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到七十 坂本龙一:我的声音像一个小岛

崔婷 艺术野疯狂 2023-02-05




给坂本龙一定义?太难了。单单看他自己的音乐,类型多的就叫你……无法接受。我的意思是说,去看看坂本龙一个人收听排行。《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和《末代皇帝》的配乐被太多太多人喜欢了,但是如果随着时间向前或者向后播放,电子的、摇滚的、实验的、难听的,千奇百怪的音乐类型总会让有的人爱的不行,也总会有一首让你“无法接受”。优雅、纯粹、洞见是坂本龙一现在的形象,在他唯一自传中,封面上那位帅气又严肃的容颜背后,坂本龙一到底是怎样的存在?


今天,趁着教授70大寿,拨开似真似假的迷离绯闻,光鲜闪亮的天才表象,我们一起从头认识一个有冲动,有脾气,有心酸,也有一堆好玩故事的坂本龙一。



坂本龙一:我的声音像一个小岛 而音乐宽广如海洋



丨不被定义的艺术家:坂本龙一



和所有孩子一样,坂本龙一自小是个“电视儿童”,不喜欢弹琴而更喜欢“壕沟游戏”。上小学时在德山寿子家里学习钢琴和作曲时,一个学姐带来一本杂志,封面是披头士。



丨“德山寿子的厨房乐团”与其他团员一起上电视演出(图源:《音乐即自由》)



坂本觉得他们酷极了,于是当他1964年上了初中,面对一群全新的同学时,首先做的一件事—— “就是一一调查我的同学,于是我逢人就问:‘你知道披头士吗?’知道披头士的同学就归类到好友。‘ 而当班上大多数同学的反应是:“那是什么鬼东西?”并用鄙视的眼神看着坂本时,坂本就会有一种莫名的快感。



丨1959 年 7 岁 留影于自家钢琴前(图源:《音乐即自由》)



很长一段时间,坂本龙一都认真的觉得自己是德彪西转世,甚至怀疑自己为什么会住在日本、说着日语,而且——“我还会模仿德彪西的笔迹,在笔记本上练习他的签名‘Claude Debussy’,总共写了好几页之多。” 受外公影响,坂本从小就喜欢读书,但有时仅仅是为了显摆。初二时坂本就向同学们侃侃而谈“何为物体的实存”,不过其实那时他读笛卡儿的《谈谈方法》只是读过前几页而已。他在父亲的书架上偷出《艾华妲夫人》《眼睛的故事》《O娘的故事》,涩泽龙彦的书,以及威廉•巴勒斯的《裸体午餐》去自己的房间里读,因为坂本猜“这些一定是情色小说”。要升高中了,老师说“你应该考不上”,让坂本很不爽。于是坂本就在距离入学考试只有1个月的时候发奋努力考上了自己的第一志愿新宿高中。



丨高中准考证的照片解开第二颗纽扣意味着“小小的叛逆”(图源:《音乐即自由》) 



上了高中,坂本一直觉得自己是班上最聪明的学生,但却怎么也不能超越同班好友楠漱才。


刚上高一时坂本将自己创作的乐曲弹给学长听,结果池边学长说:“如果要考艺术大学的作曲系,你现在的程度就能考上。”


结果一想到已经保证可以考上艺术大学作曲系,坂本更是对学校的课业越来越提不起劲。每天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他把时间拿来听音乐、读课外书,而且这段日子也是坂本龙一人生中看电影最多的时期。





坂本从小喜欢巴赫,又喜欢贝多芬、德彪西,快上大学时坂本开始对约翰•凯奇,特里•赖利等作曲家感兴趣。他一一路跟着时代变迁听着这些音乐,音乐的历史与坂本龙一的人生生涯相互交错,也是在即将升入大学之时“坂本龙一的原型或许正在形成”。


上了大学,坂本同学依然特立独行。作曲系的同学都很优雅,而“我留着长发,穿牛仔裤,一脸穷凶极恶的神情,而且还扬言是为了瓦解大学体制才进来读书。”



丨大学一年级留影(图源:《音乐即自由》)



大三时,坂本龙一结婚了!对象是同校油画系的学生,在交往了一段时间并且生下孩子后就结婚了! 


