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拾趣 | 这些话加上后半句意思全变了?老祖宗:话是真就听一半啊!

语言服务
2024-09-04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人文历史 Author 易璟煜



事实上,有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古诗、成语……都经历过“断章取义”的命运,由于被硬生生地砍掉了半句,所以意思和原文已经截然不同。


如果来一场“知识问答”,国历君说上句,你能答出下一句来吗?

什么,你说“完全没问题”?嘿,话先别说太满,请听题!


孔子:清醒点,我是这么教的吗?


第一题:请问“父母在,不远游”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这句俗语出自《论语·里仁》,常常被人们用来表达自己的拳拳孝子心。然而你知道吗,这句话还有下半句“游必有方”。将两句话合起来,才是孔子的原意:“父母还在世时,尽量不要出远门,如果要出门的话,必须告知去处。”如果仅凭前半句话,就认为孔子主张子女不能出远门,那真是天大的误解。

要说哪部古籍中的句子被“误解”最深,当然非《论语》莫属。《论语》中收录了许多名句,在几千年来学者们不断演绎的过程中,许多句子或被断章取义,或被以偏概全,已经脱离了本来的面目。如果孔子本人来到现代,面对这些句子也要“相见不相识”。


再举一题来说:请问“以德报怨,何如”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许多人认为“以德报怨”颂扬了孔子的美好品德。但事实上,孔子的原话是这样的: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过来就是,如果一个人用德行来回报恶行,那又要用什么来回报德行呢?应该用公正无私的态度回报恶行,而用德行回报德行。

孔子:你看看我说什么,“以德报怨”是不可取的,就该“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后生们不要断章取义。


其实,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可以追溯到《道德经》:“大小多少,报怨以德。”老子的这句话,看似是说要心胸宽广、不计得失,但其内里蕴藏着的,是道家“中正调和”的思想。在处理“德”与“怨”这一对矛盾时,不能只看到两者之间的斗争,更要看到它们彼此包容的一面。

因此,尽管孔子和老子的观点不同,但他们对于“以德报怨”的解读都绝不等同于“一味忍让”。“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处世哲学。

不过,在“报怨”的时候不能莽撞,要“三思而后行”。那么请问,“三思而后行”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这句话在孔子面前可说不得,因为他对“三思而后行”持反对态度。且看《论语·公治长》中是怎么说的吧: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季文子是个很谨慎的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多次才行动(“三”,在古文中常常是虚数,指三次以及三次以上)。孔子听说了整件事情,评论说:“想两次就够了。”在孔子看来,许多事情多思无益,反而容易徒增烦忧,错过最佳时机。

晚清学者宦懋(mào)庸在《论语稽》中评价季文子的一生:

“盖祸福利害之计太明,故其美恶两不相掩,皆三思之病也。其思之至三者,特以世故太深,过为谨慎。然其流弊,将至利害徇一己之私矣。”

不过,季文子的“三思”也为他带来了很多帮助。《左氏春秋传》中记载了另一个故事:

“季文子将聘于晋,使求遭丧之礼以行。其人曰:‘将焉用之?’文子曰:‘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求而无之,实难,过求何害?’八月乙亥,晋襄公卒。”

季文子出使晋国,当时晋襄公的身体已经很差,所以季文子临行前向别人请教使臣的丧葬礼仪。其他人认为他多虑,他却说:“想得过多有什么坏处呢?”当他到达晋国时,晋襄公果然就去世了。正是因为“三思”,他才能有备无患。

可见对于“三思而后行”这种做法,孔子和季文子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今天我们所用的词义,与孔子的本意相反,而与季文子的观点不谋而合。“三思而后行”已经成为人们处世的一种智慧。

说到为人处世,就到了咱们的第四题:请问“言必信,行必果”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现在人们常常将“言必信,行必果”作为行事的准则。然而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孔子的态度其实是批判的。《论语·子路》中记载了这一段授课过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翻译过来就是说,子贡(即端木赐)问孔子,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士”?孔子将“士”分为三等:第一等是心怀家国天下的人,第二等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第三等才是“言必信,行必果”的人。

