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网师2019年度生命叙事 | 何刚:走进新网师,我的生命冲破外壳

199570何刚 新网师 2021-10-25











走进新网师,我的生命冲破外壳

——新网师2019年度年度叙事

199570何刚

当90岁的郭兰英在春晚上唱响《我的祖国》时,她历经岁月的歌喉唱出了生命最美的姿态,告诉我们:生命姿态与年龄无关!生命是什么样子,没有唯一的答案,就像一篇文章,还没有落笔,就绝不知道会以怎样的面貌出现,只有不断抒写,生命的意义才得以彰显!

——题记



走近自己,叩问灵魂

——敲响网师的门

2002年,成都,这个安闲的都市,给了我幸福的家庭和事业的起点,李镇西老师是照耀我教育事业的第一缕阳光,我模仿他的未来班建设蓝海之家、阳光家园、水穷斋、致远轩……我也模仿苏霍姆林斯基写教育日记。我疯狂买书,李镇西老师的书单,新教育的书单,《教师阅读地图》的书单……一千余本陆续藏进我书柜。我不断地听课,于永正、王崧舟、孙双金、程翔、郭初阳、余映潮、王开东……让我看到了最美好的课堂,心里暗暗发誓要成为他们的样子。我用勤能补拙把自己从一个在及格边缘的语文差生变成让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渐渐,奖状积有一叠,高级职称握在手,从一名近合格的小学教师成为一所学校的教导主任,工作也从教学外延到学校招生、教学管理、学校安全、写宣传稿、四处开会……忙着忙着,十几年过去了,心里却丢失了心安,被忐忑与恐惧填满。

2019年,年过不惑的我,更像秋天的一条河,总愿意独自静静流淌,也像一个傻子,愿意坐在书房发一整天的呆!也许这样,离最自己最近,能听到内心的声音:我是否在琐事中匍匐着身子?在庸常中丢失着灵魂?今天重复昨天,明天重复从前,我的生命是否锈迹斑斑?我们的生命周遭充斥着享乐主义,养生主义,拜金主义……二三十岁就想着退休颐养天年,庸常与平凡是社会的常态,这种常态是黑海,是洪水,一不留神,还不知道自己是谁就被淹没!身边对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奋斗后让人羡慕的坐享其成,是周末或假日晒的旅游和休闲,是拿到高级特级或政府发的红本本。但我却一直认为“幸福比优秀重要,成长比成功重要。”如果问及我的幸福与成长,却没有发现任何证据,其实心里的不屑全是自负、傲慢和偏见。于是不断叩问自己:模仿每个专家名师却一直活在他们的教育词汇里;文章小奖不断,却没有长久深入地研究,也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书上千册只说明“爱书”,却不一定是“阅读者”,更说不上“啃读者”;职称证书里写上了高级,却没有自己专业成长的痕迹;成为教导主任,却不一定有领导力,居然对儿子学业无能为力。还发现身边的特级教师们都不上课了,也不参加教学活动了,都在当校长了;发现评为正高级的专家们,都不愿意抛头露面了,都在办公室白了头发等退休了。

一个深秋,我搬入新家,发现小区唯独有一棵银杏还挂着黄绿的叶,直到冬天,当时非常惊奇。但是,第二年的春天,它已经死去。原来生命不改变就意味着死亡,舒适往往是生命死亡的麻醉剂,稳定往往是平庸的催化剂,只有不断打破更新,才有生命蜕变的机会。

万科CEO王石,创造了商业神话,居然于52岁和59岁两次登上世界最高峰——珠穆拉玛。90岁的袁隆平还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开展实验和产业化推广计划,预计海水稻人造绿洲到2020年覆盖迪拜10%以上国土面积。89岁的于漪老师仍在为培养青年教师奔忙着,她说:“一辈子做老师 一辈子学做老师。”杨绛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103岁出版《洗澡之后》,为这个故事写了一个称心如意的结局。84岁的钟南山坐着高铁到疫情重灾区,夜以继日地研究打败新冠状病毒的方略……他们不是神话,他们就像一棵棵树,他们的生命只是一年一年的长叶,一树一树地花开!!我们不是一棵树,但我们不能停止生长,我们的生命都有一棵种子,只有冲破外壳,才能从黑暗里发出一棵嫩芽,随着岁月的馈赠,也可绽放出一朵花来。

