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学剧场,给孩子万花筒般的阅读乐趣

巴山 顶思 2021-11-12


法国作家夏尔·丹齐格说,“书是一颗钻出坟墓的大树,阅读能使人们从现实世界中暂时抽离”,让我们在喧嚣的生活中找到一片隐秘的净土,唤起对生命的热爱与思考。近期,北京鼎石学校的师生们发起的一场“文学剧场”活动,就读什么样的书、该如何读书、阅读的意义与价值等等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文 | 巴山

编 | Kimberly


文学毫无用处且无关紧要的吗?


在互联网时代,技术革命蓬勃发展,人文学科式微,受到技术的影响,人们越来越习惯或沉溺于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深思的能力被削弱。

 

面对这样尴尬的情景,我们不禁会疑问,该如何激发阅读热情?面对知识碎片化的社会场景,如何重拾文本进行深度阅读?甚至在“文学无用论”叫嚣的年代,我们又该如何在“文学”中汲取养分?

 

前不久笔者参加了由北京市鼎石学校市场及传播部总监刘媛女士发起的“文学剧场”活动,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阅读经典?最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在青少年时期多多阅读经典书目?这将对未来的生活将造成怎样的影响?从文学剧场的阅读创新来看,我们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文学剧场发起人

北京鼎石学校市场及传播部总监刘媛


她是鼎石一系列博雅活动的发起人,包括教育沙龙(曾邀请哲学家周国平、诗人西川、音乐家陈曦、金文彬、戏剧导演孟京辉等)、文化探微、我爱艺术家、美术馆奇妙夜等,开设“给孩子读诗”、“大学的精神”、“教育理想国”专栏。


第一季“文学剧场”在顺义福尼亚剧院顺利举行,该活动由发起人、市场及传播部总监刘媛女士主持,三位评委分别由鼎石中国语言与文学老师杜静卉女士,大学升学辅导联合总监蒋小波先生,以及学生家长代表、鼎石学校足球队创建人魏疆先生担任,这场别开生面的文学盛宴一经举行便吸引了200多名学生和家长的积极参与。



“文学剧场”分别以17世纪到20世纪法、英、俄、美四位文豪之名设置了四大“文学院舍”——莫里哀院舍、拜伦院舍、托尔斯泰院舍、伍尔夫院舍。

 

在帙卷浩繁的世界文学史中,选出四位文学巨匠代表过去的作家群体,显然不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所选出的这四位作家却深具文学特色与背景。

 

其中既有代表了戏剧、诗歌、小说等艺术形式的巅峰,又涵盖了讽刺、浪漫、现实、意识流等深藏于背后的高超技艺,不仅展现了一幅西方古典文学的优美画卷,同时也可以看出活动发起方在甄选作家时的百般思量与斟酌。

 

活动邀请学校5-11年热爱文学的学生,并经过层层选拔,每位通过面试的学生及其家长都将成为“文学院舍”成员,并随机被分入一个院舍,每位成员将与院舍成员共同讨论问题、完成作业,并将有机会为自己所在的院舍赢得分数。



最终将评选出“最佳院舍”和“最佳成员”,而“最佳院舍”将会拥有一项特权,即邀请他们最喜爱的作家来到文学剧场与大家相见。

 

“文学院舍”不仅为文学剧场成员间分享感受、建立友谊提供了空间,而且使之成为一个凝聚力十足的集体,每个学生都将有出彩的机会,并为集体荣誉而奋斗。


为什么要读经典?


文学剧场活动共设有八季,每季甄选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世界名著,预计解读64本经典作品,活动以讲述、诵读、互动、辩论等多样性的方式展开,并辅之以音乐、影像等媒体手段,使得活动更加丰富多样,趣味性更强。


第一季文学剧场书目


关于发起文学剧场的初衷,刘媛说,“真正能带领更多对于文学感兴趣的家庭,让孩子在十岁到十八岁这个关键阶段能形成自己的阅读天地,手把手带领他们进入文学殿堂中。

 

而更吸引笔者的是,文学剧场之初,刘媛讲到了孩子们对文学的看法,这或许也是文学剧场的魅力所在,让孩子们重新审视文学这个人文学科,通过深度的文本阅读焕发对生命的思考与热忱。


