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畏 | 创巴仁波切




无  畏


——创巴仁波切



我们现在可以把莲师视为狂智的代表。我们可以说,莲师狂智的独特之处就是顿悟。莲师八变或莲师八相并非是次第变化的过程,而是同步发生的。事实上,传统上是称为「莲师八名号」而不是八种变化或八种面向。 


这个名号原则是什么?为何原本称之为「八名号」而不是「八变」或「八相」呢?说到「相」或「面向」、「层面」的时候,通常指的是某个本体的不同点。


我们可能会谈到某个人作为父亲的那一面,作为老师的那一面,或作为生意人的那一面等等。在这个通俗的用法中,潜藏着一种随着不同角色而变化的概念。表达不同面向的这个普遍用法,暗示着莲师转化自己,进入自己生命的不同阶段,或者展现出不同的意象,这种说法并不适用于莲师身上。


相反的,莲师之所以拥有不同名号,其实跟弟子和其他众生对他的态度息息相关。不同的名号相应于他人看待莲师的不同方式,与他自己的改变无关。名号在此处有种「头衔」的意味儿。藏文是咕如桑杰guru tsen gye,也就是莲师的八种名号或别号,Tsen 是「名字」的敬语。有些人或许将莲师视为如父亲一般,有些人将莲师视为兄长,还有些人则将莲师视为仇敌。由人们看待他的方式而产生的观点,形成了莲师八名号的基础,但他真正的唯一示现,就是只有狂智而已。


经典中如此形容狂智成就者:「调伏需被调伏者,摧毁该被摧毁者。」这里提到的观念是,面对一位狂智成就者时,无论你的烦恼说需要什么,你就会被回击以之,狂智呈现给你的是境像的反影——这就是为何莲师的狂智通用于一切处。


狂智没有极限,也没有形式上的固定逻辑。你长的丑的话,镜子也不会做出妥协,美化你一丝一毫,因此怪罪镜子或打破镜子是没有意义的,镜子碎裂的愈多片,愈多镜面反射你的那张脸。所以说,莲师智慧的本质就是没有极限、也不会妥协。


莲师第一相称为「莲花王」(藏:贝玛嘉波,Pema Gyalpo,梵:Padma Raja)。莲花王诞生于印度和阿富汗之间的喜马拉雅山麓。一个名为邬底雅那的地方,后来也被称为司瓦特。这是一个极其美丽的国度,周围环绕着白雪皑皑的山顶,整个国度就像是一座设计的巧夺天工的公园一般,触目可见许多胡泊与莲花塘,新鲜空气沁人心脾,气候四季宜人,其中一座湖泊叫做达那寇夏,也称为新督湖,湖面上铺满了莲叶与莲瓣,其中有一朵莲花极其巨大,而且与众不同的是,这朵莲花不像其他莲花一般,随着季节而有所变化。这朵莲花在猴年的年初长出花苞,四季持续成长,经历了寒冬萧条、春意回暖、盛夏日照和秋红妆点,莲花依旧含苞待放。


直到猴年十月初十,莲花终于燦然绽放。莲花的花心,坐着一个美丽的孩儿,八岁幼儿的模样,相好庄严且好奇。蜂蜜和鸟儿围绕着他,鸣唱赞歌,空中传来美妙的音乐,到处充盈着圆满、康健和神秘的氛围。


这个孩童看起来像是一位养尊处优的王子,这怎么可能?!他无所畏惧,对周遭发生的事充满了兴趣,为外在世界感到惊奇着迷。这就是莲花生大师的诞生。





此处的整个重点在于莲师的幼儿特质;他是一个成熟的幼儿,当然,这是个非常大的冲突点——他是个庄严漂亮的大婴孩,一个有智慧、有威力的幼儿,非为牛奶喂养、不食人间烟火,仅靠稀微的空气而活;就是因为这样的青春活力而被称为「莲花王」——莲花王子。


我们内在也都拥有那样的青春活力,我们的心灵具备这美丽的幼儿般特质,而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经历,有如湖底覆盖着莲根的泥巴,其中有着贪欲、情欲、嗔怒等等,各种不同的烦恼。


然而,从这些烦恼之中,时刻都呈现着某种清新的特质,也就是我们内在的那个幼儿的特质,完全的年轻、青春、好奇。我们内在这个婴孩的好奇心,并非属于烦恼心的求知欲,而是一种纯粹基本的好奇心,既然想要探索痛苦的深度,既然想要探索喜悦的温暖,这么做似乎是再自然不过了。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莲师特质,称之为佛性或根本菩提心也可以。我们会想要拿起一个玩具,把它抓在手里,研究它、丢掷它、把它掼在地上、看着它变得支离破碎、拆解它、组合它。我们常做这种事,就像小孩子一样。这种幼儿般的特质,就是证悟的特质。


当人们谈到证悟的时候,通常会联想到老智者的模样。他们想:一个证悟的人呢!应该是识途老马,身经百战而得到智慧,事实上,应该说他是学问渊博。这个人收集了千万种资讯,因而让他成为有智慧的老者,令人信赖且良善,有着证悟的品质。


