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本书上所要传达的总有象外之象,如先秦的古文,两汉的辞赋,魏晋的风流,后继还有唐宋雅韵,明清小品,书中意总免不了世中情,诸如文人的风骨、德行、操守,我们总会寻着先哲的足迹,归身自省,向着美好的品行靠近,诸如修养、学识、审美,这便是古人所说的「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一本好的书,便是一盏明灯,让我们在那些晦涩阴翳的日子里,找到些许明媚,让心靠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如旧时文人夜读,总有烛灯一抹,穿越四季,如春山初秀,夏日澄明,秋林似霰,冬雪盈盈,朝有经史子集,暮有诗词格律,每一个文字,都悦动着闪耀的瞬间,足以让我们静心宁神。然而随着时代潮流的改变,读书一事,仿佛早已经被素日的俗事牵绊,或是钻营名利,或是纵情声色,不读书的理由有千万种,但读书的执念只有一个,那就是不甘于平庸。曾国藩说:「读书不独变气质,且改精神」,一卷一册,虽不能使人舌灿莲花,却足使我们唇齿留香,那是溢于言表的书卷气,为世人所熟知的唐人王维,宋人苏东坡,元人赵孟頫等,莫不如是,他们于诗、词、字、画间流露的文气,完全可以光耀千古。 培根也曾认为:「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采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清谈是言,幽居是行,长才是举,怡情是止,言行举止,四美并具,这大概是中国文人一生的追求,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虽为陋室,却生大雅,在这一点上,东西方的审美哲学是一致的。礼乐之失,人心不古。近些年「伪国学」明修栈道,「伪传统」暗度陈仓,商业横行的热闹,是文化复兴的落寞,一半是真实,另一半却是假象,精华继承不多,糟粕却发扬不少,在国人集体意识觉醒之时,喧嚣总该偃旗息鼓,文化应该是一件严谨的事情,正本清源,去菁存华,做人如是,做书莫不如是。
《中国书房》是首部挖掘与传播古今书房里人、物、事的传统人文类丛书;从补白的角度研究、梳理、讲述古代学林趣闻和名人掌故;从传承的角度挖掘与探寻笔墨纸砚等文房长物的古法制作与文化内核;从溯源的角度展现书房、书院、藏书楼的历代变迁。本着补白、寻真、问古的办刊宗旨与可读、可赏、可藏的理念,历时六载,成书五卷,计1437页,原创文字63万余、图片1000余组。每卷择一历史人物、文房器物、书院或藏书楼深入研究,并及文献金石、古籍版本、学林逸趣、文人案头等。从「补白」角度,介绍大众未及深入的历史人物,如倪瓒、马一浮、担当和尚、陈垣、俞樾等人,既有生平事略,也有学术探讨;文房主题则以「笔、墨、纸、砚、古琴」为开端,寻访匠心手作、探寻古法、详细考订其流变与渊源;并亲访嘉业堂、白鹿洞书院、金陵刻经处、天一阁等历代著名藏书、印书机构,细考成文。其余如弢翁藏书、文字研究、古器物小考、旧书收购往事、金石碑帖鉴别等文,一一不具,文与图皆当代著名学者与编辑部通力协作而成,装帧设计简素文气,空灵整洁,每读一卷如遇一位文质彬彬的谦谦君子,已逝的文心在这里找到了依归。 每一卷邀请国内著名学者、行业权威、藏家,多家文博机构与编辑部同仁共同为您奉上一场文化的盛宴,阐释传统文化的多维内涵与古代文人的精神生活。止观书局努力打造一套书房与艺道同研、技术与学养同修、琴棋与书画同步,文房与文心共存的可读可赏可藏的精神读本;学术视角、审美表达,以飨文林雅士。
