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年代丨丁东: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丁东 新三届 2020-02-26


  作者档案


丁东


丁东,1951年生,1982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历史系,供职山西社会科学院,现居北京。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午夜翻书》《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曾任《炎黄春秋》杂志副总编辑,近年致力于民间思想的整理研究和口述史学。


原题

全国人大的第一张反对票




作者:丁东

原载《文史博览》2013年第3期



1988年3月28日,人大代表黄顺兴在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公开发表反对意见,反对89岁的周谷城担任主任委员。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同声音



在那个时代,人大代表是一种荣誉,几乎所有代表从来想不到可以投反对票。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因为1988年第七届全国人大会议上一个名叫黄顺兴的人大代表。


黄顺兴的政治生涯,是在海峡对岸开始的。他是台湾彰化县人,生于1923年,是一位农业专家。1950年代投入台湾民主运动,在国民党戒严期间,他通过竞选,三任台东县议会议员、两任台湾“立法委员”,因敢于直言得名“黄大炮”。1964年以无党派身份当选台东县县长,因亲近农民,又有“平民县长”之美誉。第三次竞选“立法委员”失败后,去了日本。


1985年黄顺兴来到大陆,受到中央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据胡治安在香港出版的《统战秘辛》一书介绍,中共中央总Z书记胡耀邦在1986年10月9日与他会见,希望他在人大或政协正式发表意见,参加国家政治生活。此前,统战部曾派员登门拜访,提议让黄顺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黄顺兴表示,农科院顾问的事,会拼命去做,政协暂不参加。


原来,他对给从台湾回来的人安上个政协委员头衔,发些钱,养起来的做法有看法,他不愿意当敲边鼓的“食客”。统战部了解黄顺兴的态度以后,重新考虑,经中央书记处书记批准,决定提名黄顺兴为全国人大代表,由湖北省选举。统战部副部长武连元向黄顺兴说明了这一打算。


黄顺兴说,这样不行,我不是湖北人,又没有在湖北工作过,怎么去当湖北省的人民代表?局外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种“安排”。我当人大代表,应由台湾同胞选举。当“安排”的人大代表,会影响我在台湾同胞中的形象。中央接受了黄顺兴的意见。后来由台湾代表团选他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


1988年3月28日,七届人大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通过七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时,黄顺兴走到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他讲了反对的理由:主任委员周谷城先生学问很高,我非常钦佩,但他89岁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不应该再辛劳他了。难道就没有年轻人为国家做事?


发言完毕,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虽然周谷城还是当选了,但这是自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第一次出现了公开反对票,黄顺兴开启了历史的新一页。


黄顺兴还提议设立代表秘密投票处。因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结果邻座都能看到,侵犯了代表的权利。他的建议立即被采纳。


全国人大原来没有大会发言这一项,黄顺兴提出不管小组讨论怎么样,大会是全体代表沟通的最后一个机会,这个权利不可剥夺。这一条也写进了人大议事规则。


在人大常委会,黄顺兴还提议,允许记者进入大会会场采访。他说:“人大号称最高权力机关,类似现代国家的国会,国会怎么可以不许记者进会采访?国会讨论的情况怎么可以不马上传播出去与大众见面?外面的意见怎么可以不迅速返回来?如果这些都没有,怎么能具代表性?要建立这样一个循环,媒体记者是少不了的。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包括独裁的蒋介石政府都有,为什么人民民主的共和国反而没有?”当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万里接受了他的意见,开放了记者室。


有一个记者问黄顺兴,可不可以谈一谈。黄问,是不是采访,能不能报道?记者说,不能,发稿还是大会统一。黄说,如果这样,我没有必要和你谈,咱们只做朋友好不好。记者说,我和你谈的,虽然不能公开发表,但我可以写“内参”。黄问,“内参”是什么?记者说,那可重要了,头头们看的,别人想看都看不到。黄说:“我是人民,人民是最高的,为人民服务,重要的是外参,而不是内参。对不起,我不接受这种采访。


1992年的七届人大五次会议上,黄顺兴又要求公开发言,表达对三峡工程的不同意见,没有获准,因而退席。他还是感到对大陆的政治生活不适应,于1993年辞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2002年,黄顺兴因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丁东专页

丁东:1984年的一次“教授风波”

丁东:1984年胡耀邦与蒯大富
丁东:大"右派"葛佩琦上访记
丁东:金凤与空军战斗英雄的婚姻波折


图选自网络,版权事务请联络编辑
表扬小号
就摁下二维码打赏吧


80年代

张志鸿:1980年一场"激动人心"的演讲

雷颐:80年代被神话了吗?

王小妮:80年代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美好

查建英:那的确可以说是一个浪漫时代

最令人怀念的五位大学校长

丁石孙:单车上的北大校长

张曼菱:被春雨洗浴的北大

野夫:易中天为何出离武汉大学?

郑力刚:那时的清华"青椒",是个人就想出国

高尔泰:谁令骑马客京华

苏建敏:连衣裙荡起的机关风波

侯杰:广播电视里的两个英语老师
侯杰:站在桌子上的大使夫人
陶洛诵:在北京的外国人
李爽:"国际女流氓"的残酷青春
唐翼明:“革命之子”梁恒
顾晓阳:混在北京的美国好友老康
陈丹青:纪念星星美展40周年
诗人芒克:我完好无损地活到现在
1988年海南“洋浦风波”始末
钟金虎:在成都为西哈努克办国际舞会
王蒙:人生历练,我当文化部长那三年
金弢:文化部长请客被服务员嫌弃
《一九八四》是如何在中国出版的 ?
左方和他的《南方周末》时代
野夫:烈士王七婆,带刀的男人,不带表情
梁晓声:如果回到WG,我要么移民要么跳楼
王家新:我的八十年代
黑马:1977文青们的春播秋收


一个转身,光阴就成了故事

一次回眸,岁月便成了风景

  长摁二维码  

加盟新三届2

我们不想与你失联

备份新三界

余轩编辑、少达审读


公 号 征 稿

主题包括但不限于:


童年  文革  上山

     当兵月   青工  高考

校园  浪漫  菁英

       职业  学术   追师长

教育  养老   兴趣爱好

……

新三届人一路走来的光阴故事

40后、50后、60后的关注热点

都是新三届公号期待分享的主题

本号只接受微信公众号首发投稿

来稿请附作者简历并数幅老照片

投稿邮箱:1976365155@qq.com

联系人微信号:james_gz7

联系人电话:13570472704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