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建君:不要复刻英美,我们要办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
新冠疫情暴发导致各国陷入混乱;以中美对抗为标志,双边、多边关系趋于紧张;由于经济下滑,美利坚等国种族主义抬头,留学环境不复往昔……
国际教育的天,真的变了么?
文、编 | 玉关虎竹
在3月27-28日顶思和唯寻国际教育联合举办的第六届ISCS2021升学指导峰会上,北京王府学校总督导、中国驻美大使馆原教育公参岑建君指出,疫情下出国留学的基本盘并未发生改变,Top50的国际高校申请量反而会提升;新时期下,我们还稀缺四类高端人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小语种人才,国际组织人才以及智库人才。
顶思就热点问题深入采访了岑建君先生。他还指出,近期美国民粹主义的抬头令人担忧,如果美国经济持续下滑,针对亚裔人群的暴力事件仍会持续。总体来看,留学家庭对美国的形势应采取观望态度,并积极做好两手准备。
▲岑建君先生发表演讲
01
后疫情时代,
出国留学基本盘未变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给国际教育带来了很大冲击,不少家长和学生对国际教育之未来产生了疑虑甚至动摇,但是岑建君依然认为:即便在疫情下,出国留学的基本盘也并未变。
一系列数据可以印证这一点:
第一,金吉列去年年底发布了一个调查报告,覆盖250个家庭和44个学校。结果显示,86%的家庭对出国意向没有发生动摇,只是出现国别或专业选择的变更;13%的家庭采取观望态度;只有1%的家庭放弃了原有的计划。
第二,全球MBA专业委员对中国240多名学生进行了综合性调查,结果也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于出国留学并未产生动摇。
第三,美国大学在疫情期间的国际招生人数总体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前50名的学校申请量反而会提升。比如:最近哈佛、耶鲁收到将近5万个申请,为此甚至不得不推迟发放录取通知。
这些数据表明,尽管疫情带来的影响是铁定的事实,但是大家出国留学的需求和愿望依然存在,国际教育的风向不会逆转。
02
三大发展趋势下,
亟需大量国际化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将是长期的、旺盛的。为什么这么说?岑建君分析,我们当今面临三大发展趋势:
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不会变。全球化给世界各国带来的好处有目共睹:将近50年里,全球经济总量从1970年的20万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80万亿美元,提高了整整4倍;人均收入从1970年的5000多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1万多美元,提高1倍;此外,世界贫困人口成倍下降,人均寿命大幅提升……此种情势之下,美国的脱钩举动完全是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不得人心、注定会失败的。
第二,世界经济中心由西向东的转移趋势不会变。1980年,亚洲经济总量只占世界的20%,但2019年便已增至40%,翻了一番,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更是超过了50%。如果缺少亚洲,世界经济不可能获得更好地发展。
第三,中国经济持续向好的趋势不会变。40余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国家已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最大贸易国、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工业国以及外汇储备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亿,中产阶级人口达到4亿,到2049年,我们将全面步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疫情期间,我国控制得相当好,经济一枝独秀,世界各国都积极看好中国的发展。
疫情终将会过去,经济全球化会回归正常轨道,迎来更大开放格局。彼时,产品、资金、人员、技术的互动将会变得更加频繁,并带动政治、外交乃至军事的互动,要求我们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以适应上面说到的三个发展趋势。
03
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教育要扩大开放
今年到了“两个百年”历史交汇期,为了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必不可少。根据国家制定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远景目标》:再经过15年努力,即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那么,这对于我们的国际教育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呢?
