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小札】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上海语言学通讯----读书小札
本期推荐语
Karl Maton提出“合法化语码理论”,其中语义性原则(语义波)对于课堂话语分析有何指导意义?教师应该如何建构课堂话语来促进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以上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课堂话语的本质,促成学生“有意义的学习行为”发生。本期推荐《外语教学》2016年第2期胡张德禄、覃玖英的文章与上海语言学通讯的朋友分享
↓↓↓
语义波理论及其在教师课堂话语分析和建构中的作用
研究问题
这本文章属于理论思辨型文章,小编从文章中提炼出2个主要研究问题:
1 .本研究回顾和梳理了语义波的核心概念 【理论】
2.本研究探讨了语义波对于课堂话语分析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应用】
关键概念
小编从该论文提炼出下列六个关键理论概念:1合法化语码理论、2语义波、3语义引力、4语义密度、5累积式学习、6片段式学习。相信带领大家重点阅读下面关键概念,便能抓住该文章的主要理论方向。
一、概念梳理
社会学家Karl Maton(2009:43-57)提出合法化语码理论(legitimation code theory,简称LCT)该理论包含五条合法化指导原则。其中语义原则就是本文所说的“语义波”,指语义引力和语义密度在实现合法化知识建构行为中的作用。
语义引力(SG)是指意义和意义所在语境之间相关联的程度;语义引力的连续变化可以用强(+)和弱(-)来表示。语义引力越强(SG+),意义和语境的关联程度越大。
语义密度(SD)是指社会文化行为中意义的浓缩程度;语义密度越强(SD+)符号蕴含的意义越多;语义密度越弱(SD-),符号蕴含的意义越少。小编举个例子,研究者在用”实词“表达一类词语的语义密度就比“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表达一类词语的语义密度要大。
这两个术语对于课堂教学有什么意义?学习者从具体的语境或者实例中归纳出抽象的概念时,意义和语境的关联就在逐步减小,成为较为抽象、浓缩的银,SG减少,SD升高,这往往是一个归纳法的学习过程。反过来,抽象概念应用于具体语境,SD减少,SG升高,这往往是一个演绎法的学习过程。
Maton(2013:8-22)把语义性和累积式知识建构(cumulative knowledge building)联系起来,认为累积式知识构建是学习者把之前学习的知识迁移到后来学习的语境中去。
那么语义波怎么形成呢?这里牵涉时间。如下图,教师教学讲新概念时SG-, SD+。教师通过举例子把抽象概念解包,这过程也是SG逐步增加,SD逐步减少的过程。等到学生结合旧的知识,发生有意义的学习,便是“”重新打包“的过程,这一理念与建构主义不谋而合。这个学习过程就如下图,也是语义波形成的过程,这种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式被称为“”累计式学习”
二、实例应用
作者通过分析一个教师课堂话语片段勾画了如下语义波图。详细课堂话语就不再此处赘言。相信大家在小编的概念梳理和分析下,已经发生了语言学的“累积式学习“了吧。如果这样,请为我们的上海语言学通讯点赞,转发,欢迎打赏。
温馨提示:
如果您对语义波分析课堂话语感兴趣,除了《外语教学》的这篇文章之外,小编建议您阅读另外一篇重要的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