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作者:拾遗
心 里 有 束 光 · 眼 里 有 片 海
拾遗
物语
你想要的真相,不过是合乎你口味的真相。
01
周末去茶馆喝茶,遇到一件趣事。
有一对朋友为吴京捐款吵了起来。
甲说:“我觉得吴京确实捐得少了点。”
乙说:“人家愿意捐多少就捐多少。”
甲说:“《战狼2》票房都40多亿了。”
乙说:“那又如何,人家愿捐多少就捐多少?”
甲说:“我觉得吴京人品不好。”
乙说:“凭什么说他人品不好?”
甲说:“赚这么多,捐这么点,不是自私吗?”
乙说:“照你这么说,马云这次应该捐百亿。”
甲说:“不一样,马云平时慈善做得多。”
乙说:“你看过2008年吴京汶川救援的照片吗?”
甲说:“看了,我觉得纯粹就是为了炒作。”
乙说:“我怎么看不出是炒作。”
甲说:“那是你不了解真相。”
乙说:“什么是真相?”
甲说:“吴京就是一个特爱炒作的人。”
乙说:“我觉得他很实在啊。”
甲说:“还实在?这次就是拿爱国来炒作。”
…………
02
听着甲说的一个个“我觉得”,
我想起了一个好玩的故事:
张三买了幅画,想挂起来。
他有钉子,但没有锤子。
邻居有,但他不知道邻居是否愿借。
于是他脑中便开始闪现邻居的种种片段:
比如他每次买菜,都锱铢必较。
比如他遇到乞丐,经常不给钱。
种种印象,都指向一个答案——品行不好。
“这样品行的人,怎么会借我锤子呢?”
然后,张三继续开始臆想:
“他怎么能拒绝帮别人这么点小忙呢?”
“而他还自以为我依赖他,因为他有锤子!”
张三越想越生气,越想越愤怒。
立马跑出门,按响了邻居门铃。
邻居开门,还没来得及说“早安”,
就迎来了张三莫名其妙的谩骂:
“留着锤子给自己用吧,你这个恶棍!”
在生活里,我们常常像乙和张三一样,
凭借“我觉得”“我认为”“我臆想”,
然后去揣测别人的心思或事情的真相,
从而变成了可怕的“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
03
为什么我们容易成为键盘侠和道德绑架者呢?
先从心理学家福勒的一个实验讲起:
福勒找来一批相信星座的人,
让他们做了一套性格测试题。
然后福勒给每个人做了个分析报告。
测试者约翰收到的报告是这样的:
你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别人能够认可你喜欢你。
你尚有很大发展空间,只是并未挖掘这些潜力将其转化为优势。
你外表看上去虽然能克制自律,但内心却充满忧虑和不安全感。
你喜欢变化和多样的生活,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会非常不满。
有时候你外向、可亲且乐于交际,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有所保留。
…………
约翰给报告打了5分:“和我太像了。”
而事实上,每个测试者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但绝大部分人都像约翰一样觉得“和我太像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福勒说:如果一个人信星座,那么他就会只留意那些符合自己的诊断,而忽略掉不吻合的信息。
后来,多位心理学家也做了类似实验,
然后总结出一个心理现象——确认偏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了,
就会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其他不利信息),
并按照支持自己的想法或逻辑来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其实这个事实或真相是武断的、片面的,
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确认偏误”。
04
确认偏误会引发人性的两大弱点。
第一个人性弱点: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观察上面这张图片,
你觉得图中间的字符是B还是13?