为了养家糊口,坂本龙一先是选择去地铁搬砖。 后来就到酒吧弹琴,并且随着音乐的工作越来越多,坂本重新将音乐拉回自己的生活中心。





但坂本龙一依然不好好在自己的音乐学院上课,依然喜欢和美术学院的人混到一起。受到“瓦解体制”“观念艺术”的影响,总是去看地下剧团表演,然后渐渐的一边当演员一边负责音乐演奏。 


坂本虽然喜欢各种各样的音乐类型,但是大学期间一度不喜欢民谣,当时连最火的鲍勃迪伦也不认识。甚至曾经在每周六在新宿西口举办的民谣音乐大会上,一把将正在唱歌的人揪住叫人闭嘴,还批判了几句,大概是:“靠那种靡靡之音,就有办法革命吗?”不过随后在认识了“日本的鲍勃迪伦”友部正人后却觉得很有趣便跑去和他一起巡演了。



丨与友部正人一同全国巡回表演(图源:《音乐即自由》) 



认识的人越来越多,坂本龙一越发像个“音乐人”,但他可不这么看: 


“我毫无身为音乐人的自觉。如果有人托我明天去弹一下钢琴,我都是二话不说就答应,觉得反正自己就是在打工。” 


“直到组成YMO之前,我都是抱着这样的心态。本业究竟是什么,我一直没有认真想过。从小开始,我的想法甚至是不想做一份专职工作,因此这种状态或许正是我想要的。” 





作为未来的“教授”坂本龙一还被老师求着毕业。其中的原因竟然是因为坂本“无法想象自己在社会上就此要被划分到某处,于是希望能继续保持这种不上不下的学生身份。” 


1977年在随便写了个曲子毕了业后他也忘了自己拿到的是什么学位,“应该是某某硕士,不过毕业证书也不知道丢到哪儿去了,所以也不清楚名称是什么。”


不过,25岁的坂本龙一早已在音乐圈内小有名气。 


坂本和朋友的乐队YMO成军后,幸宏和细野专长于爵士与流行。坂本龙一专长于更加观念的素材。三人合作的第一张专辑完成时,不仅社会大众没有任何反应,身边同是音乐人的朋友听了也说:“调性这么冷的音乐怎么可能会卖得好!” 


然而,他们反倒是觉得:“原来这样的音乐听起来很冷,太有趣了。”


YMO第一次公演是在洛杉矶,但坂本很是怀疑美国人欣赏不了自己的音乐。“如果是纽约,说不定还好一点。” 


但当结果是大受欢迎时,坂本却觉得:就我个人来说,心情有点复杂,甚至觉得:“在洛杉矶受欢迎不是什么好事吧。” 





坂本龙一特别特别不喜欢给自己设限,在YMO的日子一样有所体现。比如他们到伦敦时,他觉得他们一行三人似乎是随着潮流扮演某种角色,觉得自己肩负着日本的期待,于是就非常厌恶这样的感觉。YMO中期他又觉得自己没办法做自己想要的极端音乐。“如果YMO是正,那我就是负,YMO是白,那我就当黑,总之就是要完全相反。”YMO三人最终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各奔前程。坂本龙一第一次做电影配乐就是《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在此之前他没有任何经验,于是就自己研究。他写了一张表注明哪部分要用配乐,结果和大岛渚导演的想法大概有百分之九十九一致。于是“我的自信心因此膨胀到了极点,觉得电影配乐不过是这样而已”。


因为《圣诞快乐,劳伦斯先生》参加戛纳电影节,坂本龙一遇见了贝托鲁奇,自此电影配乐成为他音乐生涯中一条重要主线。



丨1983 年 摄于戛纳影展(图源:《音乐即自由》)



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坂本就像是高中时期一样充满好奇心、野心勃勃,而且精力充沛。“这段时期里,我的经纪人都是做一年左右就辞职了,只有我一直是精力充沛,简直像头蛮牛一样。” 





1986年,末代皇帝在开拍,坂本龙一被贝托鲁奇请去,但只是作为演员。而直到电影杀青了半年,人在纽约坂本突然接到电话,要求用1周时间完成《末代皇帝》的配乐。 


坂本在两个星期内不休不眠,一下子完成44首曲子,并为《末代皇帝》完成录音。不过在试映会当天,当坂本看了完成的电影后,却惊讶得差点没从椅子上摔下来。 


因为,配好的音乐不但被打散,而且坂本拼命研究,调查文献资料,直到确定画面与音乐的搭配关系后,倾注精力制作出来的配乐,拼到住院才写出来的44首曲子三两下就被砍了一半。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坂本龙一唯一自传《音乐即自由》

