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振铎,你还欠我一顿酒呢!”

民进网 2021-06-20

点击上方“民进网”可快速关注

导语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民进网”推出“多党合作·民进记忆”系列宣传,与您一起回顾多党合作事业推进过程中的重大事件、感人故事。

今天,我们请民进前辈郑振铎先生的孙子郑源向您讲述郑振铎与陈毅交往的故事。



振铎,你还欠我一顿酒呢

——郑振铎与陈毅的交往

文/郑源


郑振铎(1898—1958),民进创始人之一。著名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史学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曾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和文化部副部长,民进第一届理事会理事。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走过一百年峥嵘岁月,无论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直至今天,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我的祖父郑振铎作为中国民主促进会的创始人之一,在他的“朋友圈”中,就有许多都是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和早期党员,他们有瞿秋白,沈雁冰,沈泽民、杨贤江,恽雨棠、陈望道、陈毅,陈云,周恩来,习仲勋等等。下面我就讲讲祖父与开国元勋陈毅同志的交往。

1934年郑振铎等人受邀延平绥铁路沿线考察,在平泉火车站受到绥远省主席傅作义的接待。左起二为雷洁琼,三为郑振铎,五为傅作义,七为吴文藻,九为冰心。


陈毅同志不仅是驰骋沙场将军元帅,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早年曾经梦想成为一名文学家。听我父亲讲祖父与陈毅的交往最早开始于1924年,陈毅经祖父的好友王统照介绍,加入了祖父与沈雁冰、叶圣陶、蒋百里、许地山、王统照等十二人发起组织的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与祖父、沈雁冰、王统照等建立了书信联系,之后陈毅经常在郑振铎等人主办的《文学旬刊》上投稿,发表散文、诗歌等。1926年陈毅用笔名曲秋写的小说《归来的儿子》就是发表在郑振铎在商务印书馆主编的《小说月报》第17卷第16期上。
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沦为孤岛,文化界许多朋友都纷纷撤离上海,前往内地或香港。祖父和许广平、柯灵、冯宾符等人坚守在上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和“全国文化界救亡协会”,编辑《救亡日报》,积极从事地下文化界抗日救亡活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全部沦陷,汪伪特务和日本人大肆搜捕抗日救亡运动的领导人,为躲避日伪迫害,祖父化名“陈敬夫”独自蛰居在上海居尔典路(今高邮路)的一栋二层小楼的二楼。为了避免发生意外,朋友们若非必要是很少来往的,祖母也只是偶尔会带着父亲和姑姑悄悄地去看望一下祖父。那时,平常不大做饭的祖父也学会了自己生火做饭,但也是经常每天只做一顿饭,冬天时常买些烘山芋充饥,到了夏天,小屋热得像蒸笼一样,无法生火,就只得每天以面包就凉开水凑合。生活既清苦又单调。祖父就是在这样的困难环境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乐观精神,坚持着抗日救亡的斗争。当时作为新四军代军长的陈毅,在战火纷飞的戎马生涯中,仍然十分关心敌占区爱国人士的安危。多次派人从苏北秘密来沪,他们通过上海地下党同祖父取得联系,苏北地下党联络员的到来,使祖父蛰居的小屋似乎活跃了起来。地下党联络员告诉祖父陈毅军长亲自布置了上海地下交通站,在长江吴淞口准备了船只,身居上海的爱国人士,一旦发生危险,只要到指定地点以暗号联系,就会有人用船只把人送往苏北解放区去。党组织和陈毅同志的亲切关怀,使祖父倍感温暖,也增添了坚持斗争的勇气和抗战必胜的信念。

