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云上山,高原上就没有不神奇的东西!

2018-04-18 陈老湿 猫盟CFCA


这是云上山系列之白扎林场特辑。虽说云上山并不能让手机前的你完全身临其境地体会到山上的惊险刺激和难以忘怀,但是我们也希望能把山上的见闻和体会带给更多的人。除了显而易见的行走,山林中的炫酷,在自然中,我们体会更多的其实是自己的渺小。

 

荒野中,人就这么一点点,这是我们的向导桑丁。

本文未注明图片的摄影师均为陈老湿


白扎林场在青海省玉树市囊谦县的白扎乡。第一次进林场前我们在县城买补给,超市的小哥听到我们要去白扎乡之后露出了惊讶的表情,好像有一种明知山有釜的感觉。


林场大概在海拔4000米左右,有河水奔流而去的3600米的海拔比较低的山谷,也有海拔5000米的岩石和草坡组成的雪山。动物,可以栖息在这里各种各样的环境中,包括那些我们无法到达的区域。

 

白扎有眼前的河流,山坡上的森林,远方的雪山还有蓝天白云。



高原上的森林,两位大佬同域分布


之前也写了白扎的一些故事,其中大部分都发生在草坡,而事实上,这里高海拔的森林却更令人心动。


在4000米的海拔高度,没几个地方拥有森林了。这些森林由针叶树组成,本就生长缓慢的它们在这里生长得更加缓慢,能长成现在充满岁月痕迹的样子真的非常难得。


森林掩护着生活在其中的动物。


所以,其间任何干扰都可能导致难以恢复的后果。这里立着的保护天然林的告示牌、界碑和这里的人,都是这里的森林得以保存的重要原因。

 

森林可以蔓延到山顶附近。


森林给高原带来了更加多样的生境,给更多种类的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就比如猫盟最关注的豹。


当然,在这里,无论从留下的粪便、脚印等痕迹来看,雪豹都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更别提,我们在那儿待了10天,就在一条沟里拍到了两只雪豹。事情是这样的:如果只认识高原上的雪豹,你就亏大了


石头上看着油乎乎的部分,就是让野生动物蹭到包浆的,等红外相机收回来,就知道都有谁参与把玩了。


但森林的存在给豹留下了机会。凭借着超强的生存能力,豹成为世界上分布最为广泛的野生猫科动物,但是不管是在亚洲还是非洲,豹都需要借助树木或者高草等环境来隐蔽自己,像典型的雪豹喜欢的望不到边界的高海拔石山就不属于豹。但海拔高度对豹来说不是什么问题,就像之前猫盟在新龙拍摄到的豹,也在高海拔的森林中维系着自己稳定的种群。(还记得新龙集齐的7种猫吗?复习看这里:一个县城七种猫,它们会打起来吗?


甘孜新龙的豹家庭。这张照片是前后两张合成的。


在森林和草坡的交界地带,豹和雪豹同域分布,它们可能在时间上、空间上或者资源上分配统治权,但也可能发生冲突,我们尚且不能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比如环境的改变会对这两种大猫之间的关系带来什么样的变化,这些还都需要我们去了解。

 

属于雪豹的雪山,拍摄于甘孜新龙



高反神马的,我有怕过吗?有


在高原,豹不高反,而我只是个弱鸡的人类。


我刚到高原时并没有什么强烈的反应,于是,第一次上高海拔的我感觉:可能高反这件事并没什么大不了。


高反神马的,我有怕过吗?有。


第一天上山,我选择了一条在垂直爬升和路程上都看起来可以接受的线路,直到那天平安回到林场,我才有机会思考:我是不是把标准搞错了?


这里海拔四千米以上,而我对我身体的了解仅停留在海拔一千多米,相差的这三千米给我带来了巨大的考验,以至于自己险些有机会变成一坨豹粪。

 

爬着爬着回头一看,山就都在你脚下了。


但再回头一看,更高的山还有的是。


那天,我按照往常的量准备了食物和水,但后来我才体会到,在高原爬山,缺氧只不过是冰山一角,能量的消耗也是巨大的。


中午,我吃完了自己绝大部分干粮,感觉才只是起到了促进食欲的作用,但也想着怎么也得给自己留条后路,所以还雪藏了一个小面包。但在下午的行进中,我明显感觉到没能量了,我要是个奥特曼,红灯都得闪得快灭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别给自己留后路了,眼看脚下路都快没了,借着安装一台红外相机的机会,我不光把我雪藏的食物都吃了,连向导和同伴的食物也都给吃了。。。结果在接下来的行程中,还真没感觉到什么明显的作用。。。

 

被撕扯下来的岩羊毛,八成是雪豹干的。


到了下午三四点,我的眼睛已经无法对焦了,世界变成了平片儿,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并且感觉身体已经没有应急能力了,就是那种摔就死死地摔,身体已经不会保护自己了那种。听到的声音也只有大小而听不出距离了,感觉所有声音都是从一个地方传来的,也包括自己说的话。而且说话的时候,往往当我说完上半句话,不光想不起来下半句要说什么,就连为什么要说上半句都想不起来了。。。大概我的野外模式在开启的时候遇到了问题,所以只能先把智商关闭了。