[一]卷首语每期由学术顾问、主编或知名作家执笔,点出该期主题或心得寄语。[二]文心相印每期选一位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家,作为研究对象。该栏目设计两篇文字:1、该历史人物年表及诗词等;2、就该历史人物研究,与当代著名学者访谈。[三]旷世之怀本栏目主要围绕该历史人物,从各方面深入研究。如:1、其生平交际、逸闻趣事等角度研究;2、其艺术造诣研究;3、其文学、思想、学术方面研究;4、其所处时代背景研究。[四]天工开物书房器物是古代文人意趣与审美的最高典范。书房器物融涵范围极广,从家具到空间,从布局到设计,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石瓶几剑等等,近百种之多。本栏目主要挖掘书房的空间布局、文化历史,以及文房器物的制作工艺、流变传播等。每期以文房的一个品类为主线,相关联的文房器物为辅。以砚为例,设计文章如下:1、古代文献中对砚的介绍;2、当代制砚名家访谈;3、古砚的鉴赏、收藏类文章;4、寻访“砚”文化发祥地的游记;5、与砚相关联的其他器物文章。[五]书房内外书籍经典是书房的核心,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本栏目主要围绕书籍,介绍藏书家、藏书楼、书院、名家书房、文献目录、版本刊刻等。1、 藏书家相关学术研究与藏书类文章;2、 历代名家书房;3、藏书楼、书院文化与变迁;4、古籍文献研究;5、金石碑拓研究。[六]筑室溪山本栏目主要收集闲散、趣味性强的一些文章。凡文笔优美、生动、有趣,和读书、书籍、交游、僧道、逸趣等等有关的文字皆可罗入其内。[七]案头斋壁本栏目以文人空间与案头把玩器物为主。每期一个空间或文玩为主题,用大量的图片记录文人书房的空间、布置、环境、文房器物,以及名人书房的趣味状态等。
《中国书房》创刊号卷首既写「止观书房」的斋壁陈列,也写《中国书房》的书事缘起,再有当代文人逸士的志趣与求索,又能读到止观和书房编辑部的初心。文人工匠皆有归属,其间有新鲜空气,亦有藻练精神。诚邀诸师友共赏。
书籍以倪瓒开篇,精选《清閟阁全集》12篇诗文及《倪瓒和元代墨竹》、《倪瓒诗画刍议》、《倪云林诗文集版本论略》等。倪瓒一生性情清高孤傲,不事俗务,其绘画、书法、诗词皆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作品意境荒寒空寂,风格萧散超逸,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其画多以干笔皴擦,笔墨极简,所谓「有意无意,若淡若疏」,形成荒疏萧条一派。明何良俊云:「云林书师大令,无一点尘土。」其绘画实践和理论观点,对明清数百年画坛有很大影响。倪瓒书法擅楷书,作品参禅学道,写出了他简远萧疏,枯淡清逸的特有风格。其书法真正做到了既「隐」且「逸」,既遒劲、精美,又率意、简逸。董其昌评曰:「古淡天真,米痴(即米芾)后一人而已。」倪瓒的诗造语自然秀拔,清隽淡雅,不雕琢,著有《清閟阁集》15卷。倪瓒亦是一个以复古为旗帜,而追求艺术个性化的艺术家,他既属于这个时代,又不属于这个时代,这就是艺术对时代的超越性价值。
