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向留学”视频暴露英国“水硕”之痛:师生皆中国面孔,恨不得中文授课

敖竹梅 顶思 2023-12-21

近日,一则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课堂视频火爆网络,视频中,尽管身在英国知名大学,但绝大多数同学甚至老师都是“中国面孔”,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


近日,教育部在“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上公布,自2013年后,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超8成已回国发展。海外学历似乎已不再是“留英”、“留美”工作的通行证,人才回流趋势愈发明显。人们也不禁质疑留学“镀金”的作用,特别是一年制英国硕士。“水硕”甚至成了英国硕士留学的一个代名词。此外,“反向留学”现象的蔓延也令“英硕”的声誉一路走低。难道“英硕”=“水硕”?其性价比和学历含金量究竟几何?这一教育产业的运行逻辑到底是什么?本期顶思为您揭晓真相。


01

三大因素加剧“反向留学”,

传媒、商科是重灾区?


近日,在这条英国留学生“偷拍”的视频中,英国某知名大学硕大的阶梯教室可容纳百人,但镜头一扫,放眼望去,除了零星几位黄发碧眼的欧美同学,大多数都是中国面孔,亚洲模样。同学间窃窃私语也能听到亲切的中文。远处讲台上的老师同样是中国面孔。引得网友惊呼——这是妥妥“反向留学”。


在不少社交平台上,一些以“远渡重洋读水硕,不如二本和专科”为背景音乐的“英硕”自嘲视频也广为传播。


根据英国大学公布的最新留学生数据显示,在中国学生人数最多的英国大学里,中国留学生占比近1/4。如此多的信号,勾勒出一个庞大的“英硕”教育产业链:一边是经费不断膨胀、燃烧的英国大学产业,一边是砸下高价学费,前赴后继的中国留学生。


事实上,在90后小伙郑衡看来,“英硕”群体一直队伍浩大。在他2015年留学时,其所在的专业就是中国人居多。入学后感到错愕的他到校第二天就向系主任申请换专业,寻找更符合“国际化”想象的留学生活。


而95后女留学生何雅回忆,她2019年入读英国某大学传媒专业时,发现中国学生占80%以上,班上20个人,只有4个欧洲同学,其余都是中国人。何雅说,这种中国留学生“人满为患”、甚至“反向留学”现象在传媒、商科、教育等领域更为突出。



然而,英国被“反向留学”之所以在今年引发激烈讨论,问题由来已久。主流媒体和顶思的研究显示——


其一,受疫情和中美关系等因素影响,许多原本意向为留学美国的学生转申英国,或英美双申,增加了英国高校的申请量,而由于英国“脱欧”的影响,欧洲学生丧失了留英的政策红利,人数因此有所减少,中国留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


其二,由于国内中外合办项目不断增多,以及国外大学与国内机构的定向合作增多,“2+2”、“3+1”,甚至“专科直升硕士”等项目的学生形成一个庞大的留学刚需群体;


其三,鉴于英国硕士学制短,基本只需一年,许多留学生并没有在国内本科毕业后就无缝衔接,而是选择暂时观望,直到今年3月18日,英国宣布全面解除入境限制,大批中国留学生蜂拥而至,因此,人数激增也来自于这一群体的积压。


02

英国“水硕”职场频翻车,

回国就业不香了?


实际上,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加强,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频繁,在国外任职的华裔教授也逐渐增多,“学生是中国人、老师也是中国人”的现象明显,“反向留学”未必不是一种趋势。


然而,“反向留学”火爆,“洋面孔”缺乏,在外人看来,是质疑英国对中国留学生“特供教育”,学术水平难以保障的证据;在留学生看来,也表达了他们对想象中的“国际化教育”的落差情绪。


“反向留学梗”传播的背后,也隐含着长期以来对“英硕”冠以“水硕”称号的认知。而“水硕”这一冠名与英国研究生的短学制,入学群体本科院校、外语水平、学术能力参差不齐有关。


“英硕”毕业的林瑾看来,留学生其实是一个“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尤其是英国留学生。确实有英国排名比较靠后的学校,低门槛招收综合能力不过关的中国留学生,很多时候英语能力都令人堪忧。他们回国之后很容易成为国内攻击留学生的话柄。“因为很多人对一个群体的偏见不是看上限,而是紧盯下限。”林瑾说。


