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选在即,她或将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女副总统!背后印度母亲究竟有多硬核?
在今年上演的美国总统大选中,一位有着褐色皮肤、亚非裔面庞的女性因其拜登竞选搭档的身份而备受瞩目。Kamala Devi Harris(卡玛拉·德维·哈里斯),有着移民背景的黑人女孩,凭着自身的努力,成为继希拉里和佩洛西后,又一名闪耀在美国政坛的铿锵玫瑰。
这位有着女版“奥巴马”之称的政坛新秀,是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有过怎样的成长和奋斗经历?本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哈里斯成长背后的故事。
文 | Kate
编 | Kimberly
5岁时父母离异,由印度单亲妈妈抚养
她留着干练短发,穿着咖啡色的套装,在演讲台中央从容地侃侃而谈。从黑人权利到对妇女议题的关怀,从对美国疫情的担忧到对特朗普政府消极防疫的控诉,哈里斯以其极具感染力的演讲内容,在过去几周里赢得了选民的支持和拥护。
事实上,在竞选总统前,哈里斯的身上有着多个标签:加州首位黑人女总检察长,加州首位女参议员,美国史上第二位女参议员,首位获得副总统提名的印裔。
如果此次大选拜登击败特朗普,成功入住白宫,她还将成为美国史上第一位女副总统。人们都在说,“她正在打破天花板。”
然而,这个如今在政坛上闪闪发光的女人,既非出生政客家庭,成长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哈里斯出生在一个移民家庭,她的父亲是牙买加人,母亲Shyamala Harris是印度人(没错,又是印度人)。虽然从小在美国长大,但她的身上流淌的仍是非裔和印度裔的血。
哈里斯的母亲Shyamala Harris在19岁时从印度完成大学学业后,为逃避家族安排的包办婚姻,远赴美国加州攻读营养学和内分泌学博士。在伯克利Shyamala遇到了正在攻读经济学博士的父亲,唐纳德·哈里斯,并互许终生,生下哈里斯和她的妹妹。
但在她5岁时,父母就离婚了,此后哈里斯和妹妹一直跟着母亲生活。虽然是单亲家庭,但她的母亲一边读博,一边却丝毫没有放松对姐妹两人的教育。
母亲的坚韧品格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哈里斯,让她无论在求学,还是从政的道路上都能坚持下定决心做好每件事。
“正是因为她,我在成长过程中一直认为任何人只要下定决心就能做任何事。所有的孩子都应该带着这样的想法长大。”
她出生那年,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正席卷各州,而哈里斯的母亲作为热衷社会运动的一员,从小就推着婴儿车带着她一起参加抗议,再加上她长大的奥克兰和伯克利都是左翼运动之风盛行之地,更是在她幼小的心里埋下了社会运动的种子。
在她的自传《我们坚持的真理》(The Truth We Hold)一书中,她曾提到,母亲非常清楚,她养育了两个黑人女儿。
母亲知道,她与妹妹可能因非裔女性和移民身份受到歧视,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有意识地培养女儿对身份的认同感,并鼓励她们冲破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屏障,成为自信独立的黑人女性。
哈里斯在高中毕业后毅然放弃由白人主导的名校,而选择了入读久负盛名的黑人院校,有着“黑色哈佛”之称的霍华德大学(Howard University)。也是在这所学校,哈里斯完成了对自己黑人女性的身份认同。
硬核的印度妈妈们
梳理哈里斯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她的坚毅勇敢都离不开母亲的教育与引导,她曾多次在公众场合提及自己的母亲,并把她称做超级英雄。
“Shyamala Harris身高不足1米5。但你若看到她,会觉得她有2米高。她是如此坚韧有干劲。一直以来,我都很感谢她的养育之恩。”
此前,我们发布了文章“与盛产硅谷CEO”的印度人相比,我们差在哪里?讨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人正在占领美国硅谷。如今,哈里斯所取得的政治成就,让我们看到了印度裔在商业领域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有一个让笔者意外的数据是,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统计,在美国生活着近100万的印度妈妈。
在这些印度妈妈身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很多出身于印度的高知家庭,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攻读商业管理、电子工程等理工科专业,其中不乏硕士与博士,在远嫁美国后,仍能上班、带娃两不耽误,在育儿方面更多展现出虎妈的硬核特质。
当然,印度妈妈们对孩子的期待值也普遍偏高。据《印度时报》报道,在印度,有51%的家庭以孩子的成功作为目标,而在美国这一比例仅为20%。
为了让孩子能在白人主导的异国他乡获得一席之地,印度妈妈们从小就开始为孩子规划全套精心的培养计划,包括购买好学区的房源,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演讲能力和动手能力,花大量时间辅导孩子学业,以及主动与老师之间建立频繁沟通。
在电影《起跑线》中,一对印度中产夫妇,米塔和拉吉为了让女儿进入顶级私立学校,尝试了各种方法,包括伪装成上流人士和为拿到贫困生20%的教育资格而装扮成穷人住进贫民窟。
虽然电影有一定夸张成分,但不难看出印度家庭在给孩子挑好学区这件事上的用心程度与华裔相比也毫不逊色。曾有美国地产商感叹,全美的好学区都让印度人占了,他曾经所在的好学区一个班级20人,有18个是印度孩子。
而在一项针对29个国家2.7万名父母发起的国际调查结果中显示,印度父母最愿意为孩子的功课付出时间,95%的父母愿意帮助孩子学习,而62%的调查者表示一周辅导孩子的时间在7小时以上。
此外,72%的印度父母认为印度的教育水平在过去10年进步很大,比例高于其他28国,还有87%的父母认为孩子就读的学校教学质量好。
层出不穷的印度裔CEO
也许,正是印度妈妈们在育儿上的不断付出,才让印度在近年来涌现了一批科技领域的领军人才,如谷歌的CEO桑达尔•皮查伊(Sundar Pichai),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此外,在Adobe、诺基亚和百事可乐等世界500强公司也能频繁看到印裔CEO的身影。
《财富》杂志曾给出一个让人惊讶的数字,在世界500强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担任CEO职位。
除了企业界,在政界学界也到处是印度裔的身影。从哈佛大学商学院院长尼汀·诺里亚,到芝加哥大学商学院院长苏什·库马尔,都是印度人。
比起多数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华裔,印度裔的少年们由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演讲训练,在沟通与演讲方面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再加上懂得如何包装业绩,在思维方式上也更西化,因此进入职场几年就一路晋升到了高管职位。
而深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在光环的背后,是印度妈妈乃至整个家庭持续的付出。
印度式教育值得华人学习什么?