第一,对外开放。
今后,我们还将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畅通国际国内资源的交流,优化对外开放结构和布局,包括来华留学、出国留学以及合作办学等。
第二,提质增效。
一方面,进行课程融合。过去中国引进了国际上各种各样的课程和考试,但是引进和消化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还要进入到“2.0版本”,也就是融合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课程体系标准。
另一方面,出国留学布局要优化。岑建君认为,现在我们的学生去到英语国家的比重很大,这样的布局结构不甚合理。尤其在当今“一带一路”倡议下,我们更需要小语种人才的培养;此外,不应鼓励留学向低龄化发展,日本提出“和魂汉才”,我们的国际化人才首先也要强调“中华魂”——一个人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都不了解,那么不论去到哪里都无法得到认可。
第三,扩大合作空间。
首先,在今后10-20年当中,我们的资源引进要有条件和针对性,不要“大水漫灌”,什么课程都引进来。这一点我们要向新加坡,特别是中国香港学习,他们的引进条件和门槛设置很高,因而留下的都是精品课程。
其次,进行办学主体改革,例如鼓励线上学位授课等。岑建君注意到,印度目前对线上办学的政策很开放,已批准30多个顶尖印度大学进行100%的学位授课;我国海南省现在允许国外大学独立办学,那么这个政策今后能不能推广到其他省市?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的人才资源是过剩的,比如,疫情期间美国已有30多万大学教师失业,33所大学永久性倒闭——如果我国允许线上学位授课(或部分学位授课),或独立办学模式(独立合作办学模式)推广到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彼之教育资源便可在中国的土地上深深扎根、开花结果,上述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研究的。
04
国际化教育,
最稀缺的四类高端人才
在国际教育发展过程中,岑建君认为我们还有很多短板,最显著的是高端人才短缺:
第一,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既懂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在我国奇缺,在“一带一路”的建设过程中,这一点尤为凸显。
第二,小语种人才。今天我们的领导人去中亚,身边居然还要带着俄语翻译;各种小语种人才的缺乏,会影响我国对外交往的需要。
第三,国际组织人才。我们现在是会员大国,按照国际组织的规定,缴费越多,派到这个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就越多。但国际组织对人才的要求特别高,目前我国的人才储备仍远远未与大国地位相匹配。
第四,智库人才。我们的智库成立不久,目前基本是运用英文资料进行研究,一些小语种方面捉襟见肘,很多研究人员甚至没有在研究对象国生活和考察过,这样得出来的所谓智库报告能有多少参考价值呢?
尽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和障碍有很多,但是展望未来,我们对国际化的前景仍然充满信心。
国际教育更要面向未来。希望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高质量人才,为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实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只有我们的人才得到充分保障,2049年实现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愿景才能达成。
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热点问题专访实录
▲岑建君先生接受顶思专访
Q
近日,美国因亚裔歧视而引发的枪杀案频发,很多人说这比疫情更令人担忧。您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岑建君:是的,尤其是亚特兰大3月16日发生的枪击案,8人死亡,其中6人都是亚裔,引发了公众的震惊。
有机构做过调查:去年3月至今年2月,不到一年,美国就发生了3700多件针对亚裔族群的攻击活动,数量不可谓不大。
对此,我们要看两个因素。首先是美国的经济状况,如果经济状况不乐观,民粹主义必然抬头,这类种族主义事件还会持续发生;其次是美国政府的态度,近期的歧视、攻击亚裔活动,我认为和特朗普的不当言行脱不了干系——疫情期间,他多次声称所谓“中国病毒”,其实美国是抗疫不力,甩锅第一。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如果不能谨慎言行,势必会对公众造成误导。
好在拜登政府已出面谴责这种行为,态度还算诚恳。但说到底,我们不能仅看他怎么说的,更要看他怎么做的。
我想跟有意赴美的家长和同学说,目前情势还需观望:一看美国的经济状况,二看美国政府的实际举措。
Q
这两年,中美间的对抗可以说已经放到台面上来了,此种情况下,教育交流还能走向正常化么?
岑建君:确实,中美关系不断恶化,且在几年内仍会持续下去。过去,美国主要是对我们的经贸进行制裁,现在则趋于全方位的遏制,这种紧张的关系或多或少会对国际教育产生影响。
不过从长远来看,比如20年、30年后,中美关系还会一直这样紧绷?那也不太符合历史规律。我现在担心的,反倒是美国的民粹主义,经济滑坡导致民粹主义抬头后,针对亚裔族群的攻击注定会增多,这对留学环境会是一个很大的破坏。
家长和学生要做两手准备,设立一个备选方案——可以将视线放到加拿大、英国,乃至一些非英语国家,如荷兰、丹麦等,这些国家的教育水平也都相当高。现在我国发展“一带一路”,也非常提倡留学渠道多元化,从而在国家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的来说,我对美国目前的形势持观望态度。
Q
说到两手准备,很多学生选择赴美留学是因为美国高校在世界排名靠前,像其他小众国家可能就没有那么多顶尖学校,这一点如何考量?
