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著推荐 | 朱晓农《上海声调实验录》(第二版)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Spring comes

 

国内合作伙伴

欢迎出版社加入我们的推广计划,dianzishu@126.com


外教社,外研社,高教社,中国社科社,科学社,北大社,交大社,浙大社;上教社











上海声调实验录(第二版)2020年 朱晓农 著

作者运用现代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第一次详细和系统地描写了上海话单字调和两字调的声学性质,不单描写了字调的基频,还描写了时长和音强的性质。这项研究对汉语方言调查和音系归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作者在改进技术手段获得声调的连续性的声学数据之后,更重要的还要有离散型的音法学认知范畴,这是从实践到理论跨出的重大一步。第二版和初版相比,有了一个定义声调的音节模型,并给出一个反映听感为主的分域四度制和一个声调类型框架--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的声学数据便可在分域四度制中定型,并到调型库中去定位,从而获得自己的声调身份--调型。由此可以与其他语言/方言中的声调相比较,进而可以据此推断声调的演化之路。本书包括十一章。第一章介绍上海话及其研究的背景情况,以及上海方言的内部变体,并回顾以往的研究。第二章提出一个音节模型,对上海话的音节结构作一扼要分析。根据新获取的声学材料和音节学考虑,探讨一些引起广泛兴趣的语音学和音节学问题。还讨论了音位的作用和地位。第三章交代实验程序,讨论各种对基频、相对音强和音长的归一化方法,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个最佳的Log Z-score方案。第四至第八章给出上海话五个单字调的基频、音长、音强等声学数据,并加以讨论。第九章总结基频、音长、音强和元音高度的相互关系。提出用一元二次多项式刻划声调的连续性的表达方法。然后提出一个以听感为主、辅以声学数据的音法学的分域四度标调法。还给出一个声调分类系统--通用调型库,上海话声调,实际上是所有声调语的声调都可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地位。第十章处理双字调的基频和音长的声学数据。第十一章总结本项研究中有理论意义的发现,并对语音学和音系学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


作者简介
 

朱晓农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文学院语言学系博士,主修实验语音学。先后在香港理工大学、澳洲国立大学工作。现在香港科技大学任教。研究领域包括:演化音法学、实验语音学、音系学、类型学、语言与逻辑、方法论。

本书目录









(向上滑动启阅)

目录:


再版自序 iv

初版费国华序 vi

目录 i

图表 vi

例图 x

第一章 导言  1

1.1 研究目标和范围   1

1.2 关于上海方言 2

1.2.1    方言系属    2

1.2.2    内部变体    2

1.3 回顾上海话语音研究   3

1.4 回顾声调研究 3

1.4.1   标准定义的缺陷   3

1.4.2   上海声调的特征表达   4

1.5 回顾发声态研究   4

1.6 回顾音节研究 5

1.6.1   音节的重要性 5

1.6.2   音节结构的常规分析   6

1.6.3   上海话的五类音节 7

1.7 回顾非线性词几何 8

1.7.1   词几何模型   8

1.7.2   韵律词的层级 9

1.8 本项研究的理由和意义 10

1.8.1   一般理由 10

1.8.2   特定意义 11

第二章 声调在音节学中    13

2.1. 音节构造和成份   13

2.1.1.  音节结构 13

2.1.2.  声母 14

2.1.3.  韵母 15

2.1.4.  介音的音节地位   18

2.1.5.  声韵调组合   19

2.1.6.  声调:以往的记音 22

2.2. 上海话中的气声和声域 23

2.2.1   气声的语音学性质 23

2.2.2   声域不能仅以 [±浊] 来定义   23

2.2.3   声域不是辅音的属性   24

2.2.4   发声态不能是声母的属性   24

2.2.5   发声态不仅仅是辅音的属性 25

2.2.6   声域不能是元音/韵体/韵母的属性    25

2.2.7   声域不能作为韵律词的属性 25

2.2.8   声域隶属于音节,但直属于声调 26

2.3. 声调的属性与构造 26

2.3.1   声调作为音节的直属成份   26

2.3.2   声调的三个直属成份   26

2.3.3   发声态作为声域的语音实现 27

2.3.4   标写声调的分域四度制 27

2.4. 音位的功能和局限 27

2.4.1    引言    27

2.4.2    上海话音位处理的麻烦 27

2.4.3    求音位的三种取向 28

2.4.4    小结    29

2.5. 小结 30

第三章 方法和程序    49

3.1 实验程序 49

3.1.1    测试字表    49

3.1.2    发音人  49

3.1.3    录音    50

3.1.4    声学仪器和测量步骤  50

3.2 基频归一化   51

3.2.1   引言 51

3.2.2   六种基频归一化策略   52

3.2.3   标准指数和离散系数   53

3.2.4   定义频域的策略   53

3.2.5   选择用于归一化的采样点 (标准点)   54

3.2.6   再论半音LD转换法    55

3.2.7   对数z-score法与线性z-score法比较    56

3.2.8   LZ转换法的参数和步骤 58

3.3 拱度成份和声调目标   58

3.4 音强的归一化 59

3.5 时长归一化   60

3.6 小结 61

第四章 阴平T1的声学性质 49

4.1    时长  49

4.1.1    引言    49

4.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49

4.1.2    时长和性别  51

4.1.3    时长归一化  52

4.1.5    小结    52

4.2    基频  52

4.2.1    引言    52

4.2.2    基频高低和元音高度  52

4.2.3    调头干扰    57

4.2.4    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57

4.2.5    T1的基频 曲拱   57

4.2.6    基频分布    58

4.2.7    基频归一化  61

4.2.8    总结    67

4.3    音强  67

4.3.1    引言    67

4.3.2    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68

4.3.3    音强形状    73

4.3.4    音强分布    73

4.3.5    音强归一化  73

4.3.6    基频和音强  74

4.3.7    小结    75

第五章 阴去T2的声学性质 77

5.1    时长  77

5.1.1    引言    77

5.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78

5.1.3    时长和性别  79

5.1.4    时长归一化  79

5.1.5    小结    79

5.2    基频  79

5.2.1    引言    79

5.2.2    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81

5.2.3    基频形状与元音  83

5.2.4    T2的基频曲拱    83

5.2.5    基频分布    84

5.2.6    基频归一化  86

5.2.7    小结    87

5.3    音强  87

5.3.1    引言    87

5.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92

5.3.3    音强形状    92

5.3.4    音强的分布  93

5.3.5    音强归一化  94

5.3.6    基频和音强  94

5.3.7    小结    95

第六章 阳去T3的声学性质 97

6.1    时长  97

6.1.1    引言    97

6.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97

6.1.3    时长和性别  98

6.1.4    时长归一化  98

6.1.5    小结    99

6.2    基频  101

6.2.1    引言    101

6.2.2    基频和元音高度  102

6.2.3    基频曲线和元音  102

6.2.4    T3的基频曲拱    103

6.2.5   基频分布 103

6.2.6    基频归一化  105

6.2.7    小结    107

6.3    音强  107

6.3.1    引言    107

6.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110

6.3.3    音强形状    111

6.3.4    音强分布    111

6.3.5    音强归一化  111

6.3.6    基频和音强  113

6.3.7    小结    113

第七章 阴入T4的声学性质 121

7.1    时长  121

7.1.1   引言 121