我们的生命也是独自的远行,只有不断前行,才可以遇见。正如李希贵校长说:“美好的未来不是我们抵达的地方,是我们创造的地方。”这样想着,一切与坚持和毅力无关,与热爱和习惯紧密相联,李镇西老师说,每日的阅读和写作就像天天洗脸刷牙,不会断。我们有热爱,却容易降温,我们有习惯,却容易改变,唯有与自己战斗才能永葆热爱与习惯,寻找一种力量,其实一直都在,存在已有十余年,而我却不敢相见,2019年的仲夏,我下定决心,走近那扇门——新网师,轻轻敲响,让灵魂找到心安。



网师等了我十年——初进新网师

我踟蹰徘徊在新网师的门前已十年了,但一直是“教育在线”的一个的旁观者,永远记得十年前,一个“海归”研究生在加入新网师后,在学习团队里听不懂话,发不了言!我顿时就汗涔涔了!高处不胜寒啊!再加上懒惰使劲拽我,平庸使劲拉我,就这样,我就妥协了,转身离开了网师的大门!一晃眼,十年光阴蹉跎!越来越发现自己在语文课上耕的是他人的地,却荒了语文的田。我记得这样一句话:“庄稼被耽误了,只是一季,学生耽误了,却是一生!”想到自己的不专业,想到今天活成昨天的样子,变化的是腰粗了,脸油腻了!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经此推论,一年没有读书的家伙一定是森林里的野人了!细思极恐!虽然家里的书上千册,可一直束之高阁,锁在牢笼。我必须改变!看到新网师五零后马增信老师、郭小琴都在啃读、在写作,都找到了事业的春天!郭小琴老师说:“我加入新网师就是不愿随随便便地老去。”我下定决心:“我必须加入新网师!”去年,我就断断续续地写阅读史,经过大半年修改,26513字!我还捎上学校两个年轻老师一起加入!最后,新网师收留了我这个迷途知返的四零大儿童!世界上还有谁能等我十年?除了我的爱人,就一定是新网师了!进入了新网师,简直如一个初嫁的姑娘,兴奋,激动,紧张……八月下旬,连续七天培训,我感觉自己如上弦之箭,一发力,一定能奔向理想的靶心,第五天我在日记中写了一首打油诗:  
在新网师的五天这是怎样的五天?每天晚上七点,有一个地方,百花香,蛐蛐叫缱绻夏风,烁闪夜空,让大家找到了灵魂的故乡。一群守望土地的人,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一群准备擦星星的人在北国支起帐篷的草原,在南方闪着霓虹的都市,在升起袅袅炊烟的乡村,在风尘仆仆的旅途大家都找到了回家的路。
这是怎样的五天?每天晚上七点,有一个人,隔千里,不相识,汩汩文字,娓娓声音,激励着628颗充满热望的心。
5233、5296、14649、5587、8164这不是数字!是方娇艳老师、周娟园长、于似芳老师、郭小琴老师、穆勒滚教研员倾其所有,告诉我们:明亮的那方,我们可以携手奔去!33342个文字揭示了抵达彼岸的秘笈:每一横都是热爱!每一竖都是渴望!每一撇都是执著!每一捺都是坚韧!


我在网师做作业

——学做一个网师啃读者

2019年秋,我选修了一门课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拜师刘广文老师。我深知自己生性愚钝、性格木讷、基础差,底子薄,要学好,唯有一条路——勤能补拙!网师的159天,我坚持每天啃读,每天写打卡日记,每次认真完成预习作业。从九月初到今天,已完成了八次作业和过关作业!每次作业都只有三道题!但当做起作业时才发现完成一道题就是写一篇学术论文。每次交作业都是赶在时间截点前几小时,第二次是在离交作业的截点只有半小时,每一次作业犹如攀登三座山峰。 

第一座山峰,提炼本章内容要点,有时要求用自己的话不超过300字。对于刚入门的我,绝非易事。我每次都要反复啃读两三遍,第一遍,把要点提炼出来,一一写在打卡日记里,第二遍把整个章节梳理一遍,然后开始浓缩。超过字数了,再反复推敲、删减。常常一周才能完成第一个作业。

第二座山峰,用本章的内容来分析相应的课例。比如,第三次作业是用第三章内容分析余映潮执教《纪念白求恩》和王君执教《苏州园林》。我先下载课堂实录,在电脑面前阅读,在床上用手机阅读,在厕所坐在马桶上阅读,渐渐地从课堂实录里“理”出名师的教学内容,“理”出了几个教学环节,最重要的是“理”出他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习活动?有时候,脑袋里浮现的是老师上课的情景,而书上的理论却忘得一干二净,我又重新捧起书来,再读,再啃。然后才坐在电脑面前开始做起来,画余映潮老师执教《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台阶图,花了整整两个小时。“国庆七天假,家中七日游。”第二题就花了我整整四天!

