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IGF观点 | 我国养老金融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
2022年8月26日,民政部公布《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着重披露了截至2021年底我国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的发展状况。2022年8月30日,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推进老龄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从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加强等方面,全面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老龄工作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金融的媒介融通作用在养老事业与养老产业领域日益凸显,养老金融也愈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报告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积极参与并深入探索适应我国养老金融的发展道路。
一、我国养老金融发展背景
2022年9月2日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21)》显示,截至2021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20%、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首次突破14%,北京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老龄化不可避免地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压力,一方面老年人口抚养比大幅上升,居民养老负担加重;另一方面我国养老金/GDP比例、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仍需追赶国际水平。
(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与国际水平仍有差距
2021年我国60岁+、65岁+人口分别为2.67/2.01亿人,占总人口比重18.9%/14.2%,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且伴随出生率的下滑和人口寿命的拉长,近年来斜率更加陡峭。
图1:65 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资料来源:Wind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当达到14%时,则意味着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海外国家步入老龄化阶段的时间较早,德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主要是二战以后,日本在20世纪70-90年代较快的进入了深度老龄化阶段。我国老龄化进入时间相对较晚但进程也更快,我国2021年进入深度老龄化,较2000年进入老龄化仅间隔21年。我国“未富先老”的特征也较为明显,我国人均GDP水平相较于其他更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而言,仍有较大差距。
表1 各国从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时间及人均GDP情况
从经济角度来看,首先,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老年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升至19.7%,居民养老负担加重。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预测,到2060年中国将有30.5%的人口超过65岁,老年抚养比将突破54.8%(约2个年轻人供养一个老年人)。其次,我国养老金/GDP比例低于国际水平。OECD数据显示,从退休储蓄计划资产/GDP来看,OECD国家中有9个超过100%,以北欧国家为主,同口径下我国养老金/GDP仅为2.2%,仍需追赶OECD国家平均水平。
从保障层面来说,我国的养老金替代率也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依据统计局和人社部数据,2021年离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收入和城镇在岗职工平均收入分别为约4万元和10.7万元,测算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约为37.4%,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5%的养老金最低替代率,且近年来逐年降低。
(二)养老金融政策密集出台,释放养老金融政策红利
养老金融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无到有、从城镇到农村、从职业人群到城乡居民逐步发展完善。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相关金融政策主要围绕多层次养老体系框架进行搭建,如养老金政策的发展完善,以及对养老基建和服务的资金支持保障,旨在不断规范完善金融机构养老体系框架。2018年4月,五部委发布《关于开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标志着第三支柱个人养老金制度正式落地。
“十四五”期间,新政策制定出台更加密集,例如《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与国际通行的个人养老金制度接轨,从三地试点推向全国;《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对养老金融统一做出原则性规定;《关于扩大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范围的通知》、《关于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的通知》等聚焦个人养老金业务框架、制定了具体业务类型的规定。
表2 我国养老金融顶层设计的相关文件一览表
发文时间 | 发布主体 | 文件编号 | 文件名称 |
2016年3月3日 | 中国人民银行、民政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 银发〔2016〕65号 | 《关于金融支持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意见》 |
2016年8月31日 | 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 | 银发〔2016〕228号 | 《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 |
2019年11月21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中发〔2019〕25号 | 《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 |