「文心相印栏目」刊发我国著名美学家朱良志先生的《中国画的寒荒境界》一文,朱良志先生主要从事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观念的研究,试图从若干个案研究中寻找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发展的内在脉络。此文中详介荒寒画境之体现、荒寒画境之特点、荒寒画境产生之根源,并提出淸之寒、野之寒、精之寒的观点。不失一篇当下见解独特的艺术高论。通读该文感受到,中国画之荒寒境界表现的超然物外情怀,是中国画家对大自然的一种理解,对个体生命和宇宙意识的一种领悟。中国画对荒寒境界的偏爱,在一定程度上也缘于中国画家对道的追求;中国画荒寒之境所蕴含的永恒追求,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是受到禅宗影响。禅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永恒精神。
「旷世之怀栏目」主要通过《倪瓒和元代画竹》《舒之为快》《倪瓒诗画刍论》《元代文化心理散论》等文,围绕倪瓒的绘画风格、艺术造诣,与元代文化心理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吟处落花藏笔砚,睡时斜雨湿图书」,《中国书房》每一期的「天工开物」,都会讲述中国旧时文化造物里的一个大类,第一期为文房四宝之首:砚。为此我们专访了当代制砚大家王耀先生,《文人指尖与千秋方寸》一文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表达,分别是:当代砚界乱象、古今砚文化、斫制一方好砚应具备的条件、文人用砚、砚的审美与鉴藏、铭文砚、王耀先生斫砚之路、如何选择一方好砚于置于文人案头。另有著名藏砚家周同祥先生《「十字一点」赏砚法》、刘大石先生游记 《晤砚歙州》 、周京南先生《从明代刻本插图及绘画作品看文人书房家具陈设》 、制笔名家李小平先生《丹漆随梦话行囊》、学者刘冀先生《文人制墨》等文填列其中,颇有古今对照之功用与趣味。
「书房内外专栏」大篇幅的介绍了著名藏书家周叔弢的一生,系统梳理了弢翁生平及收藏品类、更有其校勘古籍、刻印善本、藏书轶事等诸论。通过其家世、藏书概要、藏书处与藏书印、顾校黄跋、海源阁遗书、敦煌遗书、活字体、校勘古籍、刻印善本、捐献藏书等十个板块分别详述。书籍经典是书房的核心,也是古代思想文化的结晶,此处兼含倪云林所著诗文集版本的讨论;另还包括古籍修复用纸的相关研究,了解各时代古籍用纸的特点和材质在古籍修复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本篇为读者从纸张材料选择、制作以及具体修复技术提供了参考。于藏书爱好者、文人都是非常宝贵的资料。
「筑室溪山栏目」围绕文人和书斋环境呈现了当代诸家的身心文化情怀和僧道逸趣,短小清雅,典故频出,既有谦逊之风,亦有启迪之趣。有晚晴名臣张之洞对公羊学鲜明的学术态度和政治立场;明贤法师《「子啐母啄」活泼泼》一文,以禅宗公案讲中国文化与世俗中的「师徒关系」,可谓别开生面,令人豁然开朗。《花草之外谁知己——太湖之滨访王大濛先生》一文带读者走进文人心底的逸致闲情。自古文人,出则家国天下,入则笔墨琴书,耕读之余,置小草于案头,聊慰幽寂,了悟生机。
本栏目集有近代数位名家大师的书房案头旧照:齐白石、林语堂、胡适、钱锺书、任继愈、季羡林,并各引生平隽语以示读者。昔人情怀风骨与精神境界,今时今人,自当追慕,终身学习。
言尽书房意境之美,杂谈主客与空间的交融,以期团队的不懈能让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将书香镌刻于我们心中的每个角落。
