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师节要不要给老师送礼?这几点想通,我不纠结了……

吉吉 慢成长 2020-08-20

慢成长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欢迎扫码添加我的私人微信👇

今天是教师节,先祝所有的老师们节日快乐,桃李满天下~~


这几天,我陆续收到几个家长留言,纠结要不要给老师送礼、送什么好,尤其是新生家长。


我挺理解这种心情的。


想当年,小叶子刚上幼儿园时,几个老师说是要来家访,我也乱了阵脚,不知道要不要有所表示:


不表示呢,怕别人都表示了,只有自己傻呵呵的不知道;


表示呢,感觉在向我不喜欢的社会风气妥协,还担心一旦开了这个头,后面想刹车都刹不住。



最终我是没有送,但时隔一年半,回看这个问题,我又有了新的思考。


我在想,当时我为什么会纠结跟焦虑呢?


第一个原因,是因为“别人”,影响了我。


当时正好有几个朋友在小群讨论起这个问题,有人说孩子在幼儿园被区别对待了,另一个马上联想到,“会不会是没送礼?”


她还分享了自己有定期给老师充个水果卡什么的,还说小区很多认识的家长都心照不宣。


而好巧不巧,我当时特意去家附近的水果店“打听”了下,谁知刚提了嘴“有没有水果卡?”对方就和我说,“是要送老师吗?”


弄得我怕怕的,敢情,人家都送了?



其实是你越担心什么,就越会去不断搜集“能够证明你的担心是对的”的信息,然后让自己心烦意乱。


如果这时候你问的几个人,刚好都是说,“不用送啊,没这回事,放心好了”,可能又是另一番心境了。


不过,只要担心还是存在,就算别人说“不用送”,内心依然会起波澜。


所以啊,当自己的内心“不定”时,无论别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随时都能影响到自己。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孩子刚入幼儿园,我有一份需求,渴望被满足。


什么需求呢?希望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呗!


分离焦虑不仅刚入园的孩子有,当妈的也有,这很正常,毕竟是孩子第一次离开自己,要去融入一个小团体、和一群陌生人每天朝夕相处。


还记得刚开学的几天,我有点坐立不安,会惦记孩子在学校的一切,适不适应啊、能不能照顾好自己啊,还有,人那么多,老师会不会没怎么留意她啊……


而送礼,只不过是有一份填平焦虑的寻求,然后在外界寻求一种慰藉:兴许老师会多关照关照、或者不会因为就我没送而“特别关照”。



但事实上,小叶子自理能力、沟通能力都还行,每天放学你看她也嘻嘻哈哈的,逐渐也交到好几个朋友了,我这份想要被老师“关照”的需求,就没那么强烈了。


所以要意识到,不是送礼本身让人焦虑,其实背后是,我们渴望孩子在幼儿园过得更好。


那么,从解决需求的角度,我们更应该做的,是让孩子get和幼儿园生存有关的技能,以及去相信孩子,有能力适应得好,这当中,也包括老师不怎么理想时,她能够有表达并及时疏解情绪的空间



第三个原因,是因为送礼,和我的价值观存在矛盾。


从小到大,我的父母没有给老师送过礼,我也没因此就招来什么麻烦或被忽视,可能也跟我成绩还可以、以及不是惹事儿型的孩子有关。


再加上他们自己极少送礼,而且有意无意的用“靠自己”、“不搞这些”来影响我,所以,我对送礼的观感,多少是有些负面的。


我认为送礼可能意味着一种“交换”,送了对方什么,来换取什么(比如恰当的关注、被照顾、比如某些特权),这样的关系不是不能有,但我会觉得“累”,更倾向没有。


可我也有一些朋友,是在有“送礼”习惯和文化的家庭长大,对于这个词儿的理解是正面或者中性的,也不会因此就觉得特别麻烦。


所以,当你能够看到自己的情绪、反应,哪些可能是从原生家庭而来、哪些是受地域、圈子文化影响,也就明白:


在这个问题上,你的想法和看法(比如不送礼孩子会被亏待、送礼老师就能好好对孩子了)一定是主观的,而非事实



所以,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问我,到底送不送?送了是不是就上了保险了?


还真是没有定论。


举个例子,如果你送了红包,但碰上的是一个不认同红包文化的老师,她可能觉得,这是一种赤裸裸的交易和羞辱。


这个之前咱读者留言时,有不少本身就是老师的朋友,都发表了类似的看法:



而如果你遇到的,是个就想收礼的老师,但你本身又挺反感这种文化的,你送完了,可能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还有各种排列组合的情况,在我们并不了解一个老师、一个学校是什么风格的时候,这样做,确实是冒险的,而且就像我说的:心不定,风吹草动,还是会焦虑。


比如我送多还是送少了?教师节过了是中秋节,中秋过了是国庆,国庆后面还有春节,是不是都还得表示着?


是不是不能顾此失彼,送了这个老师也得送那个?现在是幼儿园,那接下来的小学初中高中呢?


