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晚年的精品(记程砚秋老师的《三击掌》和《英台抗婚》)

李丹林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我是从三十年代中期,开始迷上程派艺术的。那时我还是刚开始学戏的少年。

 

 记得是:程砚秋老师从欧洲考寮归来,一次在中和园演出《王宝钏》。我买到一个中排座位去看戏。随着锣鼓,外幕慢慢拉开,舞台上深浅黑白的色彩勾画出云龙图的“守旧”,两边配衬着绿色纱窗,台上是那么素雅、娴静;台下满园观众也和台上一样的沉静。我不由地想:今天的戏,刚一开幕就与往日不同,台上没有穿长袍的人来往摆台,场面也不在外面坐着,观众也从没有象今天这么静……这是怎么回事?

 

 那时我还不懂什么是程派。程老师在幕后一声“怎么”声音是那么新颖、别致、动听,与众不同。程老师一出台,使我感到:这个王宝钏是那么幽雅静美,令人敬爱;唱念身段的精美,迷得我如醉如痴。程老师此时正是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嗓音极盛,虚而实,高而沉,低有力,中有发,那唱腔、表演真是美不胜收,令人叹服。

 

 从此我成了程迷。程老师有戏我必看,《鸳鸯塚》、《骂殿》、《琴挑》、《文姬归汉》、《梅妃》、《能仁寺》、《青霜剑》、《春闺梦》、《荒山泪》等,场场不漏。越看越爱,不禁模仿起来:记身段、记唱腔、记水袖、记场次,默写剧本……由此产生了投师程门的愿望。


程砚秋之《柳迎春》

 

 这一愿望直到十几年后才得以实现。一九四七年,经友人介绍,在上海红锦酒家,我正式拜程砚秋先生为师。从此朝夕得近,追随老师左右达十年之久,既从老师学艺,又伴同老师演出。尤其解放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留下了我们师生的足迹。程老师晚年深入西北、西南考察地方戏曲,加工整理自己的保留名剧,排演最后一个作品《英台抗婚》,拍摄电影《荒山泪》,我都有机会随侍左右,亲聆教诲,获益非浅。

 

 程老师的演出和工作是十分繁忙的。但只要一有空,他就给学生说戏传艺。他常讲:“学习要有一心一意的献身精神,要懂得老师教导的内在涵意。”“不要死学我的一招一式,要学我用功的规律。我的喊嗓、唱、脚步、身段等,都有一定的规律。依照同样的规律,再结合你们自己的条件,艺术上就能有所改进和发展。”“规律要做系统的有计划的探索和研究。我教你们的时候,你们要注意我的动作和发声的特点和方法,只要你们注意用心,就会不断发现改进提高的地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下去,必见成效。”他告诫我们,不要自满,要把精力用在学习、苦练、提高上,如果光研究、赞叹而不去苦练,乃是空谈一片。


程砚秋、李丹林之《英台抗婚》

 

 程老师除了必要的社会活动外,几乎是把全部精力都用在了艺术上。他住的是两层大院子,院内宽敞,花木扶疏。家中虽有十几个人出入,但是轻言细步,院中总是静悄悄的,充溢着一股幽雅的艺术气氛。程老师在家身着粗布衣衫,每天上午都要吊嗓用功,中午照例吃各种抻面,一个人从不饮酒。他的脑海中,几乎时时都在琢磨舞台形象、艺术改革和培育新人的问题。

 

 一九五二年秋,举行了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大会通知程老师,请他以《荒山泪》参加会演。程老师的意思是拿《三击掌》。他为什么不演《荒山泪》,而执意要演《三击掌》呢?他有几层意思:一是,当时新婚姻法颁布不久,正在大张旗鼓地宣传,他要通过《三击掌》的演出配合争取婚姻自主、反对封建婚姻的宣传。考虑剧目的思想意义和社会作用,是他几十年贯的主张。二是,会演集中了全国各剧种的优秀艺术家,要让大家都显身手,各展所长,而不应该过分突出自己的独演。三是些著名的艺术家,大多是以传统折子戏参加会演,他不应例外。所以他选择了自己青年时代比较得意、在今天仍很有意义的剧目《三击掌》参加会演。结果,程老师以此戏获得大会的荣誉奖。

