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点亮希望:清华大学继教院十八载教育扶贫路
用知识改变欠发达地区的面貌,通过智力财富的输送,提高欠发达地区人民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从国家“供血”到帮助贫困地区自己“造血”,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这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八载教育扶贫路的真实记录,更是其扶贫攻坚不缺位、有作为的彰显。
文/《在线学习》撰稿人 何曼
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恰是我国脱贫攻坚交卷之时。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获得者颁奖并发表重要讲话。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作出了关键性贡献,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直接参与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并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这不仅是“清华骄傲”,更是高校继续教育领域的骄傲与标杆。
现场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张文雪深受鼓舞:“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是学院不变的使命。我们将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继续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服务和人才支撑。”
创新履行高校社会责任
2003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以“传播知识,消除贫困”为宗旨,依托学校人才优势、教育优势和技术优势,自筹资金开启教育扶贫之路。这是一项高校主动而为、服务社会的行动,这是一份绵绵发力、久久为功的事业。
“学院成立了教育扶贫办公室(现已更名为乡村振兴办公室),安排专职人员具体负责教育扶贫工作,为工作取得实效提供了组织保证。”张文雪表示,18年来,在国家部委和学校的指导和领导下,在地方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香港伟新教育基金、广东国强公益基金会等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扎根祖国大地,把课堂开到老少边穷县区,以教育服务脱贫,以知识奉献乡村,累计培训学员400余万人次,实现了高校履行社会责任的一次成功创新。
“清华大学之所以在我们安远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不是因为它是一流名校,而是因为它开展的教育扶贫工作。一系列项目的开展和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深深地印在了四十万安远老区人民的心中。”中共江西安远县委党校原常务副校长唐伟仁的话体现了安远对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育扶贫的信赖,更是对该院教育扶贫工作最大的肯定。
“近年来,我和扶贫办同事曾到近百个欠发达县区调研学习。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深刻感受到脱贫攻坚给各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干部群众无私奉献、攻坚克难的崇高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要不断研究教育理念,提升教学能力。”张文雪如是说。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张文雪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
时代不负追梦人。2011年,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办公室荣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授予的“全国扶贫开发先进集体”称号;2016年,“清华大学教育帮扶南涧县典型项目”入选教育部直属高校精准脱贫十大典型项目;2018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2021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每一份荣誉背后,都是学院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所肩负的沉甸甸的责任。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张文雪表示,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继续勇担使命,不断总结深化教育扶贫的实践创造,为巩固脱贫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提供源头活水和内生动力,为后期相对贫困治理工作的探索贡献高校智慧。
教育扶贫的清华模式
进入21世纪后,清华大学率先响应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加入扶贫队伍的号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理念和目标,通过十几年实践,形成了大规模、见实效、可持续、能推广的远程教育扶贫模式。
建设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以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对象,利用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技术优势和经验积累,无偿捐助卫星接收、天线、多媒体接收器等设备和技术,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现代远程教学站,无偿输送适合贫困地区干部、中小学师生、医药卫生人员等所需的教育与培训资源。
河北省大名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孙凤江说:“多年来,清华扶贫办秉持‘传播知识,消除贫困’的理念,积极付出,勇于探索。利用远程教学站平台,采取多样活动、多种方式,为我们这些老、少、边、穷地区输送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使我们在脱贫奔小康的道路上信心更强,步子更快。教育扶贫课程资源涵盖面广,内容丰富,特别是中小学师生培训项目深受我县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欢迎,其中参加面授培训的教师对培训的满意度达到100%。”
江西省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安远县委书记严水石在参加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启动仪式时讲到,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是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站的“升级版”。他相信,在清华大学和授牌地区的共同努力下,清华大学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必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金钥匙”和“加油站”,必将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高水平上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扶贫扶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如何借助平台为贫困地区提供接地气、贴近需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学与培训,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十几年来不断探索的课题。为此,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经常派人深入基层,了解各地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设计教育扶贫项目。
