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学指导⑥ | 藤校录取的最关键: 非分数, 非活动, 而是这一种能力
连接改变教育
11月4日,由顶思主办的“2017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峰会ISCS”将在上海举行。为了近距离了解中国这些国际学校中升学指导办公室的工作和发展,和大家一起更深入地展开讨论,国庆7天,我们隆重推出“校内升学指导办公室”特辑,敬请关注。
在这个专辑中,我们采访了上海七宝德怀特高级中学、成都树德中学、深圳(南山)中加学校、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国际部的校内升学指导负责人,邀请深谙美国学校和中国学校两种模式的林杰老师撰写专栏,最后,我们还将跟着上海高东中学副校长郑钢的研究,看看英国是如何把高中学生的学业发展,慢慢转向生涯教育的——这可能在更广泛意义上代表了升学“指导”的方向。
国庆专辑第六期,我们继续发布林杰老师撰写的第二篇文章,深刻剖析藤校录取的关键所在。
9月,北京天气明显转凉,空气质量也明显改善。清晨早起,登高望远,一眼看到几十里之外的山脉--秋天的北京很合适爬山。
9月,也是压力山大的季节的开始,因为每年有十几万中国高中生在这个时候开始申请美国大学。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但是却无时不刻牵动着十几万家庭的内心,长达数月之久。
回顾过去10年各大名校录取数据,申请者暴增,录取率骤降;谁又能想到哈佛大学在上世纪50年代的录取率竟高达70%,我们感叹生不逢时。
面对白热化竞争,我们热衷拜听成功案例。在现在的中国,名校录取好比创业成功,既性感又具有时代感。一位被多所名校录取的学生,好比一位成功创建独角兽公司的CEO,社会给予她最大的话语权。马云成功了,很多人就追随他,崇拜他。但是你是否思考过这么一个问题:
为什么同样努力、同样聪明的更多创业者会失败?
为什么两位同样优秀的申请者,一位被录了,另外一位被拒了?甚至被拒那位分数更高,活动似乎也更具有特色。
这就是今天本篇文章讨论的重点。成功录取的学生肯定很优秀,但是诸多被拒的学生同样优秀:两者都拥有高分(硬件),都积累了多年并独特的课外活动(软件)。那么高手对决,关键到底是什么?
竞争名校,尤其是排名前30的大学,分数(硬件)以及课外活动(软件)是前提,最关键在于讲故事的能力。
申请美国大学的整个过程好比为自己拍一部电影,一部15分钟的微电影,而你就是导演。同一个题材,导演的水平决定了电影的效果。
讲好故事的第一步:避免不该犯的错误,避免不必要的减分。由于篇幅有限,我今天例举几个简化的例子,暴露几个常见但又微妙的陷阱,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陷阱1:做最真实的自己!
做你自己,从内心说话,让招生官见识你的真实,这也许是一个最常见,也是最“好心”的建议。但在操作上要绝对谨慎。为什么呢?因为人是有多面的,虽然都真实,但是你必须要考虑清楚到底是哪一面或者哪几面。
举一个例子:一位学生为了表达自己的真实,决定个人文书写一篇关于自己高中年代的最大遗憾,其核心内容是检讨自己在高中期间的不努力,大胆承认自己的不足,并下定决心大学开始做一个新的自我。
这的确很真实,但是不合适。文书不仅仅是要展示真实,更重要的是你的不同。而且,你的不同能够给自己和他人的大学生活带来什么价值?
陷阱2:你是一个潜在风险
让我们先读一篇文书节选:
“虽然我有学习障碍,这听起来像是一种劣势,但是我却能够很好地驾驭它。有时候我的确为因为学习障碍而恼火,但是我学会了转情绪为力量,在下午的网球场上,利用这种特殊的力量打败自己的对手。
有一次我的对手是一位不败球员,而且他目中无人,气焰嚣张。我为了打压他的气焰,为了自己球队的荣誉,我利用我的情绪力量,故意把球打偏了,狠狠击中了他的额头,以致于他发挥失常,我们终于赢了,也好好地教训了这种骄傲的人。”
这位学生的确是为了集体荣誉而战,的确能够很好的克服自己的缺陷,但是他的好胜让人感觉是一个潜在的风险,大学也不会愿意承担这样的风险。学生可以抬举自己,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贬低他人或者牺牲他人。
陷阱3:社会/他人敏感度
有两位来自两个不同富裕家庭的孩子,利用暑假去了同一个贫穷落后的医院里实习,回来之后她们俩就自己的经历各自写了一篇文书。
学生A写道:“我见识了医疗资源的匮乏以及医务人员的缺失,以及食物的不卫生,我一下子意识到原来我是多么的幸运,我也突然意识到我的父母已经给予了我一切。”
学生B写道:“当地人民的挣扎令人震惊。之前“贫穷”对我而言只是一个概念,现在我切身体会到它的可怕。我很高兴有机会去到了这样的地方,意识到自己是多么的富有,也意识到我们对这些穷人应当负起更大的责任。”
对比两者,不言而喻。虽然文书的目的都是讲自己的故事,展现个人品质,两位学生所表达的都没有错,但是前者不够成熟,看不到她对社会和他人的同理心和担当,至少她的文字并没有表达。
陷阱4:思想狭隘
一位学生和一位招生官正在面试中:
招生官问:请描述一下你是什么样的一位学生?
学生答:总是做好最充分的准备的那位。我为每堂课做十足的准备。当老师让我发言的时候,我得答对。
我们从小不就是鼓励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吗?你若是招生官,你是否觉得这个学生成熟,用功,是个标准的好学生?从这个角度来讲,毋庸置疑,有准备的肯定值得称赞。
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位学生的理由令人有所担忧。他的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每次发言都能够“答对”。这是一种狭隘的思考方式,因为在求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没有对错或者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
如果是抱着这样的心态去学习,这位学生根本不会享受到高校的教育精髓。哈佛大学招生办主任Bill Fitzsimmons, 曾经说过:“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能自信地接受并对待世界的模棱两可”。
也许读者会抱不平,招生官也未免太武断了吧。怎么为因为一个回答,就断定一位学生思想狭隘,或者以文书几句话就判定学生没有同理心。
是的,招生官的整体判断就是带有很强的主观意识和偏见,尽管他们会努力保持客观。
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每天需要阅读几十份甚至百份申请材料,每份申请的审阅不过15分钟时间,疲劳、分心、参杂个人偏见,在所难免。
用最简短的文字来概括美国名校申请:硬件(分数)+软件(课外活动)+讲故事能力,其本质是一场个人品质的角逐。
不论是同理心,做最真实的自己,还是思想的宽度,最终成功录取的申请者,不仅仅拥有这些品质,最关键是讲好自己故事的能力。
本文来源:林老师频道(ID:linlaoshipindao)
想了解更多关于国际学校升学指导的内容?欢迎参加顶思会|2017国际学校升学指导峰会ISCS!
2017年11月4日,上海闵行区万科双语学校,与您相约!(点击查看详情)
报名方式:
长按识别二维码或者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国庆专辑:聚焦中国校内升学指导办公室
6. 藤校录取的最关键——非分数, 非活动, 而是这一种能力
7. 英国中学的生涯教育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