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规矩无规矩:“薛平贵回国就不应该戴达帽”

张古愚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不依规矩,不能成方圆”,可见规矩是不能不依的。那末我就来谈些规矩。因“规矩”二字,范围太广,现在我只好捡其比较普通些的来谈上一谈。


 戏文中帝王的冠、戴,有中国和外国之分,从前中国人的思想,不像现在一般洋理洋腔的青年,极力崇拜外国(外国值得我们钦佩的地方太多,可惜国人只学虚空的礼貌),他是极尊重本国,极看轻外国,外国称番邦,外国菜叫番菜,文字里,外国人谓胡儿,外国乐器谓胡乐(如胡琴、胡筒),还有是叫夷叫达的,外国人就是夷人达子,总而言之,不外是看不起外国人,当他是个外化的人。


 所以戏班里外国国王的帽子,不是给他戴本国的强盗王所戴的草王盔,便是中国兵卒所戴的毡帽,不过给他边上绣了二条青龙(不是金龙、黄龙),前面加一面牌,后面添二条飘带,美其名曰“双龙达帽”,这里面也无非是存着渺视,意思中算是中国兵丁的帽子,在外国便要当国王的王冠了。


张君秋、谭富英之《武家坡》

 因此皇巾、堂帽,只有本国的皇帝够资格戴,同时外国王只有穿红蟒、着箭衣马褂,从来不曾黄蟒、黄帔加身的。


 薛平贵在《大登殿》以前,因为是西凉国王,所以在银安殿一场(中国叫金銮殿),是草王盔红蟒,过关就改换达帽、箭衣马褂,在本国做了皇帝,这时候才给他戴堂帽,穿黄蟒(黄蟒衣箱中多不备,所以多穿红蟒);薛仁贵征东有功,官封两辽王,不过此王不是那皇,所以没有资格入朝戴堂帽,在家冠皇巾(戏班组织虽简单,可是官服、私装分别得很清楚,不像现在影片中,上至帝王下及官僚,服装不分官私,这不是骂影片,实在是给些知识与导演先生);《梅龙镇》正德,因有意扮作无事闲游的军人,所以头戴武生巾,身罩蓝褶子。


马连良之《梅龙镇》


 依规矩话规矩,薛平贵回国就不应该戴达帽,即使要戴达帽,也当加上风帽,算是掩饰外国王戴的王冠,不然的话,把守边关的穆老将军,怎敢放番王进关,虽然有红鬃烈马为证,戴了番王帽,不虑王允加他私通番邦之大罪,反去相府算粮(算粮不上兵部,竟上相府,小小先行官,居然可面君,这都是笑话)。路口有铁丝网,此道不通。


程砚秋、谭富英之《武家坡》


 正德大可用皇巾,因用褶子罩龙袍,拿风帽掩皇帔,这是爱多亚路(大道),何必再用武生巾,我看见还有戴达帽的,身穿国皇帔(亦作黄帔),头戴番王帽,这是中西合璧了!也许这位伶人学生派(西装裤子中装袍),我佩服他会维新,因为维新派的脑筋里,他们是不知有规矩,至会反问你一声:“规矩卖几钱一斤?”你对他话规矩,那是等于老子对儿子说话,暗地里会骂你守旧脑筋,不合时代。


筱翠花、王又宸之《梅龙镇》


 从前这位扮两辽王的伶人,一定有先见之明,他知道几十年以后,中国人要一反旧观念,反去崇拜外国,所以他就提倡中国二辽大戴番王帽,其实这时候的薛仁贵是假扮兵士前来打探家小,应该穿兵士服装(像逃出蓟州的莫怀古打扮),现在都戴了达帽,算是掮了外国人牌头来吓吓中国人呢?还是薛仁贵恐怕被柳小姐看出,有意打扮得勿中勿西呢?


 戏班本来有规矩,伶人弄得无规矩,从今往后,我希望无规矩的,都有规矩,有规矩的,勿坏规矩,是伶人皆有规矩,无规矩不是伶人。


(《十日戏剧》1941年第3卷第6期 )


- 历史推荐 -


反对梅兰芳出洋(1925年)

啸庐杂谭:韩世昌与梅兰芳之昆曲皆不正宗

京剧应该亲世俗、趋时尚、多戏说

老的忘不了:回忆“反右”之前与盖叫天的交往

谈京剧流派:敢于向旧的习惯势力作无情冲刺

《虹霓关》的丫环:“该是个陪嫁娘,而不是妾”

曹心泉谈剧:“脂粉气乃小生之大忌,愿今之同业之复古也”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观赏梅兰芳《刺虎》之警卫记忆

谈旦角表演:如只演“行当”不讲人物,就成了“一道汤”

《奇双会》二事:赵宠问夫人的名字究竟合不合理?

要让胡琴“唱”(为张君秋伴奏的点滴体会)

五十年代在武汉看程砚秋先生演出《锁麟囊》

京剧的“韵白”是不是真的难懂呢?其实并不难懂

许姬传谈《贵妃醉酒》:“没有扎实的腰腿功很难胜任”

梅兰芳谈《凤还巢》:“喜剧与闹剧的区别就在这里”

旧戏曲的魔障:“玩古董”、“看稀奇罕儿”的标榜万万要不得!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