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校长唐江澎:我们的课改不应该是“套餐”,而应是精致的“菜品”
作为一名浸润教育行业多年的思考者和实践者,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校长唐江澎在去年顶思举办的2020 RAISE亚洲国际学校大会上,分享了关于“学校一级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的方法思考”。
今年两会后,唐江澎又基于疫情场域下的灾难教育现状进行了深入和系统的思考,并就如何在灾难场域下进行整体框架规划和实施切实有效的灾难教育路径提出了方向性指导。
在就未来的课改方向上,唐江澎从政策空间与中国课程的有机衔接和中国学生未来的增值发展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与探讨,并呼吁政府尽快出台公立学校购买优质课程的套餐式政府采购机制。
整理 | Kate
编 | Mina
*以下内容整理自唐江澎校长在2020 RAISE大会上的主题发言和疫情下的思考,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我们在谈论教育面临的易变性、不确定性、模糊性的同时,也应关注另外一方面,就是大体不变及明晰、确定的东西。只有把这些都厘清后,面对时代的复杂变化和模糊时,才能真正找到我们的路径和基本的应对对策。
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撞,我们今天的学校教育应该做出怎样的应对,从这种应对中,我们再来思考,任何一种教育当稳定性面对不确定时,应该作出怎样的专业应对。
任何教育内容都必须寻找基本载体,这就是课程。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由(2020)年初延续至今的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我们的学校课程究竟做出了哪些应对?
我先来和大家谈谈中国的课程结构。作为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设计专家组的核心成员,我参与设计了现行的课程方案。现在我们的国家课程实行三级课程架构,这种课程架构有助于让课程权力由集中走向分享,这是一种政策选择,而选择的背后也体现了国家课程的发展趋势。
在这样的课程结构中,国家课程占了较大比例,此前出台的2020版《高中课程方案》,已明确144个学分中,校本课程仅保留14个学分,而其他130学分是国家统一开发的课程,以保证我国在实现教育目标、基本面和课程方面的统一性与稳定性。同时,也给我们的学校预留出了足够的课程开发政策空间,以保证课程的自主性、灵活性和适切性。
在我接触了一些从事国际课程教育的业内人士后,发现对中国的高中课程体系缺乏相应了解。他们希望把整套课程体系放到中国高中来,开办国际课程,结果只能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办国际合作学校,学校开办的那天,其实就决定了学生出路只能是通向国外大学。
另一种是选择与公立学校共同开办国际课程班,就是把办国际学校改成办国际部。在很多中国学校都有这样的课程,现在也办得不错。
但即便我所在的无锡,人均GDP已达到27000美金,能承担高额国际教育学费的人数,大概也仅占学生总数的13%。这样的态势使得大量将来有志于在国内接受国际教育的孩子,与我们的国际课程无缘。
下面,我想分享一些我们的思考和尝试,也希望能让更多从事国际课程教育的人士关注和参与探讨这一话题,特别是那些计划或者尝试做双轨制、高考和出国双向选择学校的老师和管理者。
公立学校需要大量高品质的国际化优质课程,但必须先搞清楚三件事:
第一,必须有政策空间;
第二,必须考虑与中国课程有机衔接;
第三,必须考虑中国学生的增值发展。
从事国际课程开发的同仁们,必须了解一个概念——课位。每天从早上到下午哪个课时安排国际教育?没有课位,就没有教育机会。因为经典课程的定义就是课+程,课就是内容选择;程,就是时间与机会的安排。
今天普通高中需要面对高考,从早到晚,时间排得满满当当。谈创新教育,谈STEM和跨学科探究,必须有一个前提,在哪节课上做这件事?没有课位,无法实施。这就像开饭店的人不讲就餐时间和餐座,怎么开饭店?所以到公立学校销售课程,不应该是“套餐”,而应该是一个精致的“菜品”。
建议政府以采购方式
让更多孩子享受优质的免费国际课程
我在各种提案中呼吁,我国应尽快出台公立学校购买优质课程的政府采购机制。如果这样的机制能打通,今后就能出现优质课程的提供商,甚至是单品提供商,而不是套餐提供商。打个比喻:一个江苏学校售卖“川菜”体系,不能只卖一个“菜”品,我们应该让喜欢那个“菜”的孩子选那份“菜”。