 

 为参加会演,程老师加工重排了《三击掌》,强调了王宝钏以信为本,王允则是不顾一切以禄为本;二者构成了矛盾冲突。程老师在这出戏里化身为王宝钏,以新的历史观点和昔日传统表演相结合的手法,进行表演,赋传统老戏以新意。


程砚秋之《三击掌》

 程老师的王宝钏以十足得意、非常丰满的态度出场,身穿宫装,面带笑容,用小八字步走到“九龙口”,很大方地把水袖向下一滑,随着身子往左一挪,把左水袖送下,提起右水袖,徐徐地缓步到台头,打引子。引子的最后“良缘”二字,用气催着“良”字出口后,又把“良”字音咬住,慢慢地把“缘”字送出,特别显得这两个字念法吃功夫,同时也把宝钏内心得意的感情表达出来,喜悦、兴奋达于顶点。

 

 拜见王允后,王允问她可知彩球打中哪家王孙公子,宝钏稍稍把身子向左一转,一皱眉,向上一长身,答:“女儿不知打中哪家王孙公子”,眉字间含蓄地表现了不耐烦而又拘于礼法的神色。听说是“花郎平贵”,宝钏跟着提神长身,“噢!”长了一点调门念“花郎平贵”带有欣喜、得意的神气。这些地方程老师演得很细致,有丰富的涵意,表现了宝钏得到意中人是多么愉快、幸福,而作为相府千金,这些感情不能平直地流露,却又略加点染,让观众了然,也为后面抗命击掌的戏作了铺垫。

 

 王允主张打退平贵的亲事,宝钏表示“万难更改”,王允重问一句,想逼迫宝钏就范,宝钏则把自己的决心进一步表面化,把身子向右一转,左水袖搭在右臂上,念“万难”,随着锣鼓“空匡”,右脚上步跟左脚,右水袖向上一撩,再出“更改”二字,显示了自己争取婚姻自主的决心。

 

 这一场冲突是不可避免了。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条律森严,父女间虽有争论,但宝钏开始不能正面抗命,在王允的威逼下,宝钏决心反抗的性格逐步展现。程老师运用唱和表演,有层次地揭示了宝钏的思想、性格的发展。开始用婉转哀求的语调唱〔西皮慢板〕:“老爹爹请息怒容儿细讲……”前两句声色温存,四句〔慢板〕不用拖腔,缩短过门,把情意唱出。之后的〔原板〕,讲古比今,以孟姜女为例,说服王允。

 

 这段〔原板〕的腔,程老师设计得很紧凑,最后一句“万古提”三个字唱得很有劲,双水袖往上一举,亮了个子午象,用来表示对孟姜女的钦敬和赞美。

 

 冲突越来越激烈,唱腔也由〔慢板〕、〔原板〕而发展到〔快板〕这段快板,程老师唱得斩钉截铁,叮咚作响,不同一般。这不单单是个快板的技巧问题,而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


程砚秋之《三击掌》


 对于快板,他常说:“不管你唱快还是唱慢,都要适应戏的环境、生活和人物感情,唱腔的腔调、节奏、尺寸都由此产生。我的唱腔,每出戏有毎出戏的声色和腔调,不能千篇一律。我主张表达角色的动作和声音,都要很细致地考虑此人特点、年龄时间、地点、心情、个性等,有了个人物的谱儿,明确怎么样才更适合人物的要求,再用你素日积累的本事进行创作。”

 

 程先生在《三击掌》的词句上有一些改动,如“十字街前”改为“相府门前”,念到“相府门前高搭彩楼,抛球招赘……”这段话白时,身段与水袖的表演配合非常紧密:身向左转,把右水袖引起,随之把左水袖也引起,上右脚,跟左脚,回一点身子,双手举起,念“高搭彩楼”;撤左脚,回右脚,把右水袖伸出,从斜身胸前滑、送、甩出水袖,同时念“抛球”;紧跟着上步沉腰,把左水袖搭在右臂上,念“招赘”,把左水袖送出向下滑,拾起右水袖上下一分,左水袖托右肘右水袖放在右腮方向,念“打贫随贫”;向右移动,双水袖分开,右水袖由右横滑在右臂上,念“打富随富”……这段念白,同身段、水袖动作,浑然一体,严丝合缝,口、手、眼、身、步,面面周到,使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显示了程派王宝钏的独特风格。

