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培遭“团灭”,老师带货火出圈,背后“生存启示录”无比扎心
前阵子,新东方旗下“东方甄选”主播董宇辉双语直播带货火了。6月9日粉丝还在100万,14日已达1000万,两周内突破2000万。对于长期在国际学校集团里工作的教师们,可能对培训机构的印象是商业化、老师像销售。但在我看来,在民办教育政策越收越紧的当下,在学校和集团里工作的教师其实很多地方需要向培训机构学习。董宇辉能红,能带领新东方在“双减”毁灭性的打击下,重新火出圈,这值得老师、学校,甚至正在考虑转型的集团借鉴。
在国际教育行业一直隐隐的有一条“鄙视链”——顶尖IB学校 > 顶尖AP和A-Level学校,这两者甩开了普通IB、AP和A-Level学校,以及更小众的其他课程学校,最后所有学校再远远地甩开各类机构。
同样是A-Level老师,似乎在国际学校上课就要比在培训机构上课显得“高贵”,即使可能收益上不如后,尤其是“双减”前。
各大培训机构、素质机构、留学机构、择校平台都纷纷围着国际学校转,让我们都错以为,能在学校工作才是最优秀的,而很少仔细观察过,机构里的老师们特有的横跨教学和商业的能力与精神。
01
创业者之心,
教学和商业能否“跨界”?
培训机构里的任课老师很懂商业,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每节课的课时费和机构对外的售价,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每节课机构从他们身上赚得了多少收益,一个月下来,比起自己单干,自己少赚了多少钱。
于是在机构里任职的、最优秀的那群老师,常常怀有一颗创业的心,想为自己干。他们不仅教学能力强,还有很强的招生能力。他们很会线上线下地开课、做活动引流,会有意识地维护自己跟学生和家长的关系,知道说什么话能打动家长、能留住学生。他们也会观察同事和竞品机构里的同行,看怎样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并且关注政策时事,把握市场新动向,一旦有变,保持可以随时换个赛道的能力,从而将自己立于领先的地位。
教学老师懂招生,会调整自己以配合招生所需,更能理解每个学生来之不易。而机构里的顾问(即招生老师)也很懂教学。他们能如数家珍地跟家长分析IB、A-Level、AP等不同课程;对自己手里每个学生哪个单元学得薄弱,还需要补习多长时间,了如指掌;还能兼做升学指导,把学术、活动和大学申请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头头是道。他们知道,对学术和升学的专业程度,是让家长信任并签单的最重要的砝码之一。
如果说,培训机构的老师是“江湖人士”,那国际学校里的基层老师则可以说是“名门正派”,是“武林正统”,深受读书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熏陶。而且学校里的老师不知道学费收进来后是如何分配的,所以他们对“钱怎么流进来,流进来多少,流向哪些地方,流出去多少,我为学校带入多少,学校给我多少,学校是盈是亏”等等都不太敏感,也不需要敏感。因为学校里另有人专门做运营,负责把学费分配给各个关联方。
万事都有双面性。学校里的授课老师不需要做太多招生、家校维护的事,所以就不太清楚招生的难度。往内看,老师不太在乎流失几个学生,危机意识较薄,因为他们的工资并不与续课率直接挂钩。往外看,是不太了解当前市场的动向、家长真正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举个前段时间争论的很厉害的例子,如果外教流失,海归中教能否取代外教?认为能够取代的人,是从教学角度分析的,中教教得认真,会双语,像A-Level、理工科这样的,更适合中教教,且从民族心理上,没理由外教能教我们不能教。而认为不能取代的人,是从市场分析来看,不是中教能教,国际学校就能够不要外教。这要看同区域内、同价格的竞争对手是否有外教,如果他们有,家长就会觉得去他们学校更划算,这样一来我们就不能没有。这就是视角的区别。
02
“教学+商业”
组合拳能闯出新路吗?
由于培训机构的基石是全能型人才,而国际学校则是由不同专业的人才搭配组合起来的,所以两者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也大不相同。
机构里的人既懂教学又懂商业,所以老师一有名了就出去单干,顾问找几个老师一起合伙开公司,是常态。离职率高,不断培养人才,不断失去人才,是机构很无奈的缺点。
而学校里的老师因为不懂商业,所以很难出去创业。跳槽倒有可能,但跳槽很容易被“控制”——圈子那么小,背调就很关键了。所以学校老师一直都是象征“稳定”的职业。然而,弊端也就跟着来了。在学校里选拔出的人才往往是某一方面做得非常优秀的,而不是各个方面都懂一些的。在中层岗位管管跟自己同类的同事还好,一旦升到需要统筹各个方面,尤其是涉及商业领域时,教学出身的领导与民办教育顶层的,学经济、管理、金融、地产等出身的投资人们,常常会有激烈的矛盾。
举个我身边发生过的例子,核心论题:广东适合开IB还是A-Level学校?当时有位教育出身、非常热忱的领导认为应该开IB,因为IB理念先进,对学生的培养更全面综合。广东的学生埋在做题中太久,IB能让他们受益更多。但老板更看好A-Level,因为课程相对简单一些,适合的学生面就广一些,而且主要抓成绩,不像IB那么需要做活动,不仅考验知识还考验能力,而且广东的孩子基础并不算好,怕是不容易在IB中获高分。更何况,广东的家长比较看重结果,所以选A-Level这种更容易出分的课程,学生也就更容易收到好大学的Offer,从而能更容易地吸引到新生。结果就是,后来这位教育出身的领导离职了,他觉得老板没有从学生本身出发,过度迎合市场,急功近利。
谁对,谁错?
这就是典型的国际学校/集团面临的问题。教育领导因其出色的教育逻辑频频获得升迁和荣誉,而投资人因其出色的商业逻辑屡屡赚得盆满钵满。这些成功的经历又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逻辑的肯定,逐步形成了,甚至固化了自己专业看待事务/世界的视角。当已经定型的教育逻辑撞上商业逻辑时,磨合起来会需要一个比较长、比较痛的过程。
因此我认为,培训机构全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还是值得借鉴的。至少在中层岗位时就要培养既懂商业,又懂教学的人才了。这样从上至下推行某些方针时,阻力会小很多。至少集团和学校说起话来能在一个频道上,彼此能“听得懂”对方的语言和逻辑。只是要想好法子避免像培训机构那样,出现“能人离职”的窘境。不过现在由于外部环境的关系,离职也是跳槽居多,再也不是当年生机勃勃、创业团队四起逐鹿中原的时代了。
结语
如果现在国际学校的前景一片大好,老师们当然可以在学校里,安安稳稳地当老师,不需要为招生发愁,去学做“看人脸色”的事。
如果面向整个民办教育行业的政策一片大好,那我们的教育集团也当然可以任用单一人才,再把不同人才组合起来,慢慢磨合,也无妨。
可惜,我们不是。我们正在如履薄冰又不得不加快速度地转型中。
只有教育人和商人更好地理解彼此,这样才能帮助集团/学校更好地“活下去”。就像新东方一样,换个赛道,重新又成为了“顶流”。
作者:ABB
曾在沪粤多家教育集团担任管理岗位,在职业教育和国际教育领域经验丰富。目前主要在国内外投资收购、品牌和项目引进、托管运营等方面,从事“为学校找项目,为项目找学校”的工作。
作者 | ABB
编辑 | Zoey
运营 | 天悦
往期精选
“跨学科教学”鱼龙混杂:招生噱头?太费老师?野蛮生长?
教育、法学、心理学、艺术就业最差亮“红牌”,无药可救?
国际化学校挣扎在十八线小城的地狱天堂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第二季双语教师线上招聘会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