比如我们引进了哈佛演讲课程,用政府采购的方式让所有孩子能免费享受优质国际课程。如何仔细核算课程成本,每节课政府大约需要给每位选课的孩子补贴200块钱,让很多贫寒家庭的子弟有了享受优质国际课程的机会,更有一些学生获得了海外高校的全额奖学金。另外,我们学校还设立了由德国教练授课的击剑课程。
我对我们的区领导说,早些年,学校申请经费是为了盖房子,后来是为了买设备,现在房子盖好了,设备有了,经费主要也是为了买课程。我们可以用课程投入来整体改变中国高中教育的品质。这方面市场很大,所有学校都有需求,但前提是政府每年能够拿出大量资金去购买这样的课程。
基于疫情场域的思考:
如何把握灾难带来的创设课程机会
面对新冠疫情这个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学校灾难教育的展开应着重于依托课程载体,将灾难教育课程方案纳入整体规划学校层面的课程框架中,在灾难场域下创造性展开各类专业教育活动。这场灾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生课程的重要场域,在这个场域里开发的课程,能够滋养人的精神。
过去20多年间,我国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但遗憾的是在灾疫当下、学校教育对象需要长周期居家隔离的课程机会面前,很多学校未能及时响应和充分释放能量、彰显功效,灾难教育仅在经验层面零星展开,更成熟的教育课程还有待将来开发。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解决好两方面的问题。
首先,强化教育管理部门课程开发指导与监管的角色意识,建立及时满足现实需求的课程响应机制。
如果从课程专业观察,这种响应机制似乎并不完备,教育部门应对灾难危机的重点,主要是对开学时机的选择(停课和推迟开学),对既有教育进程的安排(“开学后利用周末补课”、暑假延期),都还只停留在行政管理层面;而体现在专业属性的业务指导方面,则集中于非正常在校教育情境下对教学手段的新要求(“线上教学”),关注应用现代技术“怎么教”和“怎么学”的教学方式变化,缺少对“教什么”和“学什么”等课程内容的系统谋划。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课程机构与专业人员在课程开发职能方面受到国际课程开发程序严格、周期漫长和难以及时应答等现实特征的影响,要求他们迅速开发相应课程显然不切实际。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机构可以在灾难下的课程开发中缺席。对这些机构而言,不妨考虑适时发布“灾难教育课程开发指导纲要”,在特殊时期为基层学校课程开发提供有力的专业指导与技术支持。
针对指导学校应急防控的文件详尽而专业,为基层学校提供了规划的操作范本,但指导灾难教育课程开发的文件却难得一见,偶尔提及也大而无当,宏观得无法触摸。
这一次灾难教育课程开发的整体迟滞甚至无为,显现了三级课程架构长期存在的责任短板,这也是学校层面课程随意开发、失于监管的深层原因,应该从机制上着手解决。
其次,强化学校一级课程整体开发的责任和担当,不断提升课程开发的能力与质量。
三级课程架构赋予了学校课程权力,也增加了课程责任,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学校一方面要以“忠诚”为取向,有效实施国家课程;另一方面要以“创生”为取向,“根据学生多样化需求,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科学设计开发校本课程。
现在的普遍现状是,基层学校实施国家课程的一手比较强,即以灾难教育而言,许多老师已在学科课程框架内进行了创造性探索,积累了成功经验。但校本课程开发一手相对弱,不能及时用课程形式满足处于灾难危急中学生的现实需求。
因此,学校层面应当努力摆脱课程消费者的心理依赖,走出被动等待上级文件的境地,在课程政策与权力框架内积极作为,建立运行畅通的课程开发机制,把握机会规划,建构灾难教育课程体系,并在推进课程开发实践中丰富教师的专业经验,提升教师的课程能力,进而提升学校的整体课程创生能力,以高品质课程满足灾难教育和学生发展需求。
每一次灾难都对人类生存提出了挑战,也总以极端方式迫使处于灾难中的人们淬励意志,进而寻求灾难问题的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次灾难也为我们的灾难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课程资源和不可复制的课程机会。