本栏目为《中国书房》每一期主题人物的直接呈现,精校了十余篇马一浮诗作,并考订其年谱以示读者。本期采访稿件中,通过龚鹏程的深入讲述,我们会在这篇文中了解到马一浮先生的众多史料与为学思路。所谓「不为工具之学,要为自己而学」,马一浮的授学理念讲求独立自主,这从复性书院的兴办与沉浮就能看得出来。除了学术成就之外,马一浮先生的践行也为我们展现、保留了中国已经渐渐式微的师业传统,因此说他是当时众多名师中的「隐士」不无道理。
「吾于今世,气类之孤也久矣。独尚友千载,开卷则亲见古人,有以得其用心,下笔则确乎。」从马一浮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的智慧与自信,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现代三圣」之一,马一浮有太多值得探究的地方,本栏目中我们就从他的学术、书法及佛教思想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度剖析。集数篇佳作于一册,实属难得。
毛笔源自中国,至今已有三千余年历史,在中国文化里,有着极为重要的贡献与象征意义。本栏目中,我们从古籍中的造笔法,到今人的制笔法则,从古代的文人用笔,到今天的大众书写,通过几篇长文阐述毛笔的功用与文化,为大家详解了毛笔的前世今生。也不乏对古砚、老墨的品鉴,还有竹刻艺术、书房家具形制及陈设等内容的佳作数篇,内容翔实,娓娓道来,读之畅快。
唐人耿湋有诗题咏宣笔:「寒竹惭虚受,纤毫任几重。影端缘守直,心劲懒藏锋。落纸惊风起,遥空见露浓。丹青与文事,舍此复何从。」毛笔是中华文化赖以传承的主要工具之一,也由此而生中国书法和绘画,故妙笔生花,舍此何从。
当下制笔者多努力将笔还原成古代的样子,若不懂其中要义又何谈古今毛笔之制之用?在本栏目中,编辑部赴江西文港镇考察走访,拜访了淳安堂笔庄制笔人李小平老师和中国毛笔文化博物馆的邹农耕老师,为诸师友提供了历代制笔之法的发展演变、不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考证古笔结构、不同地域制笔材质的选择和变化,更建立了毛笔与艺术、文人与毛笔之间的联系,兼含毛笔文化古今之传承。相信本期内容能助您对古法笔墨文化有更充分的了解。
本期书房内外的主角为嘉业堂藏书楼。此楼系刘镛孙刘承干于1920年所建,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嘉业堂藏书楼规模宏大,藏书丰富,原书楼与园林合为一体,以收藏古籍闻名,有「民国第一藏书楼之称」。《钦若嘉业·恍如传奇——嘉业堂藏书楼今昔》一文刘大石先生通过书之楼、书之藏、书之目、书之运、书之散、书之殇几个板块记录了嘉业堂的兴与衰,另有著名藏书家韦力先生《藏书小史》 学者李西宁先生《山东省图藏宋刻本<文选>流传纪略》著名藏家金石学家戴丛洁先生《马起凤题钟官图》小考三篇考略与金石文字。
「筑室溪山」四字虽写景致事物,实则「以景隐情」,写文人雅士之逸言情语,为《中国书房》全书中之闲读佳作。本期刊登林语堂《论读书》 著名学者博士后刘墨先生《书房的性格》西园先生的《西泠散记》汪为新先生《从无飨居到琅园》几篇佳作,多写读书与书房事,从中即可见近当代文人品格与志趣。读书有偏好,书房亦有其性格,人,书,房,三者间的微妙关系在中国文化中有一种完美的和谐,不知诸君有此体会否?
读书之外,经营书斋情调自是历代文人心之所往,斋中得体铺设几塌、琴剑、书画、鼎研之类,入目心神皆为之一爽。但读书之趣多在求知,人自然是书房中的主体。正如在《书房的性格》一文中提到陆游的「书巢」才真是将书生本色呈现得淋漓尽致。「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更有西泠怀古之篇,重溯人与空间的精神家园。供诸友清赏。