在孔子的眼中,第三等“士”虽然言语信实、行为果决,但却是“硁硁(kēng)然小人”,即不问是非、不分黑白而只管贯彻自己言行的小人。结合上下文来看,这样的评价显然贬义大过褒义,和今天人们理解的含义大相径庭。

那么,“言必信,行必果”是如何由贬义变为褒义的呢?其实在《史记·游侠列传序》中,这种改变就已经出现了:

“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

通篇都是溢美之辞,“其言必信,其行必果”也摇身一变成了“夸夸词”。经过司马迁的改写,这句话的感情色彩已经和今天无太大差异。
 

让你“相忘”没让你把下半句也忘掉


不只是《论语》,后世历史上被断章取义的句子同样数不胜数。这不,紧随其后的庄子请求出战,要来考考你。


第五题:请问“相濡以沫”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这一句话,相信大部分人都不陌生——尤其是武侠小说迷。《庄子·大宗师》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xǔ)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所谓“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如果用今天的话来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遗忘……好一个“虐恋情深”。

成语“相濡以沫”就出自此,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相依相偎、不离不弃的感情。这种解读固然动人,但若是让庄子知道了,一定要补上一句“不如相忘于江湖”。对于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庄子本人是不支持的。

然而不支持并不代表完全否定。在这句话的背后,藏着庄子对于物质与精神的思考。“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泉水干涸了后,鱼儿困在陆地上相互依偎,互相大口出气来取得一点湿气,以唾沫相互润湿。)是饱含挣扎的现实,而“不如相忘于江湖”是庄子的美好理想。当一个人能够超脱于现实的苦难,尽情地追求“相忘”时,他也就达到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的自由状态。这正是庄子独到的哲学见解。

到了南唐时期,最广为人知的一处断章取义当属“闭门造车”了。在今天,这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词,比喻一个人不管客观情况如何,只凭主观愿望办事。然而你知道吗,“闭门造车”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在现存的古籍中,“闭门造车”一词在《祖堂集·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中已出现,原句为:

“今行与古迹相应,如似闭门造车,出门合辙耳。”

看看古人是怎么说的?“闭门造车,出门合辙”,意思是,把门关起来造车,把材料逐件造好后,只要件件合乎规矩,再拿到门外去合拢起来,使用时也能和路上的车辙完全相同。

在古代,尤其是在大一统王朝,朝廷对于马车、杯具等物品的制造都有定制,即所谓的“车同轨,书同文”。如果一个工匠造车时能达到“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的水平,说明他对车轮的规制烂熟于心,所以不需要参考就能造出合规的车。因此,这句话的本意是夸赞工匠技艺高超,行事符合规矩。

《五冠山瑞云寺和尚》之所以举造车的例子,就是为了赞美对方“今行与古迹相应”,就好像行事合乎规矩的工匠一样,有古人遗风。这可是妥妥的褒义词!

后来南宋朱熹也在《中庸或问》中说“古语所谓闭门造车,出门合辙,盖言其法之同”,在他的语境中,“闭门造车”同样是褒义词。但和他同时期的陈亮已经写出了“岂求田问舍之是专,亦闭门造车之可验”这样的句子。在这里,“闭门造车”已经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词义基本上和今天相近。

进入宋元时期,话本、杂剧和传奇的发展带动了口头文学的进步,大量的俗语都出现于这一时期。例如父亲在教导儿子时,常常会引用名句“男儿有泪不轻弹”,告诫小男子汉们要坚强,不能哭鼻子。


第七题:请问“男儿有泪不轻弹”的下一句是__________。



这句诗就出自明代著名的传奇剧本《宝剑记》,其中最有名的桥段《夜奔》:

