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对“玩法”,陪娃才能“不缺氧”
两个海归硕士妈妈、儿童心理咨询师,有好文、好物、好方法,一起让育儿更轻松
慢
在不久前我开设的阿德勒游戏力养育工作坊里,我特别讲到了美国游戏力协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Terry Kottman和我们分享的一个“游戏力”观点:太紧和太松。
如果你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紧”的家长,比如白天工作已经很忙、节奏也快、又比较严谨自律那种,再和孩子一起玩“紧”一些、规则感很强、有输赢、目的性也强的游戏,可能就会倍感压力。
而如果你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松”的家长,比如本身就喜欢闲适放松一些,对孩子要求也没那么高,可能平时经常和孩子玩的,也是没啥目的性、爱干嘛干嘛的游戏,这个时候,可能加些规则感的,对孩子、对自己,都是一种调剂。
我有一个朋友,是开线下教育机构的,她说自己是典型的“太紧”,周末会让孩子从早到晚上各种兴趣班无缝连接,一旦闲下来总觉得哪里不对。
对她来说,陪孩子玩也是一种“任务”:我们今天玩这个是要培养什么能力、如何按部就班的打卡、玩到什么程度才ok,一天都不能落下……久而久之,她累,孩子更累。
尤其是,当一个“太紧”的家长,遇上一个“太松”的孩子,很容易出现矛盾。
当她学习到,可以通过游戏、选择绘本去“中和”、“调节”这种太紧的状态时,她简直如获至宝:
一样是陪玩,她加入了更多没有标准答案、创造性的、可以天马行空的游戏,比如画画、玩沙子、堆乐高(没有参考标准造型图片那种),然后她和孩子都很开心,孩子觉得妈妈终于盯得没那么死了,朋友也觉得轻松许多,而不是下班了回家继续加班。
而对于本身有些“松”的家长,适当的和孩子玩一些需要规则感的“桌游”、或者制定一些目标任务,对孩子也会是件挺好的事。
——太松或者太紧都不是长久之计,关键在于,要有度,灵活地选择和调整。
这个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啥我给娃读凡尔纳的绘本会缺氧、有时却完全不会,因为我那天刚好是白天工作量比较大,处于一个压力状态,在陪娃的时候,我其实不想要信息量特别大、字字句句满满当当那种。
但当下如果是陪她一起画个画,我没准也来上两笔,感觉也会更舒服。
所以陪伴孩子并不是我们要多勉强自己,既然是陪伴,两个人的“投入”都很重要,我想下一次,我会如实地和孩子说,妈妈想要绘声绘色地给你读,但现在你挑的这本,我很可能会困、读不完,不如我们换一本吧:)
慢
“太紧”和“太松”,还适合于觉察、调剂我们日常的一些节奏,让我们因为变得更灵活而幸福感更强。
拿旅行这件事来说,我发现我以前整体是属于比较“紧”那种,比如8年前我和同事一起相约台湾自由行,我参考几本旅行书,竟然在出发前,就提前做好了这么多的攻略,而且执行得也很严格,几乎每个想去的地方都去了。
当时是乐此不疲,可能也是年轻,其实行程是比较紧凑的,应该是都没啥发呆的时间,会着急下一站去哪、怎么去。
后来我和花时间旅行,她做攻略很强,我又成了啥也不管、闭眼跟着她走,不操心,好像又太“松”了。
而这次在清迈,我体验到了和之前这两种都不一样的“自在”,既不太紧、也没太松。
当时因为想搭直飞航班,我提前到了一天,直到飞机落地那一刻,我也没做任何攻略、不知道要去哪玩。
在酒店放下行李后,我就一个感受:累,想放松。
所以就很愉快地决定:根据当下的状态,在附近好好吃一顿,再做个按摩,至于去哪家,就近原则+app上看评分,也没有严格的标准。
等我享用完美食、再做完按摩后,我觉得整个精气神儿都回来了,于是又愉快地决定,打车去寺庙看看,完全是一场follow my heart的自由旅行,一不小心去了3个寺庙、乘坐了当地的各种交通工具,晚上甚至又去体验了一个特色按摩。
其实就是那种不赶时间、没有“下一站必须去哪”、但同时也很丰盛的旅途所带来的快乐——自在、舒服、没有一丝勉强。
而第二天我们本来要大部队下午2点集合,一起前往机场接上其他同学、再驱车前往基地。
当天早上我因为处理文章,一上午都窝在酒店,中午吃饭时,我特别想去清迈大学看看、也很想试试朋友极力推荐的一家当地顶级spa,按说时间是不够的。
但当我知道下午5点在机场还有一班车可以前往基地,我顿时决定放弃2点集合,多一点自由时间,去完成这两个心愿。
我甚至还在想,万一赶不上,我自己打车去基地,也是可以的。
就这样,该玩的都玩了,没有让自己陷入“时间有限”的焦虑里,很多训练营的伙伴,都好奇我怎么在短短的时间玩了那么多地方。
——其实恰恰是没有做攻略、没有逼自己刻意安排什么行程,极度地尊重当下的身体状况和个人意愿,最终收获到了特别美好的体验,而对于我错过的那些,我也不遗憾,以后想来,还是可以再来。
当我们能在“松”和“紧”之间游刃有余,找到那个最舒服、自在的点,每一天每一刻,都可以活在想要的品质里,无论是陪娃、还是爱自己,都是小case:)
限时大促啦!我唯一推荐过的裤子,90-140斤都能hold住又显瘦!特别推荐:《美丽的错误》中英对照版,治愈害怕犯错的孩子和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