第三座山峰,实战演练——进行教学设计。我只能这样形容自己当时的心情:“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怎么办?出去散散步吧!回来觉得自己“又是一条好汉”!第六天,作业全部完成!啊!一看,28页,两万多字!心想,200多个学员的作业都这样“鸿篇巨制”,刘老师能看过来吗?反复修改吧!压缩删减吧!结果,我“惜字如金”,除了改了几个错别字,我战战兢兢地提交了作业。

这三个月以来,我的成绩是:第一次83分,第二次92分,第三次89分,第四次86分,第五次85分,第六次85分,第七次86分,第八次85分!虽然每次刘老师都赐予我“优秀作业”,但是,自己一直觉得停在半山腰,笼罩在迷雾之中,那白雪覆盖的山峰是那么遥不可及!深深体会到什么叫“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在新网师学习常常是晚上九点开始。工作一天的自己,回到家时,精疲力尽,可书桌上的《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等着我,日记写了十天了,不能断啊!写了四十天了,一定要坚持啊!写了一百天了,神奇地坐在电脑面前,自己仿佛变成了上了发条的电子狗!到晚上十点,一定是坐在书桌旁!常常,看着看着,眼睛就耷拉着了,疲倦了就写,常常,写着写着,仿佛王荣生老师在我面前讲课,刘广文老师上课的文字又浮现在眼前,余映潮、于永正的教育智慧也渐渐地从笔端流出来,汩汩地,流淌着,向前,向前,流向内心深处,渐渐地在青灯黄卷之中,在孤灯之下,用文字修筑自己的精神小屋。我常常站在十二点的分界线上,与今天挥手告别,再和明天握手拥抱!家人常常批评我睡太晚,会影响健康!我心里只有一个答案!不阅读不写作更影响健康!我就是不想每天过成昨天的样子!朱永新老师给了我们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一、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三、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膀上飞翔。”蒙台梭利曾说:“我听过了,我就忘记了;我看过了,我就记住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网师一百多天,越来越明白,成长是用热爱和生命一个个抒写出来的。修行必独自远行,伟大随寂寞诞生!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新网师的作业与课程良苦用心也在此,如不能体察,还是拿着一个桶来装现货,还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垂手而治天下,世上没有!懒得移动脚步,也无从说致千里!



过新网师生活

——找到我的精神家园

新网师的159天,啃读一本王荣生教授著的《阅读教学的要诀》,延伸阅读王荣生教授《语文教学内容重构》和他主编的《王荣生参与式语文教师培训资源丛书》,如《散文教学教什么》、《小说教学教什么》、《文言文教学教什么》《实用文教学教什么》,扩展阅读王君老师的《更美语文课》、余映潮老师的《文言课文教学实录及点评》和《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实录及点评》,重读干国祥老师的《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

新网师的近半年学习,日记159篇,共计14万多字,置顶32次,1698次赞。作业八次,过关作业一次,13万多字,两个月合计写了27万多字。我在想,如果印成一本书,有多厚呢?这本书的读者是谁呢?可能只有一个我吧!又有何妨呢?因为,我现在可以回望,可以清晰地看到了自己一路走来深深浅浅的脚印!

写了这么久,非常感谢《新网师周报》!感谢新网师!她,让我找到了我的精神家园!她就像爱儿女一般将我们的文字收留了,将我的名字和学号刻在时间的轴里,仿佛一直鼓励我们:加油写吧!抒写自己的生命传奇吧!

