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I学术║柯政教授为您实证揭示班干部制度背后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刊发了我所柯政教授和硕士生李昶洁合作完成的一篇文章——《班干部身份对学习机会获得的影响——基于4026位初中生的倾向值匹配法研究》。
▲ 柯政 教授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 李昶洁
2018级“佛年班”硕士生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近日,该文被《卓越实证研究概述》(Best Evidence in Brief,BEiB)录用。BEiB是由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发起创办的国际公益性电子通讯,定期从全球教育学术期刊及研究机构中筛选、推荐最前沿的、最有趣的、最有价值的实证研究成果。
为了让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这项研究,小编采访了文章作者柯政教授,并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了概括,试图以这篇文章为例,为读者们呈现一项有质量的实证研究应该是如何构思和布局的。文章全文请通过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获得。
好棒啊
小编
您和昶洁同学最近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这项研究,主要是想回答什么科学问题呢?
我们想回答:初中生担不担任班干部,对其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习机会的多寡会不会有影响。
这个问题重要吗?或者说你们是怎么想到研究这个问题呢?
植根于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真实问题,才是有意义的问题。这项研究与我国学校教育过程中两方面的现实背景直接相关。
首先是我国的班干部制度。班干部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中一项非常基础和重要的制度,也非常有中国特色,我国的很多政治、社会和文化传统其实都可以从班干部制度中找到对应的内容。对于班干部制度,近些年一直有人批评它不公平。我们想研究一下是否如此。
其次是教育公平。随着教育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广大学生、家长对教育公平意识的提升,大家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越来越关注。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不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获得的学习机会是否公平,比如是否有公平的提问、回答问题机会和接受老师个别化指导的机会等等。
把这两块内容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较好的选题,既有理论视角(教育过程公平),又有实质内容(班干部制度)。
小编
您这么一解释,我们就明白了,这的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主题。但这么重要的内容,难道之前没人研究?或者说,如果之前已经有N项研究,您为什么要做第N+1项研究呢?
非常好的问题。事实上,关于班干部与学习机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已经有不少人做出了比较好的研究,只不过他们可能不是用学习机会这个概念或者没有把它作为研究标题而已。通过已有的研究,我们知道,班干部的学习机会确实是比普通学生要多,而且也知道了背后的一些理由或者机制。
但已有研究没有告诉我们,班干部的学习机会更多,即班干部身份和学习机会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但这些学习机会是否是由班干部这个身份本身带来的呢?担任班干部的同学,一般都是成绩好的或者家庭背景好的,那么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到底是因为他们成绩好或者家庭背景好,还是因为班干部身份本身?可能很多人会说“两者都有”。但证据在哪里呢?可能剔除了学习成绩、性格、家庭背景等因素之后,班干部本身就没有影响呢?即使“两者都有”,这里还存在“班干部的影响占到多大比例”的问题,显然,有“一点点影响”,跟“影响非常大”,虽然都有影响,但性质是很不同的。这也是我们讲究定量研究的精髓所在。
而这些问题,已有研究受限于研究方法,是没有办法回答的。这就是我们要做N+1个研究的理由。
小编
您的研究用了什么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呢?或者说,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更合适呢?
这种因果关系推断的研究,最佳的方法肯定就是实验法。但做这样的实验,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伦理上都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跟其他大量的社科类研究一样,我们一般是用调查数据来回答这些问题。用调查数据来回答因果关系问题,就对方法的要求非常高。
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在2005年的时候,为了配合推动美国那场基于证据的研究运动,推出过一本类似指南一样的小册子,告诉我们要做因果推断需要遵守什么样的方法标准。其中,关于怎么用调查数据来做因果推断,它推荐了四种方法:固定效应模型、工具变量、倾向值和断点回归。
本研究用的就是倾向值的方法。这个方法也还是有一些问题,但可能是目前我们能用的最好方法之一了。
这项研究所用的数据是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主持建设的“中国学校课程与教学数据库”。该数据选取中国某中部城市A市,以七年级和八年级学生以及与其相对应的家长、教师和校长为研究对象。通过删除问题个案,缺失值分析与处理,反向题处理以及文件合并,得到最终使用数据中学生样本量为4026。
小编
您的这项研究得出了什么研究发现呢?
实证研究有一个基本的特征或者优势,就是它会有明确的研究发现,而不是仅有很多“观点”。本研究主要获得了如下三方面发现。
第一,相比普通学生,班干部在学习机会获得上具有显著的优势。同时,研究也发现,班干部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学业成绩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女生比例明显更高。这些发现与已有研究基本一致。这表明如果用传统的方法来研究班干部身份与学习机会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出现选择性偏误的问题,即我们无法知道班干部得到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是因为班干部身份本身,还是因为班干部的学习成绩更好,或者是家庭社会经济条件更好,或者是女生更容易讨老师喜欢。
第二,运用倾向值方法,在控制了学生个体特征和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等条件后发现,班干部的学习机会优势与班干部身份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担任班干部本身这个因素可以独立地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
第三,班干部“身份”对学习机会获得的影响还比较大。具体来看,班干部身份对学生提问机会、讨论机会、认知机会和总的学习机会获得的影响分别为33.5%,12.5%,19.7%和24.4%。
这些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呢?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当我们知道某些研究发现之后,要学会去问so what,即我知道这些有什么意义吗?就本研究而言,得出这些研究发现,我们最终想说的其实是班干部制度。
如果我们把以上的三个发现综合起来看,我们会看到一幅可能不是那么令人愉悦的画面:首先,那些成绩好、性格好、家庭背景好的学生,他们本来就已经是优势群体了,但他们还更容易成为班干部;其次,成为了班干部之后,他们在获得学习机会上的优势又进一步增强了。这样一来,我们的班干部制度就成了优势学生进一步扩大优势的杠杆了。这是令人忧虑的地方。这可能跟我们班干部制度的初衷不相吻合。
那怎么办呢?我们提出了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
一条思路是让班干部回归服务班级的“初心”上来,大幅压缩班干部这个身份本身的收益。简单地说,就是把班干部看作是纯粹的服务岗、志愿者。这方面欧美学校有一些具体做法可以参考学习。
另外一条思路是,既然班干部本身可以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那么就发挥它的调节作用,把它优先分配给那些更加需要学习机会的学生身上(比如成绩稍差、性格内向),而不是相反。
小编
非常感谢柯老师通俗易懂的解答,我们受益良多。相信在阅读全文之后,大家一定能对实证研究的构思和布局理解地更加深入。
欢迎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成果全文
让我们一起阅读并分享吧!
为课程·为学生·为未来
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