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3年9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用户删除
作者:叶正松 来源:江淮医学
23年前,做了三年的流行病防治医生的池莉,因为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卫生防疫专业。
在离开这个疾病卫士岗哨的时候,这位武汉嫂子觉得人类尽可以忽视流行病,但是流行病不会忽视人类。如果我们欺骗自己,那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她将自己的担忧写成一部小说,取名《霍乱之乱》。
在这篇以流行病突发为背景的小说中,她用一种恢弘的叙事手法,预言般的为人们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武汉爆发疫情后,医生和普通群众如何面对猝发传染病,描绘了特殊时期抗击瘟疫的医生群像。
23年后,当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大规模爆发时,池莉的这篇小说被看做是神预言,重新被人们拾起捧读。
23年后,又一位叫做刘原的作家,用一种铁血般的文字,写下了一篇万箭穿心,旷世悲凉的文字:
正是1月20号那天深夜,我在暴雨如注中回到南宁,在大排档吃了老友粉和田螺。没想到的是,从那夜到现在,我们再也没在外面的馆子吃过哪怕一碗粉。世道骤变。
回到南宁的翌日,我去药店买口罩,得知全被抢购光了。我当时的脸色,绿得像初春的禾苗。有一天,我走了几公里,到所有的药店去问,都说没有。我两手空空,疲惫地在南湖边的石椅上发呆了很久。
大年三十下午,我和姑父在厨房里忙活,他是广西一家最著名的医院里的专家,我们边做菜边聊这次疫情,他淡淡地说:这种传染病,对搞医学的人来说是家常便饭,反正都逃不掉,只有他们上。
我活了40多岁,这是最忧伤的一个春节。
乌云压城,但我们终究决定回长沙。在暴雨中一路向北,路面死寂。除了加油,我们连服务区都不敢进。入夜时,经过衡山,沿途的村庄燃起清冷的焰火,我想起这是元宵之夜,整个春节都过完了,我才第一次感觉到年味。
多年以后,我会想起那个肃杀的残冬,草木伏霜,残阳滴血,逃亡路上的每一棵树木,都像是扛着长枪的行刑队。
有一晚,我看到李文亮医生去世的消息,忽然鼻酸,眼睛湿了。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过一篇课文,叫《猎人海力布》。海力布得到一块宝石,令他能听懂鸟语,但他不能泄露秘密,否则就会变成石头。有一天他听鸟儿迁徙时说即将山崩,于是赶紧劝村民逃难,村民不信,他被迫说出了秘密,自己变成了石头。
武汉发生了什么?武汉人自己并不愿说。除夕那天,家里给武汉的一位9旬亲戚打了电话,她什么都不愿说,不愿提。我朋友圈里的武汉朋友,从不诉说自己的遭遇,从不哭惨,甚至很少发朋友圈。而我从潮水般的信息中,知道他们的困厄和绝境,但他们就是这么硬气,不需要任何怜悯和同情。
新京报讲述了一个武汉女子“敲锣救母”的故事:
疫情期间,因母亲赵巧英被列为疑似病例,武汉女子李丽娜在阳台“敲锣”救母。
点击阅读:武汉女子阳台敲锣求助:“只要母亲活命”……后来呢?
几日后李丽娜也被确诊进入医院治疗。
3月,母女二人均治愈出院,在家团聚。
点击阅读:武汉敲锣救母女子,母亲出院了
赵巧英说,女儿当时敲的是家里的洗菜盆,救了自己和女儿两条命。这盆现在还在用,就算用烂了、用破了都不会丢。 4月10日, 敲锣救母的李丽娜正式解除隔离,她从母亲家开车回家,与两个多月未见的丈夫女儿团聚。回家途中她还特地买了礼物,去感谢曾经帮助她送菜的超市。
回忆起2个多月前引发广泛关注的敲锣举动,李丽娜形容是看到至亲“溺水快淹死”束手无策时,为了救命想出的办法。
所幸在敲锣后,母亲和自己陆续入院得到救治,“就像有人扔了个游泳圈,终于不用垂死挣扎了”。
近日,新京报记者与赵巧英进行了对话,看后令人心头一酸,百感交集。
新京报:“敲锣”前是怎样的状态?
赵巧英:每天高烧、喘气、不能说话。后来有些严重,不能吃饭,下不了床,我女儿给我买了轮椅。不能说话时,就用我外孙女玩的一个铃铛交流。我把铃铛摇一下,要是肚子饿了,就指肚子,喝水吃饭就指嘴巴,上厕所就用手往外面指。
新京报:当时女儿是怎样的状态?
赵巧英:我心里很难受。眼前好像看到我姑娘从小长大时的所有场景,我们相依为命,姑娘很小就是我一个人带,到现在,包括她上学结婚生子都是我一手操持。她天天早上都在家里,拽着我的手哭。我说是不是妈妈不行了,她也不说,当时我意识也不是很强,她说你一定要挺住。
新京报:女儿敲的是锣吗?
赵巧英:她敲的是我家洗菜的盆子,坐在那里边哭边敲,盆底都被敲凹陷了。回想起来,“锣”一敲,救了我和她两条命,以后它用破了用烂了我都不会丢,它带给了我的第二次生命。
(赵巧英站在女儿曾“敲锣”的地方)
新京报:知道女儿也感染肺炎后是怎么想的?
赵巧英:天天在那里哭,每天都吃不下,晚上睡不着,就到走廊上走去走来。直到最后她出院了,我才开始睡觉。
新京报:母女团圆时的场景还记得吗?
