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说京剧:“唱腔最好是讲韵味,不讲弯转”

齐如山 梨園雜志 2022-07-30

 更多精彩 点击上方蓝字"梨園雜志"↑免费订阅

 

 前清光绪年间,北平的街谈巷议以及前门外的老掌柜们的言论,议论起戏来总是说,张二奎、程长庚、余三胜怎样好,一提谭鑫培,大家都很鄙视,说他唱得纤巧,没出息。这是什么原故呢?因为张、程、余诸位的腔调,讲圆宏庄重,如汪桂芬、许荫棠、孙菊仙等所唱之腔调,去古尚近,到了谭鑫培的腔调,一变而为灵活轻快,彼时老的观众听惯了旧的,骤然一变耳音,当然是不赞成的。


 再说有一种守旧的人,他的思想,无论何事都是旧的好,又有一种人也是借此自呼,言外是他见过张、程、余,没有看见过就是了。其实凡物日久必要变。再说鑫培对于腔调,研究非常之细,于“闪板”、“赶板”、“垛板”等等地方比从前较为精致,不过他的腔,有许多由旦脚的腔变化而来,所以偏于悠扬蕴藉的地方较多,这正可以算是他的好处,也可以说是不让古人,又何必攻击他呢?


谭鑫培


 这话又说回来啦,可是在民国卅年以前,大多数人的论调,又多是专讲老谭,仿佛不是老谭的腔就算要不得,这种见解也算要不得。这与光绪年初年各位老掌柜的见解都是一个毛病,现在到台湾来,大多数的人又都是推崇余叔岩了。


 总之歌唱的腔调最好是讲韵味,不讲弯转,歌唱所以表现心情,所谓长言不足,则嗟叹之。韵味能够把心绪表现出来,弯转则绝对不能,任凭唱的多好听,于歌的意义是毫无关的。故西洋音乐家都说歌唱一注重弯转,便落了下乘,也就将要消灭了,这是一点也不错的。同治年间及光绪初年,正是张二奎、程长庚他们最红的时候,是重韵味的,到了谭鑫培、龙长胜他们,就偏重弯转了。这也是当年老掌柜们瞧不起他的一种重要的原故。

 

 但谭腔虽琐碎,尚不至如旦脚腔弯转之多。一次与陈德霖谈及此事,德霖说,旦脚除了咳咳还怎么着呢?说得大家大乐。固然旦脚离不开咳咳,但从前比现在少得多。


贾洪林、陈德霖之《桑园寄子》


 再有一件事情要补充着说一说,前面说的老掌柜们之议论如何如何,按老掌柜的都是做生意的,并非专门研究戏剧的,他们说的话为什么有这样的价值呢?这也有它的原因。


 从前戏园子演戏,较为文雅一点的人看戏都在两旁,再阔一点的则在楼上,至于台之前面一片,在目下是最好的地方,在从前是最粗野的一片,这个地方俗名叫作池子,在这个地方看戏的人,都是五行八作,工界人较多,商界人也不少,但都是糖店、米面铺、老米碓房、木料、铁货、机房、客店等等行道之人,又挤又不干净。夏天都是赤背,可以说是都是一群粗鲁人。


三庆园旧照


 但是与这一片的人叫好最有关系,他们大家一叫好,则演员便可唱红,倘他们不叫好,只靠两旁的人叫好,那是没劲,而且无用的。现在也是如此,倘台前观客不叫好,便不能成为好脚,而彼时在池子中听戏的,大多数都是徒弟,最高也不过三号掌柜,他们平常听的议论,当然都是他们的掌柜的,且大多数是山东人,所以山东买卖的掌柜的议论,是可以讨论的。他们赞成的脚色,则他们的徒弟一定赞成。而彼时北平的买卖,山东帮又占很大的部分,势力已经很大。再加上挑水的人、送报的人、掏粪的人、老米碓房的人、碾房的人、磨面的人(俗名磨工又曰磨官)等等,一切卖力气的人也通通是山东人,而这些人也当然都是以同乡老掌柜的话为然的,于是老掌柜的议论戏剧的话,都是很占势力的了,所以演员也相当怕他们。


(《齐如山文集》)


- 历史推荐 -


访梅印象记:梅兰芳嘴里与嘴上的“不”

俞粟庐:昆曲演唱有哪些讲究?

由卓别林对中国京剧的印象说起

齐如山谈名角“跟包的”:以后还不知有什么新花样

富连成科班外史:盛世元音,“音”容宛在,一语成谶

评《锁麟囊》改编本:为拔高思想性改戏,成戏界弊端

“有人在学流派时,什么都没学会,先把毛病学得挺像”

谈程砚秋之成名:“砚秋之肥,不碍其唱,无累其名”

麒麟童的老戏:“除唱略差外,其余均足与叔岩、凤卿争长”

说《四郎探母》:最具人情味的京剧剧本

1920s《申报》梅兰芳最早唱片品评二则

《乌龙院》的阎惜娇是摩登恋爱的典型人物

《文昭关》是余派戏?这个说法值得商榷

荀慧生:《武家坡》的“扬土”应该怎样表演?

吴小如:谈《二进宫》"渔樵耕读"和"四季花名"唱词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更多梨园旧事get√

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

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怀旧

梨園雜志

微信号:liyuanzazhi

今日头条:梨園雜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