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色列感受衣食住行(下)
作者简介
王昌义 1936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在外交学院毕业后,进入外交部,先后在西亚非洲司、新闻司和驻外使馆工作,历任科员、副处长、处长;1982年任新闻司副司长;1983年至1989年先后任中国驻吉布提和驻叙利亚大使,1989年至1993年任西亚北非司司长,1993年至1995年任外交部部长助理,1995年至2000年任中国驻以色列大使。
往期精彩
点击阅读
03
在住房方面,政府对民房建设的投入较大。建国初期,大部分用房由政府投资。后来,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政府投资的比例下降。直到大量移民涌入,私营建筑部门不能满足住房需求时,政府投资一度重新增加。
大部分居民拥有自己的住房。房价不便宜,但较之不菲的收入,也不算昂贵。在一些寸土寸金的大城市,买一套三室一厅的单元房,约需有中等收入的个人的六年薪资。租一套两室一厅,月租金约需有中等收入的个人月工资的三分之一(不包括房产税和保养费)。
特拉维夫CBD
以色列犹太人的用房,总的看,不管是私人住宅还是政府机关,都比较矮小、紧凑,谈不上豪华气派。大多数民用和公用建筑也就是二三层。像特拉维夫这样的现代化城市,也极少有十几层以上的高楼。犹太人追求舒适,而非华丽奢侈,也注意绿化环境。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小城市,居民区的绿化都搞得不错。屋前有小块绿地,阳台上放着各种盒景。房顶上普遍有太阳能装置。以色列人均利用太阳能的比例居世界第一。
以色列各个城市和建筑
城市建筑风格呈现多样化。有些城市,如耶路撒冷和海法,历史悠久,既保存传统建筑,又有现代生活设备齐全的公寓楼。特拉维夫的历史不长,是个新兴的现代化城市,但由于俄罗斯和东欧移民最早在此居住,市内还保留俄罗斯、乌克兰等国房屋的一些特征。二三高层的白房子,有小拱门、山墙、突出的阳台和圆形屋顶。有些城市历史较短,主要是为安置移民、缓解人口迅速增长的压力而兴建的,都是新兴住宅区,低层公寓楼,还有一些别墅群。
作者夫妇参观本·古里安在萨德博克基布兹的故居
(《中东散记》图)
至于生活在基布兹和莫沙夫(合作社)的居民,住房多为二层小楼,不很宽敞,但舒适、够用。
阿拉伯人的住房相对比较宽大,但质量不高,室内陈设也比较简单。社会财富两极分化的趋势发展,也反映在住房及其居住条件方面。城市之间、一个城市的不同街区之间,差别很大。特拉维夫附近有些富人住宅区,豪宅鳞次栉比,都是别墅群,十分宽敞。有室内或室外游泳池,有些有几十亩的大院子,绿树成林,房屋主人都是企业家,少数是演艺、科教等领域的大明星。特拉维夫北部居民区尽管都是比较高的公寓楼,但房屋质量好,街区绿化率高,安静、干净,住户都是社会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公务员,包括一些政府高官。南部地区相对凌乱、喧哗、拥挤,大都住着中、下层人士。
04
以色列面积狭长,南北长约470公里,东西最宽处仅135公里。
以色列区划和各大城市分布
交通主干线是公路,总长度有15000公里,从城市到农村形成完整的交通网络。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公路路况都相当好。交通标志清晰、合理,红绿灯信号管理科学。私家车是最普通的交通工具。600多万人口中,有100多万辆私家车。
城市之间和大部分城乡之间也有公共汽车,但乘公交车的人较少,这其中很大部分出于安全考虑的因素,因为在公共汽车上发生过多起爆炸袭击事件。所以,我们使馆也经常告诫工作人员和其他中国人,外出尽量不要乘公共汽车。
特拉维夫-雅法
以色列有个其他国家没有的特殊情况,它将耶路撒冷定为首都,但由于耶路撒冷的最终地位问题尚未解决,绝大部分国家的驻以色列使馆都设在特拉维夫。政府机构除国防部在特拉维夫以外,都在耶路撒冷。外国使节要拜会领导人,或到各部门谈工作,都要乘车去耶路撒冷。