古人书房,多以法帖、明轴、端歙等诸类陈其余,本期案头斋壁主题刊选文人案头佛造像。文人雅士,早有请佛入室,静置案头、或摩挲把玩,无不苍古肃穆,迂回如烟云绕笔,此中风雅趣味,无论斋中读书人,或红尘碌碌客,亦心不胜向往之。
止观书房自始至今,看古阅古,也发幽情,偶尔也娇情一回,窗下还有抚琴声:难得有高山流水的冥想,偶尔有旷远澄澈的倚伴。再倘若西墙挂幅米襄阳《烟雨图》,而香风不散,左右联颇似鲁公味道,却是清人句,上联曰:四水江第一,四时夏第二,老夫居江夏,谁是第一?谁是第二?下联曰: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小子本儒人,岂敢在前?岂敢在后?出得廊前,如果再有假山相衬,流水缓缓,池鱼相伴,其间喜悦,恐怕连书都懒得再去读了。
明末清初之际,前朝遗民艺术家,分为两股:一股选择出仕,出堂入室,成为画坛主流,为官家瞩目,如「四王」;一股选择在野,隐居山林,为僧为道,潜心艺术,为世人所敬仰,如“四僧”。而在西南边陲,苍山洱海之处,尚有一位艺术家:他是明末遗珠画僧,诗、书、画俱佳,曾得当时文坛领袖董其昌嘉许,与陈继儒为忘年之交,被徐霞客视为知己;他以画参禅,以诗书通禅,境界超逸,古淡萧疏,而人们却对他比较陌生。他就是担当和尚。编辑部远赴云南,寻找担当和尚遗迹,在《文心相印》与《旷世之怀》两个栏目中,通过介绍担当《诗选》《年表》、访谈相关专家学者、刊选各角度的文章,来介绍、研究、发掘担当和尚,填补相关空白。
天工开物
墨史 / 造墨 / 藏墨 / 赏墨 / 问墨 / 用墨
编辑部走进当代墨业中心绩溪、屯溪、歙县等地,拜访传统制墨手艺人,梳理历史文献,请教藏墨大家,在《天工开物》栏目中,全方位揭示墨里春秋,资料详实丰富,可作用墨、鉴墨、藏墨的参考指南。此外,还有古砚赏析、文房收藏、逸趣雅好等几篇小文,以飨读者。
书房内外
白鹿洞书院的前世今生
继上期嘉业堂之后,本期主题以研究白鹿洞书院为主。通过白鹿洞书院的学规、山长介绍、历史流变及文化贡献等方面,介绍白鹿洞书院的前世今生。本栏目另有金石研究、古籍考辨、藏书印鉴等文章,丰富其内容。
筑室溪山
闲情雅趣 禅里玄机
恰值商务印书馆创办一百二十周年,暨张元济先生诞辰一百五十周年,特刊纪念文章《商务两名宿——高梦旦和张元济》。另有读书随笔、文辞训诂、闲趣雅兴、禅理玄机等小文数篇。古人爱石成癖。赏石、玩石,成为文房几案上必不可少的清供。中国人玩石,与其说是品石,倒不如说是品人,通过石来品味人生、品味生命。
本期刊选了几名书友案头的清供文石。我们不仅仅关注名家名石,更愿意关注每个文人的内心,关注那蕴藉内敛的风流。
《中国书房》出道三年,集众人高逸智慧,打造书房一舍,成书一册,推出极尽精巧之器物,烹茶款客,最终我们还是鼓捣读书品评……三年来,天南地北友朋不计,虽未能于溪山纡曲处择屋,也不能于长松明月下唱酬,然尘市中一隅清供,尽陈文房书斋中必需之物,形微身盈,小型大器,在若有若无间,也在忧乐参半中。有友人赞曰:出得『止观书房』,门外喧嚣如隔世,却懒得再去理会。书房内随处可见者,尽是古器。或置茶具,或列金石玉瓷、竹木牙角;或供多尊造像,上至北齐、北魏,下逮明清;或陈几种快意书、一本旧法帖,让这些灵物目之所及,每日对你挤眉弄眼,使你欲罢不能;而这些陈列听起来件件有来历,触起来各各有生命。还有那些小倦的意思,汉书的情节,如缱绻笼罩,真能将这平常日月消磨得一干二净。