除了在留学“鄙视链”上处于不利位置,近些年,“海归”成“海废”等现象凸显,“水硕”的就业情况也成为一大痛点。



资深媒体人杨森任职国内某大型媒体时,曾负责新人的培训、考察。他接触过大量的“海归”实习生和试用期的新人。杨森说,2005年以前,主流媒体用人倾向于国内985、211院校新闻、中文、英文专业应届生,但2005年以后到2015年左右,海外硕士学历的实习生和应聘者增多,考虑到国际新闻领域需要英文实力强,又学过传媒的人才,因此推行过较宽的用人机制,尽可能地多招聘、优先录用有留学背景的新人。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杨森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一位毕业于英国知名院校的传媒专业硕士,英语很好,能准确监控外国媒体的新闻,但其中文写作水平基础薄弱,甚至无法完成几百字的消息写作与编辑。


杨森发现,英国传媒专业硕士毕业,不掌握最基本的新闻常识的“水硕”不在少数。杨森对其学历进行追溯时发现,其中不少人的第一学历普遍较低,要么是市属二、三本、甚至民办大专,还有自考大专或中专。


但对于这些人而言,如果通过职高、中专、成人高考、自考等学历顺利申请去英国深造,回国后可以进入主流媒体、大型外企、“五百强”公司,也符合一些一线城市的落户政策。无疑是低学历“逆袭”的绝好机会。


经历过形形色色的“洋文凭”应聘者后,杨森所在的核心部门与人力资源部达成意向:在审核海归应聘者资质时,重点关注第一学历,严格考察。“对‘英硕’我们确实经历了从欣然接受到理性筛选的过程。”杨森坦言。


在杨森所在的新闻部,曾有一位记者中途辞职,花费数十万去英国排名前十的名校攻读硕士,一年后回国勉强回到老东家,继续从事原来的岗位,在职位和薪资上没有任何提升。鉴于这种情况,他跳槽到互联网大厂负责内容。新平台给他升职加薪的原因并不是留学经历,而是他多年主流媒体的工作经验以及国内211大学新闻系本科背景。


03

留学”多快好省“首选,

英国”水硕“基因从何而来?


在学历不断贬值,且国内考研“内卷凶猛”的形势下,“赴英留学”正在从出国镀金演化为一种升学选择。对于有深造刚需的学生而言,选择2-3年学制、备考时间长、录取率低的国内考研,还是1年学制、高花费、录取率高的英国升学,更需要优劣比较后,量力而为。


尽管“英硕”被不断质疑是“水硕”,但绝大多数企业招聘并不因其学制短,便形成偏见。相反,根据猎聘今年发布的《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从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大致是:海外QS100>海外非QS100≈国内985/211>国内非985/211。


不少行业极其欢迎有留学背景的应聘者。除金融行业之外,在早年教培风生水起的新东方,其教师队伍就“海归”云集;此外,“海归”硕士教师也开始成为国际化学校的标配。而今年上海出台的落户政策,以各项国际排名为依据给予“海归”落户优待,更是间接回应了对一年制英硕的“非理性偏见”。


事实上,在英国高等教育体制之下,“英硕”对于中国人而言性价比不低,比起国内2-3年的研究生学制,1年即完成学业十分高效,而其作用主要就体现在就业上“多快好省”,大多数企业招聘、落户甚至是国内读博深造并无障碍。


而近些年来,由于信息差减少,这一群体不断扩张及其光环的褪色,“英硕”的镀金作用确实越来越少。不少毕业回国后发展仍然向好的,大多是因为个人能力本身过关,学历的加持较弱。


“英硕”的庞大群体中,既有纯为文凭,留学一年,哑巴英语十级的学生;也有外语水平显著提升,融入当地文化、社会,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平台拓展视野的“学霸”。



这一泥沙俱下的现象与英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关系很大。实际上,英国“一年制”硕士提供的更像是一种文凭服务,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年制硕士正从“教育投资”逐渐转为“教育消费”。学术在其中需要学生自主把握,想努力,就有优质的平台和资源,想混文凭,以各种方式也可以勉强毕业,其进入机制便决定了“英硕”毕业生质量的参差不齐。