萌萌哒的坂本龙一



“甚至怀疑自己的心脏会不会就此停止跳动。自此以后,我就很少出席试映会,因为身体真的会吃不消……”



丨坂本龙一 拍摄于格陵兰附近海域(图源:《音乐即自由》)

丨坂本龙一在格陵兰岛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构成坂本龙一的中二成分褪去,面对世界的断层与对立、面对战争、环境污染、人类的疫情、孩子们的未来和自己的癌症,坂本龙一早已经成为斗士,成为精神领袖。但他依然会在听到冰川的回音时笑得纯真无邪,依然随处捡个棍子在街上敲敲打打,依然能为了收集声音像个孩子一样将塑料桶扣在自己的脑袋上。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坂本龙一,帅气,时髦,天才。调皮又深刻,叛逆又优雅。一个巨星该有的一切,他全都有。短短一篇文章想讲清他,是一件不太现实的事。


希望下面的访谈可以让你更好地认识他。



 谈何为最佳时机:

东西方的宗教观与时间观——音乐中的始终与时间


坂本龙一谈时间:末世时代,最佳时机

采访  Real Review × 坂本龙一

翻译  王雅婷

来源:HAKUCHI



Q1: 什么是好的时机(good timing)?


我住在纽约,纽约是一个永远嘈杂、肮脏、忙碌的地方。但是9·11刚发生那会儿,我记得这个城市突然变得很安静,十分安静。突然没有人听音乐了,听不到车鸣笛了,没有人在街上说话了。当时甚至能在街上听到风的声音,这在大都市的市中心太不寻常了!在三四周的时间里,整个城市就是这样寂静、静止。


然后,有一天我在市中心的联合广场发现有一个年轻人坐在公园弹吉他。我意识到这是自从9.11以来我第一次听到有人在演奏音乐,他弹的曲子是披头士(The Beatles)的『In My Life』。这就是好的时间选择(good timing)。回家之后,我想,为了享受音乐,我们需要和平的时机。可以说,我们需要生活在和平时代的确信感里,对和平的确信感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时机。在对恐怖主义的恐惧之下,在对全球变暖的恐惧之下,在对政治或独裁统治的恐惧之下,或许你不能够拥有欣赏音乐的最佳时机。


当然,你如何去理解好的时机,取决于你如何理解时间。我个人所体验的东西方时间概念是有区别的,虽然我不喜欢用「西方」「东方」这样的词,因为这么说不太准确。二者时间概念主要的区别源于宗教。


基督教发展出一套线性、单向的时间与历史感知。西方的时间节奏总是前进的(rhythm of progress)。东方的时间——或说亚洲的时间——是从一些与基督教截然不同的宗教中进化而来的,这些宗教中的时间观念大多是环形的。传统的亚洲人没有一种线性的历史观,对时间的进程与西方人也持有不同的看法。亚洲人认为时间是永恒的循环,就像农业一样,也许是因为农耕文明根治在亚洲人的精神之中。


所以我现在,虽然生活在现代的西方都市中,我的生活也是基于线性的时间观而展开的,但是我内心中的某处是有所抵抗的。也许我这种抵抗心理是农耕生活的基因所致,也许不是,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觉得,如果去想时间是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的话,那不会很奇怪吗?


音乐,是有始有终的。 


没有人质疑这点。


但是,我对它存有强烈的质疑。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音乐中的时间。在西方观念看来,一件音乐作品就如历史的微缩形态。西方的计时(timing)是钟表刻度,每个瞬间都能被计算和映射到大调和小调、不同的旋律等等。一件音乐作品的展开就像追溯一张历史纪年表,即使宇宙肇始、万物诞生在这张表中隐藏不见,或许没有被写出,但你脑中某处一定对它有印象——广义上的起始和终点会展现出来。当下,我在探索音乐中无法命名、无法确定的这种时间感。