每次上课前,刘广文老师都把作业情况反馈发给了我们。记得第三次,有以下统计:

1.共收到作业45份。其中娄阳是小学老师,有效作业44份(含交作业的名单截图)。

2.整体情况,包括优点三方面和主要问题六个方面的分析。

3.优秀作业名单(8位优秀作业老师的名字学号统计)。

4.优秀个案(给6位老师作业的点评)。

5.学员困惑(记录了14位老师的困惑的统计)。

足足9页2463字。看到这些数字,我心里无比感动也敬佩!可想一次,二次,每次上课,我们的组长和刘老师都要做这些工作!刘广文老师,每次上课两个多小时,第二次三个多小时,每次上课都是用键盘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当手指落在键盘上,那一声一声脆响仿佛在敲打着我们的心,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还有什么借口说放弃,还有什么说辞不改变!课前布置作业,课后批改所有学员的作业,然后用几千字反馈作业情况。他的时间就不是时间吗?他的精力只属于我们吗?他的学生需要,他的妻子需要,他的孩子需要,他的父母需要……他是为了什么?新网师的老师都是做公益!不收分文!刘老师在一次下课时说:“我们课程涌现更多闪光的明星学员、榜样学员,是我最大的心愿!”我想说,刘广文老师和其他新网师讲师,他们每一位老师,本身就是一门课程,一本厚厚的经典专著,从他们的身上更能读懂什么叫课程!什么叫热爱!什么叫教育!什么叫相信种子!相信岁月!

2019年12月新网师在山东武城举办首届读写高研班,我以《我在新网师的一百天》为题交流发言,我非常幸运地遇见了郝晓东院长、孙影教授、孙静老师、刘广文老师、郭良锁老师、马增信老师、陈娥老师、卢雪松老师、郭小琴老师、周娟老师……我感受到了在集体肩膀上飞翔的力量,这种力量让一群尺码相同的人可以互为捷径,直达明亮那方!

干国祥老师说,老师每一次上课都当作生命中一次无比重要的赴约!与自己的爱人赴约,与高贵的生命赴约!我必须用自己美好的姿态去赴约!我必须努力准备着!我坚信,我走进网师已在心中生起一种改变自己的力量,这个精神家园让我不会匍匐在每天的琐碎之中,让我在庸常中站立起来,发现了生命的意义!这种力量给我带来了微妙又难以形容的美好,心灵变得从未有过的宁静,看到自己的妻子仿佛更漂亮,自己的儿子更可爱了,自己的学生更迷人了。秋天,我看到树叶哗哗地往下掉时,心中高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吟诗情到碧霄!”


践行网师课程——

努力在教室里开出一朵花

如果专业阅读是输入,专业写作是沉淀,那么课堂实践就是输出,如果不能学以致用,把理论化为教学行为,不能守住教室,不能让自己的学生成长,一切都是空谈。郝晓东院长说:“更重要的学习是将新网师学到的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新网师反对纸上谈兵,反对坐而论道,反对为学而学。每一个学员要带着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来新网师学习,将新网师所学知识和能力运用于教室里、课堂上。在新网师的价值观里,学生的成就是教师的最大成就和荣耀,声名、论著、职称等是其次的。

新网师学习,王荣生教授的书让我明朗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却没有给我们一把万能钥匙轻松地打开每一篇文章,干国祥老师曾说:“课文不仅仅是某个道理的举例,它还是一个语文全息图,它包含了几乎全部层面的语文问题……我们不是上一堂课,而是整个课程。”,所以,当要教学《春》、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把“教参”与在新网师所学两相对照,感觉许多不妥和浅薄;对用过三次的教学设计又全部推翻,怎么办?怎么办?冥思苦想几天才有一点点改观!路在何方?我绞尽脑汁也难以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教学方案,优秀的“拿来我用”,绝不耽误孩子的时间与生命!那就大胆模仿名师吧,模仿谁?刘广文老师每次布置预习作业都要推荐,比如执教《散步》,我就从王君老师执教《散步》的教学实录理出教学设计,理出如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然后依样画葫芦地制作PPT,准备充分了,走进教室,我把她的课移植到我课堂实践。