2021年6月29日 | 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局 | 银发〔2021〕171号 | 《关于金融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 |
2021年11月18日 | 中共中央 国务院 | 中发〔2021〕42号 | 《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 |
2021年12月30日 | 国务院 | 国发〔2021〕35号 | 《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 |
2022年2月7日 |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市场监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国家医保局、银保监会、国家中医药局、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 国卫老龄发〔2022〕4号 | 《关于印发“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的通知》 |
资料来源:课题组成员自行整理
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优化城乡养老服务供给,推动老龄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诸多政策密集出台,个人养老金体系建设加速推进,表明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据监管部门消息,未来第三支柱相关的账户制度、税收优惠、产品标准等顶层设计也有待后续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养老金融政策红利也将持续释放。
二、国内外养老金融案例剖析评估
表3 2022年度养老金融报告(案例剖析专题)案例类型分布
国际案例 |
美国养老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公报解读之四) |
日本养老产业对中国的启示 |
波兰养老金改革的教训和启示 |
德国多层次养老保障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
西班牙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国内案例 |
居家养老国内现状、国际经验与金融支持 |
香港养老体系建设的典型经验与启示 |
关于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建设的思考 |
关于甘肃兰州市城关区虚拟养老院的调研报告 |
关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花市街道养老服务驿站的调研报告 |
我国海洋康养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和政策建议(规划解读之七) |
关于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调研报告(规划解读之八) |
关于福建省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调研报告(报告解读之九) |
关于天津市智慧养老新模式的调研报告(报告解读之十) |
广西巴马长寿县的养老保健发展研究 |
上海“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经验和启示 |
资料来源:课题组成员自行整理
报告涵盖国内外十余个案例,下文将从国际、省级、基层三个层次,对报告中提及的成功案例进行剖析评估与经验总结。
(一)国外养老金融案例剖析评估
表4 各国养老金体系结构
资料来源:《发达国家养老金融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建议》
世界银行《防止老龄危机:保护老年人及促进增长的政策》首次提出养老金“三支柱”模式建议之后,许多国家在养老金制度安排上普遍采取政府、雇主、个人的三支柱养老金体系模式。当前各国都在探索养老产业的发展,虽各国国情有所差异,但国际养老金融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经验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美国:成熟且市场化运作的个人养老金账户体系,与金融自由化生态下的多元金融机构相伴相生。美国个人养老金的账户管理机构多元化,为投资者提供了广泛的可选择空间。虽然专业投资机构占主导,但在整体金融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综合性机构如摩根、富国等,依托强大的资产管理能力也能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可提供包括基金托管、投资运营、资金发放等方面一站购齐的捆绑式服务。
日本:一是与年金相关的金融服务种类齐全,因年金在家庭收支中占比较高,因此金融部门向老年人提供的服务中很多都是和年金相关联,例如有关年金的顾问咨询、根据服务对象对具有抚养义务的儿女子孙提供相应资产运用、管理的咨询服务和金融业务;二是遗嘱信托、倒按揭等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逐步深入和推广,为老年人积累养老资金提供多种渠道。
德国:启动养老金制度改革,除了延长退休年龄、提高缴费费率等,还出台里斯特改革,以期通过政府的财税补贴政策激励民众购买商业养老金产品,出台吕鲁普方案,采用基金积累制的融资结构,给予一定的免税政策。同时,将养老金体系由三支柱调整为三层次:第一层次为基本养老金,包括法定社保养老金和吕鲁普养老金,享受税收优惠;第二层次为补充养老金,包括企业年金和里斯特养老金等,同样享受政府税收优惠;第三层为个人自愿建立的无税收优惠的个人养老金。
西班牙:西班牙的社区养老模式比较典型的执行方式为上门护理。老人以家庭为基础,依托附近的社区服务中心,在熟悉的环境中享受专业护理人员上门提供的生活起居、医疗护理等服务,同时也可享受社区周边日托中心的洗衣、剪发和食堂等服务。该类养老模式多数具有公益性质,由政府牵头并提供资金支持,并与当地的非政府组织、私营服务提供商等合作,共享服务网络。
(二)我国省级养老金融案例剖析评估
我国养老服务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养老服务项目大多集中于经济发达地区,具体而言,相关服务项目主要集中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川渝四个经济圈,下面将从省级地区养老案例的情况进行概括提炼与分析。
图2 智慧养老示范项目分布图
资料来源:工信部
北京:印发《关于推进街道乡镇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北京市养老机构综合监管暂行办法》等,为养老服务发展奠定基础。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资金使用效益,实施财政资金补偿管理,推进地方卫生医保政策改革。在价格设置方面,将推拿按摩等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免费安装智能呼叫监测系统,切实解决日常生活照料、居家安全隐患、情感关怀缺失等困境。
上海:出台《上海市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工作指引》、《上海市养老服务“时间银行”项目工作指引(试用版)工作指引》等文件,对“时间银行”项目的基本要求、服务内容和种类、服务模式等方面作了明确规定。由政府主导实施老人社区援助服务项目,并将其列为市政府实事项目,各区设立托底性担保专项资金,将财政支持和社会捐助等方式相结合,依托社区基金会设立“时间银行”专项基金。
