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3年1月10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弄潮 | 蒋少龙:我的“豆腐块”生涯

蒋少龙 新三届2 2021-04-24
 
作者档案
本文作者


蒋少龙,50年代初出生于成都,“老三届”和“新三届”学人。1983年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家》杂志社教授级编审、四川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四川省农村发展促进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现已退休。


原题
我的那些“豆腐块”文章






作者 | 蒋少龙



我这一辈子基本上都是在与笔杆子打交道。除了搞教学科研,就是当编辑记者,总之都离不开笔。

回首往事,我在全国各大小报刊杂志发表的文章大概有几百万字了,其中最多的是发表在报纸上的各类小文章(评论、随笔等,不包括新闻报道)。这些文章俗称“豆腐块文章”,意即很不起眼的篇幅很小的短小文章。因为以前都是铅字排版,报纸上刊登出来一般是一个矩形字阵,就像一个个豆腐块一样。

时过境迁,现在回看这些不起眼的“豆腐块文章”,既可以从中一窥年轻时的思维笔触,更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轨迹。

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是我国改革开放最好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大解放带来了舆论界的空前繁荣。我的大部分文章也是在那个时期写就的。

发表在四川日报的部分评论文章

我发表在《四川日报》上的第一篇“豆腐块文章”是1984年7月26日理论版的《国家把城镇住宅包下来不是好办法》。当时的历史背景是,住房制度改革刚刚开始,一些起步较早的城市正在试行住宅补贴出售。

有感于老百姓关于城市住房究竟是不是商品的疑虑,我写了这篇文章投递给四川日报理论部。文章提出,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住房作为福利,实行包建包分配,不利于解决我国住房问题的解决,出路在于住房商品化。

这篇文章登出后社会反响较大,后来的房改发展完全证明作者当初的看法是正确的。随后我又陆续在四川日报理论版“理论与实践”发表了《延长土地承包期有利农业生产发展》《要正确理解按劳分配》《平等与平均》等数篇“豆腐块文章”。现在看来,这些文章大多是阐释中央文件精神,其实无多少理论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就是这些不起眼的“豆腐块文章”,当年还曾引起“一次小小的理论风波”。

那是1986年10月24日我发表在四川日报第一版的“更新观念纵横谈”《搞商品经济要“向钱看”》一文,后来与大名鼎鼎的于光远先生一起挨批,因为于老先生也主张“只有向钱看,才能向前看”(参见拙作《一次小小的理论风波》,载2018年5月14号公众号“新三届”)。好在有惊无险,毕竟当时已不是文革和“反右”时期了。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是时代的进步。
  
发表在报上的部分股改文章

进入九十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在全国再次掀起改革开放热潮。新中国第一次有了证券交易所,老百姓第一次听说“炒股票”还可以致富,“股份热”从南到北匝地而起。

那个时期是我创作的丰收期。当时我在四川省体改委主管主办的《改革时报》工作,由于体改委主管股份制改革,工作上的便利使我接触了大量的人和事,写了许多股份制改革和证券市场的文章。

我曾采访过我国第一任证监会主席刘鸿儒、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一任总经理尉文渊、被誉为“萧股市”的著名经济学家萧灼基等专家名人,还采访过许多上市公司的老总。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金融时报、深圳特区报等报刊发表了许多文章,为我国股份制改革鼓与呼。

2000年,证券时报为配合西部大开发搞了一次“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大家谈”有奖征文。我写了《发展西部资本市场的融资选择》一文应征,提出利用证券融资是发展西部资本市场,搞活西部经济的一种较好形式。文章刊出后反响较好并获得征文二等奖,奖品是一台“海星”电脑。

四川省的股份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除了上海和广东,当时四川的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全国第三位。针对社会上的部分不实传言,我写了一篇《为川股一辩》的“豆腐块文章”,发表在1994年6月22日的上海证券报上。后来中国证券报转载了这篇文章,并获得四川省证券记者协会、四川证券电台“天歌杯”征文大赛一等奖,奖品是“天歌牌”羽绒被。


成都日报“车德有奖讲述”活动报道

2016年12月22日,《成都日报》与成都市交管局联合推出“私家车第三城·热议车德”有奖讲述活动。该活动一推出,即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笔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所见所闻,写了一篇约500字的小文(征文要求邮件300—700字之间),邮发到报社邮箱,没想到居然刊登出来了(见2006年12月30日《成都日报》A7版)。

文章指出,开车习惯不好、不遵守交通规则,如变道不开转弯灯,转弯车不让直行车等现象笔者也经常遇到。把汽车看作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开车摆阔,是一种缺乏车德的表现,如报载汽车档次越高驾驶员脾气越大就是一例。即使在成都这个并不富裕的城市,这种贵族化趋向似乎也有愈演愈烈之势。所以提高有车一族的素质,似乎还任重道远。没想到的是,征文结束后抽奖,我有幸抽中一等奖,奖金是人民币1000元。

发表在光明日报、信息时报等的部分随笔


1995年开发西部大热潮,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攀西川南资源开发办公室、四川省政府新闻办联合组织“95攀西行”新闻采访大型报道活动。参加者有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及川内各主要报纸,我也参加了此次活动。

采访团在半个多月的时间中,全方位的采访报道了整个攀西地区的现实状况,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有感于攀西地区资源富饶但经济贫困落后的现状,我的《让“富饶”不再“贫困”》的采访报道,荣获二等奖。

光明日报当年曾经开辟“书评周刊”,2003年3月27日刊登了我的《按国际惯例编学术期刊》一文。文章提出,国际通行的学术期刊编辑原则,最重要的就是遵循学术论文或推动论文写作形式的规范化,而我国相当多的刊物与此是有差距的。后来我在这篇文章的基础上为“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撰写了《学术期刊编辑刍议》论文,获奖并被《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文集》收录。


我的部分获奖证书
 
现在回头来看看这些“豆腐块”文章,刊登的报纸大多已经泛黄。然而在当初没有互联网的条件下,报刊包括杂志却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

 
延伸阅读
蒋少龙:我与四川人民出版社
 


文图由作者提供本号分享
表扬小号
就摁下识别二维码吧

80年代陈原:人民日报为崔健《一无所有》正名周大伟:我的战友王朔:
一个人和一个时代的故事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查建英:那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浪漫时代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的清华"青椒",是个人就想出国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国际舞会王蒙:人生历练,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野夫:烈士王七婆,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梁晓声:如果回到WG,我要么移民要么跳楼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