登高欲穷千里目,
愁云低锁衡阳路。
鱼书不至雁无凭,
几番空作悲愁赋。
回首西山月又斜,
天涯孤客真难渡。
丈夫有泪不轻弹,
只因未到伤心处。

《宝剑记》脱胎于水浒故事,全剧以林冲为主角。而这首诗《夜奔》讲的是其中妇孺皆知的桥段——林冲雪夜上梁山。

林冲被高俅父子追杀,一路流亡逃向水泊梁山,途中登高远望,满目皆是凄凉之景,不由得悲从中来,这才发出“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的慨叹。这是全剧情绪的大高潮,也是林冲委屈、悲愤、怨恨等所有情绪的爆发点。

英雄穷途末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只能用滚滚而下的泪水来抒发胸臆。所以,如果加上后半句再来看这句话,重点显然在“只因未到伤心处”上,“丈夫有泪不轻弹”只是铺垫而已。因此,“男儿有泪不轻弹”本意其实是“男人哭吧哭吧不是罪”。


丰富的内涵、变换的语境、辗转的讹传……在语言的流变过程中,有太多因素可以导致断章取义。如果让老祖宗们看到了,大概也会感叹一句:我说话你是真就只听一半啊!


不过,尽管遭到了误解,但语言或许并不会感到委屈。毕竟,对于它们来说,被误解和误读实在是太平常的事情了。哪怕是面对面交流时,人们也常常会产生误会,更遑论已经流传千年的古籍?语言因时因势而变是常理,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知识问答”到此结束,你答对了多少题呢?你还知道哪些因为“话说一半”被误解的古语?快来评论区分享吧!

参考文献: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朱瑞玟:成语探源辞典,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
闫秀文编著:中华成语探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年。

*本文系“国家人文历史”独家稿件,欢迎读者转发朋友圈。

END
作者 | 易璟煜
编辑 | 胡心雅
排版编辑 | 郑美玲(实习)
校对 | 火炬 李栋 张斌 古月

本文来源:国家人文历史

拾趣


拾趣 | 中国最可爱的方言,吵架都像在卖萌

拾趣 | 中国最好笑的方言,一张嘴就笑yuě了

拾趣 | 全国最魔性的方言,开口就是鬼畜

拾趣 | 中国改名最失败的城市,谁最委屈?

拾趣 | 中国人的方言,真的太有魅力了!

拾趣 | 见过手语里的方言,才明白创造力的极限

拾趣 | 为什么中国人要讲方言?这是我听过最好的答案

拾趣 | “我是××的”:全国各地方言上分挑战,太魔性了!

拾趣 | 北京话的传染力有多强?学完说话都有内味儿了

拾趣 | 看过各地的方言标语,才明白什么叫文字的力量

拾趣 | 看完这六个方言冷知识,更觉家乡话可敬可亲可爱

拾趣 | 三亚街头的东北话标语有多尿性?

拾趣 | 2021年奇葩地名大盘点,笑到我口罩都裂了哈哈哈哈哈哈!

拾趣 | 10个最具迷惑性的地名,你上当过几次?

拾趣 | 中国古代名字最风雅的18个城市,如今都叫啥?

拾趣 |《潮汕方言历时研究》揭秘:潮汕话为何如此难懂难学

拾趣 | 世界最长地名有168个字母!据说没人能一口气读完……

拾趣 | 街头错别字大赏,看完快不认识字了!

拾趣 | 毕业论文的导师都是语言大师,网友:有代入感了

拾趣 | 院长给导师的灵魂嘱托:过年不要给硕博士打电话,以免他们受惊吓!

拾趣 | 00后参加学术会议:导师都想自戳双目,从此相忘于江湖……

拾趣 | “论文导师是懂批注的”上热搜,导师:别编了,收手吧!