……


在我看来,这当中牵扯的心理战,才是最内耗的




我觉得吧,送不送礼都行,中国也有送礼文化,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要让它不成为自己的困扰,有两个要素:


1、发心是好的。


2、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发心是说,我们如何看待“礼”?礼可以是狭隘的,“为了交换利益”、“为了有安全感”、“为了获得优越感”。


但也可以是广义的,比如,出于“感恩”、出于“慷慨”、出于“同理心”。


是真心想谢谢老师的付出,还是仅仅求老师别亏待我家孩子,两者带来的能量完全不同。


如果是狭隘的“送礼”,即便是送了一间房,也会担心不够、依然忐忑;


但如果是广义的送出“感恩”、“慷慨”和“同理心”,那么,也许一张走心的卡片、一封手写的信,都价值千金。


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决定,送、或者不送,都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而不是继续让这件事纠缠自己,有这个功夫,我们可以认真陪娃好久了。



而站在老师的角度,虽然不否认关于送礼文化,可能不同地域、学校、甚至个人都有差异,但整体来讲,这仍然是份需要咱们去给予尊重、信任的职业
绝大多数老师,尤其幼教,是真的拿着很低的薪水,每天又忙又累操心着几十号孩子,却仅仅因为爱孩子、喜欢做老师而不愿辞职。

而不管是什么样的老师,最终都会喜欢这样的几份、更有实际意义的“礼物”:

1、教孩子学会“学校生存技能”。


幼儿园的孩子,需要懂得自己吃饭、如厕、睡觉、穿衣、表达想法、听懂指令、合作等等(孩子进幼儿园必需的School Skills有哪些?
而如果是进入小学的孩子,需要懂得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按时上下学、完成作业等等。
这些如果孩子会、并且能做到,意味着能给老师省很大事儿,不用一样一样费力教跟一遍遍的说教。

2、信任&理解老师,小事儿不计较、无事不打扰。


我们幼儿园小群里特别热闹,老师发照片,总有家长会专门@老师,问,“我家怎么又没睡着啊”、“老师这个游戏视频怎么没我女儿,她没参加吗?”


有次有张照片,小叶子被拍到躺在床上,不知道是起床气还是不肯睡,表情不太好,婆婆说,“要不要问问老师”,我说不要。


扪心自问,孩子在家一天还变N个脸呢,如果不是长期、连续的状况,没必要事事紧张,老师一个一个回复也很麻烦;
而且如果家长总关注这些“小状况”,老师们为了不增添家长的额外焦虑,这类照片以后也未必敢发了。

3、适当地支持和帮助老师更好地完成工作。


学校每个学期都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活动,有需要征集一些家长义工,或征集家委、伙委时,如果精力可以,积极参加,能出力就出力,帮忙组织、维护秩序、拍照,这会是很实质的帮助,比送红包也更真诚。
我做过一段时间的家委,好几次执行义工,还积极参与了小叶子班级的舞蹈演出,其实这些都挺占时间的。
不过对老师而言,这也是有益集体荣誉的事儿,有家长积极响应,要比自己一个一个动员好得多。


所以呀,说回送礼。
可能我们需要平常心看待,既不依赖这东西,也不因它过分焦虑;既不视它为粪土,也不把它奉为黄金
就好像我并不期待孩子坚定的认为“该送礼”、或是“不该送礼”,我希望未来她能灵活适应环境,同时抱持一颗感恩的心、却不会为此困扰



如果你还是担心,可以观察孩子在幼儿园或者学校的状态,若是孩子过了正常的开学期,仍有持续且明显的焦虑、情绪低落,或是非常反感老师,一定要仔细了解情况。


而如果你为送礼的事特别困扰,或者所在的环境送礼成风、老师也不停的暗示,我可能更倾向转园,因为这样的老师,有可能会影响孩子的言行。
而总有地方,会有本真的孩子能遇上本真的老师,我期待社会通过它的机制去让老师有合理的回报,而我们能够、也放心用更真诚的方式,去表达对老师的尊重与信任。


—— End ——


吉吉叨叨:
时隔三年,上周终于在小号又更了一篇文(你寻找的,也在寻找你):这是我和花时间的新尝试,我们不是要分家哈哈,分啥分呀,就只是因为在育儿以外,想支持鼓励彼此都有一方自由探索的空间。
比如花时间超级文艺深邃有时还挺二次元(在我眼中),我呢,据说深度接触发现竟然有隐藏的逗比技能这都是真实的我们,时不时有点作妖或任性的分享,在小号就会更自在。
所以呀,快来扫码关注,今天回复“吉吉我来了”,我准备了一份惊喜给你哦:) —END— 

你好,我是吉吉

一个喜欢掏心窝子分享的二宝妈

慢成长是我和花时间原创的亲子号

致力于为妈妈们输送解决方案、希望与勇气

想围观我们的日常

欢迎添加我们的私人微信

请一定记得备注一个理由哈

👇👇




关注慢成长,还有更多吉吉和花时间用心写的文字:


更多关于幼儿园的文章,还可以看这些(点击标题即可直接阅读):


N E W   A R R I V A L

正  在  团

我最喜欢的财商桌游,没有之一!

火爆日本的儿童姓名章,无毒无害耐洗磨

百玩不厌的乐高式大颗粒积木


 点一下 在看” ,或许能帮助更多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