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华百岁老人石璞和她的学生余虹: 终极之问

知音驿站 2019-08-28


   亲爱的朋友,请您先关注左上蓝字后再打开“知音驿站”,就可免费收看今日首发的八篇图文,谢谢!

1.请看专题片《福音》第三集——真理! 

2.什么是“出于信心的祈祷”?

3.“千万别告诉我老公!”女子为了减肥,竟被查出……

4.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吗?

5.清华百岁老人石璞和她的学生余虹: 终极之问

6.王明道是如何"由软弱变刚强,从失败转胜利"的?

7.老人病危家属求救,医生却在忙拍照?

8.“吸毒有没有人抓?”警察:抓!马上抓

每早晨这都是新的。你的诚实极其广大!

——《耶利米哀歌》3:23




假《知音驿站》正在疯狂讨钱 真的扫一扫就一目了然 



请多为我们祷告,谢谢!

耶稣果然复活了 

-信-仰-根-基-


  ●人生最大的投资在于认识真上帝

永生之道可信吗

您得救重生了吗

新的身份

基督徒的生活总则

基督徒必不可少的一种生活

基督徒的祷告内容

祷告有必要吗

《圣经》——上帝的话语

知心才是知己,懂心就是知音,欢迎回家——知音驿站!



——欢迎光临指导——

转  赵征 生命季刊 

(请击点图片上方蓝色的生命季刊,选择关注,您就会每天收到生命季刊播发的文章)



写在人生边缘的终极问号

——纪念清华百岁老人石璞和她的学生余虹

 

文/赵征

生命季刊微信专稿


本文为清华校友信仰见证系列文章,请阅读:

1.你所不了解的——清华大学的信仰渊源!

2.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一:当我走到尽头……

3.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二:一个“清华土著”的信仰之旅

4.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三:我的信仰历程

5.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四从迷失到献身

6.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五见证:清华才女蒙恩记

7.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六:基督之光改变了我的心

8.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七:学长带我去教会

9.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八:回家

10.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九:寻找与被寻见

11.回家, 不再一样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

12.回家了——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一

13.我的见证 ——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二

14.在高山之巅, 遇见上帝!——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三

15.全是神的恩典——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四

16.祂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清华校友信仰见证集之十五

17.清华心缘——追忆五位清华的思想前辈

18.崇尚理性、错失天启——清华思想前辈的追求

19.清华思想前辈殷海光先生信主见证 

20.清华思想前辈林语堂先生见证:信仰之旅


上图为余虹先生


乍暖还寒的午后,偶然看到了余虹这个曾经轰动学界、现已被人淡忘的名字。


出于好奇,搜索余教授的一些文章。竟然通过他的一篇回忆文章,认识了他的老师,一位活到百岁的清华老人、钱锺书的同班同学:石璞先生。


图为石璞先生


石先生年轻时曾追求崇高理想,后来那个理想幻灭,只能默守底线,低调谨慎地活下去。虽有著述,但都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约束和影响。虽有良知,也只能做到“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

 

2007年7月,石先生百岁寿辰之际,她二十多年前的学生、刚过知天命之年的人大教授余虹赶回川大给她老人家祝寿。

 

余教授在学术上成就卓著,个人生活和内心状态却充满挣扎和绝望。在哈佛大学访学时,他曾经在一位九十五岁的美国老太太的慈爱而平安的生命状态中,看到了上帝给人的神圣大爱和终极依靠。在《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这篇文章里,他感叹道:

 

“一个经过了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共同以爱来承担罪恶与不幸的社会,是一个化解仇恨的社会,那里的人有福了;一个没有经过神圣之爱洗礼的社会,是一个爱恨情仇轮回不已的社会,在此人们不仅世世代代饱尝了世态之炎凉和仇恨的苦果,也混混噩噩地参与了这种炎凉与仇恨的铸造。”

 

他虽然由衷地欣赏、向往神圣之爱,却过度强调社会对个人命运的制约和庇护的作用。其实,神的国度和圣爱在每个愿意信它的人心里,不受地上的社会的制约,超越一切制度的庇护。

 