坐失战“疫”场域的灾难教育窗口期,而预备在未来课程中展开,似乎并不是最佳选择。
我认为,战“疫”情境下学校层面灾难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遵循三条基本原则:
第一,基于灾难情境
对于绝大多数中小学受教育者而言,在他们的生命历程中,第一次这么近、这么久地遭遇了真实灾难。他们不能在阳光下奔跑,不能在街区里穿梭,不能与伙伴们欢歌,不能与亲朋相聚,他们和他们的家人以及所有社会成员一起生活在新冠疫情引发的灾难危机中,在宅居隔离中度过学习生活以及加长版的假期。
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灾疫当前”就是中国年轻一代当下所处的教育环境,他们前所未遇的经历、心灵震撼的体验和铭心刻骨的记忆,就是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课程、教学和活动,这些学校教育所涉及的重要元素,都在“灾疫”主题的统摄下,汇集于具体时空场域,作用和影响学生的生命成长。
灾难为我们提供了当下性、现场性的真实场景,提供了亲历体验、审辩探究的多种学习方式,提供了网络微信、影视纸媒等多样化的资源获取媒介;最有效的灾难教育就应该借“境”而为、顺势而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在他们的生活模式中展开,烙痕于他们生命的深处。
例如:“校长阅读课”专题,选择了武汉病毒所科研人员介绍“新冠病毒”的科普文章和南京大学专家预测疫情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那一个个专业的概念,那一组组繁复的图表,在这一场景化的学生阅读行为中已不再是平常那种与生活无涉,只与考试相关的混合文本或练习材料,而是隐含了与生命关键信息攸关的重要资料。在灾难场景的阅读期待中,阅读的真正意义发生了。
第二,突出主题统摄
灾难不仅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也展示着鲜明的教育主题。我们要根据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不同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从灾难场景中提炼出适切的课程主题,统摄课程开发,使具体课程内容各有分担又有指向,形成“辐辏”格局。
例如:“校长阅读课”推荐了文艺评论家汪政写的《我们需要怎样的“抗疫文艺”?》一文,文章对“灾难文艺”主题的梳理,有助于我们把握灾难教育的人文主题,因为文艺是教育所依赖的精神产品生产者、供给方,配置在课程资源中的文艺主题常常也是教育主题。
他认为,不同阶段的灾难文艺会体现不同的思想情感主题,当下阶段“必然会服从社会总体需要,体现国家与人民的意志,反映疫情与民众生活,同情和悲悯受难者,特别是发掘抗疫主体的不屈精神、大爱情怀与无私奉献的勇气作为中心主题,以提振民众抗击灾难的信心,甚至以文艺方式科普防疫知识,生动形象地描写健康科学的生活等”;随着抗疫进程的发展,“特别是对抗疫中涌现的动人故事与英雄人物的表现,对在抗疫中体现出的民族大义、人道情怀,对在这次抗疫中生成的特别精神力量将是创作的重中之重”;
而影响长远的优秀灾难文艺,还应该“在发现与反思中建构人文精神”,“不约而同地寻找、思考灾难中的人们所体现出来的精神,以及这种精神的渊源、内涵、现实表现以及对国家、民族、人类与未来的意义”。
课程主题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核心指向,是实现课程立德树人价值的表达形式。锡山高中战“疫”情境灾难教育主题,参照学校历史传统中“勿懈勿怠,作民之良”的教育追求,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发展学生关键品格、核心素养的要求,依据学校“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智慧卓越和情感丰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练出“善良人性、智慧担当和问题解决行动”等教育主题,表达为“直面灾难,用我们的善良和智慧向世界贡献一个问题解决的行动”。
课程主题不等于课程目标,两者有联系但区别明显,我校灾难教育“呵护生命”专题的课程目标这样描述:
1、研究你的居住环境,根据地形、小区建筑分布和房屋内部空间结构,设计、绘制灾害逃生路线图(按比例尺)。
2、研究本地区可能发生的灾害,完成家庭防灾急救包筹备方案,说明各类物品的作用及使用流程。
3、在专业人员的视频指导下,完成心肺复苏练习,掌握心肺复苏术。
