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外交子弟 | 孟小五“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50周年”回访(四)

孟京生 外交官说事儿 2022-07-19


孟京生 外交部第一代外交人员的子女,父母都是1950年调入外交部的干部。






点击阅读前文

  CLICK

湖南五七干校回访(一) 背景介绍

湖南五七干校回访(二) 抵达湖南

湖南五七干校回访(三) 虎踞茶场校部




虎踞镇


再说距校部最近的点就属虎踞镇的分点了,基本上住民居,是亚洲司的地盘,编制是五连。五连是亚洲司(一亚),是个大连队,有100多人。

虎踞镇老房,当年许多“五七战士”住过此地。

(照片由陈达平提供)


外交部的亚洲司是根据外交事业的发展而变化的,最早就是一个亚洲司,负责中国周边国家比较多,后来分一亚、二亚。一亚管东亚、南亚;二亚是西亚非洲司,也叫亚非司。

50年代非洲独立的国家很少,绝大部分是西方的殖民地,尚未独立,所以非洲事务归亚非司管。60年代非洲各国纷纷独立,摆脱了殖民统治,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多起来了,外交部就专门成立了非洲司,柯华任司长。

50年代外交部对外的事务主要是苏联和东欧各国,由苏欧司主管。

美澳司(后称美大司)很小,只有古巴一个建交国家。申建在那里当大使。

西欧司也是“文革”前成立的,与苏欧司有别。

虎踞镇跟校部不一样,干部家属除了公家用房,大部分住在老乡家里。发小陈达平在虎踞镇住的那栋房子,楼下大堂里放着三口棺材,楼上打地铺住了二十多个男干部和孩子。达平的爸妈陈丽水、叶穆英,住在这所房子的猪圈里。猪圈是后屋的一间偏房,老乡把猪赶到厕所里住,猪圈腾出来给外交部的人住。

达平他爸陈丽水是印尼华侨,从印尼回来,几经生死,经历了许多中印两国间的机密事件;抗日战争时期在印尼很有名,是由胡愈之等流亡赤道的文化名人组织的“印尼苏北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成员;曾经给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当过翻译,跟着周总理参加了1955年的万隆会议。

干校上上下下的人,包括不大点儿的孩子都去过虎踞镇。虎踞镇每十天就有一次集。去赶集是大人孩子都快乐的事。集上卖的都是我们在北京看不到的东西,例如竹制品、竹椅、竹桌、蓑衣、斗笠、草鞋、竹娄、竹席什么的,还有卖柴火和烧好的木炭的。农副产品挺多的,鸡鸭鹅都有,刚刚杀的猪就摆在那里卖,芋头、辣椒、竹笋、苦瓜等,还有当地的应季蔬菜。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卖零食的,姜用糖腌了后,加点红色当零食吃,北方人吃不惯;还有栗子卖,但个儿小。对于干校的人来说,还是挺丰富的。

干校的人几乎人人都有一把半高的竹椅。当地的木材比较少,主要是杉木。竹子是那种能长得很粗的茅竹。干校很多建筑都用茅竹。

当地人把刚刚出土不久的小竹子挖出来,一尺多长,根部削一半,用烧红的火筷子在平面上烧个窟窿,修吧修吧,弄成烟袋的形状,用火筷子顺竹筒一捅,一个烟袋就做好了。竹烟袋特别浅,只能吸一两口,然后再装一点儿烟丝,抽两口,倒吹一下把烟灰吹走。当时中国还没有现在这样的打火机,当地农民用马粪纸卷起来当火引子。条件好一点的,抽铜制的水烟袋,抽起来呼噜呼噜作响,挺好玩儿的。

干校的人从城里来,工资又照发,购买力强,引得当地集市上物价上涨。干校刚去的时候,活鸡八毛钱一块钱一只,后来涨到两块钱了。附近十里八乡的老百姓都到虎踞镇这个集上来卖东西。

镇上有一个百货商店。最好吃的东西是一种叫“猫耳朵”的类似饼干的当地零食。我们小孩儿每次去都买点儿吃,解解馋。

我三天两头去虎踞镇。从北京到五七干校时,我家运来了两辆自行车。我骑自行车到虎踞镇也就10分钟。只是湖南天气潮湿,老下雨,道路泥泞不好骑。丘陵地带上上下下的大坡特别多。我常常去找发小好朋友姜健、党京华。他们随父母住在镇上。

经风雨的大礼堂已经垮塌(摄影:李茂春)


镇上还有个大礼堂,干校开大会常借用。

虎踞镇的中心就是一片开阔的平地,赶集时摆摊儿用的平场子。有一间铁匠铺子,打锄头、平铁锹、镰刀什么的。那时湖南农村工业化机制的工具很少,当地人连盖房子用的、钉棺材用的钉子都是铁匠铺打造出来的。