特拉维夫至耶路撒冷之间的高速公路只有70多公里,本来只需半个多小时的车程。但是,在上下高速公路时,交通特别拥堵,增加了在路上滞留的时间。拜会、谈工作经常不到一个小时,路上往返时间却需两个多小时,很不便,也影响工作效率,每次活动都不得不提前出发。遇到重大活动或集体活动,挂着各国国旗的车队在高速公路上浩荡行驶。到耶路撒冷以后,如果时间尚早,车队会不约而同地直奔一家固定的旅馆,在里面方便一下,喝点饮料、聊聊天,打发多余的时间。
铁路和海运已较少当作客运工具。铁路线全长不到600公里,只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和北部的纳哈里亚之间经营客运业务,货运业务则扩大到南部的几个港口城市和内盖夫沙漠地区的中心城市。停泊国际船舶的现代化深水港有三个,即北部的海法、中部的阿什杜德和南部的埃拉特。海法是地中海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阿什杜德主要用于装运货物,红海边的埃拉特把以色列同南半球和远东连接起来。
以色列航空公司
民航运输很繁忙,特拉维夫、耶路撒冷和埃拉特等城市建有现代化机场,不仅有多条国内航线,还有定期航班通向亚、非、欧、美几大洲。最大和最重要的机场是特拉维夫国际机场。
2013年5月18日,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本古里安机场,一名警察带着警犬正在检查德国旅客的行李。(网页截图)
我听到有些人对乘坐以航班机的抱怨:安检过于繁琐,甚至要求乘客翻箱倒包。确实,由于特殊的生存环境,为了避免飞机遭劫持等意外事故,以航对乘客登机的安检很严。托运行李以前,总要回答安全人员的问题:是否替别人捎东西;行李是否一直同本人在一起;有无易燃、易爆物品等。
中国访问以色列的代表团,除了高级领导以外,也概不例外。但对应邀来访的部长,采取变通做法:安检人员到部长所在的贵宾室,向部长本人或其秘书询问这些问题。有一次,我的女儿从香港搭乘以航班机来以色列看望我,以航人员在香港机场办手续时,还特地打电话跟我核实此事。
不过,严格的安检也保证了飞行安全。几十年来,没有一架以航飞机受到恐怖袭击,也没有一架从以色列起飞的飞机被劫持。
偶尔,以方对“特定”乘客也会进行些许灵活和个性化的接待。中以建交不久,钱其琛外长一行访问以色列,这是中国第一个访以的高级代表团。代表团从苏黎世乘以航班机赴特拉维夫。以航专门找了一位中国女士来当空姐,飞机上除了用希伯来文和英文广播外,还发给代表团每人一件小礼品,上面用中文写着“欢迎来以色列”。另外,还增加了中文广播,为代表团的旅程增添了亲切感。
我从北京乘以航班机赴以色列履新,以色列驻华大使在首都机场送我时说,由于我乘以航班机赴任,将受到以航的“特殊”礼遇。我问什么礼遇?他笑而不答。我登上飞机,这是一架波音767型客机,没有头等舱,公务舱座位也比较挤。空姐像接待公务舱其他乘客一样招待我,我没有感到有何特殊之处。
在飞行一段时间以后,机长走来对我说:“欢迎中国大使乘坐以航飞机,请大使去参观驾驶室,这是以航对中国大使的特殊安排。”我这才明白“特殊”礼遇是什么。我跟随机长到了驾驶室,听着机长的简要介绍,还坐在副驾驶的位置,瞭望机外星光点点的夜空。这是我乘坐无数次飞机以来的唯一经历。我当时还没意识到另外一个“特殊”礼遇,就是登机前没有接受任何“安检”。因为后来再乘以航班机时,都要接受象征性的“安检”。
— END —
文章来源 |《中东散记》
作者 | 王昌义 图片 | 网络
编辑 | 外交官说事儿 青岩
阅读延伸
敬请关注“外交官说事儿”
外交书屋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了解详情
倾听外交
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查看大图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