鼎石学校的孩子对文学定义和看法


正如刘媛所言,“在我们所身处的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一本好书能够为心灵所赐予的安宁与智慧,似乎比以往来得更为重要和迫切。当我们被时代和命运的潮水裹挟着向前奔走,我们总是会沉迷纠结于那些生活中的“细枝末节”,而往往忘记思考和省察那些真正的关于人生的大问题。

 

但如果不探讨‘人活着是为什么’——这一无法回避的精神和哲学命题,我们就不会理解文学是什么,不会理解写作的意义,当然更为关键的是,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



这不禁让人想到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提到的,“在青少年时代,每一次阅读跟每一次经验一样,都会产生独特的滋味和意义;而在成熟的年龄,一个人会欣赏(或者说应该欣赏)更多的细节、层次和含义。” 

 

这段话也道出了青少年阅读与真正成年后的阅读之间细微的不同之处,而在青少年时阅读经典也显得意义非凡。


阅读经典著作可以帮助青少年构建一种宝贵的人生经验。也有人说我们在年轻时阅读的东西往往价值不大,那是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耐心、精神不能集中、缺乏阅读技能,或因为缺乏人生经验所致。

 

青少年的阅读对性格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它赋予我们未来的经验一种形式或形状,为这些经验提供模式,提供处理这些经验的手段,比较的措辞,把这些经验加以归类的方法,价值的衡量标准,美的范例。

 

这一切都继续在我们身上起作用,哪怕我们已差不多忘记或完全忘记我们年轻时所读的那本书。当我们在成熟时期重读这本书,我们就会重新发现那些现已构成我们内部机制的一部分的恒定事物,尽管我们已回忆不起它们从哪里来。


这种作品有一个特殊效力,就是它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在我们身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卡尔维诺的这段话恰恰是对“为何培养青少年阅读经典”这个问题做出了经典的诠释!



第一季第一场文学剧场选取的是法国作家、飞行员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的代表作《小王子》,其在世界范围受欢迎的程度自不须赘言。


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作者以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透视出成人的空虚、盲目、愚妄和死板教条,用浅显天真的语言写出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关于“拥有”与“失去”


周国平说,“一个人在精神上真正成熟之后,又会返璞归真,重获一颗自足的童心。”但《小王子》似乎有着不同的看法,“每个大人都曾经是孩子,可惜的是,很少大人记得。



小王子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暗示了成人、孩子两个不同视角的差异我拥有一朵花,我每天给她浇水。我拥有三座火山,我每周会打扫一遍。甚至那座死火山,我也会打扫。谁知道它会不会再喷发的。我拥有它们,对我的火山,对我的花,都是有用的。可是,你对你的星星一点用也没有...”


两张图片均源自电影《小王子》


在孩子们朗读完一段文本之后,刘媛为现场的孩子和家长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什么才是“拥有”? 以及对“拥有”的定义和看法又是怎样的?


有孩子说:“有一种拥有是把它占为己有,但是我觉得真正的拥有是要互相尊重,就是你拥有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被你拥有,你也要心甘情愿的拥有它。

 

也有孩子说:“我觉得要从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分析拥有。物质层面我觉得更多是社会的一种契约关系,比如说我拥有这个房子,这台车,这是我的爸爸,这是我的妈妈,这都是通过一系列的契约来达成的这种拥有关系。而精神层面的拥有则是说,我与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个物品,可以是一个地方,我与这个个体产生什么样的交互,这是精神上的拥有。



这让我想到电影《返老还童》里的一句经典台词,“我们注定要失去我们所爱之人,不然我们怎么知道,他们对我们来说多么重要。”同样对小王子而言,当他离开B612 星球时,他失去了他的玫瑰,却又在未来的日子里无比思念他的玫瑰。



与“拥有”相对的则是“失去”,当刘媛问孩子们何为“失去”时;

 

有个孩子的回答让人有些意外,或者说惊喜,他说,“其实小王子他并没有失去玫瑰。我相信大家都看过一部电影叫《寻梦环游记》。里面就说过,人死的时候不是人去世了才算一种死亡,而是世界上最后一个记住你的人都没有了。我认为哪怕是小王子已经离开了B612星球,但是玫瑰心里依旧有它,他们依旧彼此拥有,我认为他并没有失去。”


玫瑰与狐狸


《小王子》之所以在法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其中的缘由就像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瓦对该书的评价一样,“《小王子》在其富有诗意的淡淡哀愁中蕴含着一整套哲学思想。”“这本给成人看的儿童书处处包含着象征意义,这些象征看上去既明确又隐晦,因此也就格外的美。

 

不言而喻,书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而刘媛又在现场对这个概念为孩子们提供了精准的定义,“象征,即借用某种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暗示特定的人物或事理,以表达真挚的感情和深刻的寓意。


图片源自电影《小王子》


面对象征手法在小说中的广泛应用,刘媛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根据小王子在不同星球上的际遇,哪些地方运用了“象征”这一修辞艺术,具体又象征了什么?