7.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121

7.1.3   时长和性别   122

7.1.4   时长的归一化 122

7.1.5   小结 122

7.2    基频  123

7.2.0    引言    123

7.2.1    基频和元音高度  125

7.2.2    基频形状和元音,性别 126

7.2.3    T4基频曲线  126

7.2.4    基频分布    127

7.2.5    基频归一化  128

7.2.6    小结    130

7.3    音强  130

7.3.1    引言    130

7.3.2    音强和元音高度  130

7.3.3    音强形状    132

7.3.4    音强分布    132

7.3.5    音强归一化  133

7.3.6    基频和音强  133

7.3.7    小结    134

第八章 阳入T5的声学性质 153

8.1    时长  153

8.1.1    引言    153

8.1.2    时长和元音高度  153

8.1.3    时长和性别  153

8.1.4    时长归一化  154

8.1.5    小结    154

8.2    基频  154

8.2.1    引言    154

8.2.2   基频值和元音高度 154

8.2.3   基频形状和元音   157

8.2.4    T5的基频曲线    157

8.2.5    基频分布    158

8.2.6  基频归一化    160

8.2.7    小结    161

8.3    音强  164

8.3.1    引言    164

8.3.2    音强值和元音高度 164

8.3.3    音强曲线形状    165

8.3.4    音强分布    165

8.3.5    音强归一化  168

8.3.6    基频和音强  169

8.3.7    小结    169

第九章 单字调总说    155

9.1 时长 155

9.1.1    时长和性别  155

9.1.2    时长和基频形状  155

9.1.3    元音内在时长IVD 156

9.2 元音内在基频IF0 156

9.2.1    IF0 总体差别    156

9.2.2    IF0 指数    156

9.3 基频和音强   156

9.4 连续性的声调表达法   158

9.4.1   八个同位调的二次多项式表达   158

9.4.2   声调的语言学目标 158

9.5 声调和发声态 159

9.5.1   声素系统 159

9.5.2   发声态和声域、音高的关系 160

9.6 上海话声调的类型学表达式 161

9.7 分域四度标调制   162

9.7.1   上海声调的双域五度表达   162

9.7.2   分域的必要性和四度的充分性   162

9.7.3   分域四度制的其他优越性   163

9.7.4   小结 164

第十章 两字调的声学性质  165

10.1 导言 165

10.1.1  连调概说 165

10.1.2  实验程序 168

10.2    两字调时长   169

10.2.1  引言 169

10.2.2  前字调时长   172

10.2.3  词间C2的时长    173

10.2.4  后字调时长   174

10.2.5  整个两字调的时长 175

10.2.6  时长的归一化 176

10.2.7  时长和重音:前后字调的时长比较    178

10.2.8  两字调和单字调的时长比较 179

10.2.9  总结 180

10.3    两字调基频   181

10.3.1  引言 181

10.3.2  前字为T1的两字调基频    191

10.3.3  前字为T2的两字调基频    192

10.3.4  前字为T3的两字调基频    193

10.3.5  前字为T4的两字调基频    194

10.3.6  前字为T5的两字调基频    194

10.3.7  总结 195

10.4    两字调归一化 196

10.4.1    程序和结果 196

10.4.2    观察   200

10.4.3    坐标平移   200

10.4.4    前字调的平均LZ曲线 203

10.4.5    坐标平移后的后字调LZ曲线   204

10.4.6    两字组中的陡降短调 209

10.5    两字组连调模式   210

10.5.1  引言 210

10.5.2  程序和结果   212

10.5.3  讨论 216

10.5.4  余论 222

10.5.5  小结 222

10.6    总结 223

10.6.1    两字调时长 223

10.6.2    两字调基频 223

第十一章 总结    237

参考文献 241

例图 251

省略符号和主要术语对照   258

初版道谢 259













研究方法视频网课推荐

专著推荐 | 《国际语音学会手册 · 国际音标使用指南》

专著推荐 | 张天伟:跨语言视角下的英汉省略限制条件研究

专著推荐| 傅玉:英汉省略结构的形式对比研究

专著推荐| 庞加光:汉语认知句法学研究

专著推荐| 官群:具身语言学——人工智能时代的语言科学

专著推荐 | 雷蕾《基于Python的语料库数据处理》

专著推荐 | 黄忠廉《人文社科论文修改发表例话》

专著推荐 | 多模态话语分析国际前沿研究

专著推荐 |  “牛津社会语言学丛书” 9本

专著推荐 | 德古意特认知语言学研究丛书+应用丛书(13种)

专著推荐 | 新世纪英语语言文学界面研究丛书(6种)

专著推荐 |  系统功能语言学翻译研究应用:王博、马园艺2020年劳特利奇出版社新书

专著推荐 |  国际期刊论文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系列著作推荐

编者按


郑重声明:本公众号推送的文章不能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本公众号推送的学术会议、博士招生不负责对接解释。有任何疑问请按照推送内容的官方联系方式对接!如果学术会议、博士招生有任何官方调整,责任不在我方。我们优先推广免费的学术会议、讲座、研修等项目。收费项目与商务合作需支持劳务费,请联系dianzishu@126.com 商谈。

欢迎加入语言学通讯读者群,添加时请自报实名,单位和研究方向

语言学通讯加群联系人:sflsy0803 孙老师

文学与翻译加群联系人:dragonabovesea 龙老师

继续为各位提供有益的学术资讯

长按二维码赞赏语言学通讯

9万学者关注了

语言学通讯

科研助力|学术观点|专著推荐|期刊动态|教师研修|招贤纳士|博士招生|读书小札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情怀的公众号

更多精彩内容“阅读原文”

右边给我一朵小花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