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反对梅兰芳出洋(1925年)

林白水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颇闻法人有劝梅郎出洋之说。而北京所谓梅党者,亦尝怂恿之。于是开茶会相讨论,为兰芳出洋之准备。一部分人且以中国艺术输出欧洲为诩。余实疑之。

 

 梅之艺术,在中国旧剧中,自然有改良、有进步,此吾人所承认者。然试问梅所演之古装戏剧,如《西施》如《别姬》等等,在文艺位置上所含之分量为何如?恐梅党亦未敢自信也。


梅兰芳、朱桂芳之《西施》


 以西洋近代艺术之进步,则梅郎所最擅长之戏剧,恐只能在杂耍场中供人一噱而已。吾人试涉足于城南游艺场或天桥一带,一考其演戏与看戏之脚色,即知此项杂耍场,除中等以下之妇孺认为惟一娱乐场所外,端人正士,及文学、美术诸家,对之断无一顾之价值。


 兰芳在今日旧剧界中为有数人才,社会所以欢迎恭维之者亦甚至矣,又何必跋涉万里,自坠于杂耍场中,执徐狗子之役,以博欧洲下等社会之妇孺拍掌为荣幸乎?


1930年梅兰芳在美国


 梅郎若为研究近代艺术之故,携带一二舌人,亲往欧洲游历考察增进其知识,此吾人所认为应该者也。然断不可冒昧登英、法之剧场,而奏演其半神话半滑稽之古装戏,以致见轻于外人。


 盖东西习惯,绝不相同。中国之真正文学,且未必遽合西洋之胃口。况兰芳之戏,其距中国的文学尚远。而谓西洋人能欢迎之,吾决不信也大概一般在华年久之西人,其习惯已与中国相近。平日无事,当以听中国戏为消遣,因而倾倒梅郎,劝其出洋一显身手。此类西人,决不能代表其本国。


 梅党中人幸勿信“中国化”西人之劝告,认为东西不甚相远,梅郎此行必有成功之望,则大误事矣。

 

 尤有一事不能不十分注意者。梅若竟以演剧之目的,西渡欧陆,则不能不选择各剧之配角与之偕行。试问配角中有几个不吃鸦片者乎?有几个能谙习西洋习惯者乎?


梅兰芳在日本


 将来此辈必闹出无尽之笑话,而为外国之警吏所拘,至少亦必为妇女所厌恶,此又何苦来者?

 

 梅之长处,全在以男性之身而扮演女戏,得其神似,舍此殆无他长。然即此点观之,已不为西洋人之所重,不过徒诧其“何以这样像女人”而已!


 夫花数万之金钱,涉万里之风涛,其结果不过博得“为什么这样的像女”。吾人一为涉想,岂非多此一举,无谓之至者乎?

 

 (《社会日报》1925年4月21日)


- 历史推荐 -


怎样才能挽救京剧的危机?

从“正字辈”忆顾正秋:“一句苏三震四座”

徐兰沅:胡琴过门的起头锣鼓杂谈

张聊公:回忆在北京、天津票戏的经历

京剧剧目为何越来越少、“冷饭常炒”?

朱家溍:我与梁小鸾女士的交往

《虹霓关》的丫环:“该是个陪嫁娘,而不是妾”

齐如山:“唱戏一行本就难,中国比外国尤其难”

京剧巨星马连良:“可说交了一辈子的好运”

蒋介石、宋美龄夫妇观赏梅兰芳《刺虎》之警卫记忆

看戏曲的视角:“如果丧失了社会需要,它是没有存在意义的”

荀慧生谈张君秋:“学得多,演得多,看得多,听得多”

京剧的灵魂在于锣鼓:“唱戏不懂锣经绝对成不了好角儿”

青年演员们须记,“状元公”不一定是好师尊,“穷秀才”倒是好先生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投稿请戳菜单“关于投稿”一栏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