抛开虎妈方式不谈,印度妈妈们身上的确有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地方。
为孩子提前规划方向 培养沟通能力
首先,从小帮孩子明确发展方面。想要在异国他乡与白人孩子竞争,结合本国教育优势和未来职场热门专业综合考虑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很多美国家庭还在推崇快乐教育,带着孩子到处玩的时候,印度妈妈们已开始严格安排各类补习班的时间了。
在专业方面,印度妈妈们也有自己的偏爱。正如华裔在公众的印象中以数学见长,印度妈妈们也有意识地将孩子往STEM(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领域培养。
尤其是对男孩而言,没有比工程师更好的职业发展了。在美国,想要获得一份可观的收入,得到更多的职场发展机会,甚至实现整个家族的阶级跨越,理工科都是不二之选。
毕竟,如果没有从小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技能和爱好,而任其与美国孩子一样接受宽松的西方式教育,等孩子长大想再回过头选择STEM等热门领域时,赛道上早已被其他族裔的孩子们占满了。
而实际也证明了,印度妈妈们的决定是多么富有远见。如果没有她们当初的选择和坚持,就不会有如今硅谷叱咤风云的印裔CEO们。
其次,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沟通技能和社交能力。相比华裔妈妈的后知后觉,很多印度妈妈在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已经把之后几十年的教育计划都排好了,更是对如何进入美国上层社会了如指掌。
她们深知,沟通技能和谈判策略是成为美国企业高管的必备素养,因此从小就让孩子参加各类辩论和演讲培养班,培养他们的沟通与演讲能力。
虽然很多人对印度群体存在误解,认为英语是印度人的母语,有天然优势,但殊不知80%的印度人母语仍是印度语,英语只是第二语言,仅有2%的印度人把英语作为第一语言。
但不同于华人对口音准确度的追求,印度学生不太在意说一口不标准的“印度式英语”,而是更注重流畅度和演讲内容的感染力。
抱团文化 搭建硅谷“印度圈”
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印度妈妈还会带着孩子参加各类社交活动,如朋友的婚礼、各类派对,在活动中形成一个庞大的关系网,在必要之时互相提携、抱团发展。
“抱团文化”让硅谷形成一个欣欣向荣的印度圈生态,也让来此的印度员工能享受人脉带来的便利和额外福利。在硅谷的印度企业家协会还为一批又一批来硅谷创业的印裔提供了从人脉、业务指导到资金多方位的支持。
全民学习MBA 培养复合型人才
另外,相比华人对学位和技术能力的追求,印度式教育倾向于对管理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翻开印裔高管的简历,几乎每个都有MBA的学历背景,学习MBA成了每名印度学生的必修课。据悉,在硅谷,拥有MBA的印裔占比高达28%,而华裔却仅有7.2%。
在管理型人才培养方面,印度也比中国早近30年,最具代表的是印度管理学院IIM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与麻省理工开展了合作,如今IIM更是成了全球商学院中的佼佼者。
背水一战的决心
而且,与生活优渥的华裔妈妈不同,在美的印度妈妈们面临的是背水一战。因此,她们只能在培养孩子时下狠心。如若她们不能在美国拼出一片天地,等待她们和孩子的只有脏乱差的家乡。
正是这样的决心,让印度妈妈们能沉下心,为孩子规划出最适合他们的教育方向,也能坚持陪孩子走完整个枯燥的训练过程。
同为亚裔,印度裔近年的迅速发展确实值得华人关注。与其和美国妈妈学习西方式的教育,倒不如和印度妈妈们一样为孩子选择一条更适合他们自身的教育发展之路。
毕竟想让孩子与拥有天然优势的美国孩子一较高下,策略性的教育方法和适当高强度的刻意练习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往期精选
与“盛产硅谷CEO”的印度人相比,我们差在哪里?
印裔人才在美碾压华裔: 中国孩子到底缺少什么样的教育
踏足八国探讨教育的纪录片《学习的人》,有哪些值得我们深思的?
《他乡的童年》:五个国家的教育令人羡慕,还是看上去很美?
旅居美国20年,亚裔家庭的教育到底缺什么?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