然而,从狂智的观点来看,所谓的证悟与这种观念大相庭径。证悟并不特别与年老智慧有关,反而比较是青春智慧的状态,因为对于探索生命中不断发生的经历而言,证悟有着广大开阔的视野,也就是说,以心灵来探索生命的经验,不管是在人际关系、家庭生活、修行、哲学等等层面上,证悟有着一种无限的开阔性。


证悟之中也有着一种无畏的品质,对世界无有仇视之意,不会有一种没保护好自己就会被外界攻击的不安;相反的,还兴致盎然地想要探索刀锋边缘,就好像孩子恰好捡到沾着蜂蜜的剃刀,拿起来就舔,同时尝到了蜂蜜的甜味和舌头流出的血腥味。


从狂智的观点来看,痛苦和快乐都值得放胆一尝。那就是年轻王子莲师的好奇心的品质。这里头有点不羁的意味儿,但同时又极为细心照护,热情地想要学习,急切地想要探索。此处用「学习」这个字眼或许是不恰当的,我们并不是以收集资讯的方式来学习,而是在吸收发生在周围的一切,不断去面对和理解。


在这样的「学习」中,我们并非是为了日后捍卫自己而学,而只是为了学习这些是一件令人愉悦、令人着迷的事,有如孩童玩玩具一般,任何东西到了他们手里都成了玩具;这些并不是什么经过设计的教育性玩具,而是身边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变成玩具。


莲师没有经过父母之身,而是从莲花诞生了,因为他并不需要被教育什么。他不需要父母把他教育成理智负责的成人。据说他一从莲花出生时就已经是八岁孩童的模样了,但我们可以说,打从莲花中一出生,他就已经八十岁了。这是超越年龄的,无论他几岁,都还是一个年幼的婴孩,更确切来说,应该是个老婴孩;二种情况其实是一样的。此处最重要的重点之一,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探索,这种探索独立于教育性或资讯搜集之外,我们尽情探索只是因为喜欢,就像是孩子玩玩具一样。那样童贞般的特质一直都在我们心里,那就是莲师的特质。



再说一次,这样的特质也具备无畏之心。我们之所以无法保持无畏,是因为以轮回方式面对事物,以致于无法自由地尽情探索。


尽管内心有着强烈的憧憬渴望,却害怕过于深入的探索会伤了自己。那就是恐惧。但莲师的孩童特质却是无所畏惧的,因为他并不关注是否会受到伤害。并不是说他根本就是受虐狂或受虐成性,而是说,他感恩和欣赏这一切,在面对这些事时,有一种完全敞开的心态——那么纯粹,那么直接。


他并不是因为事物具有某种教育性才去探索学习,而仅只是因为事物就在那儿了,这种关系自然而然就这么发生,这么展开了。


邬底亚那王国的因扎菩提王,发现了从莲师中出生的年幼王子。国王求子多年不得,一天,某位侍从为了装点皇宫,来到达那寇夏湖采花,发现了一朵神秘的莲花,莲花已绽放,里头坐着一个年幼好玩,好奇又可爱的孩子。侍从赶紧回报国王,于是国王下令将这个孩子带回皇宫,领养他,立他为未来的王储。


莲师在皇宫里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一段时间之后,美食、财富和各种享受不再吸引他,因扎菩提王于是决定帮他安排婚事,迎娶邻近王国的公主,让莲师有个玩伴,婚礼如期举行了,莲师继续他的各种探索,性、伴侣关系、美食、财富等等。这里我想澄清一点,此处的重点不在于莲师必须长大成熟、或获得对生命的认识。


莲师的成为王子,甚至他的诞生莲花中,并不是他自己必须完成的旅程,而是因扎菩提王的旅程。因扎菩提王眼中的莲师,必须养尊处优,必须给予他美食、华衣、女伴。结果莲师却得让这一切悉心照料全盘崩毁,他爬到皇宫屋顶上,握着三叉戟和金刚杵跳舞。跳着跳着,仿佛是意外一般,他放开手,三叉戟和金刚杵就这么从屋顶直直掉落地面,三叉戟刚好刺穿当时路过的一位大臣的妻子的心脏,而金刚杵恰恰就砸在大臣儿子的头上,母子两人当成身亡。


你想,接下来的剧情会如何进展呢?莲师因此被驱赶出境——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杀人犯不能留在王国内。王国中行政系统完善,法治清明,所以即便是从莲花出生的那个神秘孩子,也得被驱逐,而这恰恰正中莲师的心怀,他决定远离这个环境,继续探索各种不同的情境。


当然,我们身为学习中的学生,并非必要走上和莲师相同风格的道路,不一定需要经历他所经历的所以过程。事实上这也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境况不一定允许我们这么做。


