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冬至日想念伊朗人的温暖
伊朗人无论贫富,都很擅长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儿。伊朗的节假日本来就多,还有很多不放假的节日,他们也是等着全家人下班后有板有眼地认真过。他们所有的节日都颇有讲究,年年如此,乐此不疲,让我们外国人既钦佩他们保留了自己文化传统中的许多东西,又羡慕他们可以不论世事如何变幻,永远拥有自己独特的生活趣味,尽力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在其中得到独有的精神享乐。
冬至是波斯文化的重要节日之一,过这个节日的习俗起源于数千年前,它在伊朗的确切名称叫“冬至夜”。伊朗人只在晚上过,这个节日也正好不放假,他们用娱乐的形式度过这个一年中最漫长的夜晚,庆祝从第二天开始有越来越多阳光的日子的到来。庆祝的形式除了享用美食,还有欢歌曼舞、诵诗等。
伊朗人家庭观念很强,几乎所有的节日都是一大家子一起过。那一天,已经成家有孩子的子女也会带着自己的孩子们回到家里团聚,和中国习俗一样,年轻人也是妻子随夫回婆家。
听我们当地雇员说,除了平时经常吃的水果、坚果和小吃外,开心果和西瓜是那一天必备的食品,很多家庭平时舍不得买这些东西吃,冬至夜也一定要买。冬季的西瓜本来就贵,那一天的西瓜还会因节日涨价。
我们曾应邀在伊朗富人朋友家里一起欢度过冬至夜,被邀请一起度过只和家人一起过的节日也是很荣幸的,说明朋友重视你,和你关系亲密,但伊朗的富人大多很西化,这个节日虽然他们也和大众一样重视,但是过法已经没有了多少传统的味道。晚宴后,主人摆上水果、坚果等零食,就领头跳起了迪斯科,而不是大多数家庭里跳的那种我们外国人永远也跳不出味道的曼妙的波斯舞。
2011年12月21日,冬至,我们正在外出差,途中遇到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情况,随即赶往相距最近的一个安静的小城市布鲁杰尔。晚上7点到达,入住一个四星级酒店,吃完饭、看完新闻后离就寝时间尚早,我们就到酒店大堂询问服务生他们的冬至夜怎么过,酒店有没有冬至夜的节目。他们说酒店没有,这种节日大家都是在自己家里过,他们10点下班,然后就回家过节。其中一个年纪较长、名叫托拉比的电工热情地说:“欢迎你们到我家去过节。”能有这么好的机会了解伊朗民风和文化当然很好,我们也知道伊朗人一向热情真诚,可我们作为陌生人又是外国人,大晚上10点以后造访人家还是第一次,我们不由得问他:“真的欢迎吗?”托拉比回答:“当然真的欢迎。”
开车跟随他来到一条灯光昏暗的小胡同,我们走进他家。不出所料,他家就是一个典型的伊朗普通百姓家的样子。客厅很大,一个立柜,两对沙发,一个茶几,没有椅子,客厅显得空荡荡的。传统的伊朗人家就是没有椅子也没有沙发的,他家有沙发已经不十分传统了。像所有普通伊朗人家一样,他家的机织化纤地毯一直铺到墙边。普通人家或者说传统人家的地毯更主要的是功能性的,主客都坐在地毯上,地毯上散落着几个靠垫,你可以立起靠垫倚墙而坐。而西化的人家里,地毯只是装饰品,不会铺满地板。
在托拉比先生家中,男人和男人在一起
茶几上摆着几种水果和糖果点心,其中代替西瓜的是蒸南瓜,代替开心果的是一种炒熟的像苏子似的东西,没法吐皮也不必吐。抓一小把放嘴里,连皮带仁一起嚼,倒也有些坚果的香味。我非常喜欢和佩服伊朗人的性格,在这种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他们不会为家里没有专为客人准备更多更好的食品而感到不知所措,也不会面露愧色地说些歉意的客套话,也不去担心你可能不喜欢吃,只是问你吃过没有,并执意让你尝尝,你吃多吃少没关系,他们吃什么,就拿什么待客。萍水相逢,非亲非故,这么晚了,他们还请我们来,我们已经很感激了,他们的确没必要有半点愧意。我很喜欢伊朗民族的这种性格,待客真诚,落落大方,不无端自卑自谦,也不过分热情到让你不舒服,一切都那么顺畅自然。
我们吃着南瓜,嚼着“苏子”,感谢着他们的热情好客,和他们聊着家常,问候着他们每个家庭成员的情况,祝贺他们刚刚上大学的二女儿,并祝他们没机会上大学、尚没有工作,因而尚未能成家的29岁的二儿子早日成家,并请主人夫妇代我们向他们因故未能回家的大儿子问好(大儿媳和小孩在场)。