拾趣 | 毕业论文的导师都是语言大师,网友:有代入感了

拾趣 | 导师对研究生的20条劝告,第一条是不要有度假休息的打算……

拾趣 | 博士身上都有一种奇怪的气质

拾趣 | 假期见不到学生,导师又发妖娆的朋友圈:你们是不是把为师屏蔽了?
拾趣 | “鬼才”论文致谢:感谢我导“似导非导”的指导……
拾趣 | 花式毕业论文致谢文案大赏,又好笑又感动!
拾趣 | 工科生文言文致谢火了!这届毕业生真的会“谢”

拾趣 | 大学生毕业论文花式致谢大赏

拾趣 | 一篇垃圾学术论文的六大特征

拾趣 | 夸人只会绝绝子,一到吵架就语塞,“语言匮乏”到底是不是一种病? 

拾趣 | 2023年兔年春晚吐槽大集合,完整版爆笑出炉!

拾趣 | 这届春晚算是把谐音梗玩6了

拾趣 | 科研人必贴春联,总有一款适合你

拾趣 | 2022新生儿爆款名字出炉,排名第一的竟是……

拾趣 | 从“匡扶正义”到“王者荣耀”:千万别让90后给孩子起名! 

拾趣 | 从“郎君”到“老公”:中国丈夫称谓的“堕落史”

拾趣 | “妻子”的108种叫法,最后一种让人直呼好家伙!

拾趣 | 女孩因名字“极简”火了,连名带姓才2笔,老师:我念不出口!

拾趣 | 网络流行的30个生僻字,你知道它们的读音和本义吗?

拾趣 | 40个会说不会写的汉字,看到第一个就服了

拾趣 | 情人节各科老师写的情书,学渣看后都傻眼了!

拾趣 | 金庸笔下的名字,美绝了!

拾趣 | 武则天造了18个字,17个被废除,还有一个无人敢用

拾趣 | 活久见的清朝英语书,让我大开眼界!

拾趣 | 520这么表白简直是“泰裤辣”!

拾趣 | 关于追认孔子同志正高级教师的批复

拾趣 | 假如李白、杜甫、高适开始直播……

拾趣 | 英语神翻译刷屏,网友:妥妥的英语16级水准!

拾趣 | “子涵”“欣怡”报到!高校公布新生大数据,爆款同名亮了……

拾趣 | 2023当代教师生存指南,既好笑又心酸!

拾趣 | 用甲骨文还原3000年前的战争场面,燃爆了!

拾趣 | 美不胜收!秋天的30个别称,你中意哪个?

拾趣 | 爸爸姓“操”,不愿女儿跟自己姓,爷爷随口取名,全家人赞不绝口

拾趣 | “爱因斯坦”又叫“艾一石”?盘点我们见过的那些奇葩译名

拾趣 | 漫谈“乡村语言学”:家乡话里有哪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拾趣 | 歪果仁怎么什么中文都往衣服上印?网友:蚌埠住了!

拾趣 | 刷屏的“科目三”是什么梗?

拾趣 | 告别了“梓涵”时代,新一批“奇葩”名字来了,老师表示想静静!

拾趣 | 不是我家子涵!2023年新生儿爆款名字出炉

拾趣 | 孙悟空是最佳男友?这些高校的期末考试,“脑洞”有点大……

拾趣 | 甲骨文里的祭祀:来自3000年前的极致仪式感

拾趣 | 2024年龙年春晚吐槽大集合,承包了我一年的笑点!

拾趣 | 当文物开始群聊,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拾趣 | 假如胡适、鲁迅也来参加高考……


语言服务资源共享



学术资讯分享学术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共进还有实用干货和更多福利尽在语言服务资源共享群欢迎加入
在【语言服务】公众号对话框回复“资源共享获取进群方式


语言服务

20万+语言学人已关注

ID:Language-service

投稿邮箱:yuyanfuwu@yeah.net

投稿交流、商务合作、著作出版

请联系语服君

微信号:yuyanfuwu2023

点击阅读原文

获取更多趣文

今天有“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语言服务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