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归回国热”身中致命伤:撞上失业潮、实习经验0、网课毕业

Zoey 顶思
2024-09-08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银行联合发布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报告显示,近十年,中国留学生数量显著增加,学成归国或短期工作后归国的人数持续增多。另据CGG早前发布的海归就业创业相关数据,2020年着手回国就业并向国内岗位投递简历的留学生人数较2019年增加67.3%,掀起新一轮“海归回国热”。当他们与国内大学生就业难,教培、互联网等诸多行业的失业潮相遇,“海归”们的处境是落寞、尴尬还是依旧具有竞争力?


01

海归享留学“红利”,渐成往事



从英国利兹大学传媒专业毕业的林君回到上海参加某大型报业集团“校招”已经是2016年的事了,却恍如昨日。林君记得,那天现场签到的名单上,姓名、学校等信息密密麻麻,一眼扫过,几乎都是名校生,其中不乏美国“藤校”,国内“清北”。“国际新闻采编岗位,仅招1个人,有超过60个人通过简历海选进入笔试环节,竞争极其激烈。”林君回忆。


猎聘大数据研究院在今年7月发布的《2022海外应届留学生就业竞争力洞察报告》显示,最偏好留学生的五大行业分别为金融、文教传媒、电子通信、制药医疗、互联网。尤其是金融,达到80.33%。至于偏好原因,企业HR给出最高票的三个理由是——相关岗位对外语能力要求高;公司人才需要多元化;更有国际视野,见多识广。毕业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金融专业的王辉分享自己求职时的经历说:“留学背景有加分,尤其是外商投资领域的企业还是喜欢有留学背景的学生。”



对于一些特殊专业,留学优势就更加明显。上述报告显示,在针对留学生岗位分布中,涉外事务、翻译的比例最高。这种几乎定制化的专业培养,造就了“毕业即就业”的红火局面。毕业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口译专业的舒琪初入就业市场时,就直接享受到了留学后的就业“红利”。


纽卡斯尔大学(以下简称“纽卡”)同巴斯大学、利兹大学、威斯敏斯特大学、法国巴黎第三大学等八所院校并称为“世界八大高翻学校”,是英国最早开设“中译英”口笔译专业的学校之一。因历史久,入学要求高,翻译专业成了纽卡的“王牌专业”。“几乎是飞机一落地,工作就定了。”舒琪在2013年回国前,直接联系了纽卡的学姐,得到内推的机会顺利入行做翻译。


舒琪介绍,学校的“留后”服务做得很贴心。纽卡有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校外导师通常是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建树的校友。他们会随时跟进毕业生的就业进展,为学生推介就业机会。名声大噪的口笔译专业已经从10余人扩招到舒淇读书时的30-40人,但同传媒、金融、IT等主流大热的专业相比,翻译专业的学生规模仍属“精致”,毕业生逐渐形成“纽卡圈”。“纽卡学生非常团结,有工作机会都会介绍给自己的同门。”舒琪欣慰地说。


02

0实习、网课毕业,

海归就业困境加剧


根据数字价值研究院发布的《引进海归回国就业分析报告》,1978年-2019年,累计655万中国学生留学,已完成学业的学生中,有86%的学生选择回国。加入国内就业大军后,“海归留学生”和“本土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被放在职场天秤的两端做比较。



猎聘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8年1月至2022年5月,国内外应届生的竞争力指数排序大致为:海外QS100>海外非QS100≈国内985/211>国内非985/211。


在这样的笼统排序下,真实情况却值得玩味。启德教育发布的报告《2021英国海归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仍有海归求职困难。而认为求职过程有困难的人中,51.7%的人认为最困难的事情是缺乏相关工作经验,50%的人认为个人缺乏竞争力。另外,就业环境“内卷”严重,也让很多求职者压力很大。