陈垣(1880~1971),中国历史学家、宗教史学家、文献校勘学家、教育家,著有《元西域人华化考》、《校勘学释例》、《史讳举例》及《通鉴胡注表微》等,可谓近代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和陈寅恪并称「南北二陈」。由于陈垣学术过于朴实,为人又比较内谨,大众和媒体在赞美民国大师的时候,群像中往往少了他的影子。大部分人只知道他是启功先生的老师,究竟学问如何,不甚清晰。基于此,本期以陈垣先生为研究人物,在《文心相印》与《旷世之怀》两个栏目中,通过介绍陈垣《诗选》《年表》、访谈史学专家周少川教授,刊选「陈垣学术介绍」「二陈学术比较」「陈垣轶事」「近代史学史流变」等文章来研究,并向大众介绍这位被忽视的史学大家——陈垣先生。
天工开物
纸史 / 古法造纸寻踪 / 藏纸 / 笺纸流变
造纸术是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宣纸亦有「纸寿千年」的美誉。可是如今书画创作、古籍修复所用的纸张,和我们所想并不一样。古法造纸几近失传,今天工业造纸的耐久性显然很差。编辑部考察北京、上海、安徽、浙江等地造纸工坊,拜访了诸多造纸师傅,梳理历史文献,请教研究纸张的学者,在《天工开物》栏目中,为大家详细讲述造纸流程、纸的发展演变,揭示传统手工纸的秘密,可为大家用纸、了解纸做参考指南。本期于纸张研究,相当深入。相信诸多学者专家、各个角度介绍纸的文章,必能让大家一饱眼福。并佐以《朱彝尊铭砚二种初考》小文填列其中,章节最后一文《丁酉得扇小记》点出下期天工开物板块主题。
书房内外
藏书家 / 藏书楼 / 古籍文献 / 金石碑拓
「书房内外」以藏书家、藏书楼,古籍文献、金石碑拓等方向为主题。本期主要介绍南京金陵刻经处——近代佛教史和经籍史上的重镇之一,以及湖南前辈藏书家袁芳瑛。另,有小文介绍欧阳竟无题跋的印蜕一张、宋代经坊的变迁、《兰亭序》诸刻本的辨析、以及通过纸墨特征来辨别拓本真伪的指南。
筑室溪山
飘逸纵横 名士之风
林语堂先生飘逸纵横,颇有名士之风,与陈垣先生风格截然不同,本书却以之首尾呼应,似有些许意思——治学当似陈垣先生之严谨,为人应效林语堂先生之潇洒。故筑室溪山第一篇文章,就是《林语堂的书房》。爱书之人必有收购旧书之乐、读书之余不废饮食之道,故有两篇小文,专论此二事。另有清末文士游览随笔《游柯日记》一则,方外道士插花体悟一篇,可从中得窥名士风流、究竟如何。
案头斋壁
发思古之幽情 抒怀旧之蓄念
水丞、砚滴虽为小物,却为文房不可或缺。古人写字研墨,必侍砚滴于左右。小小的砚滴,寓意深远,在内敛中蕴藉着大度的胸怀。历代砚滴的材质、形制都趣味非常,颇能把玩。本期刊选了几位书友所藏的砚滴,通过文人案头的视角来传递当下文人的日常。
《中国书房》一直以文人书房作赏心乐事,常约三五同好,伴有琴瑟,同好多怀绝艺:譬如谈纸者用以垂世,论笔者尝为生花,藏墨者言其焕彩。情化后的某个小段落,某个小物件,似是人间之至乐,不可辜负。待客是豁达事,也有实在不能谈技、艺的就撸袖子论酒,其言消融,亦可涤烦。总之,书房内外,既可以放肆高歌,也可以卖弄矜持。
俞樾(1821-1907),清末著名学者,文学、经学、小学、书法、诗词无一不通,被尊为最后一位朴学大师,是吴昌硕、章太炎的老师。在「文心相印」一栏中,我们选取了俞樾诗词二十余篇、精校概括其年表,并与罗雄飞教授深入访谈。俞樾生平事迹与风度,约略可见。在强大的学养支撑下,他的书法无论是大字榜书,还是小字尺牍,篆隶行草各种书体,都有着满满的有文人气!俞樾的学术水平很高、影响很大,可惜时人重视不足。大多数人只知道他是俞平伯的曾祖父,是章太炎、吴昌硕的老师,梁启超、周作人等对其有极高评价,此外则所知不多。本期「旷世之怀」特约当代几位研究俞樾的学者,从学术、诗文、情感、艺术等角度撰文,希望大家对俞樾能有进一步的了解。一年来翻检经文,访古求真,我们试图为大家展现这位晚清巨儒的风采,也期盼诸君的鉴赏并斧正!