■ 谈暂停


Q2: 在日语中,「沉默」具有着多种意思;芬兰语的语境中,「沉默」代表着尊敬,日语中也有类似的概念。日本人回答问题的时候,会把沉默作为一种文化标志,它有很强的象征意义。你在你的作品中也使用了沉默,它是否也是一种活跃的象征物?您刚才提到音乐中有起点和终点,我认为音乐中也有暂停,而暂停的意味就更加模糊。由于暂停的长度不同、上下文语境不同,暂停可以是一个事物内的联结因素;但如果过长,暂停也可以将事物一分为二。


是的。我认为当代人的思维更倾向将暂停视为两事物的分隔。这是因为如今大多数沉默都太长了,或者说,沉默的时长没有改变,是因为当代的时间观念加速了,因此沉默的相对时长变长了。但是,作为分割的暂停是一个西方音乐的核心理念,也越来越全球通用。不过我在尝试从自己的音乐中去除对暂停的这种解释,我希望沉默听起来就像音乐的一部分。





■ 谈音乐中的进程


Q3: 你之前谈到了前进、进步(progress)。西方社会中,进步其实是一个近新的概念。举例来说,古希腊和古罗马人对进步毫无概念,直到中世纪,基督教教会与精准计时方式的出现,西方人开始相信每一代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比上一代人更好,因为每一代都拥有更高的技术、更大的社会正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财富。相比之下,你是否在描述一个没有前进感的音乐理念?


这就是我刚才提到的不同宗教观影响下的时间观。我想我对没有前进感的音乐很感兴趣。我们或许可以想象一种不以计时、数拍子为基础的音乐——一种不依赖于任何形式的度量(measure)的音乐——那么这件作品中是否还有进步的可能性?某种意义上,这取决于你如何定义前进/进程(progress)。如果前进的意思必须是「和以往相比持续性变好」,你不应该将之称为「前进/进程」;如果progress就意味着改进,你不应该将我之前谈论的称为「前进/进程」。我在想的是植物的生成——植物会蔓延,一个来自土地的物种仅仅是生成,音乐也可以是如此。





■ 谈自己与健康、时间的关系


Q4: 关于战胜癌症这件事,你已经接受过大量的采访。从这些采访中,能看出你对健康的认知是发生过巨大变化的。你对健康相关的描述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病前、生病中和康复中。


这种变化似乎与过去几十年间健康概念本身的巨大变化互为镜像。大概40多年前,健康仅仅意味着没生病;健康是由疾病的缺席所定义的。但如今健康的概念更加复杂,比如健壮(wellness)和顺遂(well-being),健康成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项目——你得不停地维护它,永远不能止息。


在这种认知的统治下,一个人是永远不可能健康的,人们只不过是在试图变得更健康、再更健康一点儿。癌症是如何改变了你与健康的关系,以及你与时间的关系?


以前,我觉得余生的时间是可测量的、很抽象的。我不可能知道它还有多久,5年、10年甚至更久。但是我对未来时间的概念仅限于数字而已。现在,留给我的时间变得更加真实。我和时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可感知。生病迫使我去思考必朽与不朽的问题。


和以前相比,我更有一种想听持续音的欲望。比如,钢琴的声音总是会减弱和消失,这种音效在吉他或者其他弦乐器上就不那么明显。在合成器上,声音可以一直持续很长时间,如果你不抬起手指,这个声音就可以持续到永远,永不衰弱。


Q5: 你曾经说过,对你而言小提琴和管风琴意味着不朽,也是因为这样吗?


显然,小提琴不是不朽的,因为它的声音会消失。但是对我来说,钢琴和弦乐器的声音还是有本质上的差别。自从得了癌症之后,我不知怎么经常梦到持续的声音。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 谈日常存在物——「気配」


Q6: 在你最近的一张专辑中,有一首曲目是『步行者』(Walker),是你使用走过森林的声音做出来的。这是一首很有趣的音乐,因为我们能对一个看不到的人感到非常亲近。通过这首音乐,仅凭声音我们就能对这个人有很多了解。在英语中没有描述这种感觉的词语,在日语中,有个词是「気配(Kehai)」,意思是感觉到了不在场的东西。日常生活和感知存在对你的音乐很重要吗?