岑建君:不可否认,美国在科技、教育领域仍领先于世界。全球排名前100的学校,美国恨不得占据一半。
但实际上,被Top50录取的中国学生人数极其有限,像中国学生疯狂追捧的“藤校”,在中国的录取人数可能也就寥寥数百,比例太小了——所以,同学们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能力、爱好进行选择,眼光放得宽广一些,避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Q
留学渠道多元化,也正符合您所提倡的“培养更多小语种人才”?
岑建君:是的,“一带一路”从狭义上讲沿线有64个国家,广义来说共计120多国——语言文化、风土人情可谓各不相同,然而,既懂当地语言文化、又精于专业技术的人才在我们国家太少了。
中资企业目前对外投资已破千亿,但人才储备仍跟不上,从英语国家回来的人补不了这个窟窿,因为他们不懂当地语言,也不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法律。
现在,国内的小语种课程近半数是“新生儿”,设置专业的年龄还不到3-5年,其规模、质量都还很有限。所以,直接把更多学生送到小语种国家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90年代中国领导人去中亚访问,很多国家领导人提出,希望我们今后去这些国家的时候,不要用俄语做桥梁——没想到,这个梦想到今天还没实现,今天我们领导干部去中亚访问时还是得带着俄语翻译,这在政治层面上如何进行深层次感情互通呢?
Q
现在有人提倡“培养国际化人才,并不等于送孩子去美国或英国”,您怎么看?
岑建君:我们过去在这方面对学校的指导不够,媒体的报道也不够——中国政府鼓励创办国际学校,发展国际化教育,并不是说要复刻英国学校或美国学校。家长们也有一种误区:把孩子送到国际学校,就是让他学习英文,学习外国文化。
我们不是要办成英国、美国学校,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学校,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一个中国人,倘若连自己的文化血统都丢掉了,走到哪里都会被人看不起的。
Q
国际学校该如何与国际进行接轨,您有何具体建议?
岑建君:“接轨”这个说法我不是太同意,过去我们一直说要跟国际接轨,但现在教育界的理念应该翻新一下了——我们更多的要强调融合与创新。前几十年,我们引入了各种各样的外部教育资源,包括课程、教师、测试等。但接下来的阶段,应建立中国特色课程体系,包括属于自己的教学标准、教材标准以及测试标准。
我们常说“引进来、走出去”,但“走出去”靠什么?标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购买”欧美国家的标准。
Q
课程融合与创新是个庞大的工程,到底该从何入手呢?
岑建君:从小处做起。
中国人习惯爱玩概念,涉及融合与创新,都是从概念到概念,没有一个切入点。不久前我碰到一位老师,问我课改的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说很简单,就在我们手边。
比如英语,中国有自己的英语课本,也有国外的英语课本,我们可以将两个课程进行比较,看看英语教材有哪些差异,逐步形成我们自己的标准。
另外,在课程融合方面,学校跟社会机构各有优势,但现在这两股力量各行其是,学生在两个实体中游走,花费了很多金钱与精力,效果也不好。所以,社会机构与学校之间应当建立一种伙伴式的关系,以学校教学为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为学生服务。
目前在王府学校,我们正在实践三个学科的融合,除了刚才说的英语,还有体育和艺术。不仅做课程融合,还做线上线下融通;另外,将艺术、体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纳入一体化管理……我期待王府学校能够做这方面的排头兵,不断探索课程融合创新的新路径。
往期精选
上海世外教育集团布局长三角又有新动作,教育部发布幼儿培训违规禁令
从被退学到一代“女王”:这位88岁的“女孩”见证了日本教育的奇迹
新时代的编程教育,芬兰ICT教师培训免费示范课开放报名中!|顶思学院
“藤校霸主”北师大实验国际部,凭什么这么牛?
从心出发 共筑未来 | TIDE2021国际教师发展大会预告!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 2020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
● 2020 国际学校薪酬人才趋势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 国际学校人才招聘网站平台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