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人 | 潘悟云:如何学好音韵学?

潘悟云 语言服务 2023-04-16
点击上方“语言服务” 可以订阅


潘悟云

潘悟云,1943年生于浙江温州瑞安。中国语言学家,汉语音韵学的专家。1979年考上复旦大学研究生,1982年获复旦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后在温州师范学院任教。现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师大汉语言文字学博士点负责人,上海高校比较语言学E-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兼职博导,上海社联副主席,《语言研究》编委,《语言科学》编委,《民族语文》编委,《中国语文》编委,《东方语言学》主编。先后应邀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辛大学、挪威奥斯陆大学、捷克查理大学、瑞典社会科学高级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台湾清华大学等处作过学术合作研究和学术访问。


每一门学问,都有一些需要死背的内容,即使像数学这样严密靠逻辑演绎的学问,还要背一些数字,如圆周率3.1416,还有不少的公式。但是,越是成熟的科学,需要死背的东西就越少。语言学是一门不成熟的科学,但是在社会科学中,语言学将率先成熟化,率先向精密科学靠拢。而语言科学中,语音属于表层,更容易精密化。音韵学如果还要继续发展的话,还有它的生命力的话,就要大幅度减少死背的内容。
音韵学中最关键,也最令人生畏的地方,就是背中古的音韵地位。现在一些学校讲音韵学,只讲一些知识性的内容,中古有哪些韵,哪些摄,哪些等,上古有哪些韵部,还有什么阴阳对转、古本音变音之类,令人如堕五里云雾,越学越糊涂。但是这些学了以后,实际上连音韵学的门槛都还没有进入。你如果不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牢记在心,不要说不能研究音韵学,就连音韵学的著述都难以看懂。有些训练有素的高校,特别是一些很严谨的学者,是要学生死背中古音的。如本版向柏霖的贴子说,他在沙加尔的指导下背了两年多。包拟古的基本教材是高汉的《汉文典》,他要学生熟读上面的音形义。我见过一些老前辈,他们大体有早年的童子功,从小就开始死背了。我在读研究生的时候,一位张世禄先生的弟子,算是我的师兄,问张先生如何背《广韵》。张先生说,每天背几个,长久了就会记住了。据说还有一位老先生,是要弟子把《广韵》抄九遍。这些老前辈的做学问功夫我是很佩服的。但是,在他们那个年代还可以这样做,他们从小就开始熟读古书了。但是我们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被文革耽误了青春,都是三十多岁的人了,再花几年时间去死背是不现实的。更重要的是,音韵学是一门科学,科学主要是靠规则,而不是死背。你即使把一本《广韵》都背下来,而对于整个语音史的规则毫无所知,岂不成了两脚书厨。你可能要问,那你说该怎么办好,我就来谈我背《广韵》的经验。