可以看出,课程主题是应然性的,更多体现着课程目的与价值的诉求,为课程目标的确立指示方向;课程目标是实然性的,具体描述了学生在历经灾难教育后的变化。
第三,整体规划建构
如前所述,战“疫”情境下的学校灾难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建构,必须是在国家课程方案的整体框架内展开,既不能无为,也不能乱为。就高中而言,必须把握住三个重点:
一是设计好两个大类灾难教育课程。各高中应出台学校《战“疫”背景下的灾难教育指南》,指导各学科依据学校灾难教育主题,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内容,适当调整教学进度,形成“学科灾难教育大纲”,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实施。
锡山高中开展的 “校长阅读课”,就是语文学科在真实情境下尝试的大单元大任务语文综合学习设计,以灾难主题为统摄,打破课标任务群的疆埸,在融通与综合中完成学习任务。校本课程则采用单独一门课的形式,设计、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灾难教育课程方案》。
二是对接好课程评价体系。学校专题教育课程化的基本要求,就是既要关注教育活动归于课程,即解决“菜要装进篮子”的问题,实现课程开发的有序化;更要关注以专业要求规范组织,即解决“随便装篮都是菜”的问题,实现课程开发的专业化。评价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关键,高中尤其如此。锡山高中的“灾难教育课程方案”对评价的设计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落实课时保障过程。课时是对课程机会的安排,没有“程”也就无所谓“课”。课程分6个专题,每周2课时集中学习、1课时自主实践,目标明确、内容详细、评价要求清晰,实施操作可落实。
2、重视证据多样评价。学生分专题对照考核要点,可在线提交佐证材料申请评定,返校后现场评定。由每个专题授课老师组织师生团队分专题评价,最后由班主任依据专题评价结果记入总评。
3、赋予学分纳入“综评”。分为优、良、合格和不合格4个评价等第,合格以上获1个学分,录入江苏省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评价佐证材料上传“综评”平台。
三是把握好课程开发技术规范。强调技术规范,既是为了保障课程开发质量,也是为了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校组织的课程创生能力。这一方面,我们的确应该向“逆行”的天使们学习,不论战“疫”要求多么急迫,他们绝不会降低专业标准、放松专业要求。我们也绝不能因为强调课程开发的时效性,就一哄而上制造经不起学理推敲的课程活报剧。
一个课程方案,应该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进程安排、课程评价设计和资源条件需求等基本方面,这是8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课程开发基本经验的结晶,也是必须遵守的专业规范。就如前文引述的行为性课程目标,也有专业叙写要求,可以站在学习者的角度,选用外显的动词,叙写历经学习后学习者便于观察和评价的变化。
综上所述,任何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都不会给学校的灾难教育预留准备的时间,但正因如此,我们才应在任何时候都做好灾难当前的教育准备。地震、洪水、火灾,一次次给过我们沉痛的警示,但警示过后的灾难教育却并没有发生多少实质的变化。
如果这一次我们能够展开深入、系统的思考,探讨灾难当前的教育选择,着手建构灾难教育的整体框架,明晰学校实施灾难教育的有效路径,那么为灾难预做的教育准备,必将深远地影响我们民族的下一代人,形成他们抗御灾难的精神力量和行为能力。
往期精选
聚焦2035,助力国际教育创新岛建设——首届海南未来教育论坛在琼圆满举行
“微留学”不是传说!看巴蜀云校如何探索“云课堂”
“全人教育”出圈,9月开学!“威雅系”落子南京
岑建君:不要复刻英美,我们要办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
耶鲁大学终身教授:中国教育不转型,就只能培养最低端的劳动力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2020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