我们特爱看铁匠干活,炉火通红,锤声叮当。铁匠师傅把铁块放在炉子上烧红,然后放在铁砧上锤打,一般是两个人,师傅用小锤,徒弟用大锤,打铁的节奏感很强,像鼓点一样,且铁花四溅,画面很好看。一会儿红色变深,冷却了,再烧再打,成型后放在水中冷却定型。打菜刀、镰刀、锄头的比较多。

打铁的人一年四季都光膀子,穿个大大厚厚的胶皮围裙。穿衣服的话不成,铁花四溅,会烫坏衣服的,舍不得。

集市、商店、幼儿园都在虎踞镇上,与各个据点的距离近,这些因素使得干校的人与虎踞镇联系密切。干校的幼儿园在虎踞镇口的一所房子里,有几十个学前儿童在那儿。虎踞镇上有个小小的新华书店,卖书的是年轻的姐俩,长得好看。干校的男孩子去虎踞镇必去书店,贫几句嘴,逗逗闷子,人之常情。镇上还有一邮电所,可以发信什么的。

虎踞公社社部没什么印象。



洣江边四排房


当年洣江旁边的四排房还在。

(照片由陈达平提供)


离校部不远的四排房是一连,确切地说是在干校所属茶园的另一头,孤悬高挂在洣江边上,以西欧司为主的四连,还有一个是几连忘了。亚洲司一部分在那儿,还有几个单位部门也在四排房。四连连长徐学胜,学芬兰语的年轻人。指导员是马毓真。

人物:马毓真

马毓真后来当过外交部对外发言人、新闻司司长,这是个名扬四海人人皆知的职务;后来调离外交部,担任国务院新闻办的副主任;1997年香港回归后,任派驻香港的外交部特派员公署特派员,一时间风光无限。


章文晋夫人张颖、陈枫吴素梅夫妇、谷小波李宝珊夫妇、陈坦谈言铮夫妇、胡成放黄穗夫妇、李强奋夫人孟淑芳、后来的副外长齐怀远也在四排房。此地连干部带家属约百十人。

章文晋夫人张颖写过关于五七干校政治和生活的一些文章,讲述了她在四排房生活劳动的真实内容,对研究五七干校很有价值。例如,同住一室的俞沛文夫人顾以佶、陈枫夫人吴素梅、陈坦夫人谈言铮、李强奋夫人孟淑芳。有一次几个人馋了,到集市上买了一大块猪排骨炖着吃了,遭到了连里的批评。张颖被罚去给伙房挑水,后来摔了。


人物:张颖


张颖在珍宝岛的军装照(那时前线紧张,外交部的人都发军装穿,下来后归还。)


张颖陪同美国作家韩素音(左)在敦煌


章文晋和夫人张颖与退下来的美国总统福特的合影


章文晋和夫人张颖与时任美国总统里根和夫人南希的合影(照片由章文晋子女提供)


(照片由章文晋子女提供)


张颖自抗日战争初期就在重庆周恩来身边工作,在夫人里资格老,级别也比较高,随章文晋驻外任职一直都是参赞的职务。以前是文联系统的人,1965年才正式调入外交部,1966年本打算随章文晋去巴基斯坦任参赞,结果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所以张颖与外交部的是是非非交集不多,审查干部的时候,没什么事,加上章文晋在外交部任重职,参加中苏谈判,所以第一批就解放了。

张颖后来回北京,在新闻司任副司长,参与了许多上层的外交活动。她赶上了江青接见美国女记者维特克。江青跟维特克谈了多次,有一个多礼拜,想让这个人给自己出本书。这事后来闹得沸沸扬扬,全中国上上下下都知道。张颖作为陪同人员经历了全过程,是见证人。张颖还参加了接待基辛格,后来参加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的最高层的外交活动。

张颖的儿子才满月,随中央从延安撤退,过黄河时随驮子掉河里冲走了,命大,又捞上来了。邓颖超说这孩子吃百家饭长大的,取名叫“百家”。百家从小就颇得周恩来邓颖超夫妇的喜爱。他在外交部的大孩子里是有影响力的人物,对中共党史研究颇深,后来当上了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副主任,官不小,到现在还经常在中央电视台的片头中看到呢。


谷小波、陈枫、陈坦都是九级干部。


人物:谷小波





谷小波夫人李宝珊


谷小波是60年代初从天津调来的,大学文化,1936年的党员,参加过西安事变,抗日战争时期在晋察冀地方工作,解放后在天津工作;1961年从河北省委工业交通部长任上调外交部;1962年出任驻苏丹大使;“文革”后任过驻达荷美、约旦的大使。外交部像这种资历的干部很多,大都是十级十一级干部。