课堂上,学生没有找到经典的词句,我就等,我就慢慢地引,如果没有品出味,我绝不放过,这个女生来说说,那个男生来谈谈,必须说出应有的意味!有时,也不想给孩子们搭一座“桥”,架一个“脚手架”,直接指向文本深处,直接拎出一个矛盾,大多学生常常虽然眼神澄亮,但眉头紧锁,找不到方向,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我虽急,却不想救他们,等!再等!过好一会儿,终于,有一只手颤微微、晃悠悠地举了起来,说得太浅,点他一下;想说而说不出来,给他一个词,让他抓住思考的绳头;说得太啰嗦,逼他用一个词或成语压缩;说得好却不透,追问他一下,有时,也奇怪,渐入佳境。这样,课堂仿佛一股溪流,从一块蛮荒之地出发,艰难前行,穿过悬崖峭壁,跌落山涧,坠入深潭;流着流着,在仄逼的峡谷激荡;流着流着,一泻千里,经过无垠的平原;流着流着,汇入大海。上课,真是一次冒险,又像一个感情充沛的生命,走进即将醒来却一直沉睡的土地,这个生命轻轻地一声呼喊,能唤醒吗?王君老师执教《散步》一节课的内容,我“克隆”耗时两节课,我心忐忑!我心不安!学生收获了什么?感受怎么样?做一个问卷调查吧!于是,学生写了上来,我读着读着就流泪了!

刘博:当读第一遍《散步》时,似乎我什么也没有品到,感觉这就是一篇没认真写的白文。可是——读到第二遍时,我渐渐有所体会了,知道了作者的大概思想。当开始学《散步》时,我倾听着,生怕老师的信号我接收不到,学到中间时,我大吃一惊:这样平稳的文字,竟蕴藏着如此大的力量!我被震撼了!佩服起作者来。学完后,我细细地‘啃’字‘啃’句。越‘啃’越有感触,当读到第五遍七遍时,我把每个字都‘啃’好了,好似自己就在旁边看着莫怀戚,想问他很多问题,可也无济于事。再读下去,我终于解开了“怎么做到”的难题,因他他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都在字里行间。

张毅:我读散文的第一遍感受是很触动的,作者用朴实的字词写出了丰厚的情感;当我在学习之后,觉得作者莫怀戚很“牛逼”,平时一些被我们用与重复啰嗦的句子,在他笔下是那么温馨、祥和、美好。

王之钧:我第一次读完《散步》这篇文章时,我觉得这与其他文章有许多不同,它的题目和语言都显得十分简朴,就认为是简简单单的散步的一个过程。通过教学后我豁然开朗,原来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此高深,对于全家四个人只需一两句话或者根本没有我们能发现他的特点,可见语言传达力之强,主题深刻丰富。我学会了散文不一定要生动,用简朴、贴切、传达力强的语言也能使主题深刻丰富。

羊若涵:第一次读《散步》后,我仅仅喜欢最后一句话,学了《散步》后,才知道看似平淡无奇的句子都暗藏玄机。就比如文中“我的”这个词,第一遍读只觉得有些啰嗦,分析后才发现“我的”说明了作者对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降低了语速,让句子“缓缓地、慢慢地”。我最大的收获是:写散文一定要写景,因为写景渲染了气氛,起到了抒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

我为什么流泪?符合网师课程理念的课堂原来可以如此美丽与神奇!从四个孩子的问卷来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都能看到这一课散文教学的成功!1、让学生找到了文中经典的文本语言,即应该玩味的语言;2、学生感受到了朴素简洁却个性张扬的语言风格;3、玩味语言,品出了应该品出的作者深刻丰富的人生体验;4、对作者莫怀戚“以言逮意”功力的敬佩,从而心中树起了“以言逮意”的追求。

但,这不是我的成功,而是借王君老师的智慧,她的实用文类教学《苏州园林》、文言文教学《狼》都是我教学的范例。因此,我找不到教学设计的灵感时,常常就借名师的课例,执教《老王》、《愚公移山》时,我就学郭初阳老师的,上《秋天的怀念》我就把窦桂梅校长的课堂实录翻来覆去地看,上《纪念白求恩》,我就学余映潮老师……名师的课能学吗?能!王君老师当年就是模仿钱梦龙先生执教《愚公移山》的方法上文言文《狼》,一路过关斩将,所向披靡,从校级赛到区级赛,再到市级赛,直到全国赛,最后获得一等奖。孙影教授把教师成长阶段分为:模仿阶段——独立教学阶段——创造教学阶段——独特教学艺术风格阶段。虽然惭愧地发现,教书二十多年的自己仿佛还处于第一阶段,可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我万分庆幸,选修这门课程让我现在醒悟,打破了自己,已抬起脚向前迈。