俞樾 「慵庵」横幅
俞樾 「一善」横幅
俞樾尺牍
天工开物
极为详尽的古琴文化研究与宗师掌故
古琴,是古代士人身边必不可少之物,是书房最重要的雅器之一。《中国书房》第五辑「天工开物」版块,主要为大家介绍古琴的制作及相关研究。郑磊先生斫琴多年,并熟悉古琴文献、思考深入,对古琴的斫制、传承,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真诚的理解。我们同郑磊先生深入交流,涉及到了古琴斫制的方方面面,最终撰成《五百年有正音》一篇访谈。我们又采访了著名斫琴家、演奏家王鹏,为我们详细讲述了他当年修复中国艺术研究院所藏老琴的旧事,并介绍了修复古琴的方法细节;故宫副研究员闵俊荣,参与修复故宫所藏诸多名琴,也撰文探讨了古琴和漆的问题。编辑部独家校勘整理了斫琴古籍一种《斫匠要闻秘录》并有古琴丝弦制造、国家博物馆藏古琴考据、民国古琴唱片考据、琴制辨析、古琴流派介绍等数篇佳作,这对大部分琴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学习材料。
唐「九霄环佩」琴 /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明琴「响泉」拓片 / 星汉斋藏
《客窗新语》琴谱节录
宋增霖师傅演示斫琴流程
元「韵磬」古琴 / 钧天坊藏
元「韵磬」古琴龙池内「赤城朱致远重修」铭文
元「韵磬」古琴之雁足
本期主题为宁波天一阁。作为中国最著名的藏书楼,风雨四百年,经典千万卷,天一阁有太多值得我们了解的东西。为此,书房特约宁波市天一阁博物馆前馆长、著名学者虞浩旭,撰写近万字长文以飨读者。又有《琴书名印考》,就古代琴谱上所钤藏书印,对其进行严谨考证。由印章到琴书,由琴书到琴人,一探古今琴人琴事的风雅与渊薮。近年来,珂罗版古籍收藏的热度逐渐升温,但是珂罗版印品有精粗优劣之别,于藏书爱好者而言,则不可不审。遂又有《珂罗版的版本与鉴定》供读者参详。吴湖帆先生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画家、书家与藏家、鉴定家,第五辑中亦有小文介绍梅景书屋,行文之间,犹如亲历;
筑室溪山
逆天的12岁女娃与她的《佩觿编》 吴湖帆的梅景书屋
此前,《中国书房》主编大生在杭州拜访学者王海明,偶然发现其女对中国古代文字与器物的理解,有相当高水平,甚为震惊。为此,我们与王海明先生数次深谈,在明了其教学方法之后,将其女儿学习古器物和古文字的来龙去脉刊登成文,既有学习之用,也有闲读之趣。《中国书房》编辑部诸同仁亦觉,堪为当代子女教育的楷模一种,故荐之。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关注周作人,青年作家朱航满作《斜阳流水太有情》,考其生平隐事,颇有趣味。吴湖帆先生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画家、书家与藏家、鉴定家,第五辑中亦有小文介绍梅景书屋,行文之间,犹如亲历;上海图书公司为华夏古旧书业之重镇,尤其在近现代老期刊和旧平装业务上,堪称翘楚,上海著名古旧书籍标价师陈克希先生,特撰《沪上旧书业巨擘》一文介绍几位旧书前辈,往事历历、读之动人。此情此文,与《中国书房》尤为贴切。
案头斋壁
香炉烟袅 浓淡卷舒终不老
从秦汉的神仙世界中的博山炉,到宋人书斋中的焚香赋再到佛堂的一瓣心香,渺渺一缕,青烟悄然,貌似柔弱,绝非如尘。「香炉烟袅,浓淡卷舒终不老」。(宋·陈瓘《减字木兰花·大江北去》)香事已远,余韵依旧。那些属于日常的,情感的,或激荡,或婉约,或沉稳,或清新,或禅意的香,在熏炉的温火中,被封存起热情,存放于古人的书性与雅情间。在无数清晨的朦胧、午后的倦怠与夜晚的幽密中,炉中的炭火不息,有多少的香饼焚身于炉火的灰烬中,就有多少诗意的传神被流传于世间。诗歌的咏叹响起,炉温正好,在芬芳的缠绕中做一个好梦。点击图片深度阅读:我心安处是书房
东方雅致生活,探秘二十间市隐书房
点击图片深度阅读:宝藏美空间 幽斋书房
一束夏日黄昏的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