本科就读于英国TOP10学校、硕士毕业于帝国理工学院计算机专业的吴立对此深有体会。他坦白,同国内的同学比起来,自己在本科和硕士阶段的“0实习”成了求职致命伤,让他无缘互联网“大厂”。反倒留学优势并不明显,“面试的问题比较基础,我认为任何一个开设计算机专业的学校都会教这些知识。”目前,吴立在一家前沿科技公司做数据分析工作,这和他当初设想的“研发”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


值得注意的是,吴立读硕士时,正好赶上2020年疫情,他全程在中国境内完成了帝国理工学院的在线学习。和他情况类似的,还有另外70余名中国同学。这也加剧了“留学0效应”, 甚至被网友戏称为“电大毕业”。根据猎聘发布的报告,受疫情影响,不少留学生只能上网课,甚至都未出国门就完成了学业。因此,只有24.62%的HR认为疫情后留学生的竞争力提升了。


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剧,留学生的确不像以前具有稀缺性了。


但另一方面,留学培养的软实力在一些行业发挥着显著的优势。舒琪说,谈到“高翻”,一般都会提到上海外国语大学的翻译专业。该专业实行末位淘汰制,在2014年大概只有7-8位能够“出师”的毕业生。“从专业能力扎实程度来说,上外学生可能更胜一筹。但在国外学翻译,不仅要进行语言转化,还有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思维。”舒琪目前在上海做自由翻译,涉及金融、医学、贸易等多个领域,“翻译地道灵活”是客户经常给到的反馈。


北京某国际学校负责人林晖认为绝大多数的海归留学生是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的,尤其是毕业于世界前100名校的学生,他们具备相应的硬实力和学科专业能力,在解决问题、领导力等方面都远远优于国内985大学的研究生。


林晖说,学校的实习老师既有名校海归硕士也有本土985研究生,“给海归一个指令,他们能够很快地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去组织资源,最终完成任务。而国内学生要等待领导指令,推一步走一步,还不一定能做好,这是海归学生和国内研究生区别。”


而另一方面,“学历溢价”成为海外名校就业时存在的问题。资深教育顾问易军表示,学校曾经招聘过美国“常青藤”、英国G5等名校硕士生,“他们中部分教师有能力,但经验不足,已经按照市场上的最高价格定薪,入职后仍不断要求加薪。而他们的涨薪需求和他们的实际工作表现又不完全匹配。”


03

降维、降薪,海归能否突围?



疫情冲击,行业萎缩、就业压力……疫情三年,求职越来越难,海归学生的竞争空间正在压缩。


2020年疫情前,舒琪在自由翻译市场上做得如鱼得水,无论是业务量还是收入,每一年都大幅增加,平均年收入在60万以上。疫情爆发后,伴随着严格的封控措施及线下会议取消,收入直接腰斩。尤其在2020年前半年,“基本没有收入”。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后,这个状况改善了不少,但是“天天有会”的繁荣光景一去不返。舒琪很苦恼,不少会议改为线上,翻译单价锐减,甚至行业里开始低价竞争,行业秩序被扰乱。


面临行业“僧多粥少”的情况,新人入行也越来越难。早期,自由翻译有前辈带新人的传统,现在市面的活越来越少,前辈没有多余的资源分享给新人。“自由翻译一般都是靠熟人推荐,口碑相传。没有了‘传帮带’,就要艰难很多。”


与此同时,一些传统热门行业正在褪去光环。王辉2016年毕业回国后在某大型商业银行找到“产品经理”工作,主要负责转账系统优化。“专业不对口”成了困扰他的难题,工作起来也没有那么得心应手。“硕士学的是金融分析,主要针对投资,包括财务报表分析,概率学,计量学、衍生品、风险管理等。”王辉说,“真正做金融的是基金经理交易员研究员等,我们只是金融衍生出来的工作。”看着身边同学跳槽一波又一波,王辉目前仍在第一份工作上坚挺。“国内消费紧缩,投资热降温,整个行业都在萎缩。”王辉苦笑道,“大家都还在干,先苟着吧。”