因此,与其纠结社会上流传的“留学鄙视链”,不如去实际观察“英硕”的真正目的和需求,只要达到目标或匹配需求,也是各得其所,皆大欢喜。


但在相关研究中也有业内人士表示,英国一年制留学产业是从语言班就开始进行“剥削”。然而,我们也不得不看到,英国这一“创收”产业也要寄生于其整体教育水平世界领先的基础上。


一些作为后起之秀的发展中国家也有拼命招收“国际生”,提升国际化水平的趋势,然而,自身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足以支撑,其国民教育体制是否具有全球性的吸引力还需要打个问号。


从传媒专业毕业的何雅目前已留英工作三年。对于在英国就业,比起申请一个创业签证,承受被大公司拒绝的风险,英硕文凭是她在伦敦找工作的基本通行证。在她看来,不像国内,本硕学历鄙视链明显,特别是体制内单位要求更严;英国本科生和硕士在就业上几乎没有太大差别。


从缺乏语言自信和资源优势,优先寻找有华人背景,即使福利、薪资都并不正规的小公司,到现在有信心胜任全英环境,纯粹欧洲背景的企业,先后辗转几份工作的何雅说,“英硕”留学的一年对她影响、改变巨大。


何雅认为,短期来看,“英硕”更像是一种消费,一次沉浸式游学,在没有任何经济压力的情况下,许多客观因素推动自己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社区、圈层,感受真正本土化。与此同时,她也被迫与国内熟悉的家人、朋友、环境分离,如何独处、关注自身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都是历练。


从长期来看,以全球化的视野关注到之前所忽视的议题,诸如塑料生产、动物保护、少数人权利等是她的新收获;而以更加开放和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不少家庭、学历双优的年轻人,放弃高薪工作成为“全球旅行者”,等,也让她不断刷新固有的认知。


因此,何雅认为,英国教育的吸引力,更多在于其文化社会内核,是否能给另一个来自不同文化世界的求学者提供国际化通行、认可的普世价值至关重要。


在“反向留学”愈演愈烈之下,何雅仍推荐有条件的本科毕业生留学英国,但建议留学之前问问身边已经完成学业的人,他们最大的感触在哪里,这也有利于审视自身,寻找坐标。“只有接触了第二个文化,才会反观自身的文化。”何雅说。


结语


近期,最新的泰晤士、QS大学排名相继发布。不少曾在英国留学的毕业生一众转发母校的最新“战报”,虽然学校的学术水平并不以一年制硕士群体为主要贡献力量,但这种集体荣誉感也无可厚非;相应地,对于“英硕”的群体被污名化,不少“水硕”也可以笑称“没有水的学校,只有水的人”。留学一年,且看长、短线收益。文凭、就业固然重要,但视野、观念的塑造,更值得以一生去反刍。


作者 | 敖竹梅

图源 | 网络 

运营 | 天悦

国际教育风云变幻,邀您一同锐意进取!由顶思主办的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RAISE2022将于11月4日-11月5日在广州拉开帷幕。本次大会获得了广州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指导与支持,由广州国际教育促进会全程协办。盛邀国内外教育界新老朋友共聚一堂!


RAISE 2022 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

11月4日-5日相约广州


RAISE2022第五届

教育创新发展大会


大会时间

2022年11月04-11月05日


大会地点

广州市海珠区


规模:600+⼈


形式

教育峰会+资源展+颁奖典礼+晚宴


参会对象

国际、双语、民办、公立学校高级管理者,教师;教育教研人员等,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从业者、教育产业投资人


大会组织

  • 业务指导单位:广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

  • 联合主办单位:顶思TopSchools、粤港澳办学团体发展协作会、集思未来

  • 协办单位: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


大会内容


大会参与方式


大会门票:1980元/人(大于等于5张门票可享受9折团体优惠)


更多相关咨询,

请通过扫码进入专题页面查看

👇👇👇


往期精选

精英过剩,文科生太多,美国社会动荡须反思教育

学校“灰色地带”家委会丑态频出,校方是幕后导演还是无奈?

“中外合作办学”亲历者:当小白鼠、曲线救国、中转过渡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 第二季双语教师线上招聘会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