另外,深受海德格尔影响的他,始终没有跳出以人为本的存在主义的思维框架。他认为人类一直是以各种方式来为自己谋划、选择生存的意义,甚至连终极依靠也是人类为自己创造设计出来的。他觉得那位美国老太太所信靠的上帝也是人设计出来的心理安慰。殊不知,人类自行创造的任何思想体系或心理的暗示,都不会超越人类自身的有限和绝望,都不能给人终极依靠。

 

2007年,他因为家庭再度破裂和身体的痛苦而陷入抑郁。在最需要精神庇护和终极依靠的时候,他见到了扛过百年劫难变局而活到百岁的石先生。从石先生年迈弱小的身上,余教授仿佛看到了那个终极依靠的“不绝的微光”,给他“正在死去的心”带来“烁伤”。他在回忆石先生的文章的结尾说:“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

 

在余教授的心里,两位老人的生命状态对他的人生思考带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石先生的崇奉老庄、淡泊名利,和那位美国老太太的信靠上帝、慈爱平安之间,余教授发出一个终极之问:“在石璞这位中国的百岁老人身上怎么也有那位美国老太太身上的阳光?那阳光从何而来?在社会和精神庇护遭到严重破坏的百年,她靠什么全身避害且持守了生命之光?”余教授没有认识到,保全自己在今生全身避害的烛光,和带来永生盼望的神圣真光,本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石先生和美国老太太的信仰体系之间,余教授最终选择了没有上帝的前者作为“生命的希望”。

 

但是,这个“希望”只是昙花一现的微光,是他自己用诗意的语言设计出来的心理安慰。石先生的生存理念并没有给余教授带来终极依靠,他所崇拜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也没给他继续存在下去的理由。

 

5个月后,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年方半百的余教授跳楼自杀了。可叹他与真正的、唯一的终极依靠——上帝——擦肩而过,至死也没有“知天命”。

 

次年5月,一百零一岁的石先生也走了。

 

夜幕降临,看着两个人逝去的背影,心里惟有扼腕痛惜和无尽遗憾。真想呐喊,世人啊,为什么活在终极依靠的爱的大光中,却坐视不见呢?为什么明知自己的头脑如此有限,却紧紧地抓住自己的理性而不得超越呢?

 

先人已逝,来者当鉴。当真正的、唯一的终极依靠如晨光春雨临到我们的时候,请不要轻易错过。惟有祂可以使我们心灵苏醒,惟有在祂面前,我们得以丰盛地生活。

 

附录:余虹教授的最后一篇博客文章,回忆石璞先生的《一个人的百年》


今年7月8日,我和同门师兄弟回四川大学参加石璞先生百岁华诞的庆典。22年前我随石先生攻读硕士学位,是先生的关门弟子之一。得知母校要举办先生百岁华诞的庆典,我们同门师兄弟表示无论如何都要回母校为先生祝寿。见到先生那熟悉而年迈弱小的身体,我们都百感交集,嘘唏不已。

 

一百年是一个沉重的数字,尤其是现代中国的百年,所谓多事多难之百年,千年未遇之大变局的百年,竟让一个弱女子扛过来了。她活着,不仅活着,而且还有尊严地活着,身上没有丝毫的悲戚与苟且。德里达在去世前感叹所有的人都是缓期的幸存者,他说生存即幸存,生存在死亡的威胁中乃每个人的命运,只有那些幸运儿可以避开自然与人世的威胁而幸存。石先生是这样的幸存者吗?当然。然而,是什么让她得以幸存?是什么给她看似柔弱的生命以坚韧呢?或者,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一个女人,一个学者在中国历史上变动最大的百年,在中国历史上灾难和不幸最为深重的百年是靠什么力量、智慧和耐心活过来的,并活得如此具有人的尊严?