行业大洗牌后,“用工热”退潮。比较典型的就是近两年教培倒闭引发的“失业潮”,还有从10年前就开始落寞的传统媒体行业。


资深媒体人魏征回忆,自己曾就职的北京某主流都市报媒体从顶峰时期的3000多人已经缩减到现在不到1000人。“一直以来,在一些主流官方媒体中,并不偏好海归留学生,而是更青睐国内985/211学生。现在伴随着媒体产业的动荡,绝大多数媒体都在压缩规模,包括事业单位属性的媒体,招聘人员的数量都在锐减,这就意味着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学生,专业岗位减少,行业门槛都越来越高。”


但同时,行业在大调整的过程中也会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就业机会。魏征观察到,过去的媒体从业者,第一优选考虑的肯定是主流媒体、大型媒体、专业媒体,但现在绝大多数都遍布于自媒体、新媒体、视频网站,或是在企业做品牌传播、公关等。根据猎聘发布的数据,这些新行业确实成为海归的聚集地。


04

考取国外大学不是冲刺是起步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首次破千万记录,刷新了历史峰值,再次被媒体冠名为“最难就业季”。海归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比拼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


协和教育集团总校长卢慧文认为,国内顶尖高校清华、北大已经闯入世界各大高校排行榜前50,同海外知名高校相比,国内顶尖学府的人才同样优质。从现实就业情况看,同样都是优等生,留学生确实有优势;同样都是中等生,留学生也有优势。但海外中等生和国内优等生比,可能还是存在差距。


严峻的就业形势及人才竞争正在倒逼教育改革。


生涯教育专家、橘郡美高(中国)总校校长左阳指出,就业不是光凭兴趣来的,一定要做得好,做得下去。“擅长决定你到底能不能做得好,喜欢能决定你能不能做得长久,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中要让孩子探索擅长和喜欢的,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而面对产业的快速更新迭代,新时代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培养基本素养,比如批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创造能力、可持续学习能力,这对于学生应对未来不确定性是至至关重要的。


卢慧文认为,从最近的义务教育新课标改革来看,能力导向、素养导向已成为无论是普通公立教育还是国际教育都在追求的目标。国内学生和国际方向的学生到初中高年级及高中,按照不同的培养模式升上大学。但到了本科毕业以后,大家都要统一面临继续深造,就业,创业,也就是无论海内外的毕业生大家都是共同竞争。所以,“如今拿到一个国际大学的录取已经不是冲刺的终点,而是人生起点。”卢慧文表示,教育要为人的一生做准备。



*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

作者 | Zoey

图源 | 网络

运营 | 天悦

国际教育风云变幻,邀您一同锐意进取!由顶思主办的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RAISE2022将于11月4日-11月5日在广州拉开帷幕。本次大会获得了广州教育局与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的指导与支持,由广州国际教育促进会全程协办。盛邀国内外教育界新老朋友共聚一堂!


RAISE 2022 第五届教育创新发展大会

11月4日-5日相约广州

RAISE2022第五届

教育创新发展大会


大会时间

2022年11月04-11月05日


大会地点

广州市海珠区


规模:600+⼈


形式

教育峰会+资源展+颁奖典礼+晚宴


参会对象

国际、双语、民办、公立学校高级管理者,教师;教育教研人员等,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从业者、教育产业投资人


大会组织

  • 业务指导单位:广州市教育局、中国教育学会国际教育分会

  • 联合主办单位:顶思TopSchools、粤港澳办学团体发展协作会、集思未来

  • 协办单位:广东省国际教育促进会


大会内容


大会参与方式


大会门票:1980元/人(大于等于5张门票可享受9折团体优惠)


更多相关咨询,

请通过扫码进入专题页面查看

👇👇👇


往期精选

“反向留学”视频暴露英国“水硕”之痛……

二三线城市国际教育加速内卷?顶流国际学校品牌抢占“洼地”

“中外合作办学”亲历者:当小白鼠、曲线救国、中转过渡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专业发展

社群活动

人才招聘

  • 第二季双语教师线上招聘会

会员服务

上海:021-60768001

北京:010-53382767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顶思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