人物:陈枫


1982年,陈枫大使(左)向毛里求斯总督布伦巴乔伊爵士呈递交国书。

1978年,陈枫大使(右)向冰岛共和国总统(左)呈递国书。


陈枫大使(右)向冰岛共和国总统(左)呈递国书后合影。

1966年4月4日至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和夫人王光美对阿富汗王国进行友好访问。阿富汗王后霍梅拉(右五)在喀布尔吉尔罕纳宫举行午宴,招待王光美和陈毅副总理的夫人张茜、陈枫大使夫人吴素梅(左二陪同。图为午宴前宾主合影。

(照片由陈枫子女提供)


陈枫是广东人,去过延安,上过抗大,1936年参加革命,1938的党员;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一直在两广工作;解放后在广西工作;1958年中央召开南宁会议,陈枫作为市长是东道主。他精明能干,周到细心,被周总理记住了,1965年从南宁市委书记任上调外交部,学习并在部里任职几个月,就出任中国驻阿富汗大使,后来出任过驻布隆迪、冰岛、毛里求斯的大使,共四任。

人物:陈坦

陈坦是老资格,1927年的党员,做过地下工作,抗日战争在后方做干部工作,没有上前线打过日本鬼子,晋升比较慢;解放战争时期到东北做过地方党务,后在东北铁路总局任过副局长;1953年调入铁道部工作;1964年在铁道部办公厅主任任上调外交部。(同时调入外交部当大使的还有铁道部计划局局长马子卿。)陈坦1966年出任驻叙利亚大使,“文革”后干了一任驻赤道几内亚大使,就离开外交部,任铁路运输高级法院院长去了;十二届中纪委委员。

这三位都是60年代调入外交部的,在部里短期任职熟悉工作后出任大使的,与50年代特别是建部初期调入外交部的干部有很大不同。50年代调入的干部大都从参赞、一秘干起,在国内地区业务司和驻外使馆干过几任参赞后才提的大使。十三级以上的干部从1952定级到“文革”前,大都只提升过一次级别。后来国家经济困难,周总理又规定,从1960年起国务院系统的各部委十级以上的干部不再升级了。这个规定阻碍了一部分干部的晋升,在别的单位同样资历者级别都高一些。外交部这样的单位,老资格的人太多了,压住了一大批干部。

陈坦夫人谈言铮随夫调入外交部,资历一般,级别挺高,十一级。外交部的女干部能达到这个级别的没几个。干部在地方上干晋升比较快,进了外交部想再晋升级别,没什么可能。


人物:胡成放


胡成放与夫人黄穗


1972年,胡成放大使向伊拉克贝克尔总统递交国书。


1977年,邓小平出席华侨总社国庆宴会。邓小平与白衣者中间是胡成放。


1973年,胡成放与夫人黄穗在巴格达大使馆前留影。

1978年,胡成放与夫人黄穗在智利圣马丽亚山留影。

1980年,胡成放与夫人黄穗在智利新大使馆前留影。

智利总统想胡成放大使授予智利最高荣誉勋章——奧斯金斯勋章。


(照片由胡成放之女胡杭茜提供)


胡成放是福建人,1960年从22军政治部副主任任上调入外交部的,十级,大校;在亚洲司当了几天副司长,派到捷克当参赞。

胡成放早年留学日本,参加过“左联”。1937年入党,进抗大;后到山东115师任职,之后专门搞敌工工作。解放战争期间,胡成放曾只身入敌穴,说服吴化文起义,立了大功。这种事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得了的,随时有掉脑袋的可能。后来胡成放曾任华东军区情报处副处长,参加过抗美援朝,任24军副参谋长,22军政治部副主任。胡成放要是不来外交部,“文革”前怎么也能评上个将军军衔,到了外交部级别上就没动过。

从干校回来后,1973年胡成放出任驻伊拉克大使;回来后又任中国旅行社总社社长;中旅与外交部脱钩后,胡成放回外交部,出任驻智利大使。



胡成放也是长寿之人,过百了。

胡成放夫人黄穗文化水平很高,文学家、诗人。

说个与胡家有关的事。原来我们两家住对门。胡家有一个儿子、四个姑娘。我家五个小子,没有女孩子,我爸羡慕不已。两家商议用我换胡家的小女儿京茜,两家都同意。后来考虑到我已经记事儿了,作罢。