 

就在去参加石先生百岁华诞庆典前不久的5月16日,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去年的同一天新闻系的一位女博士生跳楼自杀。这些年不断听到有人自杀的消息,而且大多为女性。听到这些消息,我总是沉默而难以认同那些是是非非的议论。事实上,一个人选择自杀一定有他或她之大不幸的根由,他人哪里知道?更何况拒绝一种生活也是一个人的尊严与勇气的表示,至少是一种消极的表示,它比那些蝇营狗苟的生命更像人的生命。像一个人样地活着太不容易了,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有一点人气都会有一些难以跨过的人生关口和度日如年的时刻,也总会有一些轻生放弃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才有人说自杀不易,活着更难,当然不是苟且偷生的那种活。

 

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中曾提出一个无法选择的难题:活还是不活?活下去就要“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不忍受这一切而挺身反抗呢?如果死亡真像一睡了之那么宁静也就好了,但谁知道这一睡之后会做什么梦?谁知道那死亡之地是个什么样子?也许死比生更糟?谁知道呢?因此,我们说那些活着的人和那些以死反抗的人多少都是令人尊敬的人,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决断和承担,而不像那个丹麦王子停留在无解的思虑中而放弃做人的责任。

 

在中国历史上灾难深重的百年选择活下去,不是赖活而是好好地活,这其间要忍受多少无法忍受的时刻,要承担多少难以言述的痛苦,今天我们已无法想象了。在石璞的百年生涯中,革命、战争、改革、政治、资本、主义、运动、敌人、人民、平等、自由、民主、女权、解放、反动、进步、国家、民族、中国、西方、阶级、政党这些巨大的词眼曾让多少弱小的生命为之激动和献身,石璞也不例外。但令人惊讶的是,无数柔弱的生命都被这些巨大的词眼压垮了而石璞还健在,无数生命之火都在这些词眼的巨大阴影中熄灭了而石璞还自有其光彩。

 

看到这个百岁老人得体而整洁的衣着,看到她平和、安详、自在而阳光的神情我便想起了一个九十五岁的美国老太太。在波士顿访学期间,我认识了这位老太太并在同一幢房子里住过两个月。这位老太太给我的总体印象就是阳光,在她身上看不到任何老年的阴影与凄凉。她的衣着总是生气勃勃而脱俗得体,她的神情总是平静而充满喜乐,她说得最多的两句话是“我能帮你什么?”“最近我很忙。”的确,她把每天的时间都安排得满满的,不是在厨房和餐厅里帮忙就是在附近小学做义教或在教堂做义工,在儿子家过周末,在教堂过周日。她的形象与我记忆中的老太太出入太大。在我的记忆中,八十岁以上的老太太大都风烛残年,日落西山,起伏的皱纹和弯曲的身体上布满夜的阴影,其孤寂、清冷与悲戚的气息多少都会招人同情与怜悯。这位九十五岁的美国老太太呢?她非常阳光,见到她每每让我自己觉得有些暮气沉沉和些许的自怜。这是怎么回事?在与她的交往中我似乎明白了点什么。这位虔诚的美国老太太在世靠国家,去世有上帝,她没有生老病死无着落的不安,换句话说,她的生死是有依靠和庇护的。而一个中国老太太呢?尤其是经过这一百年革命洗礼的老太太,她靠什么消除那致命的不安呢?

 

德国诗人里尔克曾慨叹一切存在者都处于无庇护状态,人尤其如此,也正因为如此,人需创建自己的保护以维护生存的安全。人的庇护从何而来呢?现世的社会和彼世的信仰,前者给人以生之依靠,后者给人以死之希望。所谓善(社会正义与神圣信仰)者非他,人的终极依靠是也。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以各种方式创建着这种善,也以各种方式摧毁着这种善。在中国历史上,人们曾创建了一个以家庭、家族、乡里、民间社团、宗法国家和儒家道德为社会正义的此世之善,也创建了以各种民间信仰(迷信)和道释之教为灵魂依托的彼世之善。尽管这种善并不那么善,但好歹还是一种脆弱的依靠和庇护,可悲的是,近百年来连这种依靠与庇护也几乎在革命与资本的折腾中消失净尽了。于是,一个问题困绕了我:在石璞这位中国的百岁老人身上怎么也有那位美国老太太身上的阳光?那阳光从何而来?在社会和精神庇护遭到严重破坏的百年,她靠什么全身避害且持守了生命之光?