托拉比的儿子为大使上蒸南瓜
我不懂波斯语,先生和他们的谈话我无法详细记述,很遗憾。而且传统伊朗家庭的社交是男人和男人在一起聊,女人和女人在客厅的另一半坐在一起,房间多的家庭,男女宾主会分开在不同房间。我和女主人用我仅有的一点破碎的波斯语聊了几句,像我们对外国人会说几句汉语的感觉一样,她非常高兴,并问这问那。我只能蹦词加比划,我们倒也聊得不亦乐乎。
炉子烧得很暖和,本来是要一家人一起过的重要节日,我们和他们一家人在一起度过了,觉得没有白来。
在伊朗,我们遇到过太多像托拉比这样的热心人,像托拉比一家这样热情好客的普通家庭。听伊朗朋友说过,他们的这种待客习俗是很久以前形成的传统。那时交通不便,旅店也少,去麦加朝觐的人们都是以骆驼为交通工具甚至徒步,路上要走很多天,不知几天才能碰到人家。所以,遇到有人经过自己家时,大家都会留赶路的人住下,并让他们和自己家人一起吃饭。
在另一伊朗人家受到热情招待,宾主亲切交谈
我们每次出差经过小镇和村庄时都去探访一两家像托拉比家这样的普通家庭。他们无一不是男女老幼全家出动,倾其所有地招待我们,就连八九岁的孩子也帮助大人做准备工作,为客人服务。
主人家八九岁的小女儿熟练地为客人准备茶杯
邻居和亲戚听说来了中国客人,也都聚到这家,主人家居然能在事先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拿出招待几十人的各种水果小吃以及杯盘刀叉,可见随时有备款待客人已经是他们的习惯和生活常态。小吃也大多是他们自家做的,他们还会拿出自己织的地毯,或自己的刺绣作品,或自己手工勾织的花边请你赏鉴,并常常随手就作为礼物送给你。他们还会带你去看自家养的牛或羊,给你看他们结着这样那样果子的树,给你看他们当时不在家的家人的照片,给你讲述他们的故事。你离开的时候,他们所有的人都来到门口和你握手甚至拥抱,说着“谢谢”,“再见”。车开动了,他们还会久久地站在那里向你挥手。
在2013年1月的一次出差途中,我们碰到了比古时给朝觐的客人留宿更让人感动的事情。伊方陪同官员告诉我们,我们路上经过的一个地点附近,有一个村的村长邀请我们去做客。这本来是件很好的事情,可惜我们确有实际困难,先生抱歉地回答,因为我们的行程安排很紧,确实没有时间去拜访,并允下次再来的时候一定去拜访。但那位村长执意让我们在大路上一点不绕路不耽误行程的情况下,在经过他们那里时仅仅停一下车,表示希望见中国大使一面,以代表乡亲们表达对中国的友好之情。
一位村长等候在大使车经过的路边,向大使赠送了村民亲手编织的漂亮地毯。
当前面伊方陪同官员的车开始减速靠边时,我们看到路边站着一位农人,手里抱着一块地毯。我脱口而出:“天哪,人家还送这么重的礼物!”我们停下车走到路边,村长首先表示欢迎我们到他们这里来,并捧上地毯说,这是村民亲手编织的,是村民们的托付,让我们一定收下他们的心意。大路两边都很空旷,建筑很少,目力所及,不像有村庄的样子,不知他赶了多少路才到达这里。我们感慨万分地感谢了村长先生,也从我们带的礼物中选了一件,请他带回村去,并转达我们对全村的谢意。
小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向我们告别
还是2013年1月的同一次出差中,在遇到那位村长之前,我们已访问了另一个小村庄,还参观了村里的小学。在参观结束后,彼此已经告过别,我们已离开教室走下了楼,即将走出校门。我想回望一下这座简易的小楼,但出乎意料的情景让我无法再注意那座小楼。设在建筑外面的狭窄的露天楼梯上挤满了孩子们和几位老师,他们还在目送我们,有的孩子可爱地微笑着向我们挥手。我赶紧告诉先生和同事们,孩子们还在跟我们告别呢,大家赶紧转头也向孩子们和老师们挥手,我赶紧打开镜头拍下了这一幕,第一张匆忙中也来不及调好用光。
小学校的孩子们和老师向我们告别
我经历过像这样的故事实在难以在一篇文章中写尽。在我们保存的照片中,有很多都能讲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 END —
图文 | 木棉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