 

每个孩子都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

 

“首先在我心目中,国王代表着渴望统治一切,但是其实内心知道自己一无所有,比较空虚的人。这种人向社会掩盖所有,让大家以为自己是完美的,但是其实他自己内心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世界,他表达的这种情感其实是一种比较荒谬的无助。

 

第二个是爱慕虚荣的人代表的一种,他听不进别人的话,他只能听到别人对他说的好话,但是别人对他的,甚至是一些有疑问的提问,什么也听不到。我觉得这种人是拥有也不会往前迈一步,因为他听不进去别人的建议。

 

小王子去的第三个星球,我觉得酒鬼比较无助,因为他一直只能困在自己的怪圈里,永远出不来。但是真实生活中,像这样一种人,他也许没有办法跨越自己的界线,永远待在这个外人看似很不合常理的一个规矩里。

 

接下来商人,我感觉商人代表的是一种,这种人他比较贪婪,他觉得万物都是自己的,他觉得自己可以更富有,这种人比较看重私欲和金钱,但是他并没有注意到他自己对周围人的价值空空如也。

 

商人之后是那个地理学家,地理学家他看似只看重硬道理,像是永恒的东西。但是这种人他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悲哀的,他会忽视世界上短暂的美丽。像小王子说的,花是最美的,但是地理学家因为他不关注短暂的东西,他永远看不到一朵花在盛开

 

最后点灯人,我认为点灯人,他其实做的工作对世界是无用的,但是他自己心中有这个意义,所以他坚持做这个工作,为了给自己带来希望。”


在经历了近2个小时的阅读分享之后,围绕书中最重要的两个文学形象展开了讨论——玫瑰和狐狸分别象征了什么?

 

有人说,“玫瑰”象征着爱和幸福,“狐狸”代表着纯洁和智慧,最后刘媛给孩子们留了书面作业,即大家眼中“玫瑰”和“狐狸”是怎样的?更喜欢“玫瑰”还是“狐狸”?并引导孩子们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喜欢狐狸的孩子说,“跟前面那个同学的观点一样,喜欢狐狸吧,我不是很喜欢玫瑰。为什么?因为玫瑰是作为一种爱虚荣的一种,哪怕不是爱虚荣,就是有点娇气的那种,哪怕不是虚假,但是这种还是无法得到读者的认同,所以我真的不喜欢,所以才喜欢狐狸的。”

 

偏爱玫瑰的孩子则表达不同的看法,对我而言我更喜欢玫瑰,因为玫瑰对小王子的爱是100%的,小王子赠回的爱也是100%的,他们是平等的。而对于狐狸来说,狐狸对小王子的爱是100%的,虽然小王子也对它有感情,但是他把他所有的感情都赋予了玫瑰。”


整个活动无论是阅读热情,还是文化氛围都十分活跃,穿插着电影、音乐、名家名言对文学以及小说本身的经典诠释。

 

学生通过朗读、回答问题、个人分享等多种形式参与到讨论中去,针对文本进行全方位、立体的解读,这种在课堂之外,探索一种创新的阅读形式,不仅是对课外阅读的一种拓展,更是课堂语文教育的一种延伸。

 

而“文学剧场”真正要达到的目的就是,早早地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享受阅读。孩子只有对阅读感兴趣了,才有可能更长时间的阅读。


文学剧场・第一季最新活动即将于6月5日举行,主题为解读《苏格拉底之死》。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鼎石“文学剧场”官方公众号,获得更多活动信息。

备注:文中图片源自北京市鼎石学校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NEW

 国际学校品牌传播与危机管理

NEW

 2019国际学校教学主管培训

NEW

社群活动

●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NEW

 顶思会 | 分类管理新政下的国际学校发展与运营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