香港:养老体系的内容由长者社区支援服务和安老院舍照顾服务组成,其发展的有益经验包括养老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养老服务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养老服务内容全面化和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专业政策制度的支持和专业服务人才的配备,加上在“专业化”的基础之上的相对完善的法律及服务监管体系,保证了香港养老服务专业、有效地运行与发展。
天津:先后出台《南开区落实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标准》、《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三年发展规划》等,主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老年人需求与养老资源之间的有效适配,采用传感器、记录仪器、网络以及摄像头等对老人进行全方位立体的监测,并利用大数据协调相关资源,实现智慧养老新模式。
福建省:出台《福建省养老服务条例(草案)》、《关于加强城区和住宅小区养老服务设施配建工作的通知》等,对养老产业促进和扶持措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和医养融合等方面内容作出规定,规范福建省养老服务的发展,规划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充分划拨政府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安装家庭养老床位、远程视频监控、紧急呼叫智能三件套。
(三)我国基层养老金融案例剖析评估
我国基层地区在养老产业的发展上也同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分级诊疗格局逐步构建。
江西九江:发布《九江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九江市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办法的通知(试行)》等,新增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社区嵌入式养老院等,开展居家养老信息平台试点,实现老年人口数据与公共部门数据共享,允许生活存在困难的老年人申请居家养老服务补贴。
广西巴马:依托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饮食文化和长寿养生文化,以长寿养生旅游为核心,重点发展“候鸟式”养老和“体验式”养生产业,推进“医-养-游”融合发展,高标准打造国际老年人养生度假村,高质量推动大型养老社区、养生度假区和康养基地等建设,同时引入社会资本积极探索度假养生、森林养生等多元化业态发展,形成高端康养与健康旅游产业集群。
甘肃兰州:探索养老服务机构新形态和老龄产业的新业态,创建由政府主导、企业加盟、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虚拟养老院,逐步建立共建共治共享的居家养老服务新模式。通过“一部热线电话、一个指挥平台、一批加盟企业、一套管理机制”的有机结合,满足了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在家享受专业化、标准化养老服务的愿望。
海南博鳌:聚集全球高端医疗旅游服务和国际前沿医药科技成果,创建国际化医疗技术服务产业聚集区,以医药、医疗器械和科技三位一体进行人类生命周期全覆盖的医疗技术创新孵化。整合医药食品、医疗设备科技、医院医学研发中心、养老服务体系、医养结合中心等多位一体的上下游产业链,孵化覆盖人类生命全周期的老龄产业创新创业体系。
三、养老金融发展建议
未来5-1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量快速增加将带来老年消费增长和养老产业的快速扩容。同时,失衡的养老金结构也增加了对个人养老金融服务的需求,为老年人提供资产保值增值的养老金融服务将迎来快速增长期。
(一)在监管引导下创新养老金融产品
表5 养老金融产品相关监管文件梳理
资料来源:课题组成员自行整理
金融机构可以在监管政策引导下,利用流动资金贷款、贸易融资和固定资产贷款等打造多层次的养老金融产品组合,并通过投贷联动、资产证券化等手段强化养老产业综合服务,介入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养老产业项目,搭建多渠道融资服务。针对养老地产、医疗保健等投资期限长、资金需求量大的行业,通过发挥不同金融机构优势,构建多种投资模式,如股权投资、发行类REITs投资计划等。由于养老地产、养老医疗等项目占用资金大、期限长,基于风险分散、增强资产流动性的考虑,可探索对长期、大额养老产业信贷资产进行结构性重组,组合形成标准化的有价证券进行出售。
(二)打造养老金融生态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银发经济,统筹推进老龄产业发展。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加深,银发经济市场潜力巨大,覆盖行业领域广阔,涉及地产、建筑、康养、医疗、老年用品等领域。银发群体(包含50岁以上人口)作为我国消费的新势力,多元化、升级型的消费特点不仅带动了养老实体产业的建设需求,也为饮食、社交、健身、旅游、摄影等服务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预测,到2025年,中国老年用品产业总体规模超过5万亿元;中国社科院《中国养老产业发展白皮书》预计,至2030年中国养老产业的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
图3 养老金融生态圈
资料来源:华西证券研究所
(三)发展推动海洋康养
2021年1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批复》(国函〔2021〕131号)提出“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我国沿海旅游城市气候适宜,空气质量优异,基础设施完备,交通较为便利,近岸的海水品质较好,具有良好的海洋康养旅游发展资源。将海洋产业、健康产业和老龄产业融为一体,结合滨海旅游和康养旅游,帮助消费者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增进消费需求,将成为我国经济的新增长点。基于我国海洋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及挑战,我国海洋康养旅游还需要从政策制定、模式创新、产品供给以及金融支持四个方向持续发展,从而实现海洋康养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章:1.IIGF观点 | “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经验做法和未来展望2.IIGF观点 | 西班牙养老服务模式的经验与启示3.IIGF观点 | 广西巴马长寿县的养老保健发展研究4.IIGF观点 | 关于天津市智慧养老新模式的调研报告(报告解读之十)
作者:
万雯清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科研助理,健康金融资源库助理,中央财经大学会计专业硕士生
指导:
任国征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主任,课题组组长
原创声明
如需转载、引用本文观点,请注明出处为“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
新媒体编辑:陈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