 

1907年石璞出生于四川成都,父亲是一位开明而具有新思想的小学校长,姐姐与姐夫都是北大学生,与鲁迅先生多有交往。受其影响,石璞向往新学,从中学开始便学外语,其后上国立成都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四川大学前身)外语系,毕业后从教一年又碾转跋涉到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二年级插班就读。1933年石璞从清华毕业到杭州省立一中教书,其间因翻译出版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小说《狒拉西》与希腊三大悲剧《阿加门农》、《安提戈尼》《美狄亚》而蜚声学界,1936年应国立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之聘到川大外文系从教,其后60余年都在川大,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外文系副主任、代主任、中文系文艺理论与外国文学教研室主任等职。

 

早年的石璞是一个标准的新青年,甚至是一个愤青和女权主义者。1920年代,她的祖母因她的母亲未生男孩而要她父亲娶二房以续香火,对此她非常愤怒,甚至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在抗日战争中,她参与了进步刊物《前进》半月刊的创办,并写了题为《前进曲》的发刊词。抗战全面爆发后,她参加了成都文艺界抗敌救亡协会。主编《捷报》副刊“凯风”,并在《工作》、《笔阵》、《文艺后方》和《战潮》等进步刊物频繁发表文章,还多次组织募捐、慰问抗属、举办义卖画展等。解放后的石璞与大多数新青年一样真诚地认同马克思主义,她不仅是共产党的同路人,还积极申请加入共产党。当然,与大多数新青年一样她也经历了主义与现实的分离,经历了理想的幻灭与现实的痛苦,经历了志业、政治与权力的纠缠。

 

石璞是一个欧美文学教授,从事欧美文学的教学与科研是她选择的志业。韦伯曾说现代意义上的学术志业应独立于政治和权力,是一种追求真理的工作。这种学术意识对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影响深远,并导致了他们的书生意气与现实悲剧。其实,在一种高度政治化的现实关系中,选择以欧美文学为业就意味着选择危险。在极左的政治权力结构中,国学/西学、旧学/新学、欧美文学/俄苏文学的学术关系背后是反动/进步、敌/我之政治关系。在此,没有什么纯粹的学术行为,一切学术行为都被政治化了。在由历史发展的线行逻辑(反动/进步)与阶级对立的政治逻辑(敌/我)交织而成的政治法庭上,传统国学当然是最倒霉的旧学,“旧”意味着落后与反动,意味着封建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是“敌”;相对而言,现代西学是得宠的新学,“新”意味着革命与进步,意味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是“我”;而在现代西学中,代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俄苏文学又比代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欧美文学更为革命和进步,因而前者又是“我”,后者则是“敌”。

 

受这种政治逻辑的支配,在解放不久的1952年,四川大学校方将原在外文系的石璞夫妇调到中文系并任命其丈夫李梦雄教授(也以欧美文学为业)为中文系主任,名曰加强中文系的工作。当时的川大中文系是国学教授的云集地,派一对搞西学的夫妇去“加强”和领导该地,隐约可见当时的政治权力对国学与西学的基本看法。对学术背后的政治,石璞夫妇并不清楚,对复杂的权力纠葛他们更无敏感。从表面上看,石璞夫妇得到了校方的重用,成了领导眼中的红人,但实际上,在中文系那历史深远的权力关系中,他们成了国学权威的异己。当超个人的政治权力将个人间的学术关系变为政治关系之后,个人之间的斗争就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地开始了。石璞夫妇与中文系一位国学大师的积怨也许当从这一根源上来理解,此一积怨让这两家对门邻里几十年如隔千里,由此也可见石璞夫妇在中文系的真实处境。正因为如此,不到两年石璞夫妇又调回了外文系。

 