1948年12月19日五十岁生日在上海书斋中


然而陈毅同志与祖父在全国解放以前却一直没有机会当面相见,直到1949年9月的一天,据父亲回忆,那时他和祖母刚刚到北京不久,全家暂时住在北京饭店四楼的一间套房里。一天,父亲正准备上床就寝,忽然有人轻轻敲门,祖父过去开门,来人是李一氓同志,他微笑着对祖父说:“振铎,有人来看你了”。在一旁的父亲这才发现,在李一氓的身后还有一个人,魁伟的身躯,威武的容貌,父亲一眼就认出这不就是白天刚看的记录电影《百万雄师下江南》里的陈毅司令员吗!父亲兴奋地叫出声来,祖父也热情地和客人握手并引进客厅坐下。父亲则在隔壁房间,听见他们热情地交谈着,时不时传来陈毅同志阵阵爽朗的笑声和浓浓的四川乡音。那天他们虽然是初次见面,却分明像是阔别多年的知心朋友,有说不完的话。那一夜,他们谈了许多话题,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谈到抗日战争期间沦陷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谈到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进步文化工作,还谈到今后怎样建设和壮大自己的革命文艺队伍,也谈到了祖父最关心的建国后的文物管理工作和考古研究事业的发展方向。陈毅同志还十分关切地询问祖父在抗战八年和解放战争期间在上海的生活情况,以及许多其他文化界知名人士的状况。令祖父意想不到的是陈毅同志虽然是一位久战沙场,统帅百万大军的著名将领,但谈起文化界的事情,却也是那样内行,了如指掌。祖父后来不禁感慨道:“只恨相见太迟啊!”

1955年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接见印度文艺界代表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祖父担任了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今国家文物局)首任局长,陈毅担任首任上海市市长,祖父非常关心上海市文化建设,多次给陈毅市长建言一定要早日在上海建立公共图书馆和博物馆。1952年3月,上海正式建立了图书馆和博物馆。祖父又给陈毅市长写信,推荐可以发挥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其中有江南著名藏书楼“铁琴铜剑楼”的后人,“邃于版本目录之学”的瞿济苍、瞿凤起两兄弟。2019年陈毅之子陈昊苏前往常熟铁琴铜剑楼参观调研,激动的在祖父致陈毅市长的亲笔信前拍照留念。

1955年在北京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参观敦煌壁画展


1954年陈毅同志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祖父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祖父与陈毅同志见面的机会更多了。那时,祖父经常出席和主持一些重要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外事活动,多次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而这些工作都是在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的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尤其是对艺术团体的出国访问和演出,陈毅同志总是要亲自审查,安排节目,总是教导出国访问的同志要虚心地向外国朋友学习,不要搞大国沙文主义。在这段时间里,祖父经常见到陈毅同志,也经常出入陈毅同志在东郊民巷的住所,在一起探讨各种问题,得到陈毅同志亲切的教诲,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一次祖父吩咐家人晚上准备些酒菜,陈毅同志要来家里吃饭。因为我的曾祖母做得一手地道的福州菜,在祖父的朋友中非常有名,鲁迅、郭沫若、沈雁冰、叶圣陶、冰心、季羡林、习仲勋等许多人都品尝过“郑家菜”的美味,人人赞不绝口。“郑家菜”的名声自然也传到陈毅同志的耳朵里了,那天曾祖母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但因陈毅同志和祖父都临时有外事活动,这桌酒席只能归家人自己享用了。以后,陈毅同志多次见到祖父,总是笑着对祖父说:“振铎,你还欠我一顿酒呢!”祖父也一本正经地说:“一定请,只要有机会一定请!”可是终因大家都忙,这顿酒始终未能喝成。

1957年在家中的葡萄架下读书


1958年10月18日,祖父率中国文化代表团出访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途中突遭空难不幸牺牲,噩耗传来,陈毅同志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第一个来到家中,向家属进行慰问,并带来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陈毅同志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不仅亲自参加追悼会,事前还几次到会场亲自布置和安排,使我们全家深受感动和慰籍,至今难以忘怀。
今天,每当想起这些往事,便思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静。从陈毅同志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德,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祖父作为一名党外人士,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却与共产党心心相印,风雨同舟,肝胆相照。
END
更多珍贵记忆,请点击:车向忱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和友谊迎接光明的到来:吴贻芳与南京解放的一段史话
王绍鏊:在共产党人影响下投入战斗
那些活跃在民进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支部周围的共产党员们……一颗红心多重身份的陈巳生
爷爷张明养与中国共产党人交往的故事叶圣陶和中国共产党人交往二三事民进成立大会上的“年青”人!今天,一起重温民进响应“五一口号”那些事儿王君清:光荣归于党的统一战线马叙伦:跟着共产党走,才是在正道上行冰心吴文藻:旅雁归来又青春
陈益群: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民进的今天郑振铎:从五四出发张权:周总理对我的关怀与鼓励 叶圣陶与中国共产党人的交往马叙伦智救陈独秀李大钊雷洁琼回忆和毛泽东第一次见面的故事民进成立旧址的确认与修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 民进中央开启 “多党合作·民进记忆”主题征文!

更多推荐

点赞、在看、分享!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