気配,哈哈,我还从来没想过这个呢。我很喜欢这个说法。没错,我知道気配的意思。对我而言,気配是你在日落时分特别能感受到的感觉。你知道,那时光线逐渐变暗,你看着周围暮色四合。如果旁边没有街灯而有人朝你走过来,你是不能够认出他们的。有一个躯体在接近你,而你看不见他是谁,甚至不知道他是一个男人还是女人。我非常喜欢这种时刻——黄昏时分,还没有完全到夜里,没有完全黑下来,介于光亮与黑暗之间——对我来讲这是和気配有关的体验。気配的感觉还和声音紧密相关,声音是更具有感官性的。気配是当你听到一个声音、一个动静,你不知道是真是假。你感觉听到了什么,但是真的听到了吗?你并不确定。是真的听到了还是大脑想象出来的?你也分辨不出。这就是気配给我带来的感觉。


Q7: 在纽约生活时,你有过「気配」的体验吗?


是的,在我家后院。我家后院那个地方既不是公共的,也不是私人的,而是邻居展现出私人生活一隅的地方。当你每天看到这个空间里发生的变化,你可以感受到另一个人的生活和日常活动的存在,即使你看不到他们,也不认识他们。





■ 谈海啸钢琴——万物归来


Q8: 2011年日本福岛海啸之后,你和当地的几家学校合作,帮助修缮学校的乐器。在这些乐器之中,有一架被海水浸泡过的钢琴,它是从宫城县的体育馆废墟中发现的。你将这件乐器形容为海啸的纪念物(memento mori)——它是苦难的化身,弹奏这架钢琴的意义就是要不忘记生命的脆弱性。事实上,在你的专辑『异步』(Async)中,有几首音乐用到了这架钢琴,譬如『满月』(Fullmoon),满月不就是在探索每个事物都有其结束之时吗?我们会不断地记着每时每刻一事物都可能走向终结,我们该如何理解「轮回的时间」与「对终点的警醒」之间的张力呢?


没错,Async里有两首用到了这架钢琴,另一首是『Life, Life』,里面也用到了安德烈·塔可夫斯基(Andrie Takovsky)的诗句。这首诗就提到了万物归来的想法,而且万物皆无终点可循。所以两首音乐并置,会产生很强的对比。


我非常喜欢创造这样的对比。在我心中,对比物必须并列,意义才会彰显:的确,万物有终,但万物也会归来。不过,不是所有事物都会回归,即使归来,也不会以之前的同种形式。这种对比彰显的是两种不同的时间观,一种更加现实,一种更加理想。





■ 谈末世时代的终点——结尾寄语


Q9: 我们生活在一个奇怪的时代。似乎有一半的人对终了和末世之后会发生什么无比焦虑;还有一半人试图挽回过去的事物。就像你说的,事物会回归,但是不会以之前的同种形式。然而,广义而言,这两种立场中未来似乎都是缺席的。可以说,这两种立场都是受对未来的恐惧支配的;对我们所有人而言,总是有一种不好的时代即将来临的感觉。也许你的二分法中可以传递一些积极讯息?也就是在轮回的观点中,即使是糟糕的时代,也会最终达到终点?


唔,我可以说......1895年的时候,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因为同性恋而进了监狱。这是125年前,直到2003年美国才判定同性关系不违宪。这仅仅是距今17年前。正好是100年前,美国的妇女才有选举权,而现在,我们仍然有「#metoo」运动。或者我们可以看看奴隶制,美国奴隶制于1865年就被废除了。但是60年后,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却被刺杀,到如今 「黑人的命也是命」(Black Lives Matter)成为了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抵抗运动。这些都是人类历史上距今很近的事件。这些抗争让我知道,实际上改变人们的思想是非常艰难的事,且时间成本也相当高。当然也有反例,比如吸菸,吸菸变得不流行只花了大概20年的时间,这是极其短暂的。但总体而言,改变是要花相当长的时间。


因此,要改变人们的思想,你需要有站出来说话的勇气,要有在最佳时机适时行动的能量。但是你也要有足够耐心、韧性和毅力。你需要对人类思想有足够长远的图景。


Q10: 许多采访有时候会问受访人给「下一代人」提点儿建议,这种问题挺有趣的,虽然也比较有问题。因为这样提问的话,受访人不仅要跨越时间,也要跨越代际鸿沟来讲话。也许我们可以重新组织这个问题:基于你现在的知识和经验,如果你遇到了只有现在年龄一半的自己,你会对当年的自己说什么?