如果说,校方派石璞夫妇去加强中文系的工作与领导表现了权力对新旧之学的厚薄,石璞夫妇回到外文系后的命运与专业调整则反映了权力对欧美之学和俄苏之学的态度。1954年石璞回到外文系并被任命为外文系代主任,但不到一年,外文系停办。为何?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川大外文系其实就是英语系,而英语和英美文学几乎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象征。外文系停办后的大批英语教师被派到哈尔滨学俄语,外文系要办成俄语系,因为俄苏文学表达的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在这种时代潮流与权力高压之下,李梦雄教授在外文系复办后改教俄苏文学,石璞教授则调到中文系继续从事欧美文学教学,但开始将教学与科研的重心转向文学理论。1950年代大学里的文学理论其实是马列文论的代称,搞文学理论意味着搞马列。只有搞马列文论和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批判性地从事欧美文学教学与研究,石璞的工作才是合法的。一些人指责石璞的《欧美文学史》和《西方文论史纲》贴了很多马列的标签,这种指责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尽然。首先,石璞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真诚信奉的,她并没有违心地做秀;其次,她的著述的确贯穿了对马列原理尤其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并不是挂羊头卖狗肉。当然,这种指责也挑明了某种无法选择的命运。石璞说:“我一生最大的遗憾是才能未能完全发挥,原本还可以做更多事情,写更多东西的。比如在我的《欧美文学史》中,有些艺术性高的作家、作品没有写,或评价少,或不够客观。当时只能那样写,比较多地强调艺术性不符合当时的需要,就不能多讲,不敢多讲,不然就会被说成宣传封资修、宣传超阶级超时代的东西,搞和平演变,那就担待不起了。”

 

石璞不是那种挺身反抗的学术勇士,也不是那种彻底拒绝而沉默的思者,但却是一个尽可能真诚说话的学者。其实,我们很难说这三者谁更高贵。没有挺身反抗,黑暗将没有尽头;没有彻底拒绝,谬误将四处泛滥;而没有真诚地说话,即使是裹挟在谬误中的真理和纠缠在政治中的知识也会在无言中消失。1980年当我第一次读到石璞先生的《欧美文学史》时,非常激动,因为此前的外国文学史著述十分稀缺,除了扬周翰等人主编的《欧洲文学史》外,别无系统完整的相关著述。《欧洲文学史》虽体大虑周,但只是一个详细的论纲,作为集体之著述它也太过粗疏。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欧美文学史》,它的个人著述性与详实细微使我获益良多,尽管我不喜欢那些混杂其中的主义话语。在我的学术记忆中,《欧美文学史》始终是一个要不断返回的路口,因为它启示我在一个沉默的时代真诚说话是多么不易和重要。

 

在今天,要想象在一个政治化的时代坚持学术所承担的风险已经很难,在今天要想象在这样一个时代生活的知识分子如何度过那些斯文扫地的日子就更难了。石璞常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就是命运。如何过一种不如意的生活?是高漂在事事如意的幻想中,还是切实面对不如意的现实?是牢骚满腹地抱怨命运,还是心平气和地承担命运?是在不如意的生活中沉沦,还是在一种精神超越中自持?石璞选择了后者,因此而走过了百年。

 

石璞的百年没有什么惊人的壮举,她不是什么道德英雄,也没有什么浩然之气和慷慨之节,但她有最朴素的良善和最传统的智慧,仅此就足以使她举重若轻,历险而在。1957年石璞申请入党而成为预备党员,1958年下放劳动接受组织的考验,在转正会上有人批评她不揭发带队队长男女作风的问题,没有政治觉悟,对此,她保持沉默。结果她的入党转正未获批准,一直到1980年才作为冤假错案予以纠正。事后石璞很平静地说不管男女作风的是是非非如何,干预别人的私生活尤其是告密我做不出来。有一次,与石璞一家结怨的那位教授在下楼梯时仰天摔倒,她的女婿将他扶了起来,她家的保姆说:“你扶他做啥子嘛,他整你们整得那个样子,让他在那儿呆着吧。”石璞说:“人摔了,还是应该扶起来,他做得对。”文革期间,面对各种委屈与罪恶石璞既没有慷慨激昂地反抗,也没有违心地附和,同样保持了沉默。与一些惊世骇俗的道德英雄相比,石璞的沉默仿佛是不道德的,但谁又有权利为了自我的道德完善而在极端危险的时候去连累儿女亲友呢,这种连累道德吗?在世事喧嚣的百年生涯中,石璞的基本情态就是沉默与忍耐,默默地承担形形色色的不幸,也默默地执受那最朴素的善。也许正是这种沉默与耐心使石璞能历百年沧桑而不倒。

 