被捕食者吃剩的岩羊头很常见,众多的食草动物支撑着这个猛兽天堂。


我的身体正在极力向我证明我需要停止这一切,但我为数不多还在工作的大脑告诉我,停在这你顶多活到晚上十一点半。


就在我的身体临近要用死机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时候,我着陆了,感觉自己是从山上飘下来的,即便到了平地,依然觉得在漂浮。

 

虽然我不认识这是啥植物,但是我能看出它很酷,这才是这些经历对于我的意义。


但我确实得救了,我的身体是在我喝了好几大杯水和吃了饭菜还有葡萄干之后才确认这件事的。


直到晚上,我的身体才想起他还有一件日常工作叫排尿,当我感觉到我尿出了尿酸盐的时候,觉得自己就像生活在非洲的苏卡达陆龟,它们会用反复利用尿液的方式应对缺水的季节,并能及时排出尿酸盐避免结石,只不过它们应对得轻松简单,而我差点回不来了。

 

这是川西鼠兔的家,不同于生活在草地上的高原鼠兔,川西鼠兔生活在石壁上,它们会把新鲜的草放到洞口晾干以便冬天享用。


这是川西鼠兔,大猫摄



把我降维的高原,是动物的天堂


度过了这样的开工日后,在后面的两个礼拜里,我再没遇到过如此困难的局面。在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我也并没有什么高反。


也许是那天的强度让我更快地适应了高原,虽然没有腿酸腿抽筋,但是我现在还能记得第一天——当我们从狭窄的山谷里往上走,看到侧面陡峭的山坡上的一群岩羊,然后岩羊向山上转移,我问咱们怎么走,我的向导桑丁指了指岩羊上去的那条不能称之为路的路,于是,我们跟着岩羊的路爬上了山坡。

 

跟随着岩羊,我们就爬上了岩壁。


岩羊是那种喜欢借助山体坡度保护自己的动物。捕食者在陡峭的山坡岩壁上无法活动自如,岩羊却能凭借一身在峭壁石缝间行走的本领躲避捕食者。


夜巡时,我们看到岩羊在绝壁上的石窝儿中睡觉,相信没有捕食者能来到这里寻找食物,甚至我都无法想象岩羊是如何来到这种地方的。

 

夜晚的岩羊就在这种地方睡觉,翻个身就会摔死,但是人家不用翻身。


沿着岩羊走的路翻过最后一个垭口的时候,地上出现了雪豹的脚印——海拔上升了几百米后,狭窄的山谷变得豁然开朗,两山之间非常宽阔,植物也从山坡上的森林变成了开阔地带的灌丛。


和雪豹的脚印同框,非常荣幸


灌丛中满是一堆又一堆的鬣羚粪便,这些大家伙不光粪便的颗粒大,数量还多,而且会在固定的地方排便,所以看到的鬣羚粪便往往是一大堆。宽阔的山谷延续了3公里,雪山就再次出现在了我们面前,这里,就应该是雪豹统治的地盘了。


鬣羚粪管够 


路上捡到的白唇鹿的毛


从山脚下即便是冬天也流淌不止的河流,到峡谷山坡上的针叶林,再往上山体变平缓,植物变为草地和灌丛,到再远处的雪山,这种高山峡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这里复杂的生态系统。


这里的河流中有水獭,鹳总在水边捡到粪便后,掰开给我展示了其中的鱼刺,而这水往下游不断流淌,也给中华鲟、扬子鳄提供着生存的空间,长江流域的城市、乡村,也都享受着江水的滋养。


水獭的粪便。


三江源头,高山峡谷,有生生不息的野生动物。


而山顶上的雪豹,统治着这里的开放地带,森林则由金钱豹统治,还有猞猁、狼、豺、黑熊、棕熊这样的狠角色们也游走在这里,和这里热情好客的人们分享着自然资源,互不打扰。


寺庙前,大群的岩羊在晒太阳,并且懒得搭理我们的到来。距离超近,手机拍的。

 

这里人们的生活清心寡欲又多姿多彩。


野生动物们适应了各种严酷的自然环境,并且乐在其中,它们不需要人类什么额外的呵护,只要我们别去打扰就好。比起做点什么保护自然,我觉得人们更应该反思的是我们应该不做什么,把荒野留给荒野,就好。


- End -

我从来没有离“死机”这么近!


- 其他云上山的故事 -

华北:在豹子之路行走是什么感觉?


四川:在竹林里游泳,三天摔两百个跟头,我就想跟熊猫聊聊


带豹回家之路:踏过1万平方公里,摔过好几条冰河,豹跟上来了吗?


更多:

金猫 | 云豹 | 老虎 | 豹猫 | 宠物豹猫 | 黄喉貂 | 香鼬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刺猬 | 长耳鸮 狍子 | 鬣羚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猫盟周边 |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

对每一个崭新的明天心生感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