很多人说:当然是B了。
“因为左面是A,后面是C。”
很多人说:当然是13了。
“因为上面是12,下面是14。”
看到了吧——每个人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心理学家麦基说:“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
有两个人的命运非常值得关注。
第一个人是祁同伟。
祁同伟信奉——“能改变命运的不是知识和努力,而是权力。”
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全是“潜规则”。
第二个人是易学习。
易学习信奉——“我始终相信努力奋斗的意义。”
所以他看到的世界是“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
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想看见的世界,
每个人看见的世界也只是自己内心的世界。
05
第二个人性弱点:以自己看见的世界来想象别人。
我们都学过《智子疑邻》的故事:
宋国有一个富人,
天下大雨,把他家的墙给冲坏了。
富人儿子说:“不赶紧修,可能会遭小偷。”
结果当晚,富人家斧子不见了。
富人儿子怀疑是隔壁邻居偷的,
于是他悄悄观察邻居的一举一动:
“怎么看怎么都觉得他像小偷。”
可过了几天,富人把斧子找到了。
富人儿子再观察邻居时,
“怎么看怎么都不觉得他像小偷。”
看见没,这就是“我们”。
我们想要的真相,
不过是合乎我们自己口味的真相。
我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
而根本不在乎真相。
为什么我们很容易成为键盘侠?
因为我们都患有“确认偏误症”:
我们只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东西。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只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当我们把自己“选择看到的样子”强加于别人时,
“道德绑架”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所以伽达默尔说:“所有的客观都是主观,所有的意见都是偏见。”
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键盘侠”。
06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首先:评价别人之前请先检视自己。
心理学家罗斯做过一个实验:
在80名大学生中征求意见,
“你愿意背一块大牌子在校园走动吗?”
结果,有48名大学生愿意,
并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背,
而拒绝背牌子的32名学生,
则认为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背。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
“人们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
如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
认为别人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我们之所以看别人不顺眼,
很多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好恶投射到了别人身上。
我们看到的对面那个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一位妈妈带孩子去见圣雄甘地:
“我孩子太喜欢吃糖了,
他的牙齿因此都坏掉了,
不管我怎么说,他都不听。
请您帮我劝劝他。
只有您的话,孩子才会遵从。”
甘地挠了挠脑袋说:
“夫人,请您一周后再来。”
一周后,妈妈又带着孩子去找甘地。
甘地看着孩子的眼睛,开导说:
“孩子呀,今后不要再吃糖了……”
最终,孩子把嘴里糖块吐了出来。
这时,妈妈向甘地问道:
“您这些话为什么非要等一周才说呢?”
甘地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其实我也很喜欢吃糖。
我自己尚且做不到,
怎么能叫孩子不要吃糖呢?
我需要一周时间来戒糖。”
说别人贪婪时请先检视自己是否贪婪,
说别人自私时请先检视下自己是否自私,
我们越检视自己就越懂得闭嘴不去评判他人,
因为我们嫌弃别人的缺点我们自己都有。
那个谩骂吴京不捐一亿的人,自己又捐了多少呢?
07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其次:在指责谩骂别人之前请先“守脑如玉”。
我们都听过一个故事:
美国阿拉斯加,有一对夫妇。
太太因难产而死,遗下一孩子。
丈夫忙于工作,无法照看孩子,
就专门训练了一只狗来照顾小孩。
有一天,天降大雪,
道路被封,他只能绕道而行。
直到次日上午,他才赶回了家。
他打开房门一看,到处是血,
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见了,
狗在身边,满口也是血。
他大怒——以为狗性发作,把孩子吃掉了。
于是拿起斧子,把狗给砍死了。
突然,床下有异响——孩子居然爬了出来。
他伏地一看,床下有只死狼,嘴里还咬着一块狗的肉。
他顿时明白了。
所以,遇见问题时请“且慢下手”,
别急着对一个人一件事立下判断。
发言之前,你想过这五个问题吗?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比守身如玉更重要的是——守脑如玉。
请且慢下手,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08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再次:懂得把一个人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有一次,我在商场遇见一老同学。
正闲聊时,一个小孩从她身边窜出来。
“哇”地一声大叫,吓我一大跳,
然后嗖地跑进人群,横冲直撞。
同学追上去,好不容易逮住他,
但一句也没批评,很温柔地说:
“乖,瞧你一头汗……”
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旁观者,
立刻向她投去不屑的目光。
出了商场,我善意提醒同学:
“孩子还是应该好好管管……”
同学低下头,眼泪涌了出来:“孩子患有神经系统疾病,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这是他今年第一次出门……”
我的脸立马红了,为自己的轻率论断而羞愧。
从这件事里,我悟出一个道理:理解一个人,得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很多时候,我们看不惯别人,
是因为我们没有“还原”的能力。
我们看不惯别人特立独行,
我们看不惯别人剑走偏锋,
只是因为我们并没有对他们的经历进行还原,
我们并不知道人家经历了和正在经历着什么。
喜欢柴静《看见》中的一句话:
“人怎么才能宽容呢?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
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
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
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
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所以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09
那如何才能避免成为键盘侠呢?