赵巧英:当时我回来时候,她已经把饭做好了。她很高兴,还抱了我,说妈,我没想到你能够恢复这样。我心疼姑娘,后来我给她做饭,她不愉快。我说你把我救活了,我是来给你服务的。
新京报:接下来有什么打算?
赵巧英:我们能回来,一家人在一起多好,要感谢大家。走了这一趟之后,觉得生命是可贵的,后面想去做一点公益活动,以回馈社会。
历史不会重演,因为时间、空间已然不同 。 但历史往往高度相似,如果人类不懂得吸取教训的话。
前一段时间,有人说是方方日记。但最近似有反转,缘于她的日记在海外出版,遭到排山倒海般的口诛笔伐。
易中天认为,“对于方方日记,我的观点是喜欢的尽管喜欢,反感的尽管反感,支持的尽管支持,想骂的尽管去骂,但不要以此划线,选边站队,那样不利于团结抗疫。”“有位网友比我说得好:要允许不同声音,但不要歪曲事实;要允许求同存异,但不要上纲上线。”“方方的日记该不该出海外版,支持的、反对的和认为可以理解的,其实都已经表达得很充分了,我没有什么新鲜见解。只想说,我愿意善意地相信,对立双方的绝大多数是真诚而善良的。喜欢的是真喜欢,反感的是真反感,没什么人带节奏,也带不了。这么多人卷了进来,背后必有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原因。单凭主观愿望就能造这么大的势,做这么大的局,这人只怕还没有生出来。不过事已至此,解决问题的办法恐怕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将各种意见,包括支持的、反对的和认为可以理解的,更包括方方自己的答辩结集出版,让世界听到不同的声音。”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也能没马蹄。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 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 那么,这次大灾之后,我们该记住什么?
我们会记住一些少数的颟顸冷血官僚和专家; 我们会记住战战兢兢吹哨的李文亮医生,和“早知道这样,老子到处去说”的艾芬医生; 我们会记得在这个冬天死去的人。有个重症患者,治愈后出院,才知道家人全都已经去世,他不愿活了,吊死在高楼顶上,悬在空中,像一棵轻飘飘的芦苇; 我们会记住那些孤儿。一个七八岁的男童在社区工作人员指引下茫然地独自去领父母的骨灰。 ......
但我们更会记住,4月4日,以国之名,为这些不幸病逝的同胞响起的哀鸣和降下的半旗; 我们更会记住,一张张医护人员的请愿书,无数出生入死的医护人员,以及大年三十夜就开始陆陆续续不停的离家别子飞蛾扑火般奔向湖北的白衣逆行者;
我们更会记住,武汉封城,钟南山院士高龄奔赴前线,从医护人员到社区工作者到志愿者,每一个人都在为国尽力。“弃身兵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们的民族就是这样五千年一步步形成集体共识的,才成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至于西方和我们的差距也就区别于这样一种集体至上的大局观。他们尽管有些人懂,但大部分人做不到。
我们更会记住,党中央的那句“要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响彻寰宇以人为本言出必行的话语!
让我们记住该记住的。
多磨难的生活里,多少艰辛只有经历过才懂。我们历经了绝望与坚强,英勇与淡然。那么多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被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了个人的头上成为了一座山,但是伟大的党和政府却力挽狂澜的和我们坚定的站在了一起,伸出坚强的臂膀,把这座山顶了起来!
我们不欢迎灾难,但必须有在灾难中成长的能力。
当我们记住了这些,记住了这些属于每个人的平凡故事,熬过苦难就一定会迎来幸福。
点击荐读:方方的日记60篇合集(通过这条推送可以读到全部日记) 真正的悲哀:反对方方日记的正确姿势 方方最新专访:我的书跟国家之间没有张力 方方因房子和日记出版被狂喷,马克·吐温早就料到了 关于方方出版外文日记,我们可以这样看 “永远的笑料”
疫情正加剧朋友圈的撕裂
方方:想想很可怕 给方方上一课 批评方方日记的人,犯了三个常识性错误 方方日记比诺贝尔文学奖分量更重
你让我去骂方方,我也配?
那些骂方方的人,为什么从来不骂蔡莉?
方方:知识分子从未像现在这样堕落
南大教授:方方日记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方方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围绕方方及其日记的网络攻防蔚为壮观 方方:我很担心活着的人,把死者为何而死全都忽略掉
方方:我为什么一直在写底层 站在方方一边,就是站在“人”和良知一边
爱国者方方
方方日记,是对风骨最精彩的演示
身边若有撕咬方方的人,请与他们保持距离 嘲美日骂方方,先摸摸自家米缸 方方阿姨,您为何让那么多人烦! 方方遭围攻,崔永元急了 方方被威胁,要以一个“好大的罪名”调查!
方方,一个没有私敌的人 说说方方、六六、艾芬、廖君这四个女人 同济教授声援方方:我觉得应该站出来说几句话,不能装作若无其事
方方给那个高中生孙子的回信 批斗方方,雄赳赳气昂昂
那个渣渣太残忍:不能用孩子的手放冷枪
是谁伪装“高中生”向方方“开枪”?
谁炮制了《一位高中生给“方方阿姨”的信》?
湖北大学教授声援方方:在中国当代灾难史上,方方日记会留下特殊的一笔
做号不易,打赏随意
真心感谢每位打赏的朋友 ↓↓↓↓“阅读原文”关注支持雨中红莲
其他
敲锣救母!
多数人因看见而相信, 少数人因相信而看见。我们不欢迎灾难,但必须有在灾难中成长的能力。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