现在,每次独自操刀设计时都有一个思想在指挥,符合王荣生教授的教学设计理念吗?王君老师、余映潮老师、郭初阳老师会怎样设计呢?每一次备课都是蜕皮的煎熬,常常冥思苦想也找不到王荣生教授的理论落地的突破口,刘老师上课的内容也常常清晰地照见我教学一直存在的问题:教学对文本体式的忽略,不尊重学情,教学内容常常贪多求深,教学活动设计不科学,脚手架没有搭好,教学环节之间没有紧密相联……

比如我设计的《首届诺贝尔奖颁发》,刘老师对教学第一个环节的评价:“第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材料写新闻,是不是超越八年级学生水平?课堂上短时间内学生能否完成?如果用时很长,是否影响后面的教学?学生比较阅读能否独立完成?”

设计《使至塞上》诗歌教学时,我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诗,链接了三首相关的诗,刘老师评价:“脚手架设计不错,但链接的诗是否过多,过难,增加了学生理解的负担,又成为了新的困难。”

……

每一句话就像洪钟一般撞在我心中,学到这个地方,深感掌握语文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蜀道难,难以上青天”,也深感走通这条学习之路是多么的艰难。有时,把自己新的思考与学的理论运用在课堂上被撞得鼻青脸肿,下课后自责与愧疚浇灭自己的信心。怎么办?又重新捧起书,细细地啃,深深地思,慢慢地写,把一点萤火般的思考抓住!

正如郝晓东院长说新网师的主要特点:“……新网师学习是道与术并重,不仅传授教育方法(技术),更注重教育理论的研究,啃读教育经典,厚植理论素养;四是知行合一,评价的尺度不是在新网师考了多少分,通过了几门课程,而是教室里的学生提高多少,变化多大。”李镇西在寄语新网师学员时也提醒:“也许有不少教师是抱着寻求‘可操作性’的教育妙计来的。如果真是这样,那就错了。新网师提供思想,提供理念,却不提供现成的方法。而且,越是具体的教育难题,其破解方法越具有‘唯一性’,因而是无法复制的。”专业发展之路之所以难,难在打破自己固有的图式与偏见。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真是应了郝晓东老师所说:“新网师是这样的一个地方,通过一次次的课程挑战,超越自身,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取不到真经。”2019的自己,虽然出发了,可是仿佛还在原地,什么时候才能抵达?鲍勃·迪伦唱道:

一个人要走过多少路,

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一座山要伫立多少年,

才能叫做沧海桑田?

人们究竟要活到多久,

才能被允许拥有自由?

一个人要抬头多少次,

才能望见天空?

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

答案它在这风中飘扬。


后记——我给时间的一封信

今天是农历新年初四,窗外的一树红梅盛开,所有经过的人都不禁驻足拍照惊叹。这一树红梅还在开去年的花吗?绝对没有一朵是相同!经过一秋的落叶,一冬地等待,而是更加放光彩!2019年,我的生命相遇新网师,新网师给了我一个春天,给我了一片辽阔的土地,给了我阳光,给了我雨露,我的生命正在破壳,挣破黑暗,但,这也是漫长的等待。一项项工作、一个个文件、一次次会议、一摞摞作业、一节节课……都在抢时间,抢一本本书的时间,抢一篇篇日记的时间,抢一天天成长的时间,2020年,唯一要做的,就是把时间抢回来!2019年,时间都到哪儿去了?如果说给了我一年,为什么我的行囊里空空的呢?我给时间写了一封信:

你,是我的!我要夺回来!

时间,你是我的,我要抢回来!已经胜利在望了!

每天,走进校园,你把它给了孩子们!这是我愿意的,因为,我站在讲台上,那一双双明眸望着我,那一张张可爱天真的笑脸面向我,我是幸福的!每天,拾起日记本,你把它给了书写文字,这是我愿意的,因为,我仿佛站在麦田里,我在深耕细作,我在施肥浇灌,我看到了那一片鹅黄在我的汗水下变成漫山的青绿,我是欣慰的!每天,走书籍里,这是我愿意的,你把它给了散发着墨香的文字,一位位大师智者就坐在我面前,娓娓相叙,一个个伟大思想流入我的心里,我看到了明天有一个全新的自我,我是感佩的!

你,是我的!我要夺回来!

时间,你是我的,我要抢回来!已经胜利在望了!