“从2003年开始,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工作站与阜南县结对帮扶,对我们的脱贫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必扶智’。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需要清华大学给我们以智力帮扶。”中共安徽阜南县委党校校长乔印升的话,肯定了清华扶贫工作的重要性,也道出了自身切实的需求。
张文雪介绍,学院教育扶贫的特色是扶贫扶智结合,激发内生动力,深化人才培训,赋能乡村建设。在服务人群上,经过实践探索,教育扶贫主要面向农村基层党政干部、中小学师生、产业带头人等几类关键人群。教学形式上,因地制宜,与时俱进,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逐渐形成卫星+互联网、远程+面授、线上+线下、集中+分散等多种方式。内容供给上,围绕乡村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发挥清华大学优势学科资源,邀请校内外权威专家学者参与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定期免费直播课程,带动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为贫困地区培养“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也时刻关注着各地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的进程。面对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学院积极应对,主动行动,全员开展线上教学相关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迅速策划推出“云教学”在线学习项目,保证了通过线上教学正常开展人才和智力帮扶,受益面得到极大扩展,全年盘点下来,受益人群将近200万人次。例如,通过雨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开展乡村振兴领头雁培养计划、云课堂振兴系列、联合农研院的清华三农讲坛等内容丰富的各类专题学习项目;清华伟新学校教育信息化、乡村教师信息素养与在线教学能力培训等项目,为疫情期间乡村教师有效开展在线教学、稳定教育秩序化解燃眉之急,大力探索通过“互联网+教育”解决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升乡村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可行之路等。
十八载扶贫结硕果 任重道远再出发
清华大学始终把教育扶贫作为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将其作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使命。
在教育扶贫工作开展之初的2004年,时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陈希曾说:“清华大学是一所得到国家重点支持的学校,除了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培养好学生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一些对国家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任务,在这些任务中发挥作用、作出贡献。清华不仅是清华人的清华,也是全国人民的清华,用教育资源服务贫困地区发展是清华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2013年,时任副校长邱勇在清华大学教育扶贫十年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教育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清华大学履行社会服务职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途径,更是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发展道路的根本要求。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清华大学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广育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各类人才。张文雪表示:“积极参与教育扶贫和脱贫攻坚,以教育服务社会,是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途径。”
甘肃省渭源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雍谋的话,恰好体现了清华大学履行服务国家战略的高校使命,及其对教育扶贫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说:“高规格、高水平的培训,开阔了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视野,提高了管理和教学能力,渭源的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渭源的教育走在各项工作的前列,清华大学教育功不可没。我们永远感恩清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利用清华的优秀资源,继续组织好教师培训,争取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不能掉以轻心的是,扶贫工作重心也将向防止返贫转变。张文雪表示,为积极配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把脱贫攻坚和教育扶贫中形成的机制体制有效延续,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2019年在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的基础上,启动建设乡村振兴远程教学站,重点面向国家部委机关“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面向基层各类人才开展专题培训,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致贫,为地方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谈及对教育扶贫的认识与实践体会,张文雪表示,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在多年开展教育扶贫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实施教育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发展,是“扶志”和“扶智”的主要举措。教育扶贫,一方面可以帮助贫困地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人力资本,对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推动转变千百年形成的一些落后观念和习俗,激发贫困地区人们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阻断贫困文化的“代代相传”;同时,也能提高贫困人群的基本文化素质和技能,让更多的贫困地区青年开阔眼界、开拓思路,具备参与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向往幸福生活,追求美好未来。
“久久为功,18年坚持不懈,教育扶贫面向贫困地区基层治理、乡村教育和乡村产业等各类人才需求,持续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不仅让贫困地区各类人群收获了知识和智慧,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他们的自身发展能力,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张文雪进一步表示:“我们将广泛开拓国内外资源,推进教育扶贫等公益性教育服务,为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作出应有贡献。”
来源:《在线学习》杂志2021年4月刊(总第69期)
精彩活动
邀请函丨5月26-29日,2021(首届)中国终身学习大会邀您福州相聚
关于征集出版 《2020中国高校继续教育优秀成果及特色案例》的通知
关于召开“第七届全国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期刊改革与发展学术论坛”的通知
精品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