再再次:明白“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北宋曾有两个名相,
一个叫司马光,一个叫王安石。
一个是保守派,一个是改革派。
彼此都认为对方的执政方针荒谬至极,
于是互不相让,痛下杀手。
斗争结果是王安石获胜,
司马光被赶下宰相宝座。
皇帝询问王安石对司马光的看法,
王安石说:“其人品、能力、文学超绝。”
正因得王安石如此评价,
司马光虽失去皇帝信任,
但仍得以“退江湖之远”,锦衣玉食。
王安石上台后,强力推行改革,
不料触动当权者利益,招致一片弹劾声。
皇帝只好将他免职,重新任命司马光为相。
墙倒众人推,很多人跳将出来,
向皇帝告王安石的黑状。
皇帝听信谗言后,征求司马光意见。
司马光回答:“其胸怀坦荡,有古君子之风。”
皇帝感叹:“卿等皆君子也!”
什么是成熟?
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正如伏尔泰所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每个人因为所处的城市、家庭、背景的不同,
从而养成了不同的生活习惯、行为作风和思考模式,
即便和我们不一样,但也应该被尊重。
一个有修养的人不会有那么多看不惯,
因为他懂得尊重和容纳不同,
他从来不会强迫所有人跟自己一样,
也不会把这种强迫当成强项沾沾自喜。
《了不起的盖茨比》作者菲茨杰拉德,
曾写过这么一句名言:
“同时保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
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10
一女人与和尚同船渡河。
和尚无意间看了女人一眼,
女人立刻大发脾气:
“秃头,光天化日竟敢偷看良家妇女。”
和尚一听,赶紧把眼闭上。
女人见了,更生气了:
“偷看我就算了,竟还敢在心里想我!”
和尚无奈,只好把脸扭到一边。
女人双手叉腰,大声训斥:
“你无脸见我,正好证明你心里有鬼!”
看不惯别人很多时候就是如此——以自我为绝对中心。
把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当成了绝对正确,
只要不同意我的,就是错的。
“看不惯”的基本逻辑通常是这样:
“你这太不正常了、太低级了、太不好了。
你的这些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是不好的,
都不如我的高级,我就不会像你那样。”
然后要求别人放弃自己的价值观,
来认同你的,按照你的价值观做。
但究竟谁的价值观更高级,有时真是无法说清。
有人看不惯富二代,觉得他们没志气,
并诅咒他们“肯定会坐吃山空”。
但富二代看不惯屌丝男们不敢投资,
瞻前顾后,为贫穷的现状找借口。
有人看不惯90后的张扬矫情,
觉得做人应该低调务实,
但90后看不惯大叔们的死板陈旧。
你看不惯的人也正看不惯你,
谁的活法才是应该的呢?
谁该按照谁的价值观来生活?
都不能那么“一定”和“绝对”。
“看不惯”看似站在正义一方,
其实是一种隐性的道德攻击。
培根说:总是说别人坏处的人,永远都不能证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在我们决定“出手”之前——
●请先以衡量别人的标准检视自己
●在指责谩骂别人之前请先“守脑如玉”
●懂得把一个人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
●明白“成熟不是懂得更多,而是能容不同”
如此,我们方不会变成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往期精彩回顾
圆明公益推荐视频 | 走得太快,丢下灵魂,国人应让心慢下来!!!
【纽约交响合唱团】演唱【连师七句祈祷文】,当今时代最给力的祈祷文!
她出身豪门却说修行胜过一切!她是王永庆的外孙女,21岁的哈佛女博士
圆明集团其它佛行事业
观音诞辰 | 【圆明全球福运光明尊胜宝瓶功德藏】震撼上线!!!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