 

 戏发展到“父不信与儿三击掌”的高潮,程先生唱时,把父”字拖长一点,换气,又把气闷起来,随之嘴皮子加劲唱“不信”二字,腔中既有刚直又有疑问的神气。“与儿”二字较轻,略显顾虑、犹豫。慢慢向左转身,见堂上王允仍是冷酷无情,才下定决心,义无返顾地唱出“三击掌”,这三个字唱得有气魄、有力量,腔中充溢着王宝钏的愤懑,显示了一个古代女性为了维护自己的婚姻自主的权利,与封建家庭决裂的大义凛然的气概,可称是“声情并茂”。

 

 王宝钏的三击掌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但王宝钏毕竟是王宝钏,她有普通人的感情,尤其是就要离开自己生长的家庭,她不能刚硬到底,必然有感情的回旋、起伏。同时,从艺术上说,“三击掌”已达高潮,再绷紧下去,也就缺少跌宕、层次所以,程先生在“三击掌”后,唱“一刹时失却了父女情”,腔调低沉、缓慢,加浓了感情色彩,“情”字上以似连似断的行腔,渲染她是被迫不得不如此,而感情上十分痛苦。下面一段〔二六〕“休怪儿与父三击掌”,唱得深沉、有感情,尺寸、唱法情绪与前面“父女情”一句紧密衔接。尤其是最后的〔哭头〕:“珠泪难忍”,“忍”字唱得新巧,有灵活感,把极其难过的心情,从内心深处表达出来,震撼观众的心灵,使人们对王宝钏充满同情,谴责那残酷无情的王允。

 

 解放后,程先生整理、重排《三击掌》,标志着他在艺术上的转折和发展。戏不大,改动也不多,但是,老戏新唱,对人物的解释、体现有新意,艺术上更精美、耐看了。可以说《三击掌》是程派艺术在传统老戏上独具风范的典型之一。


程砚秋之《三击掌》


 《英台抗婚》是程砚秋老师解放后的第一个创作,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个作品。解放后,年近五十的程先生,由于接受了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方向明确,心情舒畅,嗓音又有所发展,唱功又前进了一步。声音更为圆润,念白也更醇净,以他的艺术修养和声望,再加上数十出锤炼多年、誉满天下的程派名剧,足以够他艺术生活的晚期之用了。但,作为一个艺术家,他并不满足,还要继续创业。他一直酝酿要排新戏,发展程派的艺术创造。一九五二年全国戏曲会演之后,他就明确表示要排演《英台抗婚》,并着手准备。

 

 程先生选定这个题材,并非一天半天了。解放初期,他深入西北、西南时,就看了不少地方剧种有关梁山伯与祝芙台的剧本和演出,作了精心研究,还详细作了笔记。他充分肯定这个戏的反封建的现实意义,深深喜爱祝英台这个人物,觉得应该在京剧舞台上塑造这个可敬可爱的形象,自己愿意为此作出努力。

 

 对《英台抗婚》,程先生构思的时间很长,艺术上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曾谈过这样的打算:今后再排戏,要做到两点,一,要用西皮调,就通场全用西皮调;要用二黄,通场就全用二黄,以保持音乐的完整,场面的干净,不使西皮、二黄掺用,在音乐上搞得支离破碎。过去,遇有悲剧场面常用二黄,二黄是长于表达凄凉悲苦情绪,是不是西皮就一定不能表现悲剧?我想在用西皮唱悲调上试一试。二,京剧唱词多是三三四、二二三,字数限制很死板,有时唱词在抒情上就受到限制,唱腔上的创造、发挥也受影响。我想打破一下,唱词字数不限,一句可以五、六个字,也可以十七、八个字,主要服从内容和人物,为了抒情不受限制,可以搞长短句。长短句也要想办法唱出来,尽情尽意地把它唱好程先生的这些想法,大多贯彻在《英台抗婚》中。以西皮唱腔贯串全剧,一直到最后英台哭坟,仍然唱西皮,比之《文姬归汉》、《青霜剑》最后祭坟的大段反二黄、二黄,这无疑是个发展、突破。