如果说朴素的良善滋养着石璞的内心,传统的智慧则是她抵御外来伤害的法宝。石璞一生崇奉老庄,淡泊名利,无心自然。解放以来的几十年间,石璞的工资从未额外上涨,四级教授的头衔一以贯之,而以她的成就与资历争个二级教授额外涨几次工资理所当然,但她不争,也不怨。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石璞多次被作为改造对象下放到农村与工厂劳动,被人吆三喝四做工拾牛粪,在文革中也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惨遭批斗。面对非人的凌辱与迫害,很多人都无法忍受而发疯自杀,石璞终能泰然处之。对石璞来说,一切是非利害都是身外之物,不必上心,尤其是恶意伤心之事,更不要上心。因此,无论白天的处境多么险恶,晚上她都能呼呼大睡。川大一位教授对我说:石璞低调,所以长寿。此言甚是。但我要补充的是:低调不低,所以高寿。

 

也许现在可以回到前面那个问题了:在社会和精神庇护遭到严重破坏的百年,石璞靠什么全身避害且持守了生命之光?回望百年,从新青年到红色教授,再到一个普通的老人,那曾经让石璞热血沸腾的主义与真理如烟而逝,惟有最朴素的良善与最传统的智慧还与她的生命同在。那良善与智慧是让一块石头成玉的珍宝吗?“石璞”之名有什么微言大义?一块对恶没有激烈反抗却有持久拒绝的石头,一块对善没有悲壮献身却有耐心执着的石头,以她不绝的微光烁伤我正在死去的心。也许英雄的时代早就过去了,也许从来就没有什么纯粹的英雄,日常生活的重负与担当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那些像石璞一样举重若轻的人让生命看到了希望。(2007/7)


赵征 1990年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毕业,1995年获得美国Oklahoma大学机械工程硕士,2005年获得美国Michigan大学管理学博士。目前在美国Kansas大学任教,与先生一起参与校园福音事工。

====================

福音的真义如下,请你仔细阅读:

1.至真、至善、至美的全能的上帝创造了宇宙万物;万物之中唯有人是神按照祂自己的形像创造的。
2.我们的始祖亚当、夏娃悖逆神,犯罪堕落了;罪因一人进入世界,世人都犯了罪;罪的结局就是死。人类开始过着悲惨的生活;并且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

3.神爱我们,把祂的独生子耶稣赐给我们。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上,祂担当我们的罪,代替我们死在十字架上,完成了救赎的工作;死后被埋葬,第三天,神使祂从死里复活;祂回到天上,还要再来,施行审判。

4.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们认罪悔改,归信耶稣,接受祂作我们的救主和生命的主,便能与神和好,脱离罪和死,得享永生。

亲爱的朋友,今天,神的恩典借着这篇微信临到了你。神在寻找你,祂在敲叩你的心扉,祂白白地赐给你恩典。你失去的,只是罪和死的枷锁;得到的,却是一个充满平安喜乐的新生命!如果你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愿意信耶稣、接受祂的救恩,请你以心灵和诚实作这样的祷告:

亲爱的天父,现在我知道你是独一真神,耶稣基督是人类唯一的救主。我承认自己是一个罪人,我愿意悔改归信耶稣。求你赦免我的罪,接纳我这个罪人作你的儿女。我今天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你,求你引导我前面的道路,使我从今以后一生为你而活!奉主耶稣基督的圣名祷告,阿们!

====================



点击阅读17号八篇

蒙福的处方

纵使你阅尽人生,如何坦然面对疾病和死亡?

出现职业倦怠怎么办?

海南警方发布全网首个警方抓捕VLOG 真枪核弹全线收网

“喂,巡察组吗?我想反映个情况”话音刚落,电话却被迅速挂断…

烟民请注意,控烟行动要来了!国家已出手

手术台上的勒索,“扫黑办”出手了!

张扣扣被执行死刑




崇 尚 科 学 反 对 迷 信——《游子吟》

近代最完备最卓越的基督教护教论文集

这些启发视频——引人入圣!

有人虽然对此傲睨自若 但是她曾让无数人峰回路转

●强奸犯的福音 不治之症的救主

●人类谈论最久却知之甚少 渴望最深却失之最甚的  是谁呢

他们为谁哭?【小敏视频】

【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开始做工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思考,

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的人命运!

您敢用心读完奇迹就可能出现!




    亲爱的弟兄啊,我愿你凡事兴盛,身体健壮,正如你的灵魂兴盛一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