,求你快来,如羚羊和小鹿在香草山上。”

——《雅歌8:14》

“香草山”是《圣经》中喜乐之境的隐喻,是为自己最初的理想与自由之心留下的一个角落。古往今来,多少人终其一生寻找“香草山”之所在!

我不是任何宗教的教徒或信众,尽管我是那样痴迷于宗教哲学,并且我认为三大宗教的经书是世上最好的文学作品。我也在穿越宗教典籍的过程中,逐步领悟了佛教信仰体系的“肉身成道”与基督教神学的“道成肉身”是完全不同的路向,但在劝勉人性向善这一点上又殊途同归。我知道,在犹太——基督教神学中,无论是神与人类立约,还是基督降临与人类立约,其实最终都要达到灵性生命与自我立约。

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一个真正的教育研究者必得有一种宗教精神般的关怀与信心,一种矢志不移的坚持与忍耐,一种念念不忘的沉醉与痴迷。我相信,在寻道之旅中,所有速成的东西都是易朽的,因此慢就是快。我相信,无论对于谁,生命中最大的收获都将是对自我的发现,并与一切无法抗拒的因素握手言和。

《诗篇126:5》说,“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在更为久远的意义上,于宁老师“找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想要成为他的样子”。我相信,这正是一段漫长旅程的新的开始。我更相信,耕耘在新教育的广阔田野,终有一天,我们也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香草山”。然而前提是,我们必须像于宁老师那样与生命立约——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以撒种代替除草,以行走代替飞翔,歌一曲青春无憾亦无悔。

莫失莫忘,不离不弃,呵护每一个孩子,擦亮每一个日子,在无数星辰闪烁的夜晚守望一个渐次增长的黎明。

念兹在兹,以日以年,将生命与教育融为一体,让生命因我们对教育的热爱而迸射出千条火焰,散发无限的热和光。 

……

最后,请允许我借用希腊神话学学者、哲学诗人荷尔德林《人,诗意地栖居》中的诗句,致敬所有在夜晚擦亮星星的人,致敬网师文化——

当生命充满艰辛,

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

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

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

神莫测而不可知?神如苍天彰明昭著?

我宁愿相信后者。神本人的尺规。

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

人栖居在大地上。

2020.3.10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方娇艳:做一颗时间的种子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马增信:没有方向,所有的行动都是逆风飞翔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徐明旭:唤醒黎明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王辉霞:最美遇见 在岁月窄窄的跑道上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卢雪松:致蓬勃而热烈的生命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周娟:2019,为爱行走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杨百凌:且行且思,雕琢细碎时光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郭丽丽:四季,开满种子的理想

编辑:杨茜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