不要相信别人。年轻人永远正确。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音乐即自由》是教授唯一一本口述自传,从1952年贯穿到2009。有人说它像一本流水帐,而我却觉书中一些絮语、一些傲娇、一些凡尔赛,除了会让你会心一笑之外,无一不透露坂本对哲学、戏剧、电影、艺术乃至社会问题的种种思考。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回顾坂本龙一50年载音乐与艺术生涯,承接了《音乐即自由》出版后的时间中,坂本龙一的创作心路与成果,更是一部别样的“终曲”。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

世界是一座声音的花园


2021年3月·

坂本龙一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最全面的研究型展览“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在木木美术馆的努力下如期开幕。


·2021年7月·

展览同名画册《坂本龙一:观音·听时》有了样书。

作为教授在中国的第一本也是其最为全面的艺术图册,这本图册无论在装帧用纸还是在尺寸印刷上都努力做到极致。尽管这本送来仅仅供我们拍照的样书连书号都还没有,但是它已经是,那样完美。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坂本龙一:观音·听时》

世界是一座声音的花园



书的最开始,坂本龙一写道:


从几年前起,我便开始计划此次在北京的大规模展览。

我原本是要亲自去北京布置作品,迎接展览开幕的。

但由于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我接受了一次大手术,并因为并发症开始了长期住院疗养生活,

为此不得不放弃了北京之行。

这对我而言是极其遗憾的事。

由于Covid-19 病毒引发的全球疫情至今还没有结束的迹象,赴京布展的日本团队,仍然需要在大连隔离三周。

尽管困难重重,木木美术馆仍毅然决定不取消、不延期展览。最终,在中日两国数十位优秀的工作人员和协办者的通力合作下,完美地完成了作品的布置。

能在北京以如此大的规模展出过去20年里几近全部的作品——

我感到非常荣幸。

请用所有的感官去体验这些作品。

请在这里忘掉纷繁的都市时间。

请打开你的耳朵。

若这些体验能化为记忆留存于各位的心间,我将十分欣喜。


作为艺术图册中的重要内容,展览中坂本龙一与四位艺术家合作的8件艺术作品被近乎完整记录。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收录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撰写前言,来自策展人难波祐子、王宗孚、张有待的研究性文章,以及珍贵历史图片。最后的一章则用非常详尽的图文时间线再一次回溯坂本龙一艺术人生。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在书本身的设计中,立入禁止工作室同样倾注了无数心血。


银白相间的几何图案上,文字信息似乎以某种逻辑散落,就像是浪潮在沙滩上堆出水痕又肆意留下砂石。“海水重击钢琴,对人类而言它们是失准的,本质上只是让它们恢复了自然中原本的状态…” 再由坂本先生的这一诠释出发,我们认为或许也应该让文字与图案回归“自然”,“散落一纸”的文本信息未尝不是一种“原本的状态”。


在坂本先生对于极简设计的指导下,立入禁止工作室产出了这次展览图录的完美结果。布面精装的展览图录,封面与书脊的文字信息、封面的照片贴片和封底图案,都采用了烫印和压凹的工艺进行制作,是一种镌刻,也让这本图册成为展览的永恒延续。




扫描海报二维码,即可下单



《坂本龙一:观音·听时》回顾坂本龙一50年载音乐与艺术生涯,承接了《音乐即自由》出版后的时间中,坂本龙一的创作心路与成果,更是一部别样的“终曲”。





70岁,是个不得了的数字,但在坂本龙一身上,又好像失去意义。


70岁之前,他是个酷男孩,做的事有时任性,有时跳脱,但一定不老套,不无聊。


70岁之后,他也还是会这样。去年这个时候,教授已经在和疾病斗争,还好,他又继续陪伴我们一年。


今年也希望我们的教授,能永远的、萌萌的。



特别推荐阅读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莱昂纳德·科恩:一个穿着西装的诗人









往期精彩推荐







凌晓星丨他只是想画出成都的牌面和排面
《宜兴紫砂珍赏》:一本经典的紫砂珍赏精品之著
蔡国强:被爆破出来的 “无人外滩”
色:彩书一种丨天才导演贾曼写于绝境的蓝色之诗
作为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而非现象
他们探访了都市里二十处隐秘书房,完全被惊艳到了
艺术野疯狂2022新年书单:今年开始要好好读书了
《木心遗稿》艺术家到头来总归是“俯仰终宇宙”
好久梅见:羞泪下,捻青梅,低声问道几时回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店分享更多艺术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