每天,给孩子的太少,因为我一直往返在事务的起点和终点,仿佛一辆飞驰的高铁,到站至多停留片刻,看到孩子那张茫然失望的脸,我是难过的!每天,给写书文字太少,因为我的笔在如流水的案犊上忙乱不停,眼睁睁地看到教育智慧变得愚钝如锈,我是伤心的!每天,给书籍太少,因为我的身心被分成了八大块,并且奔赴八个地方,连魂也没有留下,大师智者不可能对牛弹琴,早已把我抛下,我是痛苦的!

你,是我的!我要夺回来!

时间,你是我的,我要抢回来!已经胜利在望了!

你回来了,我要紧紧地抓住你,一定要把丢失的找回来!要记住,不是我糊弄你,抛弃你,我永远是你——时间的朋友!我要消融在你的流里,我要住在你的小船上,看到日出日落,云卷云舒!时间,你是我的朋友吗?我要你轻轻地牵着我的手,看到一个充满热爱、执着顽强的我,洗濯我的笨拙与鲁钝,赐予我击溃平庸现实的长矛!

时间,我是你的,你不能把我抛下!你可以吞下我的生命,但是请允许这颗生命弹唱他最喜欢的歌谣!因为这首歌谣里有对爱、美、太阳、星空、孩子、土地……

这一切都是你,时间的孩子!












作者简介

何刚(成都新世纪外国语学校)
水穷先生,己亥初秋,新入网师,
蓉城温江,语文教师,余之从教,
尔来廿四,勤勤恳恳,如履薄冰,
手握未来,肩挑责任,不敢懈怠,
专业精进,迫在眉睫,拜师广文,
埋头啃读,孤灯把盏,且行且思,
一字一句,笔耕不辍,坚守麦田,
课堂大赛,与我无缘,小文日记,
时而获赞,不为奖喜,不为己悲,
文字行走,抒写生命,小乐大福,
支撑灵魂,脱离平庸,超越平凡,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点评

杨百凌


打破,即获新生

生命绝美的姿态应是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日;玉蝶破茧,羽化鲜生时。

2019年,何刚老师“走进新网师,生命冲破外壳”,不惑之年雕塑出矫健翩然的最美身姿。他的这一年,是叩问灵魂、内心萌动的一年;是蛰伏孕育、蓄势待发的一年;是蜕变破壳、赋能成长的一年;更是啄羽重塑、振翅飞翔的一年。

叩问与萌动

追溯时光,何老师的十多年来一直在努力。他模仿李镇西老师缔造自己的完美教室,建设自己的班级文化;也模仿着苏霍姆林斯基写教育日记;他的书柜里有一千余本书;他徜徉于名师课堂,打造着自己理想而美好的样子......他是学生喜欢的语文老师,也成长为了一名教学管理人员——教导主任。这些足迹,记录着他的行动和收获。

一个人所有的境遇总是不断地反复与变化,驷之过隙间,恐怕大多数人早已溺于舒适,不思进取。而睿智的何老师在清醒中自省,在怅惘中坚守,在叩问和反思中萌动。

当他目睹“二三十岁就想着退休颐养天年”的慵懒青年浪费年华,心生惋惜;面对“成为教导主任,居然对儿子学业无能为力”的现实,心生失落;发现“身边的特级教师们都不上课了,也不参加教学活动了”,“评为正高级的专家们,都不愿意抛头露面了,都在办公室白了头发等退休”种种现象时,迷惑不解而无可奈何。他发出不断地强有力地叩问和反思。

他叩问社会:难道“成功的定义往往是奋斗后让人羡慕的坐享其成,是周末或假日晒的旅游和休闲,是拿到高级特级或政府发的红本本”?

自然,成功的内涵不只是这些。

他反思自己:“模仿每个专家名师却一直活在他们的教育词汇里;文章小奖不断,却没有长久深入地研究,也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

是的,模仿是为了创新,是为了超越。学习者应该持之以恒行动,要让自己发声。

他明白:书柜有书上千册只说明“爱书”,却不一定是“阅读者”,更说不上“啃读者”;职称证书里写上了高级,却没有自己专业成长的痕迹。

对啊,藏书千万册,就学富五车了吗?没有阅读,做不到啃读,书柜拥挤,也是一堆堆废纸而已。郑板桥读书勤于背诵,每次读一本书,一定要读千百遍,由此学成名就。

这些叩问和反思,直击灵魂,催发萌动,渴望新生。

蛰伏与孕育

那些叩问,那些萌动,犹如颗颗酿酒的麦粒,蛰伏孕育,只待一次遭遇,便发酵生命的醇美。

2019年,“踟蹰徘徊在新网师的门前已十年”的何刚老师受李镇西、郝晓东、郭良锁、马增信、郭小琴、刘广文等诸位新教育人、新网师榜样的感召,集聚孕育的潜能,从蛰伏中起身,拂去周围负能量的喧扰,走入新网师。这一年,何老师遭遇的这些重要他人引领着他融入新网师,与这个关乎着他教育生命和灵魂再造的栖息地共创共生!

