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投入其中的共创者们,以及导师团队的倾囊相授,这一次碰撞的尝试也让我们慢慢找到了感觉,从爱好者到志愿者,再从志愿者到共创者的不同环节里,如何构建知识体系和桥梁,已经沉淀下来的如何再梳理输出,这是一次开始,未来的路,我们重新出发。最后,可以看二条,阿拉善SEE请了一位作者梳理了“带豹回家”项目发展的历程,感谢阿拉善SEE从开始到现在的持续陪伴和投入,感谢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的场地支持。未来的共创,将更加多元和稳健。是时候来回顾一下我们的共创营了,大家还记得吗?两周前我们在小五台山保护区搞了一次带豹回家共创营(更多戳:招募 | 带豹回家野保共创营:从爱好者到保护者),这次活动本打算就找10个人,试试水,看看我们所说的发动爱好者成为保护者,从而推进公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想法是否能行。结果3天报名,报了40多人。看上去都很优秀,最后没法子,挑选了22个人。挑人的原则其实也很简单:看他是否有可能真的投身到保护工作里去,或者他家附近是不是正好可以做点啥保护的事情。在大牛的安排下,技能培训成了一场魔鬼训练,在一天的时间里,从早到晚我们讲了野生动物应急救助(陈老湿)、华北山地野外兽类调查(大猫)、红外数据处理与动物行为研究(肖文宏)、鸟类调查与观鸟(关翔宇)、保护项目的设计和保护的思考(张颖溢)。我们基本没有去讲一些大道理,为什么要做这些,因为我们默认前来参加共创营的人已经不需要去思考为什么要去做保护这样的问题了。基本上这次讲的全是干货,就是属于你听了就能上手去做的,比如陈老湿会讲遇到一个受伤的需要救助的动物时,如何因地制宜采取一些救护手段,如何搭建一个临时的动物喜欢的收容所、如何检查身体、手法如何等等。忘记带自己藏狐玩偶只能到处借毛绒玩具讲解的陈老湿 ©熊吉吉
我会讲如何设计一条进山的路线,我们在什么地方会找到哪些动物,它们的地形选择、活动规律等等。肖文宏博士会用例子来讲述红外数据能说明野生动物的哪些情况,一个例子就是通过监测和标记重捕模型来推测中国东北虎的种群数量,她用一个小区域监测数据的计算结果和实际监测基本吻合。和大猫一个不小心穿了配套服装的肖文宏博士 ©熊吉吉关翔宇则从如何激发观鸟兴趣出发,最后引申到如何去做好鸟类的调查。我也不知道别人听了感觉如何,至少我自己受益匪浅而且感觉很累,信息量确实很大,大到我觉得必须回来好好复习很多天才能把这些知识消化完。而真正触及灵魂的是张颖溢博士主导的保护观念和保护设计的讨论,从她开始讲解,到第二天大家的圆桌讨论,这一部分或许是从爱好者到保护者转化的关键步骤。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一个兄弟非常热情地抛出了很多建议,你们应该去哪里调查一下,我听说那里有豹子;你们应该在小五台呼吁执法,那里面打猎的特别多;你们应该……这反映出一个普遍的现状:大多数人,即使是对保护有兴趣的,也基本停留在一个看客的角色上。毕竟,动物保护这个话题太大,一己之力无力回天。上有国家下有别人,轮不到我来做什么,这是很多人的想法。但其实并不是这样,今天的环境问题的形成,我们人人有份,而去改变这么一个全人类尺度上的问题,自然也需要所有人来参与。比如说,如果你知道哪个村的谁谁谁会打猎,为啥不直接报警呢?或者温和一点,去他家了解了解情况,进行一些说服教育活动也是可以的。而很多志愿者们则往前迈进了一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要投入去做了,总会有改变,这是很多志愿者的想法。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从历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大多数保护行动都失败了,其中不乏一些强有力的行动者。志愿活动在某种意义上成为对自然爱好者接触自然的一种途径,或者成为一种情感消费,用参加志愿者活动来满足“公益的情感需求”,但是否有人会在参与了志愿者活动后再来反问一下:我做的这些事情真的起到保护作用了吗?©熊吉吉
一个粗浅的答案就是:具体的保护行动应该是科学的、经过设计和评估的、以保护目的为导向的,而不是由情怀为主导的。共创营所希望培养出来的保护者应该是这样的:有保护的情怀、有保护的某方面技能、愿意付出时间精力来完成一些经过设计的保护行动。我们更希望有很多人能够从一个积极的保护参与者变成一个有独立自主性的保护行动者。或许你擅长做教育,那么是否能够为你想保护的那块地方设计出一些自然教育课程并且召集志愿者们去实施?或许你是个观鸟者,那么你是否愿意在你常去观鸟的那片栖息地进行调查、并把数据用于保护行为的支持?或许你听说你老家就有某某动物,但是其实没人能证实,那么你是否愿意组织一次乡土调查、将传说落实为实锤,从而推进当地的保护?希望这一次的共创营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真实的思考和付出行动的勇气。©熊吉吉
令人欣喜的是,本次共创营我们确实看到了保护行动者的产生。林毅是自然教育行业的从业者,他计划将带豹回家以及华北豹和生态系统的内容做成课件,从北京开始,为更多的学校、乡村居民带来成系列的自然教育课程,并且共创营已经成立了自然教育小组,共同来推进此事。来自山西吕梁地区的小楼决定拉上山西的几位兄弟,成立自己的野外调查小队,先从家门口开始,各自去了解他们家乡的野生动物,我仿佛看见,更多的M2正期待着被发现、被保护。我们见证了小楼从设计师慢慢转变为生态保护者的过程 ©熊吉吉
重庆的小队自然不必说,在猫盟秘书长朱莉的带领下,他们一直在重庆开展一些山地调查和动物园的宣教工作。最值得介绍的是来自福建的斑猫同学,他真的还是个大学生,但是他近年来一直在福建拉着几个伙伴开展福建的野外调查,并且首次在福建发现了欧亚水獭种群。然而斑猫实际上更感兴趣的是猫科动物,比如豹猫,他和他成立的东南荒野保育联盟(东南荒盟)让我看到了几年前的猫盟。假以时日,我相信他必然能够在中国东南部做出一番天地,毕竟那里是中国保护现状最惨淡的区域之一。我们接下来也会共同就豹猫的保护等事情一起合作。
带豹回家今年会在野外生物多样性调查、栖息地评估、潜在分布热点、社区公众意识、政策法规执行度调查等多方面开展,带豹回家的老志愿者们,可以准备忙起来啦。.........关于成为保护者,你还可以读.........
不能站在上帝视角去保护动物的我们,究竟能做什么?
信念的力量:带豹回家,它在路上
致巡护员:共守中国七猫之地
更多:
金猫 | 云豹 | 老虎 | 豹猫 | 宠物豹猫 | 黄喉貂 | 香鼬 | 猛禽 | 毒蛇 | 救助 | 北京华北豹 | 荒野 | 西双版纳 | 山西马坊 | 新龙 | 猫盟 | 长耳鸮 | 刺猬 | 长耳鸮 | 狍子 | 鬣羚 | 带豹回家 | 豹吃人吗 | 乔治·夏勒 | 个体识别 | 寻豹启事 |猫盟周边 |
长按二维码关注猫盟,记得给我们标星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