然而,他探索贪欲与嗔恨的表率却极有意思,值得我们去理解和探究一番。然而,能否如此进行探索,关键在于是否无畏。我们无畏的程度可以说是我们明智的速度仪﹝也就是说,显示出我们能够行动的范围﹞,正觉之心就在那儿闪耀而出,﹝我们就在所显示的范围之内而如是行动﹞。


诚如经典所说的,凡夫不应行瑜伽士之事,瑜伽士不应行菩萨之事,菩萨不应行大成就者之事,而大成就者不应行佛陀之事。如果超越自己的极限,如果突然狂野放荡起来,行为反常,那可会让我们负伤哀叹的。我们会得到反馈,强烈的警讯会反射到我们身上。


如果我们的行为超过能力所及,那就会造成破坏或毁灭。因此,狂智的观念并非只是放荡不羁,行为反常,相反的,这与你的恐惧息息相关。你能探索的程度取决于理解了多少根本上的恐惧,我会说是取决「理解」,而不是「克服」了多少根本上的恐惧。如果你能从理解多少根本恐惧的角度去做这件事,就不会超过自己的能力所及。


所以,奇怪的是,我们可以说,狂智是胆小或懦弱的,懦弱孕育了狂智,周全的考虑是勇气中的优点。


狂智不像是我们在别处讨论到的有关「道」的其他概念。举例来说,行者在菩萨道上老化成熟、长大成人,从初地到二地乃至十地,最后到达第十一地,佛果或正觉。


菩萨道的教法建基于老化成熟、长大成人、获得愈来愈多的经验上。行者收集波罗密多,一个接着一个,你得到资讯、理解,把自己的境地逐渐加高,终而成为伟大的学者,就某种意义来说,成为一个伟大的佛。


然而,说到莲师的例子,正觉和了悟并不是从收集东西、收集经验而来,莲师的风格是作为一个自然于味的幼儿,纯粹地体验各种生命的情境,乐意永远当一个幼儿。对于这个法则,大阿底瑜伽传统发展出一个特别的名相——「童子瓶身」瓶子本身代表的是胚胎孕育的状态——即是胚胎又是青春活力的。打破瓶身则是逆行三身的法则。


你已经有了法身,当瓶子打破时,你则回归报身和化身,你回到了人间。这有点像是禅宗的牧牛图,直到「双泯」的境界时,没有牛,也没有牧牛之事,你就回到世间。所以,此处的重要关键是证悟的青春活力,这份青春之力是经验的当下性,那个「探索」的品质。「但持续探索的过程不就是会让我们老化成熟吗?」我们或许会这么问。


我们必须投注许多能量来摸索,难道不会变成像是历尽沧桑的老旅人吗?从狂智的观点来看,并非如此。探索并不会让人筋疲力尽。你可能必须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做一些事,但是每次都会发现崭新的层面,让你更加年轻。这样的发现关乎于喂养你的能量,这能引导你的生命到达完整健康的状态,如此,每一次的探索都让你得到新生的健康,你不断回到自己对世界和生命的经验的更新层面上,因此这整个状态时刻都在让你返老还童。







愿大圆宗传承之光流布寰宇

愿如母有情悉皆解脱

愿佛法永远住于世间

愿与有缘者皆得利益

愿六道轮回究竟空尽


推荐阅读

全球免费恭请解脱资具!!!

当轮回的生命与圆明事业相遇【生死超越】

如果有轮回,你准备好了吗?—— 【生死超越】

成佛并不遥远——因有佛陀【生死超越】

忆念伟大的上师——顶果钦哲法王【生死超越】

真实的场景告诉你:人的死亡之后会发生什么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即便这个世界一切如你愿,又能怎样?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人心最柔软的地方是生命,不是生活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情不重不生娑婆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皈依是我们以最珍贵的生命,最真诚的态度,追随真相的庄严誓言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为什么要学佛修行?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人类文化对“觉知”或“当下”的解读 其实是一种无知的状态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佛教徒对生死轮回的基本世界观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怎样才能真正度化亡者?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能让上师欢喜,就能让一切诸佛欢喜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学佛人最常见的困惑:我如何找到实修实证的善知识?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超越烦恼的教言,什么是真正的解脱|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真正的孝顺,必须是破除了三种无知|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為了這一輩子了脫生死,你怎么能不把自己的心完全放在法上呢?

【毗卢遮那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輪回中的魔術師|毗盧遮那阿貝迦那伽羅仁波切

所有的人类都未曾找到世界的真相,佛陀说他找到了,请围观,请辨析

【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三种见不到,才是爱情的真谛|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

意识到底是什么?未来的人类文明发展中意识将是必须探索的问题【普明莲华威权事业金刚上师】


全球免费、免邮恭请

陀罗尼经被、念佛机、佩戴咒轮、金光明沙


没有一种布施

大过于帮助临终者

扫码随喜    备注姓名

                     

扫码关注-选择宗教关怀-

    我要恭请 -填写收件人信息-完成恭请     

                   

关注订阅号  

了解生命实相  中阴救度  超越生死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圆明佛行事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