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杂谈 | 为什么别人说的话可以被“断章取义”?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吧
最近刷抖音的时候,看到了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里面乾隆皇帝禁言措施的片段:不能说“明”字,因为有怀念明朝之嫌。想了一下为什么当时说“明”就有嫌疑,因此写个小短文分析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要说的“断章取义”。
作者|雨 轩
编辑|雨 轩
说个句子:“海上生明月”这句话被断章取义了。
那么“话”的意思是什么?要想了解“话”是如何被“断章取义”的,这里需要引入一个重要的语言学概念“言语”。这里区分一下“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部分,它实质上是社会的,不依赖于个人;而言语,既指人的说话行为,也指人所说的话,它依赖于个人。[1]此处,为了便于讲解,我们把书面的、口头的“话(言语)”称为言语作品。
“言语”在交际中产生,作为交际的内容和结果,这个概念曾被语言学家们深入讨论。语言学家为了更好地研究语言,就把言语作品从整个言语交际中抽象出来了。
因为交际是在一定的情景中进行的,而在情景中起到交际作用的不仅仅是言语,还包括非语言信息,如手势、表情等。将言语作品抽象后,被抽象了的言语作品因为失去了情景的支持,就有了被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要点:失去了情景的言语就有了被断章取义的可能性。)
那么情景就产生了两种区别:言语性的情景和非言语性的情景[2]
言语性的情景是什么呢?一般所谓的上下文就是言语性的情景。
什么是非言语性的情景呢?举个例子解释一下,放在禁言措施当时的情景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定会被认为是反话。为什么呢?因为诗句含义的解读者并不真正在意张九龄(唐朝)的思想和时空情景,包含“明”字就有怀念前朝之嫌。因此失去了诗句背后真实的情景,就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细细想来,我们平常引用别人话语的时候,“断章取义”基本上都是存在的,又都是可能的。但是“断章取义”又是错误的,就是因为言语作品可以从情景(言语的和非言语的)中抽象出来,而言语作品所表达的具体思想内容却往往不能离开当时的情景来孤立了解。
再举个例子来说明为什么言语不能离开情景?
前段时间,朋友和我聊天,她说老师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精神。听到这,我就更加理解断章取义了。这句诗是用来形容爱情的,诗文的意思是: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比喻我们的对彼此的思念直到死亡才终结,就像蜡烛烧尽一样思念的泪水才消失,对于明知是这样的结果,却有毅然决然的决心,表明坚贞不渝的爱情。[3]
这句诗实在是和老师的工作扯不上关系。那为什么很多人可以将他们连接在一起呢?原因是这样的:解读者并未关注诗文创作的背景,因而失去了情景的支持,为“断章取义”创造了条件。加上解读者自身的背景,从而产生了这种不合情理的连接,就会认为老师应该把丝吐尽,燃烧自己,照亮学生。
要点总结:
1.言语都是有情景的。
2.因为交际的需要,别人的语言会被剥离原情景后引用。
3.“断章取义”后的言语语义倾向受使用者的个人理解影响。
参考文献:
[1]费尔南迪·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王维贤《王维贤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3]https://www.sohu.com/a/272900296_100289307
扫码添加【国际汉语人】公众号和交流群,了解最新行业信息。
投稿邮箱:guojihanyuren@163.com
还可添加小编微信:hanyurenpingtai
往期回顾
存现句中的“有”和“是”,太调皮啦!
考研分享 | 《语言学教程》要点总结解惑 | 公派教师出国十问志愿者、公派教师面试说课稿汉语志愿者面试心得分享小记案例|“摘苹果”在线汉语词汇教学游戏语言点分享 |“本”和“本来”语言点分享 | “倒是”总结与分析教学分享 | 对外汉语教学最基本的40个语法点(上)节日教学|中秋节文化教学活动9例知识分享|《现代汉语》知识点总结中文教学|100组易混用词语辨析,别再用错了教学技巧 |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之“三小问”志愿者|公派出国,推荐你去乌克兰教学案例 | 想提高学生听力水平?这篇初级听力教学技巧不能错过刘珣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知识点总结郭熙:文化中国 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