其实,何老师对新网师慕恋尚久,早已深情相许,这份深情本就是相遇,走进新网师可以说是重逢,这样的境遇注定美妙,回响也终将精彩。

蜕变与成长

李嘉诚有一句话广为流传: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

打破,即获新生;新生,必定成长。

何老师冲破了主观畏怯和客观束缚的外壳,不再思虑,不再徘徊,携带26513字的阅读史和学校两位年轻教师郑重加入新网师。带着蜕变后的鲜美、执着与激情,迈出了明亮而铿锵的生命成长之步。

每一个在新网师真正的学习者都明白,在新网师学习的教师是需要付出时间、辛苦、心血的,必须要有毅力、耐力、韧劲。何老师选修了刘广文老师的《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刘老师要求严格,8次预习作业,每次作业都不少于3000字,每次三道题,完成一道题就如同写一篇学术论文。何老师在“网师的159天,坚持每天啃读,每天写打卡日记,每次认真完成预习作业”,每一次完成作业的三道题犹如在攀登三座山峰。学习勤奋、善于钻研的何老师用新教育教师成长的“吉祥三宝”: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交往成功攀越这三座三峰,取得了优秀成绩,获得了跨越式成长。

重塑与飞翔

成功,没有偶然。

莎士比亚说过:一个人的心灵受了鼓舞,就会象蜕皮的蛇获得新生的力量一样。

这种新生的力量是勇猛而顽强的,它足以使生命得以重塑并托起飞翔之翼。

何老师在新网师的159天,啃读并拓展阅读了一系列专业书籍;完成打卡日记159篇,共计14万多字,置顶32次,1698次赞。作业八次,过关作业一次,13万多字,两个月合计写了27万多字。真可谓是“十万珍珠字”啊。如此积淀,实属厚重。这是学习历程的映照,是生命拔节成长的书写。这些文字如果出版,我和许多教育人都会是何老师忠实的读者粉丝。

课堂是教师体现自身价值的主阵地。何老师把在新网师所学用于课堂教学,教学《散步》等课文,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与文本对话,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搭一座‘桥’,架一个‘脚手架’,直接指向文本深处”,发掘知识之一伟大事物的魅力,学生有了不一样的感悟、体验和收获,实现了课堂知识、师生生活与生命的深刻共鸣。正印证了郝晓东老师说的话:“……新网师学习评价的尺度不是学员在新网师考了多少分,通过了几门课程,而是教室里的学生提高多少,变化多大......”何老师却说:“教书二十多年的自己仿佛还处于(专业成长的)第一阶段——模仿阶段”,而我分明看到了他在专业发展方面羽翼渐丰,并待翅飞翔。

孟德斯鸠认为: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光阴使我们获得新生命,其可珍可贵,实不下于天赋的生命。学生在问卷调查中写下的感受,是何老师在课堂上和孩子们融通的关于知识关于情感关于生命感悟之心声,它们留刻在孩子们记忆中,也将升华成滋养孩子们生命成长的营养。

打破,即获新生。新生,必定成长;成长,助其飞翔。你看,何老师冲破外壳的生命,在光阴和意志的惠润中亮泽强劲,他将乘着时间之风展翅高飞......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方娇艳:做一颗时间的种子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马增信:没有方向,所有的行动都是逆风飞翔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徐明旭:唤醒黎明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王辉霞:最美遇见 在岁月窄窄的跑道上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卢雪松:致蓬勃而热烈的生命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周娟:2019,为爱行走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杨百凌:且行且思,雕琢细碎时光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郭丽丽:四季,开满种子的理想

新网师2019年十佳生命叙事 | 于宁:笨到极致乃成神

编辑:杨茜






寒暑假发布招生简章

新网师欢迎您!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