 

 程先生在这出戏中,除了全剧唱西皮,不安大慢板,注意情节的发展外,还有不少艺术上的精巧构思。他说:这出戏里人物的眼神不同于其他戏中人物,不能套用旦角眼神的传统程式,祝英台在遇梁结拜、书馆、十八相送时,都要用纯洁、热情的眼光注视,眼神要有爱慕之意,但不是一般少女的娇羞忸怩,而是高雅、诚挚,因为这是女扮男装、去杭州求学的祝英台,不是小家碧玉的孙玉姣,要有少年书生之感,而这少年书生,在适当的时候,点染一下共女性特征就成了。祝英台女扮男装时,身穿绿色花袍,金线花纹,足登夫子履,头戴儒巾,斯文大方,别有风度。再加以创新的小生唱法和念白,给人极大的艺术美感。


程砚秋、李丹林之《英台抗婚》

 

 梁祝结拜后的下场,程先生加了一个新的马趟子。他说,梁祝性格相投,一见如故,结拜后上路,若用一般的带马下场程式,表达不出两个人欣获良友的兴奋心情,所以需要丰富变化,创个新路子。梁、祝上马后,两人并不下场,而是往上场门一归,并马叙谈,缓缓而行,走到下场门台口,往下场门归又走到上场门台口,然后再转身、加鞭,并马而下。这个双十字线的趟马下场,表示了二人情意相投,一见如故。


 书馆一场,戏很小,程先生的表演很细腻。梁、祝二人互相关心,梁山伯觉得天气凉了,脱下自己的衣服,披在“拜弟”英台身上。这时程先生充分运用了眼神:英台目光离开书卷,抬头注视双手持衣的山伯,其视线从上慢慢而下,扫遍山伯全身,她理解了山伯的至诚,然后身子往左一扭,一沉气,此时山伯上前将衣服被在英台身上。二人配合得很默契,身段很优美,内心情感也很丰富,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十八相送后,英台回返故里。女儿远道求学归来,父母当然喜形于色。英台向母亲叙说:“啊母亲,女儿把后部《四书》都已读完,《五经》都已讲尽。”说时,却用眼睛扫了祝员外一眼,见父亲也还高兴,遂随机应变地说:“啊,爹爹,女儿此番前去攻读了不少诗书,老师开讲的不少,况且有位热心的同学梁(偷口气再接念)山伯,热情关心于我,人品甚好……”祝员外抢话打断说道:“好了,儿啊回房换装去吧。”英台已提起话头,难以控制,仍说:“啊爹爹,梁山伯是我好同学,他一定前来……拜访……”又被祝员外打断。英台面带笑容再说:“啊爹爹,他一定要来的!”刚一出门,又回过身来对父亲说:“啊,爹爹,他远路而来,不要叫他走啊!”出门走了几步,又蓦地停住,回来再说:“啊,爹爹,你不要叫他走,在这里多住几日吧!”

 

 欲走又回身说:“啊,爹爹……”祝员外急忙说:“知道了,你快快换装去吧!”英台这才一笑而下。这里祝英台三番五次向父母讲述梁山伯,是那样的天真、诚摯、无邪、热情,完全呈现出父母膝下独生女的娇憨神态,每演至此,必有效果。反复点染,把希望寄托于父母,造成了暂时的喜剧气氛,为悲剧结局作了反衬。

 

 祝员外贪图财礼,竟将英台许配马家,事情急转直下,马家送来聘礼,祝员外要用金银珠宝打动女儿,祝英台好似从山峰跌入深渊。这场戏起伏跌宕很大,程先生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进行表演。

 