人物:王进


王进一家人在湖南干校四排房洣江边合影

王进与夫人王企贤

1963年,王进夫妇在瑞士首都伯尔尼。


1963年,王进夫妇在瑞士首都伯尔尼。

王进与夫人王企贤在瑞士使馆的照片


(照片由王进之子王铿提供)


王进王企贤夫妇都是西欧司的。1961年,王进出任驻瑞士参赞。夫人王企贤原在外交学院教英文,后来随夫出国。王家下干校是全家到齐,三个儿子都在,王铿、王钊、王铮,名字一个比一个硬。经常有人念错字,管王铿叫“王坚”。

王进从干校回京后,外交部让他出面组织翻译美国出版的一些书,之后去了国际问题研究所。王夫人回外交学院教英语,副教授。

俞沛文是校部领导,在校部住。夫人顾以洁在四排房。好在离得不算远,经常能见到。

李强奋夫人孟淑芳就不一样了。李强奋在也门使馆任职,夫人在干校,隔山跨水,远得很。

人物:

冉隆勃马继森夫妇

西欧司的人还有冉隆勃马继森夫妇。抓“五一六”时可没少整冉隆勃。后来夫妇两个人被踢出外交部了。

马继森到郑州大学教书去了。“文革”后,首钢搞技术改造,周冠五找到马继森,请她负责对外谈判翻译。那时中国找不到这么高水平的英语人才,马继森就调到首钢去了,首钢还给了一套房住。

1981年,马继森调到英文报纸《中国日报》(CHINA DAILY),当评论版副主编;1985年以后在《Social Science in China》季刊当副主编;1994年退休下来。有本事的人到哪儿都能有碗饭吃。

退休后,马继森花了七八年时间,写了一本书《外交部文革纪实》,2003年由香港大学中文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全面详细地讲述了外交部文化大革命的全貌、各种事件和组织的来龙去脉,是目前讲外交部文革时期最全面、最权威的书。凡是讲外交部文革的事或是研究者都大篇幅地引用此书。这本书已经成为研究文革的工具书了。外交部的干部们都为能弄到一本《外交部文革纪实》而兴奋不已。有不少老同志托子女或亲友在海外购买此书。

此书2003年第一版印刷,2010年第二次印刷,一时间洛阳纸贵。有人找她儿子冉铁找书,也没有。此书上架时,在美国纽约书店的售价是35美元。现在此书已罄,连出版社库房里的残书都给掏空了。以后是不是有第三次印刷?不知道。总之,马继森凭一己之力干了件了不起的大事。

齐怀远那时也在四排房。他是外交部年轻一代中成长迅速的成功者。

人物:齐怀远



  齐怀远              


50年代姬鹏飞出任首任驻东德大使,齐怀远才20出头,给姬鹏飞当翻译。50年代初,外交部里懂德语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姬鹏飞很欣赏他。从干校回来后,齐怀远住在外交部招待所,和梁上苑家梁小六住一屋。我没事就泡在梁小六那儿,天天跟齐怀远下棋。齐怀远写名字用繁体的“齊”字,这字看上去有点儿像“斋”,我们没大没小地叫他“斋怀远”。他是个好脾气的人,总是乐呵呵的,也不生气。

不久,齐怀远就到对外友协去上班了。这时外交部是姬鹏飞当部长。后来齐怀远出任驻东德的参赞、驻西德的公使衔参赞。1982年又搬到东交民巷十三号院,与我家是楼上楼下的邻居。

1983年后,齐怀远开始上升,从西德调回来接替钱其琛,出任新闻司长、第一任外交部对外发言人,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这时在楼里出来进去地遇见,就恭敬地叫齐叔叔了。

外交部第一代的老同志基本上都在80年代初退下来离休了。齐怀远几乎一年一升职,1983年任新闻司长;1984年任部长助理;1986年任副外长;1991年调出外交部,任国务院外办主任。此时,李鹏任国务院总理,钱其琛任外交部长。齐怀远任外交部副部长时,被选为十三大的候补中央委员,任国务院外办主任时,被选为十四大的中央委员,地位相当高,正部。齐怀远的外交履历中没有当过大使。

1994年齐怀远回外交部,出任对外友协的会长。对外友协是副部级单位,低于国务院外办的级别。齐怀远在友协干了六年,退休。

齐怀远的女儿齐小新会跳舞,五七干校每次有文艺演出,联欢会时齐小新都上台跳独舞。

齐怀远夫人不熟悉,只知道早年在德国出过车祸,受过伤。

我在写此文时,得知齐怀远叔叔于前不久(2022年1月14日)去世。在此表达哀悼怀念之情。一代外交英豪陨殁。愿齐叔叔天国安息!


- 未完待续 -

文字 | 孟京生(孟小五)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元元

更多精彩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