文革期间,有幸认识郑张尚芳先生,当时他虽然还是温州渔械厂的一名磨工,但是在音韵学、方言学方面已经卓然成家了,不信你可以看看1964年《中国语文》上的《温州音系》与《温州话的连读变调》,当时他只不过二十几岁,但是至今仍很少有人对方言作这样细致而深刻的描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他精通音韵学,我文革中认识他的时候,他 35岁,对《广韵》如数家珍,我是佩服得不得了。不久,他就要我作他的助手,共同构拟上古音。他要我做的工作就是模仿董同龢先生的办法,把一个个汉字往他构拟的上古音框架中填。但是,这个工作只有熟悉中古音的音韵地位才能作。我以前耽溺于作诗填词,背过诗韵,那只不过是106韵,我还是不甚了解,特别入声韵,真是记不住,现在要记206 韵,那怎么做他教了我一个诀窍。我当时在温州锅炉厂的政宣组作事,生产瘫痪,正好无事,就把门关起来,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大体上把常用字的中古音韵地位记住了,从此就跟着他做上古音的研究。并非我是什么天才,一是这个办法好,靠规则推,不要死记。二是靠的温州话。温州8个声调,严格地与中古四声八调对应,声调方面我就不需要记了。温州有清浊之分,也严格地与中古清浊对应。《广韵》中有些韵,其他地方很难分得开来,但是温州分得很清楚。如效摄的豪肴宵萧,温州就是四个不同的读音,只是宵萧有点混。东三与锺韵读音不一样。有了这两个法宝,我在一个星期以后就跨进了音韵学的门槛。
你可能会问,我们不是温州人那怎么办?其实有些地方的方言比温州话更接近古音。就算你是北方人吧,也无妨,总的原则不变,只是学起来的速度会有不一样。这几年我给研究生上音韵学课,就是用这种办法让他们记中古音的音韵地位,而且用的是北京话,而不是温州话。下面我就讲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在这以前,你应该具备音韵学的一些常识:中古有哪些韵,哪些声母,哪几个等,哪几个声调,哪几个摄,每个摄包括中古的哪几个韵,上古有哪几个韵部,等等。
第一步,归纳每个中古音类在普通话中的读音,用《方言调查字表》做起来并不难。把这个工作做了一遍,一二天时间准够,做了以后等于得到了从中古到现代音的语音演变史。建议你最好也在中古音类与你自己的母语之间做一次。
第二步,反过来做一次,也就是说普通话中的一个音类,对应的中古音可能是哪几类。第三步,每个上古韵部有哪些声符。这个工作是要背的,但是比起背中古音来不知要轻松多少,因为声符数是有限的。最好把一个韵部的声符编成一个顺口溜,便于记忆。第四步,熟悉每个韵部包括中古哪几个韵。你可以看一下我的《汉语历史音韵学》上的表。这个表并不难记,因为很规则,每个韵部都只有中古的四类韵,第一类为中古的一等(如果是带前高元音的韵部,则是四等韵),第二类是中古的二等,第三类是中古的普通三等韵以及重纽四等韵。第四类是中古的重纽三等,包括与重纽三等相当的韵类,如庚三、陌三、幽等等,可参看周法高的中古韵类论述。
这些工作完成以后,你会得到很多的规则,我们的工作就是用规则的记忆来取代字音的记忆。规则才是语言学的内容。
现在就让我们举一个例子。如“怡”是什么韵,普通话i对应的中古音很多,止摄、蟹摄三四等,还有许多入声韵都读i。但是我们在第三步已经记住,声符“台”在上古属之部。通过第四步,知道之部的第一类是中古的咍韵(合口是灰韵),第二类是中古的皆韵,第三类是中古的之韵(合口是尤韵),第四类是中古的脂韵重纽三等。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咍韵读ai,灰韵读ui,皆韵读ie或ai,尤韵读iu,只有之韵与脂韵是读i的。但是脂韵重纽三等只有喉牙唇音,其中的影母疑母有可能读i,但是“怡”从 “台”得声,我们通过第一步已经知道,普通话中的阳平th来自中古的定母,定母是个舌齿音,与喉牙唇属于不同的类。所以我们只能把它锁定在之韵。“怡”字读阳平,北京的阳平来自中古的带浊声母的平声,或带全浊声母的入声。因为“之韵”不是入声,所以它在中古就是平声字,而且是浊声母。我们再来看它的声母。通过第一步,我们会知道普通话中的零声母有这么几个来源:以、疑、云、影。疑、影两母我们已经在上面的分析中排除了,那么剩下只有以、云两母的可能。前人曾有“喻三归匣、喻四归定”之说,这个说法虽然不全面,但是反映一个事实:以母跟定母谐声,云母跟匣母谐声。“怡”与“台”谐声,“台”是定母字,所以我们可以放心地认为它是以母(即喻四)字。如果我们再结合音韵的常识,之韵只有三等,以母也只有三等,之韵属于止摄,之韵没有合口。好了,你可以通过推理得出“怡”在中古的音韵地位:以母之韵平声三等开口止摄。
可能会有人说:还是很难啊!我说,如果连这都觉得很难的话,那就不必学音韵学了,因为:第一,只要学音韵学,这些基本规则都是必须具备的常识,否则还学音韵学干什么呢?只不过我们把学习的次序颠倒了一下。以前的学者是先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以后再慢慢地学习这些规则。我们是先学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去记一个个字的音韵地位。熟悉了这些规则,等于熟悉了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语音史。
第二,死记住字音是很容易忘记的,但是规则带有理性的内容,比较难以忘记,只要记住规则,就可以推出字音。第三,我上面是举例说明,看起来很烦顼,实际上你只要熟悉规则,反映是即时的。第四,我举的是一个字,而规则实际上是管一批字。不过这种方法必须通过大量的练习,否则的话还是学不会。我带过几届研究生,有学会的,也有学不会的,有些在课题上听了都懂,也能跟着推。回去以后自己不做练习,过了一个学期,规则也忘了,字的音韵地位当然也就无从推导。当然,汉语中有许多不规则音变,造成不规则的对应。而上面的方法只能以规则作为前题。所以,我只能说,通过一年的这种练习,记住百分之八十的汉字音韵地位是可以做到的。那些不规则的字,实际上是最有意思的字,你只要知道还有哪些不规则的字,你也就知道了汉语音韵学中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本文来源:古文字强刊