 英台被银心拉着出场,脸上仍是满面春风,承继着前场的喜悦和兴奋,问道:“你为何拉拉扯扯的”,程先生念时,把“你”字提高,把“拉拉”二字提起来,换一点气,表示疑问,然后再接念“扯扯的”。英台听银心说是梁相公下聘礼来啦,情不自禁追问了一声:“真的么?”“真”字念得准而千净,表示她唯恐不真,希望是真,潜台词是:梁兄真的下聘礼来啦,你知道九妹就是我吗?快去看看梁兄给我送什么来啦!银心乘机说:“小姐,我给您道喜啦!”程先生这里没有用水袖遮脸作害羞状的程式,因为梁山伯是同窗三年的挚友,婚姻成就,兴奋多于羞涩,所以只是把身子一转,水袖随之带起。淘气的银心又追到右边道喜,英台把目光慢慢投向银心,略有羞意,把眼光放下,身子向左一转,右水袖带起,遮住视线,以兴奋的心情唱:“羞答答假意儿佯装镇静……”这头一句唱,程先生唱得非常真切、生动,层次鲜明,尤其是“装”字的行腔,情真意切,美妙动听。在这出戏中,程先生在唱腔上有不少创新,创造了干哭头、滚板等新唱法,在换气、偷气和运用抑扬顿挫,掌握节奏等方面,充分展示了他精深的造诣和娴熟的技巧,使唱腔在抒发感情上发挥了很大作用。王瑶卿老先生曾夸奖说:“程老四的唱,用字好,腔按得好,板准。”程先生这“三绝”在《英台抗婚》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程砚秋、李丹林之《英台抗婚》

 

 这出戏的中心就是“抗”婚。对封建专制婚姻的反抗,为此不惜拼却一切的不妥协精神,是很多程派剧目都具有的思想特色。在《英台抗婚》中,梁祝婚姻硬被拆散,梁山伯抱恨而亡,祝英台就暗下了以身殉情的决心。四九来报丧讯,英台见四九腰系白带,忙问:“四九,你家相公他……”四九答:“他死啦!”英台惊呆,左手扶桌,右水袖带起来,随着头部动作,斜甩向桌边,水袖大片地散在桌子上,亮住,才哭出:“梁兄啊!”

 

 面部表情和身段动作表现出真是一霎时晴天霹雳,魂灵飞向九天的神气。喜轿临门,英台一身重孝,面对着逼他上轿的祝员外,双目正视父亲,表示要到梁兄坟前一祭。那种不妥协的鱼死网破的精神锋芒,镇慑住顽固不化的祝员外和其他人,也震撼了观众的心灵。


 《祭坟》一场,在〔哭皇天〕的曲牌中,英台上场、祭奠。原来是读祭文,后因祭文太长,改唱“哭头”接〔西皮滚板〕,唱法上采取高八度和低八度交叉变换,更显得气氛悲壮,感情真挚,悦耳动听,英台哭祭后撞坟而死,天降雷雨。雨过天晴后“化蝶”。对“化蝶”的舞蹈,程先生花费了不少心思,突破了传统的“四门斗”程式,采用了象征手法,创造了一对蝴蝶飞舞的舞姿,最后盘旋而上,飞向蓝天。


 《英台抗婚》是程砚秋老师的最后一个作品,他有许多想法和尝试。可惜的是,他没有来得及加以总结、改进和提高就撒手故去了。即便如此,这部作品还是我们学习程派艺术尤其是探讨、研究程砚秋老师晚年的艺术设想和追求的一部不可多得的杰作。


(《秋声集》)


- 历史推荐 -


京剧锣鼓是否给人以吵闹烦噪的感觉?

杨宝森学余叔岩: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对各戏曲剧种都有帮助的“昆曲身段要诀”

票友分三派:存古派、研究派与折中派

岑范谈京剧电影《荒山泪》:“戏曲电影还要尊重戏曲”

杨家将的故事是怎样一点一点演变成今天这样的?

许姬传谈《贵妃醉酒》:“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很难胜任”

旧戏曲的魔障:“玩古董”、“看稀奇罕儿”的标榜万万要不得!

谈四大名旦:“常有天赋嗓音极透亮者偏欲学程,实错误也”

谈谈马连良:“连良天赋不够,乃努力于人工,小本钱会做大生意”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