学人


学人 | 两位语言学家的相濡以沫:央视专访陆俭明、马真教授

学人 | 怎样研究语言?中国语言学界这对神仙眷侣告诉你答案

原声 | 赵元任先生台大系列演讲合集(附音视频下载链接)

学人 | 语言大师赵元任先生谈语言的九种特征

声音 | 语言奇才赵元任的原声方言模仿、歌曲演唱和诗词吟诵(内含珍贵影音资料)

学人 | 中国语言学奇才王力先生孤独而有尊严的一生

学人 | 王力先生谈论文选题、准备与撰写

纪念王力先生诞辰120周年 | 听王缉志讲父亲王力求学治学往事

学人 | 吕叔湘:笑话里的语言学

学人 | 季羡林是怎么学会八国语言的?

学人 | 翻译家许渊冲:一生“诗舟”播美,百岁仍是少年

学人 | 翻译家许渊冲的第一百个春节:不到绝顶,永远不停

致敬 | 百岁翻译大师许渊冲先生:一生热爱,百年不孤独

致敬 | 翻译家许渊冲:100岁前一定要译完莎翁全集!

拾趣 | 98岁翻译家许渊冲,把宋词100首翻译成英文,美得令人沉醉

学人 | 一代外语教育家桂诗春

学人 | 《呼啸山庄》译者杨苡:百岁老人的翻译人生

干货 | 杨绛先生谈翻译的技巧:从失败的经验中摸索怎样可以更臻完善

学人 | 中国大陆首批文科博导及首位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名单

学人 | 我国翻译队伍里的10位外国学者,你认识几位?

学人 | 黄德宽:横平竖直的前世今生

学人 | 王宁:我和中国的传统语言文字学

学人 | 王守仁: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外国语言文学学科
学人 | 文秋芳: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应用语言学科的思考

学人 | 曾昭聪教授专访: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干货 | 黄友义先生谈翻译:对外翻译、话语权与文化自信

干货 | 外交部外语专家陈明明:如何通过翻译塑造中国形象

干货 | 林戊荪先生谈翻译技巧:典籍翻译与文化传播

干货 | 林巍:让思维具有立体性——我学翻译的体会

干货 | 我的翻译艺术:翻译没有艺术——黄灿然座谈会纪要

访谈 | 中国语用学的拓荒者和坚守者——何自然教授访谈录

访谈 | 中国语用学拓荒人何自然:期待海外学者目光投向内地

访谈 | 华文教育需要顶层设计——郭熙教授访谈录

学人 | 桂诗春先生谈治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学人 | 陆谷孙:“误”入词典40年

学人 | 徐思益:扎根新疆60年,为语言学发展贡献力量

学人 | 刘焕辉:筚路蓝缕,修辞人文

学人 | 中山大学李炜教授:与海外珍藏汉语文献的不解之缘

学人 | 张后尘:准备、创新与开疆拓域——外语学术研究的几个问题

学人 | 永远的怀念 —— 写在廖秋忠先生诞辰70周年、逝世25周年

学人 | 记“应用语言学之母”李佩先生:创新者永远年轻

Master | A remembrance of M.A.K. Halliday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

学术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共进

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

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

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

回复“资源共享

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16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0

点击阅读